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1936100000016

第16章 轻松让孩子爱上学习(4)

但父母完全可以换一种态度来表达自己的爱,不要用狂风暴雨似的言语,也不要用冷若冰霜的态度,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他的鼓励与温暖。因为,来自父母的爱将会是他前进道路上最大的动力。

抚慰孩子同样要有“度”。

有一些父母可能会走入误区,对孩子的考试失利,他们也的确不去打骂批评了,但他们表达的爱却又有些过分了。比如,有的父母会将“你没问题”挂在嘴边,也不去帮助孩子寻找失利原因,只是告诉孩子没问题,找不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以后的考试又怎么可能没问题呢?还比如,有的父母并不是给予孩子鼓励,反而是说:“考试出的题一定有问题,你是最棒的!”这样的态度其实比打骂还要危险,这样就变成了溺爱,而不是鼓励了。

所以,父母抚慰考试失利的孩子时,也要把握一个“度”。只有合理恰当的指引与鼓励,才能使孩子真正找对原因,纠正错误,扭转失败的局面。

要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考试成绩重要,但一纸分数却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所有能力。父母帮助孩子寻找考试失利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培养孩子的其他能力。而且,更不要忘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欲求学,先要会做人;欲成才,就要能力全。所以,父母和孩子都不要眼睛只盯着分数,一定不能忽略品德和能力的综合培养。考分毕竟只是一时检验知识水平的手段,盲目追求高分数,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成就他的美好前程。

沟通箴言考试失利是每个孩子在学生阶段都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父母的态度将有可能决定孩子能否从失利中重新站起来,能否继续前进,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父母要学会抚慰考试失利的孩子,要让他能在父母的关爱中不断完善自己。

“孩子,去做你喜欢的事吧!”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自动自发地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孩子也是如此,这是别人不应勉强也不能勉强的事情。文雅一些的话称之为“人各有志”,通俗一些的话就讲“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儿子从上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特别喜欢踢足球,他还进了学校的足球队。妈妈很是不乐意,她对儿子说:“小学开始你就不专心学习,光想着踢球那怎么行啊?”儿子却摆摆手说:“妈妈,你不用担心,我会保证踢球学习两不误的。”

但妈妈却并不相信他的话,她认为学生就应该一心扑在学习上,成绩优秀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无所谓。

妈妈开始制止儿子继续踢足球,她甚至跑到学校让老师将儿子的名字从足球队里去除掉。不仅如此,她也限制了儿子出去玩的时间,每天都陪在儿子身边,盯着他学习。

时间久了,妈妈却发现,儿子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而且,据老师反映,儿子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总是看着窗外的操场,也不再专心听讲,学习成绩逐渐地退步不说,对其他各项活动也不再感兴趣。

面对孩子惨不忍睹的学习成绩和越来越散漫的态度,妈妈着急却也疑惑:

“明明已经不再让他踢球了,为什么学习不但没进步反而还退步了呢?”

孩子绝对不是学习的机器,他的个人兴趣若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也能成为他好好学习的动力。所以,父母要以这位妈妈为戒,如果也同样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兴趣,最终导致他的学习没有成效。

其实,孩子有兴趣和爱好应该是一件好事,无论是怎样的兴趣,只要是积极健康的,都会成为他成长道路上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

父母不能将学习成绩与分数当成孩子的全部。而且,孩子只有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才会全力以赴;若是父母剥夺了他的个人兴趣,强迫他做别的事情,反而会引起他的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直接发生冲突。

拥有良好兴趣爱好的孩子,他的思维才能更加灵活,他的学习也就更加灵活,他的眼界会更加开阔,知识也就学得更多。父母应该认清这一点,如果不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对其忽视甚至强行干预,不仅会影响到他的学习,也同样会对他的内心造成伤害。而且,倘若父母强迫孩子改变原有的兴趣爱好,或者要他一心只顾学习,这也将有可能抹杀掉他的发展潜能,更会对他的人生发展产生阻碍。

所以,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良好的个人兴趣,并帮助和引导他的兴趣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促进他的进步,让他能拥有一个多彩而美好的未来。

没有兴趣的人生是可悲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有人喜欢运动,有人热爱读书,有人偏好音乐,有人也许就愿意坐着冥想……人的兴趣爱好各式各样,父母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爱好呢?所以,将心比心,父母首先要对孩子有兴趣爱好这件事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然后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他的兴趣爱好。

要知道,孩子反反复复做的事情,往往有可能就是他感兴趣的事情。另外,父母也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站在与他平等的身份立场上,了解他的想法。

多问一问孩子的喜好,父母也可以从他的回答或对话中发现他的兴趣所在。

不随便干涉孩子的爱好和兴趣。

知心姐姐卢勤曾经在她的《好父母好孩子》一书中说过这样的几个事例:

一个5岁的男孩,因母亲逼着他学弹琴而把自己的手指弄断;一名北京女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跳楼自杀;一名南京大学生,妈妈爸爸都是着名的物理学家,夫妇俩一心想让这唯一的孩子出国深造,于是从小学到大学,天天看着儿子学,逼着儿子学,不给儿子一点自由,儿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终于忍无可忍,就在过22岁生日那天,用皮带勒死了自己的妈妈和爸爸!

这些事例看来让人触目惊心,值得父母去好好反思。我们这里说的“干涉”,大多是指两种情况:一种是彻底阻止孩子的兴趣继续发展,只让他专心学习,不能有任何兴趣;而另一种则是要他放弃自己的兴趣,转而发展父母喜欢和期望的兴趣,美其名曰“为了你好”。当然,这两种干涉都是不正确的。

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正是他思维活跃的表现,父母的横加干涉,会使他的活跃性被抹杀,甚至有可能会使他思维匮乏。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也一样。不喜欢的事情,无论是学习还是别的什么“兴趣”,他都很难认真去做。毕竟,父母选定的兴趣是父母喜欢的,父母跟风选定的兴趣是所谓的“升学需要”的,哪里还称得上是孩子的兴趣呢?父母这样做,反而是在给孩子的个性发展设立障碍。

让孩子爱好与兴趣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尽管说父母不要去“干涉”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但这也并不是绝对的。对于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有益于他学习和成长的兴趣爱好,父母不要去干涉,要任其自由发展,并且还要能创造条件帮助他发展;而孩子的某些兴趣,也许是因为他好奇,也许是因为他盲目跟风,比如吸烟喝酒、泡吧打游戏……这些兴趣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甚至还有可能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恶劣的影响,所以父母要坚决制止孩子的这些“兴趣爱好”。

因此,父母在尊重孩子个人兴趣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去培养与引导他的兴趣向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这种培养也应当是指导性的,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愿与决定强加给孩子。

开发孩子的兴趣“潜能”。

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他将某种行为活动当成爱好,这往往都蕴涵着他在这方面的潜力。所以,父母可以对其加强培养,以此来挖掘出他的潜力,让他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他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作为。

9岁的小林好动,也喜欢钻研,他经常把家里的闹钟、MP3等小东西拆掉,然后再重新组装起来。有一次,他把爸爸最喜欢的一台电子座钟给拆了。爸爸知道后不但不生气,反而称赞了他的动手能力,并鼓励他自己再重新组装回去。

爸爸的鼓励使小林更坚定了自己的兴趣。后来,小林做的科技小发明,还在省里的科技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肯定孩子的兴趣,支持与鼓励他,并给予他相应的帮助,这是让孩子的能力能有更好发展的绝对条件。

提醒孩子不要“顾此失彼”忘了学习。

尽管父母是要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的,也要允许孩子有发展他爱好的权利的,但是,父母也要注意提醒他,不能顾此失彼而丢了学习。要让孩子知道,发展个人兴趣,是为了能让思维变得灵活,眼界变得开阔,而这些也同时是为了能让他好好学习。

沟通箴言

孩子的个人兴趣与爱好,与他的未来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其积极、健康地发展。同时,父母也要提醒孩子,知识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孩子的学习在兴趣、爱好的带动下,成为一种自主的行为。

“你很勤奋,我很开心”

夸奖孩子勤奋胜过夸奖他聪明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忠告父母:不要夸奖自己的孩子聪明,而应当赞扬他勤奋。因为赞扬他勤奋,就能使他从小形成勤奋比聪明更重要的观念。

现在有许多父母,却是很注重去夸奖孩子的聪明。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会背诗了,父母就会说:“我的孩子多聪明!这么快就会背诗了。”上小学的时候,孩子考试有了好成绩,父母也会说:“我的孩子就是聪明!经常考100分。”其实,这样的夸奖,并不一定能起到促进孩子学习的效果。

一位母亲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她有一个10岁的儿子。一天,她从一本书上看到了“赏识教育”,于是,她便按照上面说的开始“赏识”儿子。对于儿子的学习,她总是“鼓励”说:“儿子,其实你挺聪明的。只要你好好学,你一定会学好。”开始儿子听到这话的时候,还觉得很有劲。但时间长了,儿子却觉得母亲说的话很假,因为他的考试成绩从来没有像母亲说得那么好过。

又一次考试,儿子的成绩依然只是中等水平,当他回家后把成绩册拿给妈妈看时,妈妈却还一如既往地说:“你挺聪明的,只要努力……”

“妈妈!”儿子突然打断了母亲的话,“我不聪明,要不我怎么考不出好成绩呢?”母亲听到儿子的这句话,突然愣住了……的确,就如这位母亲所了解的,现在“赏识教育”很是流行,很多父母都学会了赏识孩子。但也有一部分父母却奇怪地发现,他们对孩子的赏识却没起到任何作用,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其实,这些父母都是只注重了“赏”,却忽略了“识”。

赏识教育,应该是“先识而后赏”的,父母必须先要看得到孩子的努力,看得到孩子的勤奋,知晓孩子努力的成果,以及他确切的优点。对他勤奋的赏识,才能让孩子明确自己进步的方向。

事实上,像“聪明”这样的空泛的夸奖,夸的都是孩子的先天资质。长期接受这样夸奖的孩子,就有可能会将“聪明”当成自己的固有资本,从而不再去积极努力地完善自我。

而且,这样的表扬因为没有确切的目标,如果长时间如此表扬,也很容易让孩子认为父母是虚伪的。这种没有实际内容的夸奖在他看来,就是父母对他不重视的表现。如此一来,也将不利于亲子间的交流沟通。

所以,若想要孩子有更大的进步与发展,父母对待孩子的奋斗成果,一定要夸奖他的努力,一定要赏识他的勤奋,这才是正确的激励方法。

孩子都愿意听人夸奖,但这夸奖也必须要夸对地方,父母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不要过分注重孩子的先天优势。

生来就显得漂亮的孩子,得益于父母的美丽遗传;高大壮实的孩子,同样与父母的体格脱不开干系;而看上去明显聪明的孩子,也取决于父母的良好基因,可以说,这些都是孩子的先天优势,这些与他实际的个人表现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组实验,实验人员将一些孩子分成两组,他们对其中一组孩子说:“你们能答对8道题,你们真聪明啊!”而他们对另一组的孩子却说:

“你们答对了8道题,可见你们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接着,实验人员给这些孩子两种任务让他们自己选择。这两种任务一种是完成任务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差错,但是最终却能从任务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所有人都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

结果,被夸奖聪明的孩子中,有70%的孩子选择了第二种,因为他们不想冒风险出差错;而被夸奖付出努力的孩子中,有90%则选择了第一种,他们想要继续挑战自己。

总是被夸奖聪明的孩子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他们把取得好成绩与脑子聪明画等号,而一旦受到挫折,就很可能断定自己并不聪明,随后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则会很愿意接受新挑战,因为他会一直努力下去,那么他就有可能战胜一些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

父母夸奖孩子聪明,在思想还不成熟的孩子看来,他会认为聪明是自己的一种本领。一旦孩子有了这样的认知,他有可能就会将其当成骄傲的资本,甚至他还会去嘲笑原本并不太聪明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将受到影响。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过分注重他的天生优势,要让孩子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对孩子的夸奖要发自内心。

父母的夸奖,尤其是夸奖孩子的勤奋,一定要能发自内心,只有真诚的夸奖之声才能打动孩子的心,才能使他有所感触。

有位母亲经常打儿子,忽然有一天她对正在吃饭的儿子说:“儿子太好了!

你真棒!你是最聪明的!”儿子听后却说:“妈,你今天没事吧?梦话睡觉的时候再说。”

还有一位母亲经常夸奖女儿画画好看,而且每次都是女儿刚拿出画来,母亲就立刻不假思索地说:“啊!我女儿画得真漂亮!”但后来,母亲再这样说的时候,女儿却不高兴了:“是,在你眼里什么都好看,你到底仔细看了没有?”

类似这两位母亲做的事情,许多父母可能也做过。对孩子的夸奖总是突然就冒出来,而且内容还经常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样的夸奖自然起不到“赏识教育”的效果。试想,若是第一位母亲再多与孩子沟通一下,不以打骂来解决问题,而是多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然后再去夸奖他;第二位母亲如果能仔细欣赏孩子的画,用中肯的态度去对待,夸奖的同时也给出小小的建议。这样发自内心的夸奖,才是孩子最想要的,也是他最需要的。

鼓励孩子将好行为继续保持下去。

类似于勤奋这样的良好行为,是值得长久保持下去的一种状态。比如,对于孩子来说,不只是当学生的时候需要勤奋,就算将来进入了社会,勤奋依然是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而且,孩子若是能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保持一生,那也将会对他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