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1936100000029

第29章 让不听话的孩子听话(4)

父母在为孩子制定规矩的时候,也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他渐渐有了是非标准,明白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个时候,父母的信任往往比白纸黑字的“规矩”更能让孩子接受。只要孩子大方向没有错误,父母就应该试着放手,让他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真理。

沟通箴言给孩子制定规矩时,父母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规矩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大规矩有了,小的不妨放宽松一些。在执行规矩时,父母也要扮演好监督和提醒的角色,不要动辄就用惩罚的措施,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灵活性。

“打碎了?没关系!下次会做好!”

孩子没做好时,可以对他进行机会教育,教给他正确做事的方法

一位妈妈带着13岁的儿子去看心理咨询师,抱怨孩子“不会叠被子、不会扫地、不会洗碗、不会收拾房间,每天早晨需要我叫才起床……”种种恶行。

最后,心理咨询师说:“做父母的少管一些,他就都学会了。”可是,这位妈妈一脸茫然地说:“可他不会啊!”

很多父母都有诸如此类的抱怨,也可以列举出孩子在生活中的很多事例证明他确实不会。当问及孩子为什么不会时,回答大多是:“孩子从来没做过,也曾试图教过他,可是他做得实在是太糟糕了。”

一位妈妈邀请女儿的小姨在家里吃饭,两个人在厨房里忙着做饭。这时,岁的女儿走了进来,小姨叫住她,说:“来得正好,来,帮我们把蒜捣碎。”妈妈忙说:“她不会。”

女儿拿起蒜缸,用木棒象征性地砸了两下,蒜瓣飞溅出来。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对小姨说:“你看,她不会吧!”说着,从女儿手里拿过家伙,“啪啪”

几下,把蒜泥就弄好了。

这种情景很多父母都不会陌生,因为嫌弃孩子做得不好,所以不让他做。这样做法导致父母在教育孩子做事的过程中陷入一个困境:孩子不会做或者做得不好,于是就不让他做。可是,孩子越没有做的机会,就越学不会。

《三字经》言:“子不教,父之过。”当父母在抱怨孩子什么都不会的时候,要深刻反省“都教给孩子什么了?”因此,父母不能抱怨事情的结果,要想改变“孩子不会”的现状,还是要从原因入手,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6岁的天天吃过晚饭,争着帮妈妈擦桌子。妈妈当然很高兴,将擦布递给了他。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他把桌子上东西全都擦到了地上,桌子干净了,地上却脏了。

这时,妈妈笑着说:“儿子,妈妈要表扬你一下,桌子擦得很干净。”天天笑着点了点头。妈妈继续说道:“可是,地上脏了怎么办?”

天天想了想,高兴地拿了扫把和拖把清扫起来。

接着,妈妈又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一番。当他擦完地,妈妈拿来擦布,边给他做示范,边说:“记住,儿子,下次再擦桌子时,用垃圾篓接住脏东西,这样地板就不会被弄脏了。”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做得不好,就盲目责备他“怎么这么笨”、“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碗要这么洗才更干净”。仔细体会这些话,除了打消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外,没有任何好处,所以,父母还是不说的好,应该耐心地教他怎么做。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做错一些事。而此时正是父母教育他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此时明白的道理会让他刻骨铭心。

当然,教育也要讲求方式方法,父母切忌训斥,应当实事求是地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这个过失的方法。

可见,在生活中,父母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

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一些父母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包办、代替或者对孩子指手画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提醒孩子。而这种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和脚,阻碍了他独立性的发展。可见,过分地庇护孩子或者替孩子包办就相当于亲手为他挖了一个温柔的陷阱,当孩子掉进这个陷阱后,连尝试错误的机会都丧失了,又谈何成功的体验呢?

因此,当孩子出现做些什么的愿望时,父母一定不要轻视他的行为,更不可以拒绝孩子,而是要给他尝试的机会。此时,父母要用一句“好啊,你来试一试”、“太好了,我家宝贝可以帮我洗碗了”等鼓励的话语,鼓励孩子的行为,进而让他有做下去的勇气。

同时,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要逐步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让他在做事过程中摸索经验。在做之前,父母要提出要求,也可以亲自示范给孩子看。当孩子在中途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但要让他独立地把事情做完。

不过分责备犯错误的孩子。

谁都不愿意犯错误,包括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犯错误或做错事都是无心的,看到不好的结果自己已经很内疚了,如果父母再责备他,他会感到更委屈。

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试着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对孩子大喊大叫、随意辱骂。相反,要用冷静的头脑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耐心指导,让他感到父母的意见是客观公正的。此外,父母要帮他找出做错事的原因,同时也应该教他正确做事的方法。这样,孩子才会在父母的包容和鼓励中乐于做事,也可以帮他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正确引导孩子纠正错误行为。

郭东上五年级,迷恋网络游戏,有时还逃课去网吧玩游戏。为此,爸爸很生气,责骂他:“你滚,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郭东听了,一连好几天不回家。

后来,爸爸改变了策略,不再限制他玩游戏,而是限制他去网吧,允许他在家里的电脑上打游戏。最开始时,郭东打游戏的时候,爸爸陪在他身边,让他很不习惯,打起游戏也觉得没有意思。渐渐地,爸爸逐渐减少他上网的时间,还为他买了几本书,引导他制作网页。最后,郭东喜欢上了网页制作,还建立了个人主页。

很多父母都会担心孩子因为玩网络游戏而耽误了学习,其实关键是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爸爸最初训斥郭东“你滚,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这句话只会使亲子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并不能改变什么。而爸爸改变态度后,儿子慢慢地将注意力从网络游戏转移到了网页制作上。

可见,教育孩子需要一颗平常心,要循循善诱,不能急于求成,而且要讲究方法,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爱,才能进一步纠正他的行为。

鼓励孩子再接再厉,给他加油。

无论孩子取得成功还是失败,父母都要给他信心,鼓励孩子再次尝试,使他再接再厉,从而走向成功。

当孩子成功时,父母指出他赖以成功的优势,进而体验他成功的乐趣,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突破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当孩子失败时,父母也要帮他总结经验教训,并对孩子充满信心,相信他有能力做好某些事情,进而帮他走出失败的阴影。

在做事过程中,如果孩子因为缺乏自信,不敢再次尝试。父母可以善意地对他说:“孩子,我像你一样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你比我强多了。再试一次,我相信你能!”对孩子来说,这样鼓励的话会给他极大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成功是无数次失败后的尝试,虽然这次尝试可能还会以失败告终,但只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一定会成功。

沟通箴言对孩子来说,犯错误很正常,这正是他成长的好机会。因此,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但如何让孩子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就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要包容孩子的错误,切忌过分责备他,同时要保持耐心,教孩子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方法,给他多次尝试的机会。

“给孩子写留言条、发短信、写信……”

这种“说”的方式有时候孩子更乐于接受

一些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处处和你唱反调……”其实,如果追溯根源的话,很多原因都在父母身上。一些父母唯恐孩子不听话,某一件事唠叨个没完没了,甚至把他过去的种种“劣行”统统翻出来,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

当孩子习惯了父母唠叨式的教育方式后,他会慢慢“屏蔽”一些信息。更糟糕的是,当他听烦了、厌了,变得“麻木”了,即使父母说得很有道理,他也不愿意再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了。

那么,父母不妨采用书信的方式,和孩子娓娓道来,用舒缓的语气传达对孩子的期望。

上小学四年级的露露和妈妈发生了一些争执。

第二天早上,露露发现桌子上放着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女儿露露,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最爱你的妈妈已经离开了这座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出差去了……”在信中,妈妈指出了女儿的缺点,并为自己一直没好好陪她而感到自责。在信的最后,妈妈还希望她发现知识的乐趣,了解社会,关爱他人,自立自强。

读着妈妈的信,露露掉下了眼泪。她以前一直认为,妈妈不在家陪她是因为不爱她。看了这封信她才知道,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

后来,露露有了很大改变。就在妈妈出差回来的当天,露露还亲自下厨,为妈妈做了一顿饭菜。

在这个时代,父母每天都在拼命工作,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偶尔和他在一起聊天,也很可能因为意见不合说不到一块去。此时,就需要父母和孩子换一种沟通方式。妈妈的一封信能缓和与露露之间的矛盾,让她体会到了妈妈的辛劳,从而作出如此大的改变。可见,书信不失为一种亲子沟通的好方式。

有一所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鼓励每位父母都为孩子写封信。信的内容很广泛,有的父母谈到了孩子身上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有的父母对自己欠妥当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总之,大多数父母真诚地希望和孩子多沟通。

当孩子们收到父母的信后,大多被父母真挚的话语感动了,变化也都很大,变得懂事、听话了,不再和父母顶嘴,能体谅父母的辛劳了,也变得认真学习,听老师的话了。

一位男孩收到妈妈的信后,说:“在家里,妈妈总是说我的不是,说我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简直就是吹毛求疵。在信中,妈妈指出了我的优点。我仔细反省,其实我的毛病真的很多,只不过平时认识不到或者不愿意承认罢了。”

事实上,书信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在信中,父母可以精心选择词汇表达自己的情感,像一些无法用口头表达的话语,父母都可以用这种书信形式表达出来。而且,信件可以珍藏,成为孩子永久的美好回忆。

当然,除了写信的方式外,留字条、发短信、发邮件也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感情的好方法。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善用这些方法,将它落实在生活当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