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用五年时间积累起比国家岁入甚至国库存银数目更大的财富,而以他本人的合法收入推算,积累起这笔财富需要500万年的时间。
对此,吴思先生说:“这笔巨额财富的存在,表明在财政税收的正规体系之外,另有一套财富流动的潜流网络、资源分配的潜规则体系。”
吴思的“潜规则”是种发现,而投其所好以达目的“潜规则”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并且一些人比吴思先生研究得更透彻,如刘瑾、和珅等人,他们不仅是理论家,而且是实践家。
莫把网恋当爱好
没有上过网的人,或固执地排斥网络的人,都说网恋虚幻而不可相信,其实网络只是一种交友和沟通的途径。网络本身只是一个媒介,而以它为平台衍生出来种种故事,无论是悲是喜,都非网络之过。成功的网恋常常符合媒介本身的特征--真实。以网络为交友媒介的人,也必须取舍有度,不可成为网上的“宝哥哥”或者“陈世美”。有句流行语为“做人要厚道”,领会它的意思,记住下列基本原则。
(1)双方距离最好不超过100公里
相同的环境能使男女网恋关系进一步顺利发展,也使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比较容易进行。如果本着恋爱的目的在网上交友,最好选择和自己在同一城市,毕竟一场美好的恋爱总要从网上发展到网下,距离永远是感情不可回避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中国电信和铁老大是不会因为可怜天下有情人而降价的,飞机倒是能快速缩短恋人间的距离,可是成本又太高。
(2)不要开门见山发出见面要求
“你有照片吗?”“你长得真好看。”“我们见面吧。”这往往是聊天室里不少男人的“三板斧”。
目前,网络的普及程度已经使它成为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便捷使用的交流平台,因此,在网上遇见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或许,其中的确有可以携手共进的有缘人,但也不乏有些人只是游戏于其中。网恋必须建立在彼此较深入地精神交往和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对那些刚一相识就提出要见面约会的,至少不能说他们对彼此的交往有着比较认真的态度。
(3)对直接探听姓名住址电话的别深交
除非你对QQ那端的网友有了很深的了解,否则不要随意把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或者任何可能影响到你自身安全的资料和盘托出,切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网络是心灵的游戏,一上来就关心最实在“数据”的人一定居心不良。
(4)见面前最好先经过电话沟通
文字可以显示一些诸如个人性格、修养、爱好等等的信息和内容,但它毕竟是比较平面和单薄的信息交流手段。单纯的文字网聊,有可能是一些人掩盖自己真实身份的办法。而见面之前的电话沟通,至少能够确定对方一些基本的个人信息,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接触打下基础,做好心理准备。
(5)做好最坏的准备
热恋中的男女是不会往最坏处考虑自己的另一半。他们甚至不能接受自己的爱人也是个凡人。但是,他可能就是公共汽车上坐在你左边的那个不起眼的男人,她也可能是马路对面那个一脸青春痘的女生。他挖鼻屎,她大嗓门。不如索性用爱情的魔力把爱人形象降到最低标准,一点一点看才可发现美德。虽然他本身没有任何改变,但故事的结尾可能改变。别小觑了心理战。
(6)别为追求完美让感情无疾而终
不能面对生活琐碎的恋爱,只能相互发泄倾诉却不能一起迎接生活考验,说到底,这也不是真正健康而长久的感情。作为一种培养感情的形式,网恋最后总是要回归现实,故意回避不见面,可能会让双方都很痛苦,这不是获得柏拉图式感情的效果。
(7)见面地点不可选择太僻静的场所
百货商场、麦当劳、人流熙熙攘攘的广场,或者某网站或论坛举行的网聚,这些都是女孩子与网友见面的最好地点。人气不光能冲淡见面的尴尬,还能让不怀好意的色狼无法做出任何不轨之举。即使对方提出要去僻静的地方“增加情调”,也要严词拒绝。切记,白天见,一定要等阳光灿烂;夜晚见,至少也得灯火通明。
(8)第一次见面行为一定要谨慎
毕竟见面是恋爱关系从虚幻走向现实的第一步,因此,在网上的关系无论多么甜蜜亲热,真正见面,还是要有一个彼此适应的过程。同时,从现实方面考虑,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适当的矜持与谨慎,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别老拿“毅力”折磨自己
我和一个朋友在QQ中聊天,他说:“自己毅力不强,计划常常半途而废,劳而无功。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自觉成功。我现在整天忙忙碌碌,却心中浮躁,越浮躁就越着急……”
当人们在自我否定感比较强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尤其爱在“毅力”这个问题上和自己较劲。他们总是爱随便抓住一件什么事情,就用来进行一番自我考验,并直接和对自己我的评定挂上钩。他们认为毅力问题是自己成功的最大障碍,如果在毅力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后,自己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随之解决。可惜在这场“毅力测试”或者说“毅力攻尖战”上,往往是失败者多,成功者少,由此导致了当事人更强的自我否定。
曾几何时,我们的宣传和教育往往给了人们这样一个认识:做事成功者全是依靠着坚强的毅力实现目标的。这话在表面看来似乎没有错,然而当我们全面考察成功者拥有毅力的具体背景时,就会发现他们的毅力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
有的人是因为身处逆境,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不得不有毅力;有的人是因为对自己从事的事有兴趣,能够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所以他们也无需用上什么毅力;还有一种人,由于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训练,已养成了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所以毅力在他的身上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白居易向好友元稹诉说为学之苦、求功名之苦:“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苦学是一种精神,向来为人推崇,而当事人对于非兴趣爱好的苦学,却并不是茹苦如饴,苦中寻乐;被强制与自我强制,精神奴役,影响身体健康,昔科举之士如此,今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亦如此。“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激励多少人去发愤读书,可此言又给多少人造成了精神压力?我们习惯视不能“刻苦”的人为没有志向和抱负的人,群体共同指引的前途,把那些“理想”非所愿的人引入畏途,甚至歧途,使他们承受痛苦的煎熬,甚至身心的摧残。
“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的白老先生,到了四十岁,又到了五十岁……他对功名淡泊了,“忘怀任行止,委命随修短”;“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他的诗写得更多了,但那是一种爱好,他在创作过程,不会不感觉累,然而写诗的累,与考进士求功名的苦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一种兴奋的累,快乐的累,充实的累,张扬的累,正如他所言:“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知老之将死,虽黪鸾鹤,游蓬瀛者之适,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
美国有个专栏作家,以给媒体供稿为生,而写作是个又苦又累的事,为此他给自己想了个自我激励的办法,每周规定自己要写20000字,完成了就奖励自己周末到中餐馆吃一顿,或者去海滨度假。这样他就把写作这件“苦差事”同一个很明确、很具体又很快兑现的吸引性条件结合在一起,结果每到周末,他不是去中餐馆美食一顿,就是到海滨去放松一下自己。爱好也就没有成为负担。
当我们还没能使某件事成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能把持之以恒变为习惯时,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现状,不能指望自己一下子就改头换面,完全换了一个人。自己以前有“五分钟热度”的毛病,就应该允许自己改正这一毛病有个过程,甚至会出现反复,不能因为自己老毛病一犯时就过于责备自己,更不能认为自己“是个没兴趣做事的人”。须知,当你制订了一个不切实际的较高的目标时,则反而连较低的目标也实现不了。例如晨炼,有个人从不规定自己每天早上必须起来,也不想借此来证明自己什么。当他太困、太乏或天气不好时,他会躺在床上不起,但他并不因此谴责自己。这样,他对自己比较宽容,就没把锻炼当个苦差事,反而一星期有个三、四天的锻炼而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下来,以至渐渐养成了习惯。可见,加强毅力需要过程,这一过程是兴趣的慢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