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不断在创造奇迹,中国的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也在不断地“泡沫化”,不断地依靠非学术创造“神话”。比如什么“现在买房就是最大的爱国”,“大学学费上调可以使教育更加公平”,“房地产没有泡沫,因为离婚、包二奶都需要房,未婚同居刺激了购房需求”等。不知道的人以为某些“主流”浅薄,加以调戏,知道的人则“知主流心忧”,也就是心乱,所以才会说些愚弄大众智商的浑话。其实他们自己知道那正是他们“有所求”罢了,他们得自觉站到房地产开发商和权贵们的队伍里,不然就没人出钱请他们演讲了,你注意看他们的额头,就可以看出浅浅的极细小的两个字“要钱”。估计某些“主流”已经不满足于混经济圈了,准备去娱乐圈打酱油,因此以雷人的语言,不断冲击着媒体。
泡沫延续时间既长,烈度也高,其破裂后造成的损坏也就越大。我们已经失去将泡沫压制在萌芽和初期形成阶段的机会,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我们的政策一误再误,导致了更大的泡沫。泡沫已经成熟并正四处泛滥着,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已经很大程度上被泡沫绑架,这使得我们在抑制泡沫方面不得不更加投鼠忌器。而货币政策的博弈也已经将地方各级政府从后台推向了前台,这使我们的货币政策受到了更大的牵制。
我们不敢大规模加息,表面上说是怕国外的热钱进来,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其实背后真实的原因是怕很快刺破泡沫,导致经济“硬着陆”。进入2011年以来,物价指数迭创新高,官方公布的7月份数据是6。50%,而民间感觉则至少在10%以上。我们的基准利率(以一年定存为例)仅为3。25%,负利率趋势越发明显,中央银行却只是可劲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却如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
为此,一大帮经济学家不惜赌上名誉,一会儿说上半年物价肯定见顶,一会说都是翘尾因素影响,下个月应该见顶。可物价就是不听,总是屡创新高。如果说这就是“管理通胀预期”,那还不如干脆闭着眼睛说:“昨夜观天象,有紫气东来,明日定是良辰。”
什么是管理通胀预期,说白了就是控制想法,通过管理控制住如我们这等小民对通胀的判断,比如抢购东西、哄抬物价什么的。睁眼看看我们周边国家的CPI就会明白,越南、印度、俄罗斯,甚至遥远的巴西,物价都比我们高几个档次,只有我们中国的通胀依然可控。
我们的统计数字真是听话,我们收入“被增长”,房价“被下降”,物价“被压低”,目的无外乎一个,那就是“管理通胀预期”。早在2011年3月,发改委就发布公告称,因联合利华有关人员多次接受采访并发表日化产品涨价言论,增强了消费者的涨价预期,决定对其作出20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老外真是有些不懂事,贼还没来就开喊,成何体统,这不是让警察难堪吗?罚你的款,那是看得起你,谁让你是知名企业,能“增强消费者涨价预期”呢!
只是,不论统计局、中央银行、发改委怎么努力,“预期”管理起来似乎还是有些不妙,毕竟年代不一样了,噪音多了起来,大家都得讨口饭吃,做事说话得靠点谱。2011年年初,政府表示有决心将CPI控制在3%,现在似乎不得不调高了,变成了4%,今后还会不会调高呢?难说。但即使调高,那也没关系,吹鼓手们会跳出来说,“不用担心,那是结构性通胀,可控”。
预期管理下的小老百姓,好不容易挣点养家糊口的钱放到银行,虽眼看着一天天缩水,但补贴了那些有钱的贷款大户。这些大户可是很能干的,多数是炒家子,拿到钱后不干别的,买土地垒房子、做光彩工程、炒矿石倒煤炭,剩下的就放高利贷或到中国澳门或新加坡赌一把,将一切稍值点钱的都炒一遍,增加GDP,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力争在2030年之前超过美国,坐稳全球GDP第一的交椅,顺便也将我国的基尼系数再提高一些,让帝国主义者们汗颜去。我们高兴!
中央银行不加息,那是心存慈善,务求高远,我们应该理解。你想想,真的加息了,热钱汹涌而至怎么办?那是外国的洪水猛兽,去时会将你席卷一空。还有,炒家子们贷款多了,银行坏账会增加,你住的房子价格会跌,你会损失多少财产啊,不得了的。再说,地方政府的债务也会增加,政府债务是谁的,还不是你的,你得去填亏空。你看看,你什么都不做,一旦加息,你会损失多少,你就是坐在家里,债务也得从天上掉下来砸着你,可怕吧?还是不加息的好。
因为不敢加息,物价疯涨又控制不住,存款利率低得很厉害,理性的资金大约在银行里是待不住的,怎么办呢?可能还是只好往资产泡沫里钻,实在无地可钻的话,那就变成民间高利贷,而高利贷要么是“庞氏骗局”,要么就是真有大的赚头。大的赚头何来?唯有投机一条道。如此看来,未来资产价格不会轻易就破,而通胀也将更加恶化。只是现在与资产泡沫的共舞更是刀尖上的舞蹈了。
国门之外,是一片此起彼伏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和针对中国出口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国门之内是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资产泡沫此起彼伏,物价指数屡创新高,地方政府债务逐渐暴露于风险之下,而我们的经济结构转型空喊了若干年却迟迟未能见到成效。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好生为难,老路似已难以为继,后来者又当如何?汇率不敢动,怕影响出口增长,怕所谓的国外套利资金进来;利率不敢动,怕增加升值压力,更怕将地方政府无用、低效,甚至是价值毁灭的投资项目暴露于风险之下;超发货币的加快回收也已不现实,因为政府投资如猛虎,出笼了轻易就回不去,只好任由流动性泛滥。
隐蔽的滞胀
在一个泡沫持续泛滥的时代,很多资源不可避免地被用于制造更多更大的泡沫,从而形成经济的畸形繁荣,繁荣的背后其实是实体经济的停滞不前和超高的失业率。持续的资产泡沫,又将通过财富效应,推动生产成本上升,并导致CPI恶性上涨。
对于经济的滞胀,我们是畏之如虎的,甚至于提到“滞胀”两个字,一些人就难免脸上染色,做出不好看的样子。我国目前究竟有没有滞胀,大家看法完全不同,是可以理解的,但存不存在滞胀的风险呢?
有的说风险就在家门口了,稍不注意就可能要溜进门贺铿。当前我国经济出现应对“滞胀”风险。人民网,2011年1月15日。
;有的说根本不存在这个风险,因为我们完全不具备“滞胀的条件”李稻葵。“滞胀”不适用于中国经济。新京报,2011年7月8日。
;有人因此站出来图文并茂地说,“中国经济已处于滞胀状态解读不符实际”“中国经济已处于滞胀状态”解读不符实际。人民日报,2011年8月9日。后面这句话真是点在了腰眼上,让你酥软得不服不行。之所以争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彼此对经济数据的解读不一样。
滞胀,全名是停滞性通货膨胀,又称为膨胀衰退,指的是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高失业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这里麻烦的是,对于什么是经济停滞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高通货膨胀倒是有个大致的标准,那就是年CPI增幅超过5%就算是恶性膨胀了。
为此,也有人尝试着给中国的滞胀予以量化,“当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到6%,通货膨胀率超过4%,就会出现滞胀”厉以宁。警惕中国经济出现滞涨。搜狐财经,2010年1月19日。但就是这个指标,似乎也没得到认同,因为有些人觉得宽松,如果按此标准,中国差不多已经一脚踏入了“滞胀的河流”。但我想,对于中国这个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当CPI增长速度超过5%,而GDP增速低于5%时,无论如何我们也该算是在过着“滞胀”的日子了。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滞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希望借有形之手通过“反周期”的经济政策来平滑波动,减少经济萧条的痛苦。其中主要的政策就是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货币投放,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引起通货膨胀。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却因为没有出现重大的技术创新、缺乏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导致增长乏力。我国之所以出现滞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
对于目前出现的通胀,我们是不好否认的。从2009年年底开始,我国CPI开始出现快速攀升,进入2010年,CPI指数屡创新高,2011年先后突破5%、6%的关口,7月CPI同比上涨6。5%,创下近3年来的新高。
冰冷数字的背后,是大众真实的抓狂。在民众的感受中,这个数字远远代表不了通胀的严重性,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衡量通胀率的方法不同造成的,但也是我们管理通胀预期的结果。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如是说,后来很多人也跟着如是说,于是就成了经典名言。成为名言也就成为标靶,变成了很多人要射击的目标。
因为名气太过强大,敢于正面直射的,那一般也就是像我们这样的无名小辈,好不容易发现别人的一点瑕疵,就按照自己的混乱逻辑推理开去,以此证明名人远不如自己。大凡名人都很有风度,看到这些乱箭也就只是笑笑。有点水平的“射击运动员”一般也就躲在暗处偶尔偷射一箭,不会明目张胆地出来单挑,因为他们也知道,货币超发肯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前一阵,谣传我国准备建立资金“蓄水池”,将多余的资金往“池子”里赶,别流出来祸害物价,这是高明的做法。很多人听到消息后都准备要往“池子”里跳。如果说“池子”建在股市里,好,那得多多炒股发财;如果说“池子”建在楼市里,那得借款去买房炒楼。但“池子”的事说过也就没有了下文,看来建“蓄水池”也不容易,建起来后要把资金往“池子”里赶而不流出来也不太现实。
资产的泡沫该泛起的地方也已经泛起,泡沫差不多也快到头了,剩下的大约也就只好追逐物价,物价的上涨似乎才刚开始。低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终结,“刘易斯”这个“拐点”刘易斯拐点:意指劳动力由过剩转为短缺的转折点。也已经到来,用工成本不可避免地要大幅上升。全球性的粮食价格上扬,以原油、铁矿石和铜等为代表的原材料与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节能减排压力的不断增大,必然在短期内带来企业运营成本的上升,并形成通胀的不断自我强化。
而现在,通胀传导的路径已经发生了改变,“从需求端开始的通胀已经很难发生,变而从资产和起源类商品价格开始,沿着产业链向下传导”吴庆。滞胀离我们越来越近。搜狐财经,2010年5月12日。这就注定了,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时代里,中国已经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的通胀已经不再是“猪周期”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结构现象。
我们持续了几十年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在一些经济领域,原先积极推进的市场化进程已被资源垄断和权力配置机制取代,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的“寻租”和资源的错配,国有企业、房地产占据了大量的稀缺资源,而效率较高的民营企业或者受到挤压和蚕食,或者干脆放弃实业转入投机领域,未来中国经济的活力正在失去。
“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未来的几年间,将仅为2%。”谢国忠。中国实行过剩货币政策未来经济前景更加黯淡。凤凰网,2010年1月26日。
因为外界的不景气持续时间可能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料,出口增长也不太可能再现过去的辉煌。2003—2008年,出口增速平均在25%以上,未来几年,出口很可能下降到10%左右。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估计,中国2008年之前GDP增长率中有1/3要归功于出口贸易的拉动,如果将出口对国内消费的影响算进去,这个比例将达到40%。中国出口年增长率如果下降10%,将使GDP增幅降低2%~2。5%。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4—145。
“高增长、低通胀”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而“低增长、高通胀”则正在变为现实。
当年美国破解滞胀的难题,里根政府用的是“三板斧”:紧缩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放松经济管制。“三板斧”让美国经济较快地走出了滞胀的困境。现在我们要像当年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那样快速抽紧银根“打断通胀脊梁”是不可能的。
从1979年开始,短短两年时间里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1。2%提升至20%,贷款利率提升至21。5%,为此《专业建筑商》杂志向沃尔克及他的美联储同事发出“通缉令”,控诉他们“预谋并冷血残杀数百万小企业”、“劫持房产主的美国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绝对的正确路径,美国的通胀率很快由1981年的13。5%下降到1983年的3。2%,沃尔克也成为美国的经济英雄,并被誉为“过去20年里美国经济活力之父”。
现在中国的货币政策其实已经被资产泡沫、被我们的投资政策、被我们的地方政府债务、被所谓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所“绑架”,快速大幅加息的后果是任何决策者都不敢想象的,而提高准备金率等数量型货币政策最先损害的无疑将是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
企业近几年的实际税负还不断攀升,结构性减税变成了总量的不断加税。在失业问题上,官方公布的数字是2008年、2009年、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依次为4。2%、4。3%、4。1%,而实际的失业率则高得多,甚至官方也承认,我国的真实失业率已经超过9%2010年3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外方主要代表时的讲话。远远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
我们正在一步步滑向滞胀。
财富的“乾坤大挪移”
“从长期来看,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对于过去几十年中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来说,非货币因素的作用是唯一重要的,而货币却无关紧要。”〔美〕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结构——与批评者商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13。看来,超发的货币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真实的财富,那为什么要超发货币呢?多发点货币润滑经济是可以的,但在一个充盈机会主义的扭曲世界里,货币的超发也许并不都是这么冠冕堂皇,其背后其实还有一条隐秘的通道可以通向我们大部分人不知道的远方。
政府因财政压力而主动超发货币被看做政府在抽取隐蔽的“通货膨胀税”,我国在1995年以后已经不允许这样做了,因为这样做很不符合一个现代政府的素质,并且太过直接,不可取。
被动超发货币,其实也存在受益的冷热不均和变相的财富转移。由于货币的超发与物价上涨之间通常存在较长的时滞,最先得到超发货币的自然最先受益,等到大众已经感受到货币增多时,物价其实已经悄然上涨了,等到工薪阶层因为物价上涨要求上调工资时,已经赶不上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