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度有心人
1923100000013

第13章 有一颗慈悲心,你会更聪慧(1)

佛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念之慈,万物皆善;一心之慈,万物皆庆。心怀慈悲,是度人也是度己。

悲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源泉,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众生皆得成佛。慈悲也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条件,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心。一个有慈悲心的人,言行举止都如阳光、春雨、鲜花,可以带给人间光明、清净、欢喜。

积德为本

积德为本,增福增慧。积德虽无人见,行善却有天知。

知道行功立德,善事力为者,本身必定生性善良,乐于助人。幸福与快乐,都要从积累道德、特别是从积累阴德开始。

做慈善不是富豪之专利,是天下人共有之事业。

以德报怨,用爱解恨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是虔诚佛教信徒的老人,为了自己家的孩子们多一些人生阅历,他便对三个儿子说:“你们三人出门去,三个月回来,把你们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诉我。我要看你们哪一个所做的事最让人感到欣慰放心。”他的三个儿子听完父亲的交代后,就动身出发了。

三个月到了,三个儿子也都回来了,老人就问他们每人所做的最得意的事。

大儿子说:“有个人曾把一袋珍珠存放在我这里,但他并不知道有多少颗宝石,假如我拿他几个,他也不知道。不过,最后等到他向我要时,我原封不动地归还给他。”

老人听了之后说:“这是你本身应该做的事,若是你暗中拿他几颗,你想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长子听了,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便退了下去。

次子接着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孩落入水里,我救他起来,他的家人要送我贵重礼物,我没有接受。”

老人说:“这也是你应该做的事,如果你见死不救,你能心安吗?”次子听了,也觉得父亲说得在理。

第三个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病人昏倒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个翻身就可能掉入悬崖。我走向前一看,竟然是我的大敌人,过去我几次想复仇,都没有机会,这回我要弄死他,可以说是相当容易,可是我不愿意暗地里害他,我把他叫醒,并且送他回家。”

老人不等他说完,就开始赞赏地说道:“你的两个哥哥做的也是符合良心的事,不过你所做的是以德报怨,那就难能可贵了。所以,你做的事最让我欣慰。”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一颗爱心,需要一种由爱而滋生的宽容、大度、淡泊的慈悲胸怀,这样我们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能更美好、更和谐。

“爱产生爱,恨产生恨”,懂得用宽容的心去看待仇恨自己的人,甚至能帮助对方摆脱危险,这样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善心无限,功德无边

唐朝中书令晋国公裴度,长得又瘦又小,没有贵相,屡屡在功名场上受挫,他自己颇为疑惑。有一天,他经过一座寺院,看见一行禅师正在替人相面。他等旁人都走了以后,便去请教自己的面相。一行禅师熟视良久,说:“你天生贱相,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蛇纹人口,须防饿死!”

裴度听了,心里非常伤心,整天垂头丧气。一天,裴度游览香山寺,徘徊于走廊和侧房之间。忽然,他看见寺里有一位妇人把一个提袋放在寺庙的栏杆上,跪在佛前,喃喃祈祷,祷告完毕,匆匆离去。过了一会儿,裴度看见提袋还在原处,解开一看,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一条翠玉带和一条犀带。他想:这一定是刚才那位妇女所有,于是坐着等待失主。

黄昏时分,那位妇女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跑进门,四周扫视一遍,不禁痛哭起来。

裴度就迎上去问她出了什么事。妇人哭着说:“家父病重,家产当尽。昨日我请到名医,略有起色,所以今天早晨,我赶去亲戚家,借到一条玉带,准备典押借款作医药费。我行经此寺,顺便入寺祈祷,不料心急匆忙,忘记拿走玉带,等我到了当铺,才发现玉带丢了。我没有钱,家父一定无法活命,家中尚有家母和弟妹待养,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说完,又大哭起来。

裴度很同情她,又仔细地追问那东西的颜色,她都说对了,裴度遂将那提袋还给了她。那妇女哭着拜谢,请裴度留下一条玉带,裴度笑着回绝了。

裴度回家途中,又遇到一行禅师。才走数步,一行禅师便呼唤裴度转身,对他说:“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功德,我看你的容貌,蛇纹人口变为玉带纹,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将来有无量的福报,可能会出将入相!”

裴度怕一行禅师讽刺,回答:“爱说笑!大师说话怎么前后矛盾呢?”

一行禅师回答:“七尺长的身体不如一尺长的脸,一尺长的脸不如三寸长的鼻子,三寸长的鼻子不如一点心!”

裴度笑着说:“人心怎么相呢?”

一行禅师回答:“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你积了阴德,目光不浮,紫气贯睛,口角纹长过陂池,而且胡子均匀变美。积了阴德,脸上的相便会有所改变,你必定享受极贵的福禄无疑!”于是,裴度就把刚才在香山寺拾还玉带的事告诉一行禅师,禅师也嘉许他的善行。

那一年,裴度便考取进士,由此官运亨通,过了10多年,他升任协办大学士,不久后又升为宰相。

有一句谚语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纵使他现在已经有了凶险的面相,可是他却经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也会转化为吉相。反过来说,纵使他现在满脸福相,如果他不知行善积德,经常起邪恶的念头,那福相也会逐渐消失。

敢于奉献,德莫大焉

性空禅师出家后,自号妙普庵主,隐居于青龙山中,日常除了修行之外,常以吹笛自娱。建元初年,徐明举兵造反,经过乌镇,纵兵劫掠,滥肆杀戮,性空禅师慨然说了句:“我不能不救。”便独自一人去了叛军的营地。

叛军见一个老和尚大摇大摆地向营地走来,便大声喝道:“你是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去?”

“我是出家人,要到你们贼窝去!”

叛军头子大怒,喝令拉出去斩首!

性空禅师毫无惧色,对叛军头子说道:“要头就砍去,不必发怒。不过我还没有吃饭,总不能让我做饿鬼吧!请给我一顿饭,作为我的送终饭如何?”

叛军头子于是叫人拿来猪肉饭菜给性空禅师,想羞辱他一番。性空禅师也不管是什么,首先一本正经地念起供养咒来。贼众看了,都在一旁发笑。

性空禅师念好供养咒后,又对贼首道:“今天我死,什么人为我写祭文呢?”

叛军头子被他这种奇怪的举动弄得大笑起来。

性空禅师望着众人又说:“既然没有人替我作祭文,请拿纸笔来,我就自己写吧!”

众人拿来纸笔,他便从容不迫地大书起来,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祭文,他还大摇大摆、煞有介事地朗诵了一遍。读完,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肉饭来,叛军众人看了反而哄然大笑。

吃过饭后,性空禅师对叛军头子喝道:

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断。

之后大呼:“斩!斩!斩!”

叛军头子见他如此慷慨豪勇,不禁骇异动容,不仅不杀他,反而向他磕头谢罪,护送他回山。乌镇一地因此得免于难,远近道俗对他越加敬重!

为救众生于水火,舍生忘死入贼窝,性空禅师的义勇刚毅折服了众匪,并以他的般若慈悲挽救了乌镇。时至今日,性空禅师救乌镇的故事仍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

慈悲为怀

慈悲心是希望所有众生获得快乐,使所有众生脱离痛苦,这样的心愿就是慈悲心。

无我布施,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不忍众生苦,且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这就是慈悲心。

坏的事情不能让它坏下去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时代,一位大帅备下素宴邀请当地有名的高僧,想问问苍生世事。席间,高僧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肴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放了一块猪肉。

高僧的随从弟子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大帅看到。高僧却立刻巧妙地把肉给遮挡起来,移到不容易被夹到的地方。

弟子不解其意,不一会儿,又公然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遮掩,如此数次。最后,高僧在弟子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和你断绝师徒之情。”

徒弟听到威胁不敢再造次,直到宴席结束都没有什么变故。辞别大帅,在回去的路上,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在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大帅知道,处罚他而已。”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无论是‘有心’或‘无心’。如果刚才大帅看见了猪肉,盛怒之下把厨师枪毙或严重惩罚了他,我们岂不是白白送了人家一条性命。出家人,慈悲为怀。我们要帮忙让好的变得更好一些,坏的事情,不要让它再坏下去。”

禅师的椅背

禅院里的小和尚最近老是不守寺院的清规,趁着晚上偷偷溜出去玩耍。

禅师听周围的居民反映了好几次,终于也起了疑心,决定去查探个究竟。

又是一个月光如霜的晚上。禅师悄悄蹲在花丛里,一边听虫儿蛙儿低声鸣叫,一边留神注意观察禅院的那堵矮墙。

过了一会儿,一个贼头贼脑的小和尚搬着把小椅子,悄悄地溜到墙角那儿。他看看四下没人,就把椅子靠在墙边上,自己踏着椅子翻墙出去玩耍了。

禅师从花丛那儿站起来,叹了口气,心想:“我该怎么处罚这个小家伙呢?”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径直走到椅子那儿,坐到椅子上,等小和尚回来……

半个时辰过去了,小和尚也玩累了,就顺着老路翻进墙来,踩着椅子——奇怪,椅子今天怎么这么软?小和尚仔细一看,吓了一跳——原来踩的不是椅子,而是禅师的脊背。小和尚吓得全身发抖,不知道师父会怎么惩罚他。

“天气凉了,快点回去睡觉吧。”禅师揉着脊梁骨说,“年纪大了,不中用了啊。”

小和尚的脸马上红到了耳根子,又羞又愧地跑回房了。

这件事很快在禅院里面悄悄传开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晚上翻墙出去玩耍了。

小和尚违反寺规跑出去玩耍,老禅师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关心起小和尚的冷暖,小和尚被感动了,然后整个寺院的人都安分了。

是非对错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的,那没有用,只有把是非对错铭刻在心里,才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佛的慈悲心

宋朝时,从中国留学回到日本的荣西禅师,四处筹募经费,开始盖日本的第一座禅寺。禅寺即将完成,只剩下佛像的装金。

寺院把仅存的经费买了黄金,打成薄薄的金箔,准备贴镶在佛像的身上。

就在准备装金的前一个夜晚,天气格外寒冷,突然有一个形容憔悴的男人跑到寺庙。

他跪在地上对荣西禅师说:“我们一家现在已饥寒交迫,恳请老师帮助我们,我实在已没有办法了。”

荣西禅师听了,开始很为难,就极力想拯救他们的办法。忽然看见用来涂如来佛像的金箔,心中一喜,就对他说:“把这些金箔拿去应急吧!”

当时,门徒们很惊讶,显得很可惜的样子,问:“师父,多可惜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荣西禅师从容地开示他们道:“我只不过在实行慈悲心而已。所谓佛的慈悲心,就是大慈大悲之心。如果佛看见这些可怜的人,即使舍身也会帮助他们。若我因此而入地狱,我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你们想想看,你们到底是为什么而修行呢?”

门徒们听了,叹服不已。

在生命的过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很正常的,没有一个人会一生都如意美满,重要的是不要使那不如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导,而应该让其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动力,以坎坷来增长我们的智慧,养我们的慈悲心,如此,我们就能获得生命真正快乐的源泉了。

割肉喂鹰

释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

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你现在是在捕食,错过我还有下一个;我现在是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条啊。”

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了你我没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被逼到绝路上我也不会紧追不舍的。”

释尊听了慈悲心起,就把鸽子伸手握住,藏在怀里。

老鹰怒火中烧,只好跟释尊理论说:“释尊你大慈大悲,救了这鸽子一命,难道就忍心我老鹰饿死吗?”

释尊说:“我不忍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也不想你白白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于是释尊就取出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上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

这鸽子看上去虽小,但无论释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

当释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时候,天平终于平衡了!

天地风云为之变色,真正的佛祖诞生了。

佛爱众生,不离众生,慈悲心怀是阐释佛教和禅宗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慈悲改变命运

有一位叫阿罗汉的师父,一天在禅定中知道自己疼爱的小徒弟只剩七天的生命,心想:“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只剩下七天的生命呢?真是太不幸了!不可以将真相告诉他,他小小年纪,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

第二天,阿罗汉把小沙弥叫到跟前说:“孩子,你有好久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

不知情的小沙弥虽然感觉到师父的异样,但是仍然高高兴兴地拜别了师父回家去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过了七天小沙弥还没有回来,虽然是断了烦恼的阿罗汉,也难免为小徒弟的不幸遭遇而怅然伤感。当他心中正在为再也见不到徒弟而郁郁不乐时,小沙弥突然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阿罗汉大为惊讶,牵着小沙弥的手上下打量地说:“你怎么好好地回来了?你遇到什么事了吗?”

“没有呀!”小沙弥迷惑地摇头回答。

“你仔细想想看,有没有看到什么?做过什么?”师父追问。

“噢,我想起来了。回家的途中,我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团蚂蚁被困在水中,我捡了一片叶子,把它们救上了岸。”小沙弥如实地回答,乌黑的眸子散发着喜悦的光芒。

师父听了之后,再次入定观看徒弟的命运:这个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寿之相,并且有百年的寿命。

小沙弥的一念慈悲,不但救了蚂蚁的性命,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怀善念,行善举,必得福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高,修菩提心,做好人,说好话,行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大爱为人

生命的目的在爱人。爱是一种活动的情感,不是静止的物体。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很特殊的经验,要想拥有它,最佳办法是把它施舍给别人。

我们做人到底拥有多少成功和快乐,这要取决于我们到底付出了多少爱,又有多少东西在爱着我们。

诚如法国哲学家居友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爱心,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应该把它施舍给别人,这就是生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