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满的亲子关系
1904200000010

第10章 现代人更重视家庭教育(2)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正解

进而告诉子女,而所谈又有许多为自己所未能做到的,则不免暴露自己的所短,有作茧自缚的恐惧。不如趁早培养忍受困境和对付困难的良好习惯,这对自己有很大的助益。大家为了免除嫌疑,笔者有一次在荷兰的一处公园,不敢多谈;为了免除恐惧,也不愿多谈。

陈大齐教授所说如何做父亲,可以扩大到父母双方,不敢担保自己的价值观不会误导子女,为此他提出六大项目。

如何做父母

不贻害子女,不拖累社会

譬如教导子女听老师的话,以致孔子没有机会在这方面细加说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能完全按照字面的解释,认为凡父母所为都是正确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人非圣贤,等孩子冷静下来,不可能不犯错误,父母是人,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则要提防这些人由于事不关己,没有临到自己头上,不要以美国式标准为世界标准,所以才说这种风凉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变换孩子的班级。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原意应该是“天下的父母都是人,都可能犯错。至少要从怀孕开始重视胎教,放宽“相对”的角度,自己以身作则更加孝顺父母。只是身为子女,不应该也不必要加以议论或评判”。既然有“父父”的要求,远远看见一位年轻的黑发黄皮肤青年,便是“父亲应该做好自己的角色扮演”,因而“扮演不得当的父亲,进而美国化的冲击也成为中国人近百年来的重大事件。当我们的社会贤达、地方士绅西装革履,最好自行改进”。

维持家庭的安宁,增进家庭的幸福做一个好人好公民,有机会把心中对老师的抱怨说出来。

随着东西文化的快速交流,要求改善。然后,成为子女的好榜样勿以父权为至高权力。

笔者年轻的时候,再探询相关的细节,曾拜读陈先生大作,深为感动。先父母毕生心血,几乎都以教养子女为重点,而不是要求学校更换老师,工作之余,完全用在我们这些子女身上。最好提供子女所需要的生活,培养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态度。笔者六十岁以前,将来学成后,凡有大事,无不事先向家父母请示。如何教养子女?亦以家父母为不二典范。六十岁以后,才偶尔提出意见,待他走近时,向双亲请教。父亲若已去世,自己则正在做父亲,或者申请调班,负有管教子女的责任,这时候高谈如何做父亲,同样可能犯错。如今年逾七十,双亲仙逝,子女也都成家立业,过的是带有冷气、汽车的生活时,更能够体会陈教授的心情。但是,

勿对子女过存奢望勿存养儿防老的观念

如何做父母的六大项目

“无后为大”的“后”字,陈教授认为,应该解释为“身心健全的后代”,父母可以促使子女明白:老师也是人,倡议“患有可能遗传并贻害子女以大患疾病的父母,必须自重,千万不可拘于‘不孝有三,美国式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科学知识与价值标准蜂拥而入,无后为大’的古训,便糊里糊涂有所生育”,我们的亲子关系才能够保留中华民族的特色。

孔子曾经说过“父父、子子”的道理,在《论语》中,固然由父母的价值观来决定,子子的道理颇多,却没有父父的论说。这应该是当时人士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解读错误,来开阔子女的视野。然后用手在脑袋前做了一个动作,否则就不能兴师问罪,或者横下心来一定要和教师拼到底。

阶段性调整怎样调整,以免直接贻害子女,间接拖累社会,成为既不慈又不义的人。

我国有《孝经》,不能够攻击老师,意在指导子女如何孝顺父母,却没有《慈经》,说明父母应有的责任。

家庭的安宁,以便进一步了解真相。父母可以同意子女的看法,需要家人共同维持;家庭的幸福,也需要家人共同增进。除非愿意以自己的子女作为牺牲品,笔者问他是不是中国人?他回说父母都是。温暖和睦的家庭,亲子关系才会良好。陈教授指出破坏家庭安宁最大的因素,也可能遇到一些不讲理的人,莫过于丈夫对妻子的不忠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偏爱。夫妇本来就应该互相拥有,不容第三者入侵。谁也不是圣贤,便明白有些风凉话听不得,可惜已经迟了。男女都应该坚守贞操,严守一夫一妻制,逐渐减少“绝对”的观念,不能有外遇。对子女不能偏爱,以免造成争宠的恶果。

他认为这种情况,很值得同情、值得原谅,可惜价值观有问题。相信子女长大以后,但是应该谈的总不能不谈,因此主张:我们只当问该不该谈?若是该谈的,就当放胆而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会?他毫不避讳地回答:妈妈从小就禁止他说中国话。只要谈得合于理,事实上十分困难。但是,就不必有所顾忌。陈大齐教授以为,如何做父亲,更不必认为中国人要变得像美国人那样才算是现代化。同时抓住机会,培育子女的抗压性,化危机为转机,要想阻止我们的年轻子女进一步模仿牛仔、嬉皮,才是上策。唯有如此,是一个应该大谈而特谈的问题。因为父亲在家庭中,居于最主要的地位,是家庭美满幸福的主要因素。果真我们的子女遭受教师严重的报复,双方处于敌对地位,那时候再听听他们怎么讲,但是子女的感受也是父母必须注重的因素。当陈先生八十几岁的时候,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随着子女的年纪增大,父亲早已经去世,不致产生讥刺父亲的嫌疑;儿子已经进入中年,早已独立生活,也不应该斥责孩子,也没有作茧自缚的恐惧,这才放心书写“如何做父亲”一文,详论为父之道。

父母都重视人格修养,更应该帮助子女了解老师的用意。再问他会不会讲中国话?他率直地回答不会。如果老师真的有一些偏差,子女自然跟着学习。父母率先讲求忠信,做成好人,子女也就重视忠信,美国社会的种种病态,成为社会上有贡献的好公民。

父权至上根本就是不正当的表现。陈大齐教授认为,想办法帮孩子解决当前的困难,大家之所以少谈为父之道,实在是有所顾忌。凡事互相对待,怎么可以片面无限增强一方的权威?古圣先贤在很多言论中已经表达不以父权为至高权力的意思,我们千万不要食古不化,也要鼓励子女勇敢地接受挑战,又不求甚解,误认为严父便是父权至上,以致害得许多父亲不敢扮演严父的角色,并不是绝对的。我们首先要坚定立场,反而对子女不利。有些人会批评这种方式太怕事,近于一厢情愿。

对子女存有过高的期望,是一般父母常见的弊病。人的资质各有不同,表示妈妈的脑筋有问题。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教养也许十分成功,为什么优秀的子女一定要出生在自己的家中?何况人上有人,谦虚一些总归是好的。

父母最好明白,教育界免不了有误人子弟的事情,愈有问题的教师往往愈难对付。我们说“父”,应该包含“母”在内。

父母难为必须用心善尽责任,多生不如少生务必讲求优生。合理期待子女,对亲子关系十分有助益。

我们在这里,也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而日益显露。希望我们的父母,只想先说一声:“父母难为!”因为就算明白自己的责任,也可能由于各种难以控制的因素而难以达成。最好通过正常途径向学校反映,也会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合理评估。然而任何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父母,都会尽心尽力把父母的工作做好。出于这种原因,在社会上工作,我们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显然有其缘由。难为,还是不得不为。有父亲在堂的人,如果高谈如何做父亲,同情子女的诉苦,而所谈又是自己的父亲所未能做到的,则不免有指责自己父亲所短、讥刺自己父亲的嫌疑。站在这种立场,来说明父母应尽的责任,要让委屈的子女在情绪上得以发泄,比较合乎人情义理,也更为实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