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即席讲话
191700000027

第27章 (1)

第二十章.即席演讲的体态要求 (1)

眼睛

眼睛能反映人的心理,表达人的感情。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对眼睛的传神功能作过描述。他说:“不但是身体的形状、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全部可以由艺术化为眼睛。人们从这眼睛里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自由的心灵。”据有关资料介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以及赫斯、巴姆克、鲁毕那兹等人,对人的眼睛都做过专门研究。赫斯还著有《会说话的眼睛》一书,由此可见,眼睛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之大。

领导者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管理者,其眼神的运用十分广泛,运用眼神的水平高低也必然直接影响着领导的效果。周恩来总理同人民谈话时,目光和蔼可亲,自然地人们会对他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那么,在演讲中,究竟应如何运用眼神呢?

首先,要注意眼神运用的多样性,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领导者的眼睛要随着自己的情绪和演讲内容的发展时而炯炯,时而沉郁。如果领导者始终总是一种无动于衷的眼神,就会给听众一种麻木、呆滞的感觉,不仅不能引起听众的注意,而且有损于思想情感的表达。

领导者的眼神变化要与自己的思想情绪的变化,演讲内容的发展相和谐,使听众从灵活多变、惟妙惟肖的眼神中,深切领悟到演讲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交流情感、传播信息的目的。

其次,将目光注视方向的同一性和观察方位的多样性结合起来。所谓方向的同一性,是指在演讲中,领导者应该始终保持视线的目标在正前方,炯炯有神地正视着听众。这不仅使听众感到“他是在向我进行演讲”,从而引起听众的注意力和共鸣,而且也可以不断地观察到听众的反应和情绪。相反,如果领导者或仰视天棚,或俯视地板,或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躲避听众的目光,那么不仅无法与听众心心相通、交流情感,而且也显得不庄重、不礼貌。显然,这些注视方向没有同一性的目光是领导者在演讲中应当忌讳的。惟有自然、活泼、得体的眼神,才是其演讲语言表达的得力助手。

保持目光注视方向的同一性,并不是说眼睛要直盯盯地一动不动。在演讲中,领导者要注意全方位地观察听众,以增强自己与所有听众的感情联系,具体地讲有三种方法。

一是环视法,即让目光像探照灯环射夜空一样,有节奏或周期性地环视会场。环视是照顾全场,统观全局的观察法。目的是观察和发现整个会场听众的动态,以收到听众对于演讲的反应。同时,听众如果感到演讲者在光顾自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更加全神贯注地听讲。使用环视法时必须注意:不要忽略任何角落的听众,因为被你忽略的听众将会感到被轻视而使其情感受到伤害,不要头部摆动幅度太大,眼珠也不要不停地乱动,使听众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二是点视法,即重点观察某一局部听众,在演讲中对专心致志听讲的听众,领导者投以赞许和感谢的目光,会使他们与你的情感更近,对记笔记感到吃力的“困难户”,领导者投以帮助的目光,他们会更感到温暖,很可能回以感激的点头微笑;对那些面有疑云的听众,领导者投以启发引导性的目光,会使其神态趋于安定;对那些想发问,但心情紧张、欲言又止的听众,领导者如投以鼓励的目光,可以使询问者壮起胆子,大胆提问;对那些交头接耳、频频躁动的“不安静区”,领导者给予制止性的目光,听讲者就会触目知错,知趣地停止了“小动作”。

点视的目的是多样的,目光根据需要有多种含义,使用目光点视法要注意避免和听众目光长时间直接接触,那不仅会使被点视听众感到局促不安,而且也会使其他听众受到冷落。 三是虚视法,即演讲者的眼睛好像盯住某些听众,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而就听众来说,还会感觉到领导演讲者在注视他们。领导演讲使用虚视法,即会使领导者显示出端庄大方的神态,便于控制会场,又可减少刚一上台由于紧张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在回忆和描写某种情景时,虚视法还会给领导者以思想、沉浸意中的感觉,引导听众进入你所描述的意境中。在表示缅怀、敬慕之情时,虚视法有利于烘托气氛,更易于感染听众,引起共鸣。虚视法应用的场合应该注意限制,时间也不可过多,否则容易使听众对领导者产生傲慢的印象。

领导者在演讲中,要准确恰当地运用眼神,还应做到:第一,眼神的变化要有一定的目的和情感依据。没有目的的眼神变化是故弄玄虚,会使听众感到厌恶。不要做作地去瞪眼,不要故意地去半闭双眼,更不要挤眉弄眼。第二,眼神在变化之后,需恢复常态,否则,就会由于眼神运用与演讲内容脱节而造成形不达意的后果。

面部表情

演讲时,演讲人的面部表情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演讲是一种信息表达。一位心理学家用这样的公式来表示信息表达:一个信息表达=7%语言+38%声音+55%面部表情。这里可以看出,演讲中面部表情作用之大。

面部表情,是通过面部肌肉姿态的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过程。我国演讲理论家邵守义说过:“脸部是心灵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由脸的颜色、光泽、肌肉的缩展,以及脸面的纹路所组成的。它以最灵敏的特点,把具有各种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如高兴、悲哀、痛苦、畏惧、愤怒、失望、忧虑、烦恼、报复、疑惑等最迅速、最敏捷、最充分地反映出来。”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人的面部肌肉组织是由24双肌筋交错构成。这些面部肌肉组织所产生的感情表现,不受国界、地区、人种的限制,是对于任何社会的人都通行的交际手段。

面部表情语言艺术,主要靠脸、眉、口、鼻四部分来表现。这四者协同行动,共同表演。在演讲时,表情的产生首先来自于讲演的内容。同时,表情还取决于讲演当时的具体情况,

取决于听众和领导者本人的情绪。

面部语言是人的情绪变化的寒暑表。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复试验,已经无可置辩地证明,人们的情绪变化,一般在面部上都有所表现。人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讲演的内容,并在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产生兴奋中心,从而在领导者与听众之间产生心理共鸣,起到有声语言起不到的效果。

当人们在对某一事物表示不以为然和轻蔑时,往往脑袋稍偏,嘴角斜翘,鼻子上挑;当人们感到诧异和惊讶时,往往张大口,瞪大眼,挑高眉;当人们心情愉快时,往往表现出活泼好动、喜形于色,甚至于手舞足蹈,脸上的肌肉动作往上……总之,人的面部语言是其心理活动的反映,人们往往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面部表情。

因此,领导者必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以轻松友好的面孔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时而含笑,时而微笑,时而现出深沉。喜怒哀乐要同内容一致起来,同观众或听众的情绪融洽起来,从而为成功的讲演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演讲者还可以从听众对自己的演讲流露出来的情感,了解到听众对演讲是否感兴趣。据此适当地对演讲的内容作一些结构上的调整,对内容的详略作变动,灵活掌握以达到更好的演讲效果。

手势

有人把演讲手势比喻为绿叶,一篇精彩的演讲是朵红花,红花再好,也需绿叶扶持。苏联一位著名学者指出:“手势语本身就像文字一样地富有表现力,特别是在言语少于思想、三两句话中蕴藏着通篇哲理的时候,尤其是这样。”手势在领导者演讲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些中外著名的演讲者十分注重运用手势。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在延安窑洞前,毛泽东同志掰着手指向战士演讲。列宁演讲的手势更是别有风采,他在工人中间演讲时,精神饱满,左手大拇指习惯地插在背心肩口,右手总是在挥动,他的动作恰恰配合了他富有号召力的演说内容,极大地加强了演说的感染力。正如斯大林所赞扬的那样“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也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