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1934100000026

第26章 拿得起放得下,杜贪念绝私心(2)

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受罚。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不幸被株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下旨诱供,并说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

审讯的日子到了,当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则天的诏书的时候,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属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

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到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武则天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不会不承认的。”

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之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

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

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

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有时候克制刚强直率的性情与对手周旋,是保全自我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会让自己吃大亏,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必要的时候,忍人所不能忍,必能保全自己的安全。

4.舍即是得

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某些不得已的情况而不得不“放得下”的时候。比如,一个人到了年迈体衰时,就有突然遭遇“被剥夺”辉煌的可能,这当然也是考验人如何对待“拿”和“放”的时候。美国第一位总统、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一届总统后便坚持不再连任。他离任时,坦然地出席告别宴会,坦然地向人们举杯祝福。次日,他又坦然地参加了新任总统亚当斯的宣誓就职仪式。然后,他挥动着礼帽,坦然地回到了家乡维农山庄。这一瞬间,给历史留下了永恒的光彩。

英国著名科学家赫臂黎,因其卓越的贡献而享有崇高的声望,然而,到了80岁,赫胥黎不得不考虑放弃所担任的工作,他毅然辞去了所任的教授、渔业部视察官等职务。最后,他还辞去了一生中最高的荣誉职务——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不难设想,此时赫胥黎的心情何其沉重、心绪多么难平,他甚至在发表了辞职演说后对友人这样说:“我刚刚宣读了我去世的官方讣告。”尽管如此,他毕竟“放下”了,在没人强迫的情况下如此“放下”了。

一个职务,一种头衔,自然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华盛顿和赫胥黎都有“拿”上了自身地位最高的辉煌,可他们又都主动“放”下去了。一位名人说得好:“重要的并非是你拥有了什么,而在于你忍受了什么。”以坦然和克制的态度去承受离任或离职之“放”的人,便活出了一份潇洒与光彩,活出了一种落落大方的风范来。

有些东西,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同等重要,或者一个比另一个重要,而你却是另一种想法,这个时候你如果想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要能拿得起放得下。任何一个成功者,不仅要敢于梦想,敢于追求,敢于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敢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进取,还要懂得权衡利弊,熟知人生的潜规则,懂得拿得起,还要放得下。

一个会做人的人,或者一个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渴望成功的人,之所以放得下那些在旁人看来是来之不易的东西,是因为他们真正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拿得起,放得下”,颇有点辩证的意思,对于我们做人来说也是极富于启迪意义的。所谓“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踌躇满志时的心态,而“放得下”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遇到困难或者办事不顺畅以及无奈之时应采取的态度。

一个人来到世间,总会遇到顺逆之境、迁调之遇、进退之间的各种情形与变故。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这样一种心境,就能对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轻很淡,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冀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将“戏事”与“真情”区分得十分分明。

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戏事”,就是指那些能拿得起、也该放得下的事;能做到如此随和且随缘地看待人生旅途中的一切利害得失与祸福变故,一个人岂有不会“道我赢”之理?

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永永远远地属于谁,因为人们都是紧握拳头而来,平摊双手而去,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再好的东西也不再属于你,这就提醒人们,要低调做人处世,无欲无求地潇洒度过人生,时刻都要记得该放弃的事情就放弃,尤其是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更要放弃。这样人们才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领域中取得成功。

做一个明智的人,既然“拿得起”那颇有分量的光环,也同样应当“放得下”它,从而使自己步人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做出另一种有意义的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的十字路口,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都将面临着选择,而且每一次的选择很可能关系着前途和命运,所以就很难作出决断,放弃什么,坚持什么?这其中甚至充满了辩证关系。此时此刻,需要的就是清醒的头脑,和拿得起也放得下的勇气。

5.做人要给他人留余地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年轻人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要把事情做的太绝,给他人留余地,也是给自己留退路,千万不要把别人推到无路可走的境地,到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

李渊建立了大唐王朝后,太子李建成和秦主李世民的明争暗斗也就开始了。当时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但他常常感觉到来自李世民的威胁,欲一除而后快。

一次,李渊外出打猎,让他们兄弟骑马比箭,李建成设计将一匹未驯烈马让李世民骑。李世民三上三下,才将烈马驯服,他知道太子用计,不由气愤道:“有人想用此马害我,但生死有命,岂能任小人所为?”李建成听到后,让张、尹二妃去向李渊诬陷秦王道:“秦王自称上天授命于他,要他去当天子,怎会就死?”

李渊听后将秦王叫来,说:“谁是天,自由上天授命,我还没死,你谋求帝位之心为何这等急切?”正在这时,边报突厥进犯,李渊为让秦王率军抵御,便赦免了他。李建成见此计未成,又设一计,以李世民即将出征为由,邀他来饮酒。李世民饮后心痛难忍,吐了几升血,所幸并无大碍。

此时,李建成就是把李世民逼到了绝境,后来,突蕨扰边,太子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实力,故意向李渊推荐尉迟敬德领兵,让齐王李元昔挂帅,企图将李世民的势力转在自己控制之下。这时又有小官向李世民告密,说太子和齐王计划要乘给齐王饯行的时候杀害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等人,这下李世民忍无可忍,与房玄龄等密谋发动政变。

于是李世民找到李渊,将太子的阴谋合盘托出,李渊在儿子的哭诉下大惊不已,告诉他第二天早些上朝,把这些事当朝奏给大臣们听,到时自己一定会为他做主。但到了第二天,李世民害怕太子早做埋伏加害他,就抢先下手,在上朝必经之地玄武门内埋伏精兵,见李建成与李元吉入朝,立即将他们射杀,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当然是一场悲剧,但是,如果不是李建成将李世民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李世民也不会完全不顾兄弟之情,杀掉其兄李建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见到这样的人,做人不给他人留半点余地,结果可能一时的目的达到了,却在无形中给自己树了一个敌人。

某食品厂的销售部经理由于一次判断失误,给公司带来了十几万的损失。这位经理平时工作非常认真,从公司成立开始便与厂长一同打天下。事后,经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主动提出不要这一年的工资和奖金,并做好了相应的补救计划。但这一失误却未能得到厂长的原谅,厂长坚决要将他开除,其它人的挽留和劝说都无济于事,并在大会小会上经常提及此事。

这位经理辞职后,经过融资也开了一家食品厂。由于他以前人缘就好,以前厂子的一批技术人员也跟了过来;再加上销售渠道他也熟识,所以业务很快便开展了起来。而那位厂长却因为开除他,致使手下不敢放手做事,导致工厂最终难逃倒闭的命运。

做人也该如此,千万别把人逼到死胡同。即使自己胜券在握,也不要让对方一败涂地、狼狈不堪。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你不让别人好走,别人也不会让你好过。所以,做人一定要懂得给别人留余地,这不仅是为他人着想,更是为自己着想。

6.种下义,收获福

有句话说的好:种下义,收获福。当你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时,一定要靠一侧走,给别人留一点路走;当你吃到美味佳肴时,别忘了给亲人朋友留出三分让他们品尝。这可谓做人处世的极好方法。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横征无度,苛捐杂税严重,害得民不聊生。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说:“公室用横征暴敛的手段榨取民脂民膏,‘取之犹舍也’。”于是他就派人做了大小两种斗,把自己粮食用大斗借给饥民,用小斗回收还来的粮食。田成子这种惠民的政策深得民众拥护。于是,很多人纷纷前来投靠田成子,给田成子种地。一时民归如流水,最终齐国国君宝座为田氏家族所得。

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其实,田成子看似失去了很多粮食,吃了大亏,但是他得到了比粮食更重要的人心。得与失是相互转化的,失只是一时的,随之而来的便是收获。

无独有偶,孟尝君是一个尝到了“吃亏”甜头的君子。冯谖是孟尝君门下的一个谋士,感动于孟尝君在自己落魄时候的真诚相待,决心为孟尝君效力。

一次,孟尝君要派人到封地薛邑去收租,问谁愿意去。冯谖便自告奋勇地说他愿意去。临走时,冯谖问孟尝君回来时要买点什么,孟尝君告诉他说:“你看家里缺点什么就买点什么东西吧。”冯谖去了薛地后,把民众召集到一起,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所以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欠的债一律作废。”百姓都目瞪口呆的,怎么也不相信。冯谖为了使大家相信他说的话,他当着百姓的面把债条烧了。百姓都感动地跪下,高呼孟尝君是好人。冯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并报告说债已经收完了。孟尝君很高兴,问他买了点什么回来。冯谖说买了义回来,接着便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孟尝君听后很不高兴,说:“好贵的义!”数年以后,孟尝君被谗言所害,逃到薛地。薛地的百姓成群结队地走出数里来迎接孟尝君。至此,孟尝君才真正体会到冯谖给他“种下”的义。所以说,好予者,必多取。暂时的损失,会带来更大的收获,吃亏并不是祸。

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和他的好朋友管仲很有才学,分别做了齐国两位公子的师傅。管仲为了能使自己辅佐的公子纠成为齐国的君主,曾经不遗余力地对付公子小白,还用箭射过他,差点要了公子小白的性命。然而公子纠夺位失败,反倒是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成功登上齐国君主的宝座,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成为君主以后,一方面准备让自己的师傅鲍叔牙担任丞相,另一方面却想杀死管仲,报那一箭之仇。

但是鲍叔牙却不这么想,作为管仲的好朋友,他非常了解管仲,知道管仲的才学在自己之上,因此想方设法向齐桓公举荐管仲。

有一天,鲍叔牙晋见齐桓公后,先向齐桓公表示慰问,后又向他表示祝贺。齐桓公很不理解。

鲍叔牙解释说:“公子纠是您的哥哥,为了国家您不得不杀了他,这是我向您表示慰问的原因。管仲是天下罕见的人才,我将他带回来为您效力,这又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齐桓公听到鲍叔牙说起管仲,马上就火了,生气地说:“管仲差点用箭射死我,把他扒皮抽筋都难解我心头之恨,你竟然让我重用他?”

鲍叔牙却不以为然,劝解齐桓公说:“为人臣子的当然是各为其主,管仲用箭射您完全是因为公子纠。您要是能够重用他,他将会帮您射得整个天下,相比起来,射了一箭又算什么?”

齐桓公听了这话,说道:“我知道你和他关系很好,看在你的面子上,我不杀他,赦免了他的罪,但我也不想用他。”

鲍叔牙见齐桓公态度坚决,只好退下。

齐桓公当了君主之后,大封有功之臣。他想让鲍叔牙担任上卿这个职位,帮助自己处理军国大事。但鲍叔牙却推辞了,说道:“您让我不再挨冻受饿,已经是很大的恩惠了。但是以我的能力,并不能胜任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

齐桓公坚持说:“我很了解你,不要再推辞了。”

鲍叔牙说:“您嘴里的‘了解’,是知道我做事谨慎,遵纪守法,但这些是每一个臣子都应该具备的,依靠这些并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内能使百姓安定,对外可以让四方臣服,既能让王公诸侯无忧,还可以使国家社稷平安,最终名垂青史,功留万代。这样经天纬地的才能哪里是我能拥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