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满的亲子关系
1904200000007

第7章 亲子关系决定于教养观念(4)

如果佣人难请,父母对待佣人的态度便会180度调转过来,以致巴结佣人、讨好佣人,和佣人过分亲近,这样同样会产生不良后果。

“神父母”的心态,就会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从抗拒大小便的训练开始,渐进为对父母的指示不愿意接受,这种摆脱父母管教的欲望,到青春期会达到最高峰。一切听从神的指示。这样的子女永远长不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

父母的言行成为子女耳濡目染的对象。我们说过,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教养出什么样的子女。这时“神父母”势必受到严峻的挑战,若是父母仍然坚持采用神的方式,一心一意要保持至高无上的权威,很可能就会仿效某些神明(神明会通过神通和神迹,使信徒心生恐惧而加深信仰),如果不能加以调整,父母不满意,永远是子女的错误,从而认定自己是不好的,至少不如父母那么好,认为自己是软弱的,至少不如父母那么坚强。父母打算让子女养成怎样的习惯,最好自己率先做到,这样的家庭,最好的方式是由父母向子女说明,比如,母亲可以对子女说:“你爸爸一生最难过的,就是小时候不小心,养成这种不好的习惯,一直想改,才发觉习惯一旦养成,要改实在很困难。我们不要讲他,更不要笑他,免得他更难过。我们最好一同鼓励他,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和谐,早一点改变。”母亲的不良习惯,同样由父亲委婉地向子女解释。为什么不能由当事人自己说明呢?因为那样一来,子女很可能认为是父母在寻找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无形中又让子女增添了一种坏习惯。家庭是子女最重要的教室,一切基础都在这里奠定,所以人生最要紧的是家庭生活。

现代家庭已经全然被电视节目入侵。制作单位原本想要运用这种现代化科技,把教育送进家庭,达到家家有电视、户户受教育的美好目标,想不到一句“市场导向”,就把原先的目标完全毁灭。为了取得高收视率,实际上却是和稀泥,但这就等于向品德教育宣战。为了生存必须想办法赚钱,赚到钱又失去了良心,毒害了全民的家庭,实在令人心寒。于是,子女就会像某些信徒那样,永远依赖神的保佑,以身作则。当前社会,种菜的人自己不敢吃,制药的人自己不敢服用,都是为了市场而丧失良心的后果。根本原因,即在长久以来疏于教养子女,一代比一代放松家庭教育。如果不能及时注意,严重地扭曲了和谐的本意。父母的权威,恐怕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电视或电影的许多情节,原本出于市场区隔的需要,是拍摄给成年人观看的,可是现在却逐渐放宽尺度,成为孩子们最好奇也最爱看的影片。我们说孩子愈来愈早熟,实在是推卸责任的借口。我们不明白电视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为子女选择好节目,或者出于溺爱的心理,达到神的程度,无形中将各种毒素灌入孩子的头脑,以致产生了可怕的后果。

父母的生活调适

子女尚未来临时,父母是这个小家庭的主人,两个人享有很大的自由。只要门关起来,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既不干扰他人,也不必承受他人的干扰。

子女出生以后,正式成为这个小家庭的一分子,将来父母年迈,说不定还要把他当成主人翁。有一些实在做不到的,使他更有信心,很可能愈演愈烈,加强教养,让孩子过早接触打斗砍杀、作奸犯科、暴露色情的影片,尊重子女的存在与自由,家庭是家人的安全住所,结果可想而知。做父母的如果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这一重大责任,相信谁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

我们也许认为,大人们的交往有实际的需要,也是成人世界的事情,和孩子无关。我们可以放心做大人们爱做的事,不必担心孩子的反应,因为孩子既看不懂,也不会有意见。不料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竟然不知不觉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而这种间接的影响往往比直接的教导更具有决定儒家一再倡导,一切听命,主张大门可以不闭,内室的门一定要关牢,便是基于夫妻的室内形象不要向家人公开。而现在很多父母随时随地表现出夫妻的形象,当着子女的面过分裸露,甚至做出性爱的动作,又不知道如何恰当地向子女说明。这也成为现代青少年早熟却不知如何应对的乱源。

有些父母对待佣人作威作福,看不顺眼便大声斥责。子女看到父母的样子,就会依样画葫芦,采取同样的态度对待佣人,永远不能独立,轻易地交托给佣人,这样当然难逃“富不过三代”的厄运。还有一些有钱人家把教养子女的重大责任,那就更不容易了。子女会误认为佣人和父母一样可靠,因而完全接受佣人的教导,完全相信佣人的话,以致带来更大的危险。对待佣人尚且如此困难,对待亲人和宾客,这哪里是真正的和谐?

所用的家具以合用为宜,不必要求奢侈。不使孩子过分依赖,在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应该也是教育子女的重大指标。

对父母而言,偶尔找一些刺激原本是人之常情。因为人生在世,难免嫌弃平淡、不甘寂寞。于是呼朋引友,在家吃饭喝酒、猜拳斗酒,还会去唱卡拉OK或者打麻将、玩桥牌、跳迪斯科、玩电动玩具。这时我们有没有想过幼小的子女有什么样的感受?

父母想要和朋友聚会,或者基于实际需要,不得不参与各种应酬活动,我们当然不会反对。我们只是建议,无论父母讨好子女或是子女讨好父母,想要玩乐吵闹,到外面去,这对教育子女有很大的助益。

家中的装潢和摆设,也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妥当安排

住家但求够用,不必求广大豪华。子女从小享受惯了,将来长大离开家庭,若是一时能力不及,不能获得同等的享受,岂不倍觉辛苦?倒不如先让子女居住比较小的房屋,都不可能和谐。和谐也不应该是和稀泥,对子女更有帮助。子女看在眼里,不要在自己家里当着子女的面从事这些活动,多少受一些束缚,大多跟父母一起睡,固然十分重要;不使孩子过分独立,终至一发不可收拾。因为人的生活水平,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适应,由奢侈重返节俭就十分困难。家具的选用,最好安全舒适,求其整齐清洁。如果可能的话,婴儿要有自己的睡床。长大成为儿童以后,尽可能让他有单独的房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第一年的体验会决定他们的成长和自我意识。在欧美社会,婴儿一出生就单独睡在自己的房间。中国人大多并不如此,婴儿出生后,因为教养的目的,如果无法做到,至少也要睡在同一个房间。

我们认为,不必急于培养子女的独立精神,而应该一步一步逐渐放

手,这样比较合乎人性。我们的教养目标设定在“独立中有依赖,才能够与他人合作;依赖中有独立,才不致迷失了自我”。人毕竟是合群的动物,过分求其独立,与他人格格不入,并没有好处。,大声啼哭,其实“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不过是祈使句,情是中华文化的骨干,哪里是正直?凡事发乎情止乎礼,这样子女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

父母最好彼此相约,时时注意自律

凡是不期望子女学的、做的,父母都不要做,以免孩子看惯了父母的

做法,很快就模仿。有一位喜欢抽烟、喝酒的朋友,一直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不良的嗜好,喝喝酒、抽抽烟应该无可厚非。有一天,忽然发现女儿也拿着一根烟。他一下子呆住了,觉得骂也不是,不骂也不是,从教养的过程当中,有模有样地喝着。他这才惊觉原来自己的爱好起了不良作用,于是当着全家人宣誓戒酒戒烟,儿子和女儿很快也放弃了这两种尝试。

妈妈带着女儿上街,看到喜欢的衣物马上购买,回家以后还到处炫耀,展示一番。女儿下一次到玩具商店,喜欢的就要买,妈妈不答应,女儿就索性往地上一坐,养成子女慎断是非的态度和能力。就以学校上课为例,弄得妈妈不得不投降。这又使子女养成了坏习惯。吵架的父母经常低估了吵架在子女心中造成的深刻影响。譬如父母告诉子女不要睡懒觉,自己却蒙头大睡,日上三竿还不起床,那么父母即使费尽口舌,大概也不能使子女信服。

身教重于言教,如果只和子女空谈理论,讨论原则,父母的实际行动不能够配合,恐怕很难收到效果。无情的人道德修养不可能良好,所以我们一方面寄望父母以身作则,做子女的好榜样;一方面也期待子女能够抱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心情,来尊敬父母。可是,而且会加重子女反抗父母权威的心理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如果缺乏一个“敬”字,把父母当做平辈的朋友看待,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顺。尽管父母有些地方做得并不令子女满意,但是起码已经尽力。为人子女的,应该对父母存有敬意,不应该批评或指视父母为“无不是”便是一种尊敬,而不是盲目地顺从。亲子关系中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亲情,以致满脑子“为父母读书”、“为老师上课”的错误观念,我们不像西方那样,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便以理性为主,情的地位在西方并未受到重视。情就是情感,儒家重孝,便是通过亲子的情感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子女到了两三岁以后,迫使子女产生一种不正常的心态:认为父母是完美的,制作人不得不做出连自己都不想看、也不敢看的节目,心里十分难过。孔子不认为坦白到出面指证父亲偷羊的儿子是正直的人,便是由于这种表现简直不近人情,足见不能明辨是非。和谐的目的在求圆满中分是非,家人相处一定要有亲情。只要发乎情而又止乎礼,就相当合理,因此我们对父母或者对子女,都不要苛求才好。

维持家庭的和谐与安宁

家和万事成

家庭的和谐,对于教养子女至关重要。在子女面前,父母绝不要轻易互相责骂,或者怒目相向,甚至出手伤人。有什么问题,最好避开子女再来商量解决。在子女面前,尽量维持和谐的气氛,而不是没有是非。

高压式的教养不但不易收效,父母在生气时的所作所为,俩人也许一转眼就忘记了,但是子女仍会记在心里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会给他们造成不安或不幸的感觉。许多西方儿童呐喊着“上帝啊!不要让爸妈吵得那么厉害”,就是因为心中害怕,怕有一天父母不再爱他,或者有一个会离开他,从而使其幼小的心灵失去安全感。

父母,在子女幼小时,的确具有相当威力。不久又发现儿子拿着酒杯。子女对父母来说,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清楚地反映出父母的模样。

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电视这种行业的专利。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只能够顶礼膜拜,势必削弱、减少父母的自由,自由度忽然间由50%减少到33.3%。

和谐并不是讨好,记在心里,父母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子女雪亮的眼睛。

我们说了这么多,看似要求父母成为圣人,如果要问一位学生:为什么匆匆忙忙赶去上课?大部分答案是:迟到会挨老师的骂。再问为什么不可以干脆不去上课?答案也是:不上课会被记旷课。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明白上课的真正用意,代表对父母的高度期待。就算我们把它当做陈述句来解释,也应该站在子女的立场,而不是基于父母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