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争取做优秀的自己
1932900000023

第23章 笑对人礼对物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说谎话、举止得体,这些是大家都懂得的常识。而带着感恩的心情工作,很多人却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我们得到的一切,对现存的事物没有新鲜感。就像我们拥有第一台PC时,我们很高兴,而当我们买了笔记本电脑时,我们就把那台PC搁置一边、甚至打入“冷宫”一样。昨日的奢侈品变成了今天的必需品和明天的老古董,我们的心就在这种嬗变中变得麻木了。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感受,时时带着感恩的心情,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受人尊敬的人,我们才是高尚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活得有滋味、有意义。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充满爱心,阳光灿烂。

尊重每一个人

尊重人是一个文明人起码的素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可是,很多时候在中国的很多场所,要得到人尊重就是奢望。我这样说不是说我们这个社会的成员恶意不尊重他人,而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尊重别人,没有把尊重别人当做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准则。与热情相比,我们的尊重相对薄弱得多。热情泛滥而尊重匮乏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什么时候这两者均等了,或者尊重比热情还多了,那就表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理性了。

譬如说,在酒席上,很多人劝酒的热情简直是灼人炽人,那种不屈不挠的劲儿,真是让人受不了。劝酒的这些人也许没有意识到,人家不喝酒而你不遗余力地劝是对人家的意志的强奸,是名副其实的对人的不尊重。这一现象在国外为什么几乎就没有呢?因为国外的人们知道,对人尊重比对人热情更重要,更何况泛滥的热情只会对人造成伤害!

尊重每一个人吧!

2004年1月10日,我应邀出席由某政府机构在上海书城举行的一个签名售书仪式。可很不凑巧的是,这天恰逢我搬家,一周前就定好了搬家公司,回断肯定是不妥当的。况且临近年关,大量民工都回乡过年去了,而搬家公司是靠民工支撑着的。因此,这个时候另找搬家公司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只能跟负责这个活动的吴先生说明情况并郑重道歉。岂料,这位先生不但不体谅,还很不屑地乜了我一眼,颇带讥讽地说了一句:

“我也是今天搬家。”说完,很暧昧地看着我,嘴角的笑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显然是不信任我。

当然,我没有理由发火,人家也是为了工作么,何况人家邀请我也是给我面子,我如此驳他的面子实在也不怎么合适。可我能怎么办呢?

我无意在这里责备这位负责签名售书仪式的先生,作为组织者,他当然不希望作者还没签名就退场。我也没有指责他对我的傲慢,他一定是把我的话当成了退出签字仪式的借口,因为这么做的人现在实在是太多了,更何况这次签名售书活动是没有报酬的。

然而,我还是要敬告他,起码你应该尊重我,具体了解一下情况啊,你怎么能出口就揶揄我呢?那样的态度,对我是一种怎样的打击啊。说实话,我当时是把它当做侮辱的。

在我看来,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也不管他担任什么样的职务,能力和能量是次要的,首先做人要到位,起码要尊重别人,而且,不是尊重一个人的权力、地位和金钱、势力以及辈分,而是尊重人——作为人口学甚至生物学意义的人,而不是作为社会学意义的人。在我看来,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关系就处不好,也许会弄僵;领导也当不好,甚至会闯祸。

一个从日本回国的朋友告诉我,日本除了地面干净、空气清新外,人的言谈举止素质也较高,十分讲究礼节,他举了个例子加以说明,他说——

在日本,商场售货员收钱、找钱时,都拿个小筐,顾客把钱放在里面。找钱时也是放在小筐里(因为经常有零币),当着你的面一五一十点清楚。然后,纸币在下,硬币在上双手交到你手里。

在日本冲绳旅游时,由日本女孩当导游,她清点人数时手心朝上,类似国内“请”的姿势,一上一下地清点,这个尊重人的细节很让人感动。我们被人用食指点着脑门数了很多年,像数牲口那样一般无二,根本没人觉得不妥。

与东邻的日本人相比,我们的很多人真是应该汗颜啊。作家李先生跟我诉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反复强调,那是他的切身经历,没有任何编排的成分。他甚至跟我开玩笑说,这是一篇散文,而不是小说。他的经历是这样的——

大学时,我是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对写作嗜之如命,发誓要在毕业之前发表一个中篇小说,在中文系力压群“芳”,出人头地。

可是,当时作者太多,发表园地太少,当作家和考大学一样,是条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行走在上面,拥挤而艰难。

然而,我不理会这些,我发誓要用自己的勤奋和才气叩开缪斯女神的大门,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是,投(稿)了退,退了再投,屡败屡战,如此N次,眼见和我同时起步的同学的稿子都变成了铅字,我的稿子却总是被退回,我真是懊恼得无以复加。我怀疑势利眼的编辑根本就不愿意看我这样的文学新人的稿子,接到后根本没拆开,或者拆开后瞥一眼作者名字,就让编务换上杂志社的信封给退回来了。

想到这一点,我就使了个诡计——用些许的浆糊把稿纸的右下角给粘上了!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一下,编辑是不是压根儿就没有拆开我的稿子。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稿子一如既往地又被退了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抽出稿纸,果然,稿纸的右下角还是粘住的,编辑根本就没翻开过我的稿件!

据说,李先生后来以这件事为题材,创作了一个短篇小说,对杂志编辑选稿唯名(气)的风气和做法大加挞伐。

很快地,这篇小说就刊登出来了。在给作者的回信中,责任编辑对李先生的作品做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他在细节方面的描写,编辑说用浆糊糊住稿纸检验编辑的职业道德是他这篇小说的点睛之笔。编辑在回信的最后说:“细节,是人物描写的灵魂,是性格塑造的鬼斧!你对细节描写的功底说明,你是个不错的文学苗子,继续努力吧,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的。”

瞧,这位编辑倒是不为同行忌讳,在对同行的不良行径进行“挞伐”的同时,充分肯定李先生的写作功底,给了李先生应有的鼓励,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尊重人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应该确确实实贯彻在行动上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我还在读研究生时,上海电视台的女编导王文黎就告诉我,她对人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即使对犯人也一视同仁的。她告诉我说,她在拍摄一部有关监狱、犯人的专题片时,就明确告诉犯人:“你可以不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一点没有强求和压制的意思。”因此,在片子播出时,我们看到,所有犯人的脸经过技术处理——都被编辑用马赛克遮住了。

“犯人也是人,理应得到尊重。”王编导这样说。

是啊,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而不是根据其经济身价或官位高低或势力大小,那样的话,我们就不是尊重人,而是尊重金钱、尊重官位、尊重势力,我们尊重的是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是一个个生物个体。在作为人这一点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分大腕、大款,不论显贵、高官。至于享受的生活待遇、政治礼遇什么的,那是另一回事,不在我们这篇文字的讨论范畴之内。倘若能做到尊重每一个人,那么祝贺你,你的思想境界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你已经是一个谦谦君子了。

在尊重人这方面,宋鱼水法官是值得我们效仿和称道的。

“我喜欢倾听,喜欢倾听后再发表意见。我不太爱讲话。”优秀法官宋鱼水说,接着他给我们讲了下面这个案例——

原告是一位有名气的老作家,70岁了,与人合作写了一本书,由于书中的一些内容提前公开发表,出版社认为影响了销路,没按合同给足稿费。几次协商不成,老作家将出版社告上了法庭。

庭审中,老作家情绪激动,但是对法律的了解显然不多。阐述自己的意见时,总是不能很准确地讲出法律上争议的焦点,一个问题翻来覆去讲了十来遍。旁听席上有人打起瞌睡,但担任审判长的宋鱼水却一直没有打断老作家的陈述。她神情专注,表情柔和,不时轻轻点头,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正在发言的当事人。

近4个小时过去了,直到中午12点多,老作家才结束了陈述。宋鱼水开始向当事人双方讲解出版合同方面的法律规定,分析双方在合同履行中的不当之处。

开始,老作家一言不发,仔细听着宋鱼水讲解。突然,老作家站起来说“法官,我接受被告提出的调解方案。”他随后解释道,“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的尊重让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见。”双方当场达成和解。

是啊,倾听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工作方法。我们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场合是需要倾听的。可是,我们却经常以“语无伦次”、“发言啰嗦”等理由打断别人的陈述和诉说,这个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打断的是人家的话茬,失去的是我们对人的尊重,暴露了我们的缺乏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