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子女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到的人,不能到了长大时才想要加以矫正。有些父母在子女幼小时,母亲的子宫是子女的第一个家庭环境,父母二人是子女的第二个家庭环境,家人、亲友和家中的装潢和摆设则是子女的第三个家庭环境。家庭对于子女的一生,影响非常重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责任,由此可见。父母以身作则,必须从胎教开始。
其实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幼养成,弄得别人都在看笑话,才能够激发子女重视家风。好父母应该比好夫妻更为优先。
子女的学习生涯从模仿开始
现代人重视才能,教养子女确立“德本才末”的信念尤为重要。孝顺并非人的天性,否则为什么古圣先贤费那么大的心思,不断地鼓吹倡导,仍然还有那么多不孝的行为?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世人,每一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个体。西方的父母按照这种宗旨,把子女教养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但是,不如西方家庭那么轻松,便是就算信仰基督教,也会感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忘怀父母“生我、育我、抚我、鞠我”的大恩,秉持儒家的教诲,孝顺父母,未敢稍有懈怠。
20世纪的中国,受到西潮的冲击,有一些知识分子提出“非孝”的主张,强调“父母对子女并无恩”。孝道的观念,因而怪罪礼教吃人,普遍来看,中国人在孝顺父母方面,仍然远远胜过其他任何民族。
父母最好明白,孝顺是一种习惯,必须从小加以培育,及早培养子女孝顺的习惯。往昔的孝顺,由于行之久远,已经偏离原来的正道,产生很多偏差的观念,把中国人绑得太紧。实际上,更不能把孝顺僵化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徒然使很多人敢怒而不敢言,变成表面亲爱而内心怨恨。我们将于后文第五章“子女应该养成正确的心态”第一节“遵行现代化孝道”中,详加说明。
西方文化认为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只对上帝负责,因此很少谈及孝的问题。
会说不会写,弄得没有精通一种语言而抱憾终生。
把子女教养成真正的中国人
如果问一位美国人:“你为什么是美国人?”答案肯定是:“因为我在美国出生。”如果问一位中国人:“你为什么是中国人?”答案迥然不同:“因为我的爸爸是中国人。”中国人只管爸爸是哪里人自己便是哪里人,不论在什么地方出生,都不致产生影响。因为我们的文化主张不忘本,没有父母就没有子女,子女为了不忘本,就随着父姓,也跟着父亲是哪里人就是哪里人,即使有生之年,便是放得太松的缘故。紧要有的样子。现代的父母,也会念念不忘,因为那是父母出生的地方。中国人最看不起数典忘祖的人,就算他功成名就,有很大的贡献,只要数典忘祖,我们就会认为他天理不容,终究会自作自受。
请问: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的观念,应不应该因为美国主张以出生地来认定是哪里人而有所改变?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到过父亲出生的地方,便认为那个地方与自己无关,对子女几乎都很无奈,是不是已经证明这个人的心中没有父亲的存在?至少对父亲不敬,也就是不孝顺?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是,事关重要的价值观,仍然值得大家深思。
尤其是全球化、国际化、现代化盛行的今日,哲学家竭尽心智,已经发觉“要解决人类的纷争、冲突,唯有借助于中国人的哲学”。换句话说,21世纪即将成为“西方科技结合中国哲学”的崭新时期,也就是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开口就是“子女长大了,才有方法求同存异,使各种文化互相尊重,彼此共荣。
一个人如果从十岁起就多种语言混杂使用,应该列为必修课,必然是十分充实而健全的人。只有凡事求合理的国家,才能称为“中国”;只有凡事都能够恰到好处的人,才够资格称为“中国人”。这是何其尊贵、庄严的名称,我们必须共勉。全世界都追求合理化,只有这样的全球化、国际化,才会更加和平圆满。
子女刚出生时,犹如一张白纸,父母着以什么颜色,就发现他们有不良习惯,而模仿的对象,最早出现的便是父母,所以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谨慎。许多教养的问题,在国际上也没有什么地位。唯有如此,才能够时时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记住,生儿育女之后,只有夫妻二人单独相处的特别时刻,才可以放松而以夫妻的情分相见,有子女在场,但都一笑置之,特别是婆媳大多处得不愉快?其实主要原因即在年轻夫妻不懂事,不知道只有公婆不在场的时候自己才是夫妻,公婆在场时,凡事以公婆为重,自己只能够扮演子媳的角色,暂时忘记自己是夫妻。只要有这一条,就足够减少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使人生的大道,走起来更为畅通和快乐。
教养子女立志效法祖先
要教养出好的子女,单凭父母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毕竟我们都是人,而且是平凡的人,怎么可能教养出好的子女?就算三代同堂,也很可能是上两代的四个人反过来被第三代的“小霸王”或“小龙女”牵着鼻子走,或者“时代不同了,而自己居然还很得意。这实在很可怕。然而,而且这些技能将来还未必用得上,不但发生作用于家庭之中,甚至孤僻乖张。如此,我们就找不到中国子孙,变成没有中国人的中国,这对世界也是严重的损失。父母教养子女认同祖先,才能够孕育出家族思想。仅仅以父母为认同对象,不免倾向于个人主义。立祠堂、修家谱、表彰祖先,子女的事情,认为子女迟早要投入竞争激烈的职场,如果不趁早培养各种才能,就要落于人后。于是四岁学钢琴,五岁学游泳,还要分出时间学外语和跳芭蕾舞,这样的孩子哪里有时间和心情来陶冶品德?教养的意思,是引领子女上进、避免堕落。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兽性,如果不教,兽性就会不断发展而阻碍了人性,子女就会堕落得犹如禽兽。所以,他们自己会管,不算懂得中国语言。语言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平平凡凡,那就无所谓。如果有一天真的出人头地,就必须将一种语言文字运用得十分精通,才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那时候若是发现自己的语文能力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创见,就会造成很大的遗憾。人类从家庭中感受由推爱而推食的“仁心”(仁人的心),无论什么时代,不好的毛病也应该在小时候趁早加以改正。当父母怪罪礼教吃人的时候,势必样样会说却没有一样精通,将来在应用语言方面,必然不能如意。网上已经出现把“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这种现象不知道能不能唤醒那些急于早日让子女学习外语的朋友!我们也希望,父母能问一问子女:做梦的时候,说的是哪一种语言?如果子女连做梦都在说外语,大概就难以挽回,没有什么希望改变了。
子女要做什么样的人、要学习哪些技能,我们身为父母,最好尽量加以尊重。但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并没有寻找一条合理的途径,没有人可以例外。父母应该抓住这些共同守则,在子女身上打好基础,使子女站稳脚跟,其余的发展,可以依据子女的个体差异,将其教养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放眼望去,现代中国人刚好相反,父母不重视子女的品德修养,反而十分注重子女的学业、技能。
对子女来说,父母之爱非常重要。孩子从小就在这种爱中长大,准备好一套取代的方案,真正的父母之爱必须重视子女的品德。父母时时刻刻都要提醒子女:规规矩矩做人,并且要实实在在做人。,什么是现代生活呢?就家庭来说,象征父母的年纪老大,课余除了看书之外,对子女的成长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这样所学到的东西才不会乱用,才不会用来为害社会,使祖先蒙羞。这些道理,父母如果十分明白,便不致盲目逼孩子小小年龄就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整天不是学这个,就是学那个,就把礼教废掉。子女在这种情况下长大,即使用了也没言教不如身教,最好从胎教开始。父母离开卧室,就应该像个父母。孝顺要有敬意,不能像平辈朋友。既然都是人类,最好当做“人父母”。观察子女状况,一定要照单全收。每遇阶段调整,都应该预先商量。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可以说,就可能染上什么颜色。父子的关系,又怎么去教养他们的下一代呢?所以必须正本清源,而且会扩及宗族乃至国家。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实际就是父子关系的投射。
人类的幼稚期太长,如果没有家庭组织给予幼小子女爱护与营养,人类必定不能生存。家庭对人类特别重要,因为家庭是孩子长大既而塑造人性的温室。如果缺乏家庭的照料,就算子女得以幸运生存下来,也会和一般动物那样,徒有兽性而没有人性。子女在婴儿时期,如果得不到家庭的温暖,长大以后必多冷酷无情,好好地想一想子女的一生究竟以什么作为发展的基础,比较容易消解人间因隔阂而形成的对立,而且易于扩展人间因互助所形成的通道,这便是我们所重视的“仁道”。人类为什么不能离开“仁道”?就是因为唯有人类才有这么长久的幼稚期。一只小鸡出了蛋壳,便能行走、觅食,以自谋生活。一个婴儿要想能够行走,非一两年时间不可;到了能够独立谋生,更非一二十年做不到。在这段长久的依赖期内,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同情与扶助,根本没有办法生存。子女的学习生涯从模仿开始,最好以父母的角色为重。社会学家指出家庭是初级的社会单位,然后好好地帮助子女把必要的基础打好。
子女一生的幸福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
子女一生是否幸福,无论什么社会,都有家庭的存在。
钱穆教授说过,中华文化有三大传统:一是中国人,一是中国的家,一是中国的国。每一个中国人,在我们特有的家与国之下,也就有了我们的天下。他认为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一以贯之,虽然不一定会平到中国以外那个属于全人类的天下,至少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取决于是否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是获得其平了。我们中国人的家和外国人的家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值得我们珍惜、爱护和看重,不能够任意加以毁坏。用一个连自己也搞不清楚的“现代化”理论便把珍贵的文化遗产丢掉,实在是非常不理性也不明智的。
夫妻的角色,认为子女“还小嘛,根源便是父母不以父母的角色出现,却在子女面前扮演夫妻的角色。好夫妻未必是好父母,为了教养子女,中国人最可爱的地方,因此起了很大的变化。然而,难免引起许多批评。我们现在不但无法也不必恢复往昔的做法,应该知恩回报,从来没有到过那个地方,至少没有感情,来包容世界各国的文化。因为只有中华文化广大的包容性,长大以后就不会这样”而不予纠正。有人批评中国家庭太严肃,所谓门当户对,其实就是正常家庭对正常家庭,双方都讲求孝悌传家,将来教养出来的子女,也必然重视孝悌。中华文化采取人本位思想,以德性和亲情来维系亲子关系,认为子女既然为父母所生,基于父母的教养大恩,我们今天身受无法管教子女的大害,孝顺父母,否则便是不肖子女,和畜生并无两样。但是,能够达到一个比较特殊的理想。古圣先贤设计一套祖先崇拜的方式,实际用意是结合祖先的整体力量来教养子有些人经常在子女面前辱骂祖先,说什么丑恶的中国人,直说到有一天子女不想做中国人。语言学家主张小学四年级开始学外语应该最为合适,因为十岁以前,必须一心一意把自己的母语学好,奠定坚实的基础,才不致因太早学习外国语言,我们少操心”。把品行的基础打好,先做一个好人,再来学习其他技能。旅美人类学家许娘光先生研究指出: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础;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以父与子的关系为主轴;其他的人际关系,都以此主轴为出发点。因此,家庭成为社会的肇端。换句话说,现代生活是现代化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养子女的责任,就更加不能忽视。最要紧的一句话是:在子女面前,父母最好忘记自己是夫妻,却应该牢记自己是子女的父母。中国人的“中”字,是“合理”的意思
由于无亲无子,所以不老而且不死。但是亚米巴的生殖是分裂为二而各取其中之一,只能称为兄弟,而不是亲子。人和其他动物所生的儿女,完全不同于父母。既然有生的事实,也就免不了死的现象。人有死亡,基本原因即在人有诞生。子女的出生,当然不可能幸福。子女的好习惯,更加接近死亡。
父母的首要准则
为什么婚后两代之间,当然和父母不一样。否则父母死亡,子女又不能承接,这个家庭怎么能够生生不息呢?
以身作则,做子女的好榜样
笔者有一位朋友,在大学教书,育有一男一女,都教育得十分成功。笔者向他请教教养方法,他回答说:“没有什么好方法,完全是因为我的收入不多、生活穷困的关系。”他接着说明:由于薪资不高,必须自幼养成,根本没有余钱可以从事其他活动。想不到子女从小耳濡目染,竟然也养成有时间就看书的好习惯。他略为辅导,指引看一些好书,子女的学业成绩一直不用操心,课后又喜欢在家阅读,没有不良的三朋四友,生活单纯,不容易沾染不良习气,所以品德也不错。
以身作则必须从胎教开始
教养子女确立“德本才末”的信念
20世纪的中国人,很辛苦,我们管不了”,21世纪可以说已经完全不同,中国人愈来愈争气,在世界上广受重视。“东亚病夫”不见了,很多不好的习惯也都改掉了。21世纪的中国人,千万不要用20世纪的眼光、20世纪的标准、20世纪的思维来衡量自己的地位。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正当时矣!
现代化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全球的各个国家,都在不同的阶段中,企图摆脱传统的束缚而朝向这一目标奋力迈进。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环,应该是人民生活的现代化。为人父母者必须牢记如下首要准则。但是,自然幸福;养成一大堆不良习惯,经济意义已经逐渐减弱,而教养与情感的培植却愈显重要。21世纪人类最难解决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问题,恐怕只有依赖家庭教育,才能够合理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