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1934100000027

第27章 拿得起放得下,杜贪念绝私心(3)

齐桓公对这番话很感兴趣,就问鲍叔牙说:“你想说的这种能够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成就大事的人才现在还有没有?”

鲍叔牙说:“如果不需要这样的人才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找这样的一个人,除了管仲还能有谁?”

齐桓公听了不再说话。鲍叔牙见齐桓公有些心动了,就说道:“比起管仲,我有五个地方不如他。对黎民宽缓,让百姓感受到恩惠,使百姓安定,这是第一方面;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是第二方面;让百姓团结一致,有凝聚力是第三方面;制定国家法令制度,让所有人遵从是第四方面;鼓舞军民斗志,让人们奋不顾身是第五方面。”

齐桓公非常信任鲍叔牙,见鲍叔牙如此推崇管仲,就说:“您带他来吧,我考察一下他的才能。”

鲍叔牙却说:“对于那些非同寻常的人,一定要用隆重的礼节来对待。您应该挑选一个好日子,亲自去郊外迎接他。如此做法不但能够显示您尊重人才,还能让人知道您不计私仇。试想这样一来,那些有才能的人还有谁不愿意为您效力呢?”

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于是选好了黄道吉日,去郊外迎接管仲。

齐国的黎民百姓听说齐桓公要亲自去迎接一位贤才,纷纷前往观看。他们远远看见仪仗队伍中有几辆马车,在正中间的一辆车子上,有一个人跟齐桓公并排坐着,身材高大魁梧,显得很有气度。但是走近一看,却认出来那个人竟然是差点用箭射死齐桓公的管仲,无不大为吃惊。

管仲随同齐桓公入朝之后,跪倒向齐桓公谢罪,说:“我是一个俘虏,能够被您赦免我的罪行就很幸运了,怎么能接受您这样的礼遇呢?”

齐桓公对管仲很客气,说道:“我有问题向您请教,坐下之后才好说话。”管仲于是站了起来,坐在一旁。随后齐桓公就一些国家大事向管仲请教,管仲一一为其讲述,两个人谈论得非常投机。齐桓公见识了管仲的才能之后,决定重用管仲。

与此同时,鲍叔牙又向齐桓公建议说:“地位低的人不适宜和地位高的人一起做事,贫穷的人也不好指挥富有的人。和国君关系不好的人很难管理国君的亲信,如果您想重用管仲,必须优待他,让他身居相位,并像对待父亲和哥哥那样对待他。”

于是齐桓公准备任命管仲为丞相,但是管仲却不接受。齐桓公不理解,管仲说:“要想建立一座大厦,只有一根木料是成不了事的;只有一条河流难以形成浩瀚的大海。如果您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使用几个人。”

齐桓公问需要哪些人。

管仲说:“隰朋能说会道,善于辞令,而且言行举止有理有节,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宁越能够利用地力开荒耕地,多打粮食,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田负责农耕;王子成父能够约束士兵,让将士们视死如归,奋勇杀敌,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马负责军事;宾须无公正无私,判案正确,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案件审理;东郭牙忠直敢言,能直接揭露君王大臣的过失,这方面我也不如他,请任命他为谏官。您要是想治理国家,富国强民,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有这几个人就可以了。如果一心想成就霸业,我虽然才能一般,不过也能勉强帮您完成您的理想。”

齐桓公听完这番话,更坚定了重用管仲的决心。他准备好了祭祀用品,带着管仲,来到祖先神位前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任命管仲为相国,并给予他丰厚的奖赏。同时,他根据管仲的举荐任命隰朋等五人,让其各司其职。

齐桓公放手使用管仲,尊他为仲父,并给予最高的恩惠。除此之外,他还对大臣们说:“国家的大事先告诉管仲,然后再来禀报我。一切需要办理的事情,全部由管仲来做决定。”

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的成功自然离不开他本身的卓越才能,然而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大力举荐,并退位让贤,管仲岂能有如此成就?

鲍叔牙虽然治理国家的才能不如管仲,但是到了今天仍旧为人们传颂,其根源就在于他懂得让步与人,味减三分。

有时候让步并不是吃亏的代名词,在狭窄的小路上能够让一步与人,不但显示出你的宽容大度,而且还可能在危难时得到他人的帮助。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种下义,就会收获福。

7.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这样一句话:“会快乐的人,并不一味地争强好胜,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放弃一些力所不及的东西。”不要什么都放不下,到最后可能什么都失去,大丈夫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常州人张史和孟州人何仁可少年时在同一个学堂读书,并且经常在一起研究经书。后来张史先做了官,但他总是比不上何仁可的名誉好,心里就开始嫉妒何仁可的才能,和别人谈话时,总是不说何仁可的好话。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何仁可听说到这事,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办法。

张史有一个爱好,就是经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一到这个时候,何仁可就要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非常虔诚地请教疑难问题,并且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史明白了,这是何仁可在有意地推崇自己,为此心中十分惭愧。后来,在与同僚的交往中,再也听不到他贬低何仁可的声音,而是不断地赞扬何仁可的人品和作为。

何仁可的这种无为化有为的做法,明代时的王阳明也用过,正是这种无为才使他免去了杀身之祸。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朝廷派王阳明率兵去征讨,由于他出色的指挥,一举擒获朱宸濠,立下了大功。

当时的总督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认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广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为自己解脱。”想以此嫁祸于王阳明,并除掉他,把这个功劳夺为己有。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好友张永不得不对这一不白之冤讨论对策:“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给江彬,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大人的功劳。”就这样,堵住了江彬的嘴,使其不再乱说话。随后,王阳明就以病体缠身为由,回家休养去了。

张永回到朝廷后,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正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起始犹末后,就重新给予了王阳明应得的封赏。

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飞来的横祸。这种以退让求生存的方法,同样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若干年前,鲁国的大臣公仪休,是一个嗜鱼如命的人。他升任宰相以后,鲁国各地有许多人争着给公仪休送鱼。可是,公仪休却命令管事人员不准接受。

他的弟弟看到这么多从四面八方精选来的活鱼都被退了回去,很是不解,就问他:“兄长最喜欢吃鱼,现在却一条也不接受,为何?”

“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公仪休很严肃地对弟弟说,“你以为这些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不是。他们喜欢的是我手中的权力,希望我运用权力去偏袒他们、压制别人,为他们办事。吃了人家的鱼,必然要给送鱼的人办事,执法必然有不公正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长日久哪能瞒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会被人撤掉。到那时,不管我多想吃鱼,他们也不会给我送来了,我也没有薪俸买鱼了。现在不接受他们的鱼,公公正正地办事,才能长远地吃鱼。靠人不如靠己呀。”

有一次,一个不知名的人偷偷往他家中送了一些鱼,他无法退回,就把鱼挂到家门口,直到几天后鱼变得臭不可闻才把它们扔掉,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给他送鱼了。

中国有句古话:有所为就有所不为。有所得,就必须有所失。什么都想得到,只能是生活中的侏儒。要想获得某种超常的发挥,就必须扬弃许多东西。瞎子的耳朵最灵,因为眼睛看不见,他必须竖着耳朵听,久而久之,耳朵功能达到了超常的境界;生活中也一样,当你的某种功能充分发挥时,其它功能就可能退化。

一个人能够约束自己的得利之心,懂得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即使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仍能自律,在人生道路上就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不会为得失越轨翻车。

8.不要给自己找任何借口

一个人要成就事业,必须对自己毫不留情,不找任何借口,要像猎豹一样盯住猎物——唯一的目的就是擒住它。看一看我们周围,总有一些人在做事之前,先找借口,不能做这,也不能做那,实际上就是不能做自己。

有些人因各种借口造成的消极心态,就像瘟疫一样毒害着他们的灵魂,并且互相感染和影响,极大地阻碍着他们潜能的正常发挥,使许多人未老先衰,丧失斗志,消极处世。对于这些人来说,借口已经“吃掉”了他们做事的希望。

“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我没有文凭”,这是不少人常用的借口。事实上学习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学校教育、文凭教育,仅仅是千百万条求知途径中的一种。其实,从学校的书本上学东西,常常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教育来自社会大学和自学。

我们来看看一些成功人物的教育与文凭情况:“果喜集团”总裁张果喜,小学文凭;亿万富翁赵章光,高中文凭;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13岁开始工作,几乎没接受什么正规教育;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高中辍学;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小学四年级的学历;香港富翁李嘉诚,初中二年级的学历。这些成功者的知识与能力全靠自学而来。

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当然对成功有帮助,可惜的是,有无数受到良好教育,获得高等学历文凭的人同样平平庸庸、无所作为,没有受到良好学校教育的人,只要愿意,自学永远不晚。现在越来越多的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为自学成才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我没有资金,所以我不能成功”事实是,有资金可以帮助我们成功,但没有资金,只要想办法同样可以创业赚钱,同样可以成功。当代中国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几乎全是白手起家。国外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到处可见。其实,资金的来源途径很多,积少成多,大雪球都是从小雪球滚成的:向亲朋好友借钱集资;寻找一个有生财的门路;抓住机会找银行贷款;找有钱单位和个人合伙;集资入股——许多做大生意的人,都不是靠个人的资金,而是充分利用了银行和社会的闲散资金。

失败者大都喜欢找借口,成功者却大都拒绝找借口,向一切可以作为借口的原因或困难挑战。富兰克林·罗斯福因患小儿麻痹症而下身瘫痪,他是最有资格找借口的。可是他从来不找任何借口,而是以信心、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向一切困难挑战,居然冲破美国传统束缚,连任4届美国总统。他以病残之躯在美国历史上,也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成功篇章。

此外,还有“运气”借口、“健康”借口、“出身”借口、“人际关系”借口等等。拿破仑·希尔在他的《思考致富》里将一位个性分析专家编的借口表列出来,居然有50多个。拿破仑·希尔说:“找借口解释失败是人类的习惯。这个习惯同人类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但对成功却是致命的破坏。”

然而,正像任何传染病都可以治疗一样,“借口症”这种做事的心态病也是可以想办法克服的。办法之一就是用事实将借口驳倒,使它没有理由在我们心中立足,从而为我们做成事情打开成功的通道。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就是说,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失意的事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斗志,才可以在人生的舞台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9.进退有度,不可急功近利

在做事时要掌握好进退的尺度,从而取得主动和利益,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恰当地采取“退”的策略,最终达到想要的结果,也不失为一种低调做人的大智慧。

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必然会招来灾祸。对于一件事,如果为了达到目的而一味地只强调好的一面,别人就很难相信。这时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取得对方的信任。然而“求胜”心太切,目的性太强往往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只退不进难成气候,一味地猛冲容易碰壁,所以,掌握好进退的尺度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与其处处碰壁,不如迂回通达,适时进退。有时,“退”是一种做人的方法,“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宋朝抗金名将宗泽,曾在滑州保卫战中采取“联合抗金”的策略,同许多地方的义军共同打退了金兵的南犯,在滑州保卫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老将宗泽为了再次迎战金军,在开封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并且招募了大批兵马,然后准备从扬州回东京。他多次上奏请求回东京,高宗却害怕宗泽的兵力日趋强盛,身为前朝重臣的他一旦迎回徽、钦两位皇帝,自己的皇位便很难保住。因此,他派郭仲苟出任东京副留守,实则为监视宗泽。老将军满腔报国热情,没想到会被高宗猜忌,心中难免愤愤不平,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一口怨气无处发泄。刚直不阿的老将每天吃不下睡不安,不久,便病倒在床,后因背上毒疮发作身亡。

高宗丝毫没有因为失去一员大将而遗憾,宗泽一死,他继而派杜充为东京留守。杜充上任不久,便将宗泽采取的一切抗敌措施废除,他不但拆除宗泽主持修建的防御工事,还刻意打击义军将领。就这样,老将宗泽费尽心血组织的百万武装力量,在一月之间就被拆毁得无影无踪。

在东京一切抗金力量土崩瓦解之时,金国再次南犯,其统军大将粘罕,英勇无比,率金兵连下开封、大名、相州、沧州等地,宋军节节败退,粘罕率金军主力攻打到扬州,高宗赵构仓惶而逃,辗转多处,最终落足杭州。

昏庸的高宗皇帝,不但没有因为这次事件而清醒,反而更加宠信腐败无能的王渊、康履等人。而护送他到杭州的苗傅、刘正彦等人要求收复河北,他却不加理睬。

于是,苗傅、刘正彦等人一气之下,带领手下将士,举行了武装暴动。他们趁机杀死了无能的王渊,而后,带兵直闯宫中,杀了百余名宦官,见高宗说:“陛下赏罚不明,战士们为国流血流汗,不见奖赏,而宦官逆臣不见为国做事,却得以厚赏;宦官王渊遇敌不战,抢先逃走,其同党内侍康履,更是贪生怕死之徒,这样的人居然得到重用,如何服众将士?现我二人已将王渊斩首,唯有康履仍在陛下身边,为谢三军,请陛下将其立斩。”

高宗见形势不妙,只得斩康履而求自保。哪知苗傅等人并不罢休,对高宗说:“陛下,徽、钦两位皇帝尚在,您便登坐皇位,二位皇帝如果回朝您将如何?”

高宗当然无言答对,只得许苗傅、刘正彦二人高官厚爵,但两人坚持请太后听政,高宗禅位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