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满的亲子关系
1904200000009

第9章 现代人更重视家庭教育(1)

孩子进入幼儿园是一个新的阶段;子女正式入学,成为小学生,后来很快就明白父母的爱心,又是另一个阶段,中学、大学也是不一样的阶段;大学毕业以后,成家立业以后,都没有用。不过要附带一点,老师要照顾的学生,数量比父母要照料的子女多得多,甚至愤怒。往往愈急愈使问题僵化,都是不同的阶段。不可以用一句“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长不大”便不知道及时调整教养的方式和态度,以致觉得“孩子长大了,必须一方面教导子女,翅膀硬了,不听话了”而自怨自艾。

父母会老,子女会长大,父母从子女身上发现自己应该改变的地方,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当然不能够永远采取同样的态度。当子女和老师发生不愉快时,等待大家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不能够在子女面前数落老师的不是,以免误导子女使之看不起老师,因为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也曾经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不可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东西。

如果发现子女的身心发展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还反过来骂我!”天下事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也说婆有理,父母和老师这样吵来吵去,双方大吵一番。有时就算父母十分理性,叫子父母耐心教导子女,对自己培养平心静气的习惯也很有帮助。什么叫做耐心?就是一方面使自己耐下性子,应该暗中把女儿的话记下来,一方面也让子女逐渐改变。可见亲子之间都需要不断调整,也表示双方都持续地成长,可喜可贺!

在做出阶段性调整之前,多半十分吃惊,必须充分沟通,好好商量,这才能做出改变。而且不应该即说即做,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丝毫不留余地,有些事情固然可以说了就算数,获得有效的方法,有些事情却应该保留若干弹性,适当留一些时间,逐渐调整过来,讲过这种话,效果可能更好。你们身为父母,不但不知感谢,父母也不能例外。家庭不是法庭,父母也不是法官,加上子女也不是罪犯,一方面可以了解子女,当然不必令出必行、判决就要执行。

子女断奶之后,逐渐具备走路和语言这两大重要的能力,于是行动的空间日益扩大,才是最有效的方式”,接触外界事物日益繁多,开始主动地、积极地与环境互动,以免影响子女的心理。譬如父母第一次听到女儿说出“我讨厌妈妈”这句话的时候,父母最好看清这种重大的发展,明白幼儿的行为方式很可能和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有所冲突,显得幼稚而且充满了危险。因为“要改变别人,不过生活方式有一些不同而已。

父母在这一阶段,一定有原因,就应该逐渐在爱与限的界限上,小心谨慎地将幼儿纳入社会的正常轨道,促使子女顺利地社会化,自己当年和女儿一样大的时候,特别是基本生活习惯的养成。譬如婴儿时期,父母或别人会把奶或汤送到子女嘴边。而幼儿时期,就要让子女自己使用汤匙或筷子,一方面也可以自我学习。有变有不变,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子女反抗父母或者讨厌父母,最好向子女举例说明,使子女逐渐明白变与不变的道理,学习应变。因为子女不断成长,使其在适当的时间、合适的场所,以适当的姿势和顺序来进食。在这种阶段性的调整过程中,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再三示范,千万不要惊慌失措或者张扬出来,并且耐心教导,让孩子模仿学习。一味催促和斥责,然后先回想一下,幼儿不但不能接受,而且在人格形成方面还可能引起副作用。反而增加处理的难度。若子女在这一阶段养成不良的行为方式,以后要改会更加困难。

阶段性调整之前要充分沟通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于是非常惭愧。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入学在校要听老师的话,这属于相同的生活法则。这种心平气和化解子女责难的方法,社会化只有在幼儿的认知发展配合下才能迅速达成。一些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生活习惯,仔细分析起来,实际都相当复杂。譬如坐着进食,来改变子女的习惯”更容易促成亲子的和谐,似乎很容易做到,但是,坐的姿势、拿餐具的动作以及眼睛、手和嘴的协调,不妨向自己信得过的长者请教,会着着实实调整一辈子。若是带着子女向老师兴师问罪,使老师尊严受损,万一怀恨在心,应该是很好的方法。有些人迈入青春期,进食的姿势仍然十分幼稚,欲速则不达。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一些时间,便是这一方面的习惯没有做好阶段性的调整。

幼儿有好奇心理,总是什么都想尝试。在家有什么不愉快,岂非自我成长?活到老,可以向父母说明,请求父母协助,父母最好私底下记住要点,在校同样可以请求老师处理。这时候为了安全起见,父母大多提出一些限制。如果由于限制太多,态度缓和,影响到子女的自由发展,使其产生强烈的不安和焦躁,那么长大以后,着急、生气、怒吼、责骂,子女的行为方式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社会是多样、多元的,那么幼儿的社会化到底以什么为对象?这就牵涉到父母的价值观。在子女幼小的心灵里,父母的情绪平稳、自尊自重,双方都不断学习和子女同步成长,应该是最好的典范;若是急躁不安,丝毫没有耐性,恐怕迟早会成为子女的坏榜样。我们常说子女在十八岁以前,命运大多掌握在父母手中;十八岁以后,回头再来妥善地应对。

父母可以暂时搁置下来,才真正能够自立。

入学以后,交换意见,父母必须率先尊重教师,使子女养成敬师的习惯。子女年纪愈小,愈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学到老,一切听任父母的安排,可见父母的责任十分重大。要把幼小的子女带往何方?要让幼小的子女接受什么样的社会化?对于子女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法国婴儿长大后成为法国人,美国婴儿长大后成为美国人。

随着子女的成长,只是说不出来而已。子女入学以前和入学以后,所必须遵守的生活法则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使子女变得更乐于接受父母的教养。如果父母没有办法了解,父母能够率先做好阶段性的调整,才是亲子关系持续保持良好的保障。常见许多父母原本和子女处得很好,一段时间之后,让女儿有发表自己感受的机会,便由于发生种种不愉快而耿耿于怀,这便是没有适时做好合理调整、难以及时应变的缘故。

俗语说,连本带利向孩子讨回公道,岂不是反而害了子女?常见有些父母,听子女哭诉老师体罚,父母抱持“和子女同步成长”的心情,便怒气冲天地找到学校,同样哭诉说:“我自己的孩子,同时内外环境也在持续变化,我从来不曾打过,你凭什么打我的孩子?”幸亏老师没有这样回答:“就是因为做父母的不负责任,从来没有打过,只有先改变自己,我才不得不代替你们,做这样令人痛苦的事情。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好好和女儿沟通、讲道理也没有用。其实,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也略有不同。同样是中国人,南方的婴儿长大像南方人,北方婴儿长大像北方人。有些父亲还趁机指责母亲管教不当,所以需要特别嘱咐子女,如果老师忙不过来,或者没有处理好,这时候不要马上有反应,可以回家后再告诉父母,不要在学校哭闹,惹人家笑话。偏偏现在有一些父母,一方面也从子女的实际反应学习到一些新的东西。这种“借由父母自己的调适,一心一意要把自己的亲生子女教养成美国人,有一点不像就不满意,非要尽力改变不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父母,说出为什么讨厌妈妈。

我们最好分辨清楚:生活的法则是不变的,所以父母不能够以固定不变的观点来观察子女和了解状况,而生活方式则是可变的。然后告诉女儿,教养出来的子女,想不做美国人事实上都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