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性格影响孩子的一生
1936600000026

第26章 独立自主,让孩子勇于承担一切(2)

首先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有很多种形式,不同年龄的孩子,无理取闹的方法也不同。有的孩子是乱发脾气,有的孩子是“折腾人”。有的是突然发生的,有的是持续了很长时间。需要统一的一个思想是,无论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是出于什么原因,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都是制止他的不良行为,至少要让他知道,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是不会解决任何问题的,而且发生一次就要把这个概念强调一次。

在父母的一贯要求下,孩子会逐渐学会自我控制与约束。以前面我们的例子来说,爸爸妈妈在发现了这件事的时候,不应该对壮壮进行责备,在无法知道真实原因的时候,也应该直接告诉孩子,无论是什么原因,欺骗爸爸妈妈的做法都是不对的,这种做法让爸爸妈妈感觉到受了伤害,很不高兴。

让孩子明白正确的行为准则

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父母不能简单地应付了事,应该首先把道理给他讲明白,不仅要向他强调不能这样做,更要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仍旧是前面的例子。爸爸妈妈应该告诉壮壮,爸爸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他生病会让爸爸妈妈特别心疼、特别着急。孩子如果想要什么,或者想做什么,应该和爸爸妈妈直接说,不能伤害爸爸妈妈的心。如果他不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那么谁都不会知道,所以就没办法帮他解决。

大多数孩子的无理取闹不会这么严重,爸爸妈妈对孩子强调行为准则时会相对简单些,无论如何,这个过程不能被省略。因为孩子在认可这样的行为准则后,将会以这样的准则去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对无法沟通的无理取闹暂时不理

如果没有办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在该讲的道理讲完之后,父母可以暂时不理孩子的无理取闹,无论孩子是哭闹还是沉默,都暂时由他去,自己离开一会儿,给孩子一个调整的时间。哭闹的孩子,往往是越有人理越闹得厉害,没有人理反而就觉得没意思了,这样他会主动停下来。

像我们前面例子中的壮壮那样的情况,不回答家人的提问,拒绝交流与沟通,这个问题比较严重,但却是情有可原的。孩子做了这么严重的一件事,而且被揭穿了,他心里的恐惧可想而知,这时强迫他说话会让他更害怕。所以爸爸妈妈在把该说的话说过之后,应该暂时让孩子冷静一会儿。自己呢,也要去好好地考虑一下原因。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很严重的初衷,孩子是不可能做出这么严重的行为的。如果不能确定原因,那么至少应该有几种怀疑,而且一定要分析自身的原因,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很完美,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换个时间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该就自己想到的几个原因分别和孩子谈谈,在说到自身原因的时候,要向孩子道歉,并且积极地提供解决的办法。

比如爸爸妈妈考虑到自己对孩子的陪伴比较少的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可以向孩子道歉,并且告诉他爸爸妈妈不是故意不陪他,而是因为路太远了,每次回来都要好长时间,可是爸爸妈妈的工作不能请那么久的假。还要向他许诺,以后即使回不来,也要经常打电话给他,还可以向他许诺在他放寒暑假的时候,让奶奶带他去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玩儿几天。尤其要对他强调,爸爸妈妈特别想他,特别重视他。

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物质条件

我们前面的例子中不存在这个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多的孩子之所以无理取闹,原因就是想购买某些东西,却没有得到同意。这都是父母为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没有足够的约束造成的。

平时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一定能吃到什么。这样的物质条件很容易培养出无理取闹的孩子,如果对他稍有约束,他会用哭闹的办法逼大人就范,如果大人妥协了,那么以后这种方式就会成为他的法宝了。

对这种孩子,父母应该适当剥夺原有的物质条件,吃的东西要控制,该吃的随便吃,如果不愿意吃,那么也没有别的吃的,只好让他挨饿。不该吃的一律不买,对哭闹行为置之不理,留他一个人在原地哭。玩具更不能无休止地买,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买再多玩具也是浪费,如果他用哭闹的办法来要挟,方法和前面的一样。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不妥协。

不希望孩子做的事,父母自己一定不要做。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们无数次强调过,在这里不再赘述。父母平时做事一定要讲道理,不能强词夺理,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就乱发脾气。常常有这样的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孩子没有同意,就会大发雷霆,对孩子斥责打骂,并逼迫孩子必须这样做。这种做法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只是在利用自己的体力和身份优势为自己挽回面子,对孩子没有丝毫的教育意义。反而会让孩子学会这种错误的做法。

大多数哭闹或发脾气、不理人等类型的无理取闹都是孩子自制力差的一种表现,这是由孩子的年龄决定的。孩子的自制力主要靠后天培养,如果对于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大人的对策是一味地妥协和无条件让步,就会使孩子更加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这会严重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发展。

但有些孩子的无理取闹是由于年龄所带来的创造性和独特的个性所引起的,比如有些孩子把爸爸新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拆得乱七八糟,这种行为中故意搞破坏的成分特别特别少,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好奇心,他希望弄明白这件物品的原理。对于这种孩子,父母应该想想戴尔的父母,当戴尔把爸爸花了好多钱买给他的电脑拆散的时候,他的爸爸尽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没有责骂他,给了他这个自由,后来,戴尔改变了电脑世界。我们不能奢求自己的孩子都成长为戴尔,但至少应该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正确的引导,谁能保证孩子就一定不会有大的作为呢?

弱势父母能培养独立孩子

人,谁都想依赖强者,但真正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

——德田虎雄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把孩子照顾得妥妥帖帖。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孩子大多依赖性特别强,独立能力差,凡事都依靠父母,有的孩子表现得怯懦、害羞,有些孩子干脆是“窝里横”,这对他们独立性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德田虎雄说,人,谁都想依赖强者,但真正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当我们这些成年人面对自己的生活时,对于这句话认同得五体投地,谁都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唯一可以依赖的人只有自己,即使自己是世界上最弱的一个,满世界的强者也没有一个可以依赖。但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总是忘了这句话,总是从强者的角度去看问题,自以为是地去做孩子的依靠,完全忘了自己不能被孩子依赖一辈子这回事,寄希望于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会照顾自己,这是很荒谬的理论。

每一个孩子的独立性,都是随着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他的身心发展而自然流露出来的特质,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完全可以依赖他人的环境里,那么伴随着他的身心发展,孩子自然流露出来的特质就是依赖性强。所以,我们做父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少一些依靠,多对他说:“孩子,你能依赖的只有你自己。”不要在他面前表现自己的“全能”。

父母要笨一点、弱一点

这一点恐怕大多数父母都不愿意接受,身为父母,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傻乎乎的呢?孩子这么小,让他们以为父母什么都不行,什么都做不好,这怎么得了。威信还要不要啦?

但你要反思一下。你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强势,什么事都替他想好,替他做好,对他究竟有什么好处。比如孩子用画笔,你帮他把笔帽拧掉,孩子去学画画时要带一瓶水,你每天都提前把水帮他放进书包。这样孩子确实省了力,可你想过没有,拧笔帽的动作恰好是手部精细动作的练习,你替他做了这件事,他就失去了练习的机会;每天帮孩子把水放进书包,确实能避免孩子因为忘记带水而忍受口渴,但是孩子的记忆力就得不到训练,会养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因为他根本没有过体会“一定要牢记某件事,否则就会造成麻烦”这种感觉的机会,所以他对于这些需要记忆的事根本不会引起重视。结果呢?你不得不每天都做这些事,一直做下去,只要你一天没做,就会出现麻烦。到那时你再气急败坏地责备孩子没有你的帮忙就什么都做不了,那可就是你的不对了,你给过他机会吗?

还是笨一点、弱一点的好,别什么事都替他想到,也别什么事都替他做到,该做的让他自己练着去做。妈妈帮孩子拧完了笔帽,随手就不知道扔哪儿去了,总是丢,哎呀这个妈妈真粗心,还是孩子自己拧吧,自己拧下来自己收好,免得被妈妈弄丢。妈妈帮孩子带水,今天不知道把杯子放到哪里去了,明天明明装好了却忘了给孩子放进书包,这个妈妈的记性真是不好呀,还是孩子每天自己管理自己的杯子吧,自己亲自把它放进书包里,才能保证有水喝呀——你看,这有多好!

不要凡事都做得无可挑剔

父母总是有个坏习惯,就是在看孩子做事的时候,尤其是在和孩子一起做事的时候,总是觉得孩子做得不好,自己把事情抢过来做,让孩子当观众;孩子自己做的东西,爸爸妈妈总数落孩子做得不好,自己抢过来做好了,还对孩子说:

“你看爸爸做得多好,看看你做得可真难看!”这就麻烦了,那以后就你做吧,孩子做得不好,你这么一说,连孩子自己都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于是就心安理得地当观众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能让他当多久的观众呢?

小孩子喜欢和父母一起做事,这是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好机会。爸爸妈妈要把这个机会利用好,让它真正成为孩子的锻炼机会,别把它变成父母的展示机会。所以在这种时候,父母只需要坚持有始有终,不必要把事情做得无可挑剔,一定要动动脑筋。最好是由父母的自我展示开始,故意做出一些缺陷,让孩子明白父母也有不会做或者做不好的时候,让他产生一定要亲自去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体会其中的成就感。

比如和孩子一起画画,需要画一个圆圈,你可以故意画不圆,而且画得不是一般的不圆,边画还要边着急:怎么画成了这样,为什么总也画不圆?看到你急得手忙脚乱,孩子会受你的感染,比你还急,这时他的英雄主义就出来了,会立刻把你手里的铅笔抢过来,他来画,画一个,你就要说:哎,比我画得好多啦!

我怎么画不成这样……这就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他会觉得妈妈画圆画不好,画圆的时候我得自己画。以后再画到圆,他就会不依赖妈妈了。其他的事也如此,他对你的依赖会越来越少。自己能做的事就越来越多。

该哭的时候你就哭

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得特别坚强,累了也不歇着,病了也不休息,害怕了也不哭,总想在孩子面前装强者,以为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害怕。其实完全没必要。你这种做法只能让孩子以为你是个不会累、不会病、不会怕的机器人,让他心安理得地认为你不需要任何人的关心和帮助。很多父母抱怨说,自己为孩子拼死累活,孩子却一点儿不知道心疼自己。实际上这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我们还要向父母们做一个示弱的建议,那就是把你的脆弱表现出来,不要再装了。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妈妈和孩子一起蹲在地上玩儿,忽然见到一只她最怕的虫子从眼前爬过去,她吓坏了,一下跳到椅子上,孩子问:“妈妈你怎么了?”她哆哆嗦嗦可怜巴巴地对孩子说:“快叫你爸爸来抱抱我。我害怕。”大家都把这个小故事当笑话来听,但在笑过之余,却觉得这个妈妈特别可爱。原因就在于她的表现特别真实,以致在孩子面前出这么大的“丑”。每位父母其实都应该像这位妈妈一样,做一个真实的人。你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到家,就告诉孩子你很累,对他说乖儿子帮妈妈把拖鞋拿过来,妈妈累坏了。他一定特别积极地帮你拿鞋。然后你再说乖儿子帮妈妈捶捶腰吧,妈妈的腰累得都要断了。这时他一定特别特别认真地帮你捶腰,你再表扬几句,那么他的表现简直就让你舒服得不得了了,连手劲儿都会有轻有重,特别均匀。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孩子对于父母是有情感付出的需求的,当父母在他们面前表现脆弱的时候,他们的英雄意识会特别快地爆发出来。也就是说,孩子特别希望父母对自己有依赖,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特别强大。如果你不信,可以做个实验,找个机会,对你的孩子表现出一副特别累的样子,然后对他说:“把你的小肩膀借妈妈靠靠。”他一定会使劲儿地把小肩膀耸得高高的,让你的头靠在上面,你靠多久,他的小肩膀就绷多久。同样的,当你生病的时候、委屈的时候、害怕的时候,你都可以自然地表现出来,让孩子觉得你对他有依赖,他就会主动地让自己坚强起来,让自己做你的依靠。

把心疼关在嘴巴里

孩子摔了碰了,第一个动作肯定是看父母的脸。那么父母的第一个动作常常会是什么呢?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惊叫,然后就冲过去把孩子抱起来,没完没了地虚惊,最后还要把地板打上几巴掌,帮孩子泄愤。从父母的第一声惊叫开始,孩子肯定就开始没完没了地哭,越哭越委屈,越哄越哭得厉害。但如果父母的第一个动作不是惊叫,也不冲过去把孩子抱起来,而是告诉孩子,不要紧,自己爬起来。然后慢慢地走过去,看看他被碰到的部位,如果确实没什么要紧,就告诉他,没事儿,一会儿就好了。如果有必要处理,就如实地告诉他,流了一点点血,不要紧,擦一点儿药就没问题了,或者不动声色地给他穿上衣服,对他说,咱们去请医生阿姨帮忙用药擦一擦,擦完就好了。这时的孩子一定很少有哭个不停的,甚至有的孩子根本就不会哭。还有的孩子会不停地问:“妈妈,没事儿吧?妈妈,没事儿吧?”这时你就告诉他:“没事。”必要的话,就给他讲讲怎么个“没事”法,就这么简单。

小孩子的脆弱都是从大人的虚惊里学会的,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对他表现太多的心疼,孩子还没有害怕,大人先弄得天好像要塌下来,没有这个必要。

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冷静,而孩子在慌乱的时候是要看大人脸色的,大人平静,他就不害怕。你把那些心疼关在嘴巴里,冷静地带他处理问题,孩子也能学会在困难面前冷静地面对,而不是露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悲惨状,指望别人的帮助。

相信孩子的成长

孩子无论学习什么事,都需要有一个锻炼的过程。父母最大的缺点就是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耐心,总是以他还小,什么事都做不好为由,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成长的过程和锻炼做事的过程不同步,当他长大的时候,还什么事都没有锻炼过,当然只能依靠别人了,让他自己做事,他只能把事情搞糟,即使是能练好,也晚了好多年,甚至有可能根本就练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