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1936100000012

第12章 这样做才能让孩子信服(5)

有一个孩子小时候一遇到妈妈说“不可以”的时候,就会赖在地上不起来,不是大声哭,就是满地打滚。但妈妈却从来都不管他,而且也不许旁边的人管。孩子哭闹一阵后发现没人理他,只好自己爬起来。慢慢地,孩子也改掉了遇事就赖在地上哭闹的毛病。

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值得鼓励的。当已经对孩子说了“不”,就要能“狠心”对他的眼泪视而不见,对他的哭声充耳不闻,这样才能帮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说到做到,父母要绝不动摇。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能判断出父母是不是真的在说“不”,所以这就要求父母一定要说到做到,一旦对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说了“不”,就要坚持到底,绝不动摇。

夏天天热,7岁的小冉午饭后想吃冰激凌,但妈妈怕她刚吃完饭就吃冰的东西会吃坏肚子,于是就说:“不可以。”小冉却说:“隔壁小静的妈妈都不管她,她什么时候吃都可以。”但妈妈却依然平静地说:“听到我的话了吗?我说‘不可以’。”“妈妈,我就吃一根。”小冉最后继续努力,但妈妈还是摇头:“不行。”最终,小冉只得放弃。

父母要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一旦决定了的事,不去更改;一旦已经说“不”,就不会反悔。否则,孩子就会利用装可怜去改变父母的初衷,若是父母心软顺了他的意思,他就会变本加厉。以后的日子里,一旦他遇到父母的反驳,他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来让父母改变主意。

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将可能使孩子弄不清楚什么东西是可以要的,什么东西是不能要的。他甚至也会混淆该做的事情与不该做的事情,这将会影响到他是非观念的形成。

让孩子明白说“不”的原因。

父母不同意孩子去做某一件事,如果只是一味地说“不”,但却不告诉他为什么不行,这样一味拒绝势必会引起他的怀疑与反感。所以,对孩子说了“不”,还要让他明白为什么要拒绝他。孩子只有明白了说“不”的原因,才能心甘情愿接受父母的建议,才能心服口服。

而且,明白原因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许也会引起注意,对于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要求,他就会自觉地不去向父母提出。这也能使孩子养成体恤父母的好习惯。

注意说“不”的语气与方式。

6岁的小艺和妈妈到公园玩,公园里鲜花盛开,小艺非常喜欢。于是她问妈妈:“我可以摘一朵花吗?”妈妈摇摇头说:“不可以。”

小艺央求道:“我只摘一朵。”妈妈蹲下身子搂着小艺指着花对她说:“你看,这些花开在这里多漂亮,那是因为它在生长。如果你把它摘走了,不但别人看不到了,而且失去了养分来源,花也会凋谢的。你看,妈妈给你照个相好不好?这样我们就能把花留住了。”

“好!”小艺使劲点点头,她和花的笑脸就被妈妈一起收进了相机中……如果父母总用强硬的态度对孩子说“不”的话,听得多了,他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还可能会养成和父母对着干的毛病,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什么。而若是父母换一种态度,温柔地拒绝孩子,让他从父母的眼光、语气、动作中感受到关爱,这将会让他很容易就变得顺从,也更容易听进父母的劝告与教育。

当然,父母对孩子说“不”的方式也不单单只是那么一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一些小游戏,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中自然接受父母的拒绝。

不要随便就对孩子说“不”。

有时候,孩子的要求也是合理的,父母只要仔细考虑一下就能明白他提出这样要求的原因,以及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尽量去满足他。否则,孩子就会搞不清楚究竟哪些事情是他可以做的,哪些要求是他可以提的。他甚至会认为“反正我说的都不对,我说什么父母都不会同意,那我也就没必要那么听话了”。一旦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父母无论再对他进行怎样的教育都不会起到好的作用了。

所以,父母要会判断孩子提的要求是否真的合理,并要给他解释的权利,明白他心中所想,综合考虑所有情况后,父母再决定是不是有必要对孩子说“不”。

沟通箴言

父母也要注意一点:不要在外人面前粗暴地拒绝孩子。否则就会伤及他的自尊,他可能会变得更加倔强、任性。由此可见,对孩子说“不”也是一门学问,父母要综合考虑孩子和自己的立场、情感,要让自己的教育能为孩子所接受,让他能从父母的教育中得到成长。

“……”

必要时请沉默,这是一种无声的“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柯里亚的孩子参加一次考试,他坐在课桌前,正当他把两手伸到袖筒里要取出答案作弊的时候,忽然他发现老师看着自己,他的目光与老师的目光碰了个正着。但老师却急忙将目光移开了,而且还从主考人的桌边站了起来,并沉默地走到了窗前。柯里亚呆住了,等他上前应考的时候,那位老师却离开了教室,直到他答完,老师才又回到了教室里。

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舞弊过。如果同学中有人提醒他,他也会立刻想起老师默默走到窗前时的情景。

这就是“柯里亚现象”,是一个很典型的沉默教育的事例,可见,适当地运用沉默要比直接训斥的效果好许多。

无论是孩子犯了错误,还是他出现了某些不恰当的行为,或者他的内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父母都可以采取沉默的方式来应对。因为沉默给了人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许反而使父母更容易与之沟通。

8岁的儿子在屋子里跑来跑去,不小心打碎了爸爸最喜欢的烟灰缸。爸爸很生气,但却压下了火气,没有立刻教训他。后来,儿子自己也感觉做错了,于是开始一个劲儿地跟爸爸说好话,并在他身边转来转去。可爸爸却照常做自己的事,并没有提及儿子的错误。

儿子认为只要哄爸爸开心,事情就过去了。但爸爸的态度虽然很温和,说的话却还是很少。后来,儿子实在熬不住了,干脆跑到爸爸面前,小声说:“爸爸,我错了。我不该打碎你的烟灰缸。以后我再也不在家里乱跑了。”

听到儿子这话,爸爸这才轻松地笑了起来,他告诉儿子:“错了就承认,并努力改正,这才是好孩子。如果以为能蒙混过去,就不承认、不改正,那就没有人愿意和他做好朋友了。”

从那以后,儿子吸取了教训,他无论做错了什么,都能坦然地面对,并能诚恳地承认和改正。

“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声的教育是直接的,是透彻地向孩子点出来,对他讲道理,让他加深记忆;而无声的教育却是含蓄的,尽管不说话,但父母的眼神、表情却会被孩子看进眼里,有时候将会引起他的共鸣。

沉默教育也是一种智慧,这种让孩子自己不断反省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他的是非观念,并能帮他纠正一些不良习惯。父母的这种沉默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尊自爱。这样也维护了父母的形象,更促进了亲子间的沟通。

沉默不代表置之不理,父母对孩子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沟通,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要知道,保持沉默,这不仅仅是让孩子去思考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同时也是让父母有思考的时间。父母要考虑孩子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还要反思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并要根据孩子当前的状态来为未来的教育作一个更好的计划。

但是,生气、失望,这些情绪每个人都可能会有。面对孩子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父母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若是情绪失控的话,沉默也就无从说起。

所以,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多看一些教育类书籍等,来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修为,并培养自己沉稳宽容的心态。同时也要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体会他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其运用沉默教育。

尝试忽略孩子的某些行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候会有一些怪异行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可能会模仿他人说脏话、恶作剧。父母要知道这些并不是孩子品质恶劣,只是他受到了外界的影响。但如果父母总是严令禁止他这样做的话,有的孩子可能反而会变本加厉,因为父母的激烈的反应勾起了他更加强烈的好奇心。

刚上小学一年级,儿子就跟同学们学了个坏毛病:向人吐口水。有时候,在家吃饭他也会对着爸爸妈妈吐。一开始,妈妈总是骂他,但儿子却觉得非常好玩,屡教不改。

一天,吃完晚饭,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儿子玩心又来了,他不停地对着爸爸妈妈吐口水。但今天,爸爸妈妈却并没有理他,该干什么干什么,只是偶尔拿纸巾擦干净身上的口水。儿子吐了一会儿发现还是没人理他,他就不再吐了,转而玩起了玩具。

后来连着几天,父母都没多理睬儿子的这个恶作剧,但之后儿子的这个坏毛病竟然也再没犯过。

其实,孩子做出这些出格的行为,本意不过是要引起父母或他人的注意,他会觉得那样很有趣。一旦他发现自己的行为无人理睬,他也就觉得没多大意思了,自然不会再继续那种行为。所以,父母的沉默是应对他这种行为的良方。

用沉默引导孩子反省。

9岁的锐锐在楼道里踢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锐锐的妈妈刚一下班,就接到了邻居的“投诉”。妈妈只好再三对邻居道歉,并且赔偿人家。

回到家,妈妈转身就进了厨房,忙活了起来。锐锐故意在厨房转悠了一下,但妈妈还是没理他,只说:“你出去吧,我要做饭。”锐锐惊讶地看着妈妈,因为这要是在以前,妈妈一定会打他一顿的,但今天妈妈只是冲他摆了摆手,让他出去。

过了一会儿,锐锐又进来了。他站在一边看着妈妈切菜,过了一会儿才小声说:“妈妈,我错了。”妈妈停下了切菜的动作,扭头看着他,表情柔和了许多,并问道:“你哪里错了?”“我不该在楼道里踢球,还打坏了叔叔家的玻璃。我以后会改。”

妈妈听后,捏起菜板上的一小片黄瓜塞进了锐锐嘴里,笑着说:“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犯错之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沮丧和后悔的心理,对于性格好强的孩子来说,与其喋喋不休地数落其错误,倒不如保持沉默,给他们认识错误的空间。”

其实,大多数的孩子做错了事,内心也是很担心的,他也害怕父母会责备他。但如果父母真的责备他了,他却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批评、责骂什么的,他也就感觉很无所谓了;相反,若是父母保持了沉默,这种安静的场景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到紧张,有一个词叫“心虚”,无论是谁,做错了事心里都会感觉不自在,孩子也一样,这样他就会反省自己的错误。

不要将沉默变成放纵。

有的父母可能会这样说:“我沉默了,那不就等于不再追究孩子的行为了吗?这不就是放纵吗?他要是没有反思怎么办?”父母的这种担心可以理解。

这里所说的“沉默教育”也是有一定条件的,父母的沉默只是言语上的沉默,但是表情、动作等,一样可以传达父母的不满,让孩子明显感受到这些信息,也可能激发起他的自省心理。另外,如果孩子依然没有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在过后和他讲道理,让他明白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引导他反省。

总之,父母不能将沉默教育变成放纵,不能只是对他的不恰当行为或者错误视而不见,之后也不再对其进行教育。父母要学会采取各种措施,让沉默教育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沟通箴言曾经有位教师这样说过:“该省则省,无声胜过有声;当省不省,有声不如无声。”因此,沉默教育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因为,如果父母总是用训斥来对待孩子,他就会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适应,就会变得麻木。而且,训斥的言词也会伤害到他的自尊。但适度的沉默却能引发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这种教育方式比训斥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