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度有心人
1923100000019

第19章 有一颗清净心,你会更闲适(1)

佛说: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是净土,净土是心,离心无净土,离净土无心,心与净土不二。

净学佛的人心一定要清净。要想心清净,必须修平等心,修清净心。只有心灵清静了,才能远离尘嚣,避开尘俗,摒弃浮躁,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和立场的坚定;只有心清如水,才能行得正站得稳,任尔东西南北风,随心所欲不逾矩;只有心清如水,才能洞明世事,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忧愁

佛法是一种解脱束缚的哲学。

人们无节制地攀比,和不自量的要求,都将给自己带来超量的心理负荷和束缚。

不要无故地忧愁,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空间。这样,你才能活得从容。

一株小小的心安草

有一天,一个王子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惊奇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后来王子了解到:橡树由于自己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在架上,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的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只有一株小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长。

王子问道:“小心安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么小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王子啊,我不灰心失望,是因为我知道,如果王子您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丛葡萄、一棵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等,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您对我的希望就是要我安心做一株小小的心安草。”

心安草因为安心做好一株小草而长得茂盛。同理,人们无节制地攀比和不自量的要求,都将给自己带来超量的心理负荷。剔除不必需的烦扰,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空间。

你为什么不快乐

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拼命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

信徒们无言以对。

南怀瑾先生说:“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故事中的三位信徒为什么不快乐,就在于他们的追求,他们追求的东西无非名、利、欲,又怎么能够快乐呢,这恰恰是众生智慧颠倒的根源。如何才能不颠倒呢?明代大诗僧苍雪大师有诗云: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只有消除各种各样的妄想,摆脱名、利、欲等的束缚,才能消除心中的万虑,才能快乐起来。

你闻到花香了吗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无烦恼

佛陀说:“昨日已去,明日是谜,面对今朝应超然;快乐来自施予,烦恼皆因多求。”

闭上眼睛好好地想想,自己是不是因为心浮气躁而搞砸过很多事?是不是常常被环境、被人所影响?是不是常常为了小事生气,不放过自己?

心里烦别人,是没有慈悲;心里烦事情,是没有智慧。

多分禅心,少分烦恼

清觉禅寺的心明禅师,悟性很高,感应灵敏,对禅对世间万象有另一种觉察和体悟。他脸上的微笑,如轻风拂面,带一种祥和,带一种端庄,自有一番空灵净透,梦幻宁静。

惊蛰那天,心明禅师一人在寺庙后院参禅,春日午后的太阳温暖地洒下来,他一脸笑意。

一位愁颜不展的信徒刚好路经此处,一眼看到,心中颇为诧异。平日里,他只见过“开怀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事”的弥勒佛雕像,一成不变笑脸盈盈地端坐在大堂里,从来没有见过坐在蒲团上的禅师也有笑容,他们大多是默默地念经诵佛,对着木鱼青灯孤苦度日。而信徒他自己,也是整天难得一个笑脸,觉得削发为僧来做和尚倒蛮合适。

他好奇地走上前,问心明禅师:“大师,敢问您为何物笑?”

“施主,我在笑这明媚温暖的阳光啊。”心明禅师认真地回答说。

不多久,转眼到了清明,斜风细雨,路上行人寸断肝肠,庙里香客游人零零落落。心明禅师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参禅,望着窗外的雨无声地洒下来,滋润着万物,心明禅师又是一脸笑眯眯的样子。

这刚好又被那位总是满怀愁绪的信徒看到。他去山上拜祭亲人,来此避雨,想起仙逝的父母祖辈,悲伤不能自已,觉得禅师依旧一脸的明媚,和此情此景似乎有那么一些格格不入,便又问道:“大师,敢问您又为何物笑?”

“施主,我是在笑这清风细雨润物无声,滋养大地生灵百态,待明日,依旧是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啊。”心明禅师再一次认真地说。

信徒似乎有所悟,便常来向心明禅师求经问道,开悟心中千千结。

夏日的一天,这位信徒又来拜见心明禅师。禅房屋门大开,心明禅师正坐着打盹,身体不时地要歪倒,他下意识地再端坐以保持平衡。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心明禅师的脸上仍然挂着若隐若现的温和笑意。

信徒轻手轻脚地找了一张蒲团,悄悄地坐在禅师对面,看着禅师滑稽的打盹状,最终不由得笑出了声。心明禅师一下子惊醒,被信徒告知来龙去脉后,阳光般的笑意又重新回到了脸上。

信徒心想,禅师的修养果然非比寻常,不会恼羞成怒,但是他笑什么呢,始终不解其意,便问道:“大师,您又笑何物?”

“施主,我笑你观察我时怪怪的表情,想你明天,将有一个美丽的梦境。”心明禅师仍然是一如往常的认真。

如果说,人的眼睛是视觉窗口的话,那么,人的心灵就是感应的X光线,它比眼睛更真切,更有穿透力,能捕捉、能发现,更能体察到容易被常人忽略的深层次的美好事物。最关键的,带着禅心去领略万水千山,烦恼自会在云淡风轻中烟消云散。因为,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智慧不起烦恼

佛说万事皆由心生!的确,“智慧不起烦恼”这句话,是告诉人们不起烦恼的方法。其实,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纠缠在无日无夜的烦恼中,因为烦恼就好像是在跟自己过不去般愚蠢。而想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就要学会运用佛法的空观智慧。有了空观智慧,烦恼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相应的,也都有摆脱烦恼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希望在烦恼中纠缠,因此我们需要化解烦恼。而化解烦恼有很多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离不开我们的智慧。如果学会运用佛法的空观智慧,我们的烦恼自然就没有了。

一休禅师的一个信徒由于债台高筑,以至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唯一的去路就是自杀。于是,他找到一休禅师,请一休务必要超度他。一休婉言劝解这位信徒,并问他除了死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信徒坚定地摇头说没有他法,只能去死。因为他除了一个女儿之外,已经一无所有。一休听后,打算帮他出个主意,他建议这位信徒找一个乘龙快婿来帮他还债。信徒一听此言,近乎绝望地说:“师父啊!我的女儿才不过8岁,怎么能嫁人呢?”

“那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吧!”一休微笑着说。

听到这里,信徒大惊失色,说道:“这……这怎么可以!您是我的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但是一休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没问题,让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你快回去宣布此事吧!”

于是,一休要娶妻的消息立即轰动全城,到了迎亲的那天,看热闹的人数不胜数,挤得门前水泄不通。当抵达信徒家时,一休在门口摆上桌子,上面放上文房四宝,然后他在桌前便写起书法来了。来看迎亲的女人一见一休优美的书法,都忘情欣赏,争相购买,以至于忘了原来要凑的是什么热闹。结果,一休边写边卖,不一会儿工夫,就卖了好多幅书画,钱堆满了一箩筐。一休问信徒说:“这些钱够你还债的吗?”见此情景,信徒欢喜得几平流下泪来,连说:“够了!够了!”信徒频频向一休点头,只差没跪下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好了,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一休长袖一摆,飘然而去。而前来凑热闹的人们在目瞪口呆、敬佩叹服之余才知道他们凑的这场热闹正是一场“义卖”活动。

如果说心中的烦恼就像空间里的黑暗,那我们的智慧就是一盏明灯,当明灯闪亮,黑暗即刻被划破,瞬间便消失了。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正是这个道理。其实,世界上原本并不存在黑暗,只是由于没有明灯,所以才会黑暗。同样的道理,烦恼原本也是不存在的,只因为智慧的缺席,人们的观念上才会产生冲突、矛盾和挣扎,令自己陷入烦恼的境地。

有的人总觉得烦恼是因为别人导致的,可是如果心中装满智慧又哪里来的这些烦恼。当智慧填满你的心理空间,就没有人能够给你添加烦恼,除了你自己。

诚然,人生难免会有沟沟坎坎,崎岖泥泞。在困境面前,我只有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才可能化险为夷,使自己顺利跨过去。不要忘记,在智慧面前,很多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烦恼也必将无所遁形,人生则因此变得更加妙趣横生。

烦恼是你自找的

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摄政后,下旨迎慧安国师及北宗神秀到宫中供养,以便常常请教佛理。这两位大师都向武则天荐举六祖慧能大师,于是武则天派内侍去请六祖,但是六祖表示愿意终老在山林之中,内侍只得当面请问禅法,请求六祖开示。他问道:“京师的禅师都说,要明心见性,必须坐禅学习四禅八定,不经禅定而能解脱是从来没有的事吗?”

六祖说道:“要明心见性需要从自心而悟,跟坐禅是没有关系的。”内侍又问:“我回去之后,必然要向皇上说出禅机妙法,愿大师指明心要,以便我奏明皇上及京城学道之人。”

六祖说:“真正绝对的法则是没有对比的,也没有相对的意义存在,光明与幽暗是相互替代的,相继生灭的。烦恼其实是最高的智慧,是无二无别的,如果谈到以智慧照破烦恼,那是二乘人,凡夫与外道的知见。而最高的智慧,不是这样。明与无明在凡夫眼里被看成两种不同的东西。了悟自性实相的智慧者,会明白实相是绝对的,是非有非无的,在凡夫来说,没有丝毫的减少,在圣贤来说也没有一分增加。住在烦恼中而不纷乱,在绝对的大定中,不是断灭,亦不是恒常,不去不来,不在中间、内外,不生不灭,永恒而不变。外道所理解的不生不灭是认为灭亡是生命的终止,以生来显示灭亡,而灭亡了如同没有灭亡,生了如同没生,我们所说的不生不灭是指自性体上本来是无生,现在也就不灭,你应不去分别善、恶的念头,不去思量,自然可以悟入绝对的心体,常在大定之中,妙用无限。”内侍听到此,感觉恍然大悟。回京后,他将自己听到的禅法奏明武则天,闻法后武则天自己也倍感顿悟了禅法。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活得清醒的人,容易滋生烦恼;活得糊涂的人,容易获得幸福。这是因为,清醒的人往往把人和事看得过于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由于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所以,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什么团团转

有一个秀才,到庙里去拜访一个禅师。秀才在路上看到了一头牛,牛的鼻子被绳子拴在一棵树的上面。这头牛想吃草,可是因为牛鼻子被拴住了,它吃不上草,就围着这棵树不停地转圈子。秀才觉得很有趣,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

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秀才听了,大惊失色,问:“啊!您老人家真是太神了,怎么知道我看到的那件事情,它的原因是绳子没有断呢?”

禅师哈哈大笑,告诉他:“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你想想看,一个人一辈子为什么总是在打转转?这不是因为他被一根绳子拴住了鼻子,被一根绳子拴住了心灵吗。由于世上的人没有挣脱这根绳子的束缚,所以才一直在那里打转转啊!”

老禅者又说:“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