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满的亲子关系
1904200000011

第11章 父母必须负起应负的责任(1)

多生子女不如讲求优生

这是一个讲求少生子女的时代,孩子生得少,就显得更加宝贝。少生就应该优生,生得少,当然要生得好。

往昔由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大家都希望多生子女,以充实家中的人力。那时候孩子生得多,大家都认为子孙满堂才是有福气。孩子生多了,父母反而不必担心子女的成长,因为一堆孩子当中,总会有一两个长进的,怕什么?由于负担重,也实在照顾不过来,所以常常任由子女自生自灭,实在很可怜!但是,大家都这样,也就见怪不怪,以为本来就现代人看到人口不断膨胀,几乎让地球承受不了。特别是中国,很早便倡导少生,最好只生一个,顶多两个,千万不要多生,以免父母受累,社会也受害。既然少生,首先就应该讲求优生,重质不重量才对。

优生从慎重择偶开始

真正的优生,要从结婚之前恋爱择偶的时候开始。保持冷静、公正、客观的态度,来观察对方,了解其身心健康、性情脾气、人格修养、教育水平、就业能力、处事态度以及潜在能力等特质,看看是不是合乎自己的期望,将来生男育女,符不符合优生的要求。但是,这样的人会谈恋爱吗?恋爱中的情人可能如此冷静吗?自由恋爱能够讲究这些婚姻条件吗?从这种角度来重新界定大家长久以来一直指责、批评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是不是相当有道理,丝毫不能马虎呢?

西方人为自己而结婚,男女受爱情的驱使,认为有必要结婚便可以做出决定,然后再告知父母和家人。中国人为大家而结婚,认为结婚是两家人的共同大事,必须承受父母之命,加上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祈求天作之合。新婚夫妇住在丈夫的父母家中,在那里生育自己的子女。一直到丈夫的父母去世后,才和其他兄弟分居。这种方式,对新婚夫妇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大的便利,既可以不用负担单独居住的庞大费用,又有自己最放心的父母帮助照顾年幼的子女。这实在是父母的恩惠,新婚夫妇应该觉得十分喜悦才对。全盘否定这种做法,认为这不合时代的潮流,实在是大错特错。

父母之命

如果真的以子女的终生幸福为立场,凭着父母的丰富经验,配合双方现有的条件,为子女设计婚姻,并且和子女商量,共同参与,充分交换意见,适时加以辅导。相信这样的父母之命,必能获得子女的欢迎与感谢。

媒妁之言

若是做媒的月下老人,不但德高望重,而且热诚待人、实事求是,绝不过分夸张或借机谋取利益,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认为合适的才加以介绍,并且还要看双方的互动,尊重当事人和双方家庭的反应,丝毫不勉强,一切顺乎自然,又有什么不好?现代登报征婚、通过婚介所的活动、托亲朋好友介绍,难道不是媒妁之言的翻版和扩大?凭什么大加挞伐?

门当户对

讲求双方家庭的各种条件彼此相当,互相配称,以免穷家女儿嫁为富家媳妇,结果成为高级佣人,表面上十分风光,实际上满肚子苦水。富家女成为穷人的媳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上生活富裕惯了,一旦贫穷,觉得更加难受,痛苦不堪。在尚未被爱情冲昏了头之前,先看看双方的家庭是否门当户对,应该是避免婚后紧张或不适应的最好办法。

可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原来用意,并没有什么不对。我们也不能由于其行之日久,大家逐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产生很多偏差行为,便完全加以放弃。我们常说:是我们自己做错了,并不是古圣先贤所说的道理有问题。只要大家正本清源,真正走上正道,以现代化的方式来发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精神,使其产生实质作用,对婚姻就会有正面的作用,对优生也有很大的助益。运用得合理,才最重要。

父母的遗传当然很要紧,但是子女从父精母血当中怎样选择与组合,似乎更为重要。从前有一位才子,学问好得很,才华高得人人称羡,可惜人长得丑得不得了。偏偏有一位美貌艳丽的电影明星,非常欣赏他,写信向他求婚。才子知道,这位明星的美貌,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她的幼稚、肤浅和粗俗,也是众所周知。因此他回信拒绝,坦白指出:“我想不通你为什么会看上我,我不是长得很难看吗?怎么配得上你的美貌呢?”女明星毫不气馁,回信说:“我相信我们生出来的子女,应该会像我这样美貌,又像你那样聪明。”这位才子赶忙回信:“万一我们的子女不会选择,生出来像我这样丑,又像你那样笨,岂不是十分可怜?”

结婚之前,仔细想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古训,至少把自己的对象先带回家让父母看一看,并且听听父母的意见,不应该等到恋爱成熟,才“告知”父母。像结婚这等大事,居然不事先征求父母的意见,看看父母是否允许,只是事到临头,才匆匆告知。意思是不管父母同意与否,自己就是要这么办,是不是大不敬,也就是不孝顺父母呢?自己的女儿竟然没有经过介绍人的提亲,让身为父母的有充分时间能够打听一下男方的状况,思虑一下女儿的幸福,便宣布即将结婚的消息,毕竟也是不孝的行为。婚前对父母不尊重,没有经过正式的媒介;婚后遇到什么问题,恐怕只好由年轻夫妻,硬着头皮去乱撞。实在是太冒险、太幼稚了。

冷静地分析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生活方式、家庭声誉等,看看是不是相差太远,会不会造成婚姻生活的障碍。换句话说,看看是不是门当户对。婚后双方互相了解,彼此融洽,才不致由于所受家庭教育差异太大而产生困难,亲家相互排斥,变成冤家。

如果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已经结了婚,那就用不着追想婚前的事情,以免节外生枝,徒增烦恼。既然优生的第一个时期已经成为过去,不如好好把握优生的第二个黄金时间,那就是夫妻两个人平心静气地做好家庭计划:要不要生儿育女?要生几个?什么时候生?生男生女有没有关系?将来如何教养?务须谈出一个具体可行的计划,然后逐步付诸实施。

在合适的时期,有计划地怀孕,也是一种优生。可是,现代工商社会,夫妻的工作普遍十分忙碌,稍微有一点时间,便想要旅行度假,从事一些休闲活动。结果弄得忙上加忙,累了还要更累,实在有心无力,很不容易安静地讨论这些事情。就算真的讨论,也不过说一些好听话,相信没有人敢坦白指出:一定要生男孩,而且一个就好。果真如此,还没有生育,恐怕就会天天吵架,说不定根本生不出来,又有什么好吵的?可见知难行易在这方面是说不通的。

夫妻的孝心是最好的胎教

把握优生的第二个宝贵经验是重视胎教。虽然近来有科学信息否定胎教的功能,说什么胎儿根本在熟睡,不能接受胎教。实际上,很多妈妈都有过胎动的经验。胎儿对文字、语言当然完全不了解,但是,父母无言的信息,胎儿应该有所感应。妻子怀孕了,夫妻都十分欣喜,或者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双方为了要不要生下来争执不休。相信这些信息让胎儿很容易明白受欢迎或不受欢迎。胎儿接受信息之后,很可能会做出某些反应。

有些夫妻一想到快要做爸爸、妈妈了,就开始紧张起来,马上想到要多赚一些钱,多存一些钱,准备给即将到来的子女充当教育费用。谈论的话题围绕在想要让子女学这样、学那样,甚至有人想到要买一套房屋,使子女长大了有自己的家。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下子就想得这么长远。可惜想的都是物质方面,却把精神方面几乎忘光了。

自己怀孕,只知道害喜不好受,为什么不想想妈妈当年怀自己时也受过同样的苦楚?说不定会更加厉害。看到妻子怀孕走起来都很不方便的样子,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妈妈当年也是如此?一心只扑在子女身上,却忘了爹娘,这是孝道的精神吗?

要优生,打从怀孕那一天开始,就应该更加孝顺父母。夫妻的孝心,才是最好的胎教,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养出什么样的子女。对于子女的影响,从怀孕开始。到子女三岁时,就能知道这孩子青年时的状况;通过观察子女六岁时的表现,大概就可以推知其老年的样子。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学前的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关键,千万要注意,因为转瞬就将过去。

要孝顺父母,必须抽出一些时间,重温圣哲的教诲。这些金科玉律经过漫长时间的考验,迄今仍然流传,必定有相当的道理,至少要比那些新的理论可靠得多。新理论虽然可能吸引大家的注意,但是很快就消失了。夫妻应该遵照古圣先贤的教诲,按照现在的实际状况,赋予现代化的精神,采取现代化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实践。这种合乎国情也合乎时代要求的胎教,是最上乘的胎教。

为子女打好做人的基础

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便可以在家里播放《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三岁到六岁之间,就教子女背诵这些经典,不用担心子女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也不必怀疑子女背诵起来会有困难。许多实例已经证明,孩子背诵要比大人容易得多,而且读经的孩子,不容易变坏。

《三字经》是从前教幼儿认字的一本书,总共三百八十八句,每句都只有三个字,所以称为《三字经》。内容大多用来宣扬伦理道德,现代却。

《千字文》一共只有一千个字,但是全书每一个字都不相同。把这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连在一起,成为一篇通俗的文章。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便于对初学者进行启蒙教育。

至于《弟子规》,和《三字经》一样,也是每句三个字,很容易念诵。《弟子规》把日常生活当中所需要的基本礼节、生活要领都一一作了说明,孩子背诵之后,一方面朗朗上口,一方面逐一实践,十分方便又有效。

孩子这一辈子,是要来做人的。父母辅助子女,愉快地把人做好,才是最正确有效的优生。做事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好好做事来把人做好,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父母教养子女,最要紧的是在子女入学以前为其打好做人的基础。如何把事情做好,暂且不必着急,将来学校会好好加以教导。现代学校愈来愈商业化,愈来愈偏重知识的传授,很难教育出健全的人格。子女要怎样做人,要做成什么样的人,实际上还是依靠家庭的培育。父母亲在这一方面真的是责无旁贷呀!

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子女身上,可以找到父母的模样。

有一只螃蟹妈妈,批评小螃蟹走路的样子,说:“你这样横着走路,有多难看你知道吗?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呢?”

小螃蟹说:“怎么直着走?请妈妈走个样子让我学好吗?”

于是螃蟹妈妈走了起来,大声说:“注意看,好好记住妈妈走路的样子。”

小螃蟹很天真,笑着说:“原来直着走和横着走都是一样的。”

螃蟹妈妈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是横着走的。

《伊索寓言》里这一则故事告诉我们,父母的日常言谈和举止行为对子女的性格和教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喜欢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初听起来好像完全是遗传,实际上和后天的教养关系极为深远。教养子女,父母最好从自己着手,先改变自己。父母有好的榜样,子女模仿的结果,自然有好的样子。

父母怎样改变自己呢?首先,要从端正观念开始。因为观念产生态度,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坚强的观念在支撑,要改变行为必须先调整观念,也就是多看圣哲的经典,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因为圣哲的教诲,是人生智慧的传承。父母在子女幼小的心灵中打好人生智慧的良好根基,子女愈长大,便活得愈有价值。

我们不赞成把以前的孝子孝女变成今日的孝爸孝妈,即不是子女孝顺父母,而是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我们也不赞成,把孝道变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强行地规范亲子的行为。我们坚定地相信,人禽之间的分辨,最关键的就是孝悌的道理。现代人解释孝道,大多采取西方的观点,以致严重地误解了孝道的原来用意。当然,历代的迂儒把孝道大大地僵化,也扭曲了其本来的面目。我们必须发扬“虞舜以孝感化父母和弟弟,改变不义的行为”的精神,以此来弘扬高级的孝道。

《孝经》第一章说得十分明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不能因为西方社会并不重视便加以轻忽。

我们特别在父母的责任这一章说了很多孝道的重要性,便是希望大家深切了悟:我们既是子女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子女。如果为人父母,不能在孝道上面以身作则,反而迷失了方向,在父母跟前,对自己的子女百依百顺,岂不是直接伤害父母的感情?我们经常看到,年轻的父母把自己的子女当宝贝似的,眉开眼笑,可是对自己的父母,却有很多意见,不但语气不好,态度也相当轻率,处处显得自己比父母高明。难怪今天的父母,也希望子女长大了干脆搬出去住,免得整天看那种脸色,心里既烦又冷。

反过来说,在自己的子女面前,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做子女的典范,其实是最好的优生。子女的眼睛是雪亮的,父母怎样对待祖父母,将来自己长大以后,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父母。这种现世报应,是怎么都逃不掉的。

孔子说得好,如果只是拿食物供养父母,和饲养犬马有什么两样?供养父母时,子女的心中必须充满了敬和爱,以父母能够享用子女所敬奉的衣食为最大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为父母做事,或者侍奉饮食,都应该诚恳,完全心甘情愿,没有丝毫勉强。子女看到自己的父母孝敬长辈,将来长大以后,大多亦步亦趋,也同样地孝顺。真正孝顺的孩子,才是优生的表现。

我们所说的优生,是广义的,并不是狭义的。因为准备妥当才生孩子的人终究是少数,明白优生的道理,才开始怀孕,有时候也生不出来。对于过去的种种,懊恼、后悔都无济于事,不如从现在开始,不管情况如何,都可以着手补救。只要方向正确,方法有效,方式也合理,都能够从事优生的补救。若是效果良好,谁说不算是优生呢?生之前优,是未雨绸缪;生以后优,是事后补救。两者兼顾并重,应该最为合适。父母以自己的孝道来启发子女的孝道,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子女的行为。这样的亲子关系,不但可以互相规范、彼此共同成长,而且培育出孝道的家风对社会。

提供子女所需要的生活

孝道的第一步,应该是能养。成年子女,对年老的父母,有恭敬供养的责任。反过来说,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同样应该提供其所需要的生活,而且要真诚关怀。

我们通常把成家与立业合在一起讲,意思是成家之后必须立业养家,为子女做好生活的准备。目的在提醒结了婚的男人或者当了父亲的年轻人,今后他的工作,不单是为父母或者大家庭,更是为自己所创立的这个小家庭,为了善尽父亲的责任,必须加倍努力工作,不能像以前那样,就算偷懒,也照样可以混饭吃。

为什么把养家糊口的责任全部归于男人?理由应该是:妇女的天职在生育子女,进而相夫教子,除非不得已,不需要女性在养育子女、料理家务之外,还要在职场上呕尽心血。虽然说夫妻两人上班,可以多挣一份薪水,但是仔细盘算,有时发现所损失的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