父母不要做出比较性的斥骂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都有其独立自主的个性。把孩子拿来相互比较,只会造成彼此间的敌视,并没有好处。兄弟吵架时,父母不应该只责骂年长的孩子。不要说什么“哥哥不该欺负弟弟”,这样兄弟的感情才不致受到破坏。父母也不要介入孩子的友情,不要批评子女的朋友。因为这样一来,就会养成子女挖掘朋友缺点的不良习惯。
父母对子女的责备方式要一致
管教态度和要求不一致,是造成孩子行为适应不良的最大因素。父母最好采取同样的标准,不要有意见上的分歧。纠正孩子是每个成人的责任,不要假借父亲或其他人的名义来斥责孩子。当然,注意幼小子女对于时间和各种特殊场合的混淆,也是大人应有的态度。父母在子女面前不能说:“那是祖母的不对。”应该说:“祖母是老一辈的人,所以有那种想法。你是年轻人,不一定这样想,彼此的想法不相同,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父母对子女最好多鼓励少责备
多一分鼓励,少一分责备,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就会逐渐培养出来。但是,父母一定要先弄清楚再褒奖,以免牛头不对马嘴,反而使孩子觉得扫兴。报上常刊登小孩被责备后离家出走的消息,致使有些父母不敢轻易责骂孩子。但若不敢责备,却一味夸奖,对子女仍然是一种伤害。譬如逞凶好斗的孩子,若不给予适当的指责,孩子就会认为不受重视,而更加乖戾起来。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来斥责孩子
孩子的性格并不是责骂就能够改变的。斥责的用语,不要牵涉到性别上面。父母不应该把孩子所提出的理由用来当成责骂的借口。同时避免使用金钱来奖励,宁可说一声“谢谢”。
父母斥责子女时要想想子女行为的背景
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先设法加以了解,悉心关怀与体会,才能够对症下药,解决许多管教的问题。如果对子女不信任,一直存有责骂的念头,就无法教养出有自制力的孩子。年幼子女犯错时,应该握住他的双手,看着他的眼睛,严正地纠正他。和孩子说话时,眼睛不看着他,并不是良好有效的沟通态度。
父母最好采取孩子能够接纳的斥责方式
父母教养孩子,除了斥责与褒奖之外,还应该重视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彼此信任、体谅与关怀,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有一段时期好说歪理,不过是一种自我肯定的反抗现象。父母出于亲子关系的维系,最好还是少斥责多引导。
各种亲子关系自有因缘
亲子关系的四种类型
西方学者分析亲子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概略分成四种类型,即宗法关系、制度关系、亲情关系与朋友关系。
亲子关系有四种类型
除了故意杀死并无违犯的子孙之外,子孙有殴骂不孝的行为,被父母杀死,是可以免罪的。这种宗法关系,影响到日本、韩国及越南。
制度关系
父子及夫妻关系,都由法律规定,包括财产权在内。欧洲、美国的亲子关系也大致如此。在西洋社会中,由于实行核心家庭制度,家中人只有夫妻或父母及未婚的子女。一旦子女长大成人,就会各自结婚离开父母,另行建立各自的新家庭。剩下一对老年父母,大多依赖自己的积蓄,以维持生活。否则就住进政府、教会或其他私人机构所建立的养老院,以度余年。子女按时到院中探望,父母亡故时尽送终的责任。政府为了负责老年人的生活,可以依法从税收中拨款,经营老人福利与老人之家。国民缴纳的税赋中,有一部分是用来照顾老年父母之用,因此,亲子之间形成若干制度关系。
亲情关系
社会的精英分子大多以上述宗法关系和制度关系为主轴。对绝大多数非精英的一般民众来说,亲子之间的亲情才是主要的关系。全世界的大多数老百姓,一家人相处,不管外界的情况如何,环境怎样演变,仍然以亲情为主,并没有权力斗争、利害关系的纠葛,所以亲情的交流反而更加和谐愉快。
朋友关系
若是教养的成效良好,亲子关系就会十分融洽,双方逐渐从垂直关系转为水平关系。父子一同出去打猎、捕鱼、玩球、赛马,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父亲不再高高在上,子女也不再视父亲为长辈而保持距离。美国家庭,子女直呼父母的名字,父母也欣然接受,父母与子女已经有如朋友一时至今日,我们放眼整个社会的亲子关系,可以说以亲情关系为主。宗法关系只存在于极少数有心人士心中,属于特殊情况。制度关系非不得已不被重视。至于朋友关系,也只有极少数自命现代化,其实却是十足的西化人士才会以此自夸,认为和一般人不一样、不同凡响。
子女不是报恩来的,便是报仇来的
中国传统观念中另有一番说法,认为亲子关系决定于两代之间的恩怨。我们常说:子女不是报恩来的,便是报仇来的。基于不是冤家不聚首的原理,没有恩怨关系,大概不可能成为父母子女一家人。
很多人听到这种说法,都会提高警觉地提出询问:要怎样分辨才能够弄清楚、搞明白子女究竟是报恩的还是报仇的?这充分显现中国人对这些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我们先不考虑这种说法的真假,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科学性的求真并不是最优先的反应。我们比较重视道德性的求善,把真假暂时摆在一边,存而不论,却把如何分辨报恩报仇,以求趋吉避凶当做首善的选择。反正有没有这回事,谁也说不清楚,现代科学也难以证明,不如姑妄信之,用孔子“祭神如神在”的精神,通过“善”来求“真”。而不是用西方人的方式,把“善”的观念放在“真”的基础上面来衡量。
怎么分辨子女的来意是报恩或报仇?答案又是十分中国式、千篇一律的:很难讲。不是含糊不清,也不是怕负责任,而是千真万确的,很不容易说明白、讲清楚。因为初生的子女有口难言,张开嘴巴只会啼哭,不能够说话。那时候子女十分天真,一定会说实在话。所以上天为了保护他,使他有话说不出来,以免一开口就说是报仇来的,很快就被扼杀了。就算开口表明是报恩来的,大家也未必相信,倒不如不说为宜。何况长大以后,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很可能改变主意。原先要来报恩的,变成非报仇不可;本来是要报仇的,却转念成为报恩的孝子孝女。我们的建议是,不必费心去探究子女是报恩或报仇来的,因为花再多时间,费再大心力,也无从看起,更难以判断,不如不去管它,好好教养便是。
小燕自幼表现得十分乖巧可爱,深得父母的疼爱。大家总以为她一定是报恩来的,完全没有报仇的企图。不料初中毕业前夕,小燕高高兴兴去参加毕业旅行。一路上每天晚上打电话回家,和父母聊得很开心,却在返程途中,出了大车祸,当场死于非命。大家这才明白,小燕原来是报仇来的。先取得父母的疼爱,再用车祸来重创父母的心。从此以后,家人不再欢乐,岂不是大仇已报?用报恩的方式来报仇,简直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却收到非常大的效果。是不是如此?又有什么人可以判定?事实上这种案例不少,令人提心吊胆。
相反的,阿雄从小顽皮捣蛋,经常惹父母生气。不喜欢读书,整天找机会逃学,到外面游荡。无论如何,都令人怀疑他是报仇来的,丝毫没有报恩的迹象。好不容易初中毕业,便不再升学,跑去一家工厂当作业员。由于对工作很有兴趣,技术越来越好,对待同仁也十分关怀,被晋升为领班。后来父母年老退休,又生病住院,阿雄全力照顾,孝心令人至为感动。大家都说他是报恩来的,而且说幸好没有继续求学,像隔壁朱家的儿子,留学国外,一直不愿意回来,弄得年老双亲无人照料。
用报仇的方式来达成报恩的心愿,也是常见的事实。人的一生,几乎是变化难测,我们凭什么论断子女是干什么来的?不如不去管它,用心加以教养。说不定报恩的依然报恩,而原本要报仇的也改变心意,报起恩来,岂不是人间的美事?教养的目的,不就在于此?
人性是善是恶,并没有定论。既然可善可恶,证明教养子女的目的,即在塑造子女,使其变成有用的人。不一定要报答父母的恩惠,却一定要有益于社会人群。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医院精神科有一位名为萨提尔(Virginia M.Satir)的女教授开设了“家庭动力学”课程。她指出家庭所产生的麻烦,通常来自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自我价值,也就是对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每一个人都有自我价值,只是有正向和负向,并不相同。
第二,沟通,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每一个人都有沟通,问题是如何沟通和沟通的结果是什么?
第三,家庭系统,也就是家人之间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是僵硬、非人性的,不能协调的,而且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弹性的、合乎人性要求的、合适的,而且是依情境改变的?不同的行为规则,构成不一样的家庭。
第四,社会联系,也就是家人与外界的联系情况。到底是惧怕的、讨一般而言,我们不大会想象:我们的家庭像什么?除非家中已经发生严重的问题,譬如离婚、儿子变成流氓、破产等家庭危机。我们也很少会想,我们家人彼此信任、相亲相爱吗?因为我们大多认定,一家人就是一家人,
还有什么好怀疑的。我们更不会去想,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觉得有趣吗?感到兴奋吗?我们大多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奈地过着日子。
萨提尔教授却希望我们从家庭气氛中闻出一些味道。有些家人相处,气氛冷淡而不自在,每个人面无表情,面目可憎。虽然彼此仍然在一起,双方却保持距离,不愿意靠近。生活中不但没有兴趣,而且充满厌倦和无奈感。有些家庭充满压力,让人觉得头晕目眩,似乎随时都可能爆发战争。她认为“利用身体来说话”一直是人类对外界自然的反应。在一个烦恼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人,脸部的表情往往是僵硬的、冷淡的或者可怜兮兮的,眼光下斜,声音不明朗,耳朵经常有听却没有听到。父母忙于指示子女“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却从来不去体会孩子的真实心境。孩子在这种气氛中成长,学会了沉默,不敢问:“我是谁?”果真是“无冤不成夫妻,无仇不成父子”!生命如此可贵,家庭生活却百般无奈。在这种无望也无助的气氛中,往往有人并不灰心,当然也不死心,唠叨不停、喋喋不休,努力地想要挽回家庭的亲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是日复一日,并没有什么改变的征兆,似乎已经难以挽回。
什么样的家庭气氛才是滋润可爱的呢?整个家庭充满真诚、活力及爱心。每个人说话时,都有人聆听;别人说话时,自己也会注意听。大家都有做错的权利,因为没有人怀疑他是故意的。勇于尝试,不必害怕做错,反而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这种家庭的每一个人,声音优美清晰,身体骨架柔顺,脸部表情自然轻松,眼光柔和正视,显得和乐而安详。
遇到孩子不知道父母多么忙碌,大声嚷着:“妈妈,我的皮鞋在哪里”或者“爸爸,我要喝水”时,烦恼的家庭和滋润的家庭反应完全不同。在麻烦的家庭里,父母会不耐烦地甚至生气地大喊:“你自己不会找吗?”“捣蛋,走开,没有看到爸爸正在忙吗?”完全无视孩子由于能力不足所发出的求助本能。几次下来,孩子就会觉得“我是没有价值的”、“别人不会理我”,长大以后,就会形成一种“你若不听我讲话,就是不关心我”的错觉,养成忽略环境因素的态度。
在滋润家庭中,父母会说:“妈妈正忙着烧菜,有什么事,等一下再说,好吗?”“要喝水,我知道了。爸爸把这一行字打好,就来帮你倒。”在这种清楚交代的情况下,子女就会明白父母忙碌,因而感觉到“这个时候是不适合的”,发展出判断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也培养出良好的个人价值感。
克服万难,把子女教养成为有用的人
教养子女是世间最难的事情,需要父母同心协力,并且不断地克服各种问题。父母和子女,每一个人都不断地改变,内外环境也在日新月异地变迁。亲子关系是活的,会变动的,不是死的,所以不可能固定下来。
夫妻结婚之前,通常只看到对方的一面,婚后暴露了更多的事情,有人打算改变它,有人则接纳它,并且愉快地继续生活下去。父母有了子女,更应该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即使在某方面十分相似,配上其他条件之后,也不一样了。亲子关系有十大危机,萨提尔教授认为每一次出现危机,都需要调适和重新整合。
第一个危机是受胎、怀孕和生产。
第二个危机是当孩子开始学说话,很少人知道这个时候需要多少调适。
第三个危机是孩子和家庭外界开始有正式的接触。老师是父母的扩大与延伸,即使很受欢迎,也需要合理的调适。
第四个危机是大危机,正值孩子迈入青春期。
第五个危机是孩子长大成人,正要离开家庭独立,这时候常有失去子女的感觉。
第六个危机是子女结婚,家庭中出现新人,必须要被家人接受。
第七个危机是妇女更年期的到来。
第八个危机是男人的更年期,这是不可预测的,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后果。
第九个危机是进入祖父母的时期,充满权力和陷阱。
第十个危机是配偶去世,然后轮到另一位。
家庭是一个社会单位,在这么小的空间和如此短的时间内,有那么多的改变需要大家去调适。当第三、第四个危机过去,就变得更加紧张和烦恼。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当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大可以轻松一下,以决定下一个改变方向。对多数人来说,这应该是正常而自然的过程,不要认为它是不正常的。
人生就是出生、成长、工作、结婚、成为父母、教养子女、变老和死亡的历程,走一步算一步,不必急也不能缓。这当中的变量太多,并不是我们自己所能够完全加以控制的,最好尽人事以听天命,不怨天也不尤人!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随缘就好,反正已经尽力了。
我们常说随缘,细分起来,缘是一种机会、一种关系,也是一种成果。
先说机会,两个人认识,原本就是机会所促成的,所以称为有缘。我们相信有缘千里来相会,好像是注定的命运,谁都逃不掉。
有机会认识,并不一定继续交往。就算常聚首,也未必会有结婚的念头。由恋爱而结婚,种种机会,终于造成夫妻关系。结婚成家,也不一定生男育女,更难料生多生少。生育子女,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成果。因为机会很多,却不一定产生亲子关系,未必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