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性格影响孩子的一生
1936600000029

第29章 创新,让孩子开创出一片新天地(1)

要想在当今社会中立稳脚跟,就要有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做起,让创造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只有将孩子的创造精神培养起来,各个领域才会涌现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鼓励孩子多接触新鲜事物

把天真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保存和丰富孩子的感受能力吧,它是自然对人类最大的恩赐,它是孩子终身的财富!

——家教名言

小孩子有着强烈的探索意识,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事情,了解更多的秘密。这时,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并在这些新鲜事物中吸取更多的知识,这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令人疑惑的是,尽管孩子的探索意识非常强烈,对新鲜事物却很抵触,就像一个头脑守旧的老先生,对于新鲜事物表现出一副不感兴趣,甚至是坚决反对的态度。想让孩子顺利地接受新鲜事物,一定要先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为什么不爱接受新鲜事物

孩子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总是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五官、四肢和身体去感受这个世界。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去判断自己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接受还是拒绝。但是当新鲜事物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有些孩子却连感受的过程都不愿意进行,便直接进行否定,这是什么原因呢?

性格原因导致的结果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对新鲜事物有明显抵触情绪的大多是性格内向的孩子。性格内向的孩子相对比较敏感,依赖性强,安全感差。这类孩子的思想相对守旧,对于新事物有强烈的排斥感和恐惧感,除非有人在一旁对他进行引导,这样才会使他试探性地去进行一下接触。但如果这试探性的接触给他不好的感受,他就会彻底拒绝这种事物,并且有较强的情绪波动。

性格外向的孩子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但这种热情很快就会消失。性格外向的孩子好奇心极强,对任何新事物都有着特别强烈的欲望,特别愿意让新事物进入自己的掌控之中。但这类孩子常常是喜新厌旧的,当这件事物真的任由他随便研究的时候,他的兴趣就会很快消失了,他的注意力也会迅速转移到更新的事物上去。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分钟热度”。

恋旧情结导致的结果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事物的关注更重视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安慰。有些孩子因为某些原因产生了恋物情结,比如一件玩具、一块毛巾等,或者恋某个人的情结,比如依赖妈妈,或者依赖保姆。当孩子的“恋”发展到了“情结”的地步,他的兴趣就会局限在自己所“恋”的范围之内,无论所恋的物品破旧成什么样子,无论所恋的人是什么样子,他在某段时间内都会很难再接受新鲜事物。因为新鲜事物不能给他带来安慰和安全感,这样的事物即使再新也无法与他所“恋”的相比。在他看来,只有他所“恋”的才是自己的。

因为不能适应所导致的结果

孩子的适应能力各有不同,适应性强的孩子在与新鲜事物接触的过程中,只需要经过很短的磨合期。但适应性弱的孩子就会需要特别长的磨合期,这常常会让人觉得孩子不能接受这种事物。适应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心理素质,独立性和自信心都比较强的孩子适应性也会相对较强,而独立性和自信心比较弱的孩子,在新鲜事物面前就会表现胆怯。

怎样鼓励孩子顺利接受新鲜事物

多为孩子提供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无论孩子是否能够顺利接受新鲜事物,即使是对新鲜事物有最初抵抗情绪的孩子,也不应该剥夺他们接触的机会。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大自然里走一走,让孩子在大自然里尽情地玩一玩儿。也可以经常让他见到一些没见过的东西,比如新玩具。胆子比较小的孩子,开始的时候父母要始终陪在他身边,陪他一起玩儿,让他一点一点和新环境熟悉起来。有的孩子总喜欢拿着一个洋娃娃,那么接触新环境的时候,就让他带着洋娃娃一起,这样他比较有安全感,会在一种比较安全的心态下渐渐接受新的事物。

小孩子大多喜欢同龄的伙伴,如果能有一些小孩子一起接受一些新鲜事物,比如大家一起带孩子去郊外,或者一起去某个玩具体验店里玩儿,小伙伴之间的交流总是很简单的,大家一起讨论新的感觉,情绪会互相传染,一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也会受到大家的影响,尽早和新事物建立良好的关系。

帮助孩子克服对新事物的排斥心理

对于不能及时接受新事物的孩子,父母应该帮助他们消除排斥心理。正确的方法是用很温柔和善的声音向孩子介绍新鲜事物,同时向孩子演示自己的接触方法,语言和表情要充满童趣,引起孩子的共鸣。孩子见到自己的父母在与新事物的接触过程中表现得特别轻松愉悦,无形之中也会对这种事物产生好感。有的孩子不敢碰新玩具,其实心里很想玩儿,但却不敢伸手去拿。爸爸妈妈在摆弄玩具的过程中,可以看准时机,让他摸一摸,或者拿着看一看,直到最后让他和自己一起玩儿,等他熟悉起来,爸爸妈妈就可以完全把新玩具给他玩儿了,不过暂时不要离开他,直到他玩儿到谁也不在乎的地步再离开。

允许孩子自由主动地接触新事物

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不要看到孩子对新事物没有兴趣,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想要用大量的方法促使他和新事物进行接触,这种做法有急于求成的嫌疑。对于年龄相对比较小的孩子,或者是接触新事物能力较其他同龄人差的孩子,父母可以暂时减缓让孩子与新事物接触的速度,采取每隔一段时间让孩子接触一种新事物的方法,比如给他买一件新玩具、一件新衣服、一种新食物、一个新的皮球等,在告诉他这件东西属于他之后,不强迫他一定要对这件东西特别感兴趣,让他从最初的好奇,到试探着去接触,再到用更进一步的方法感受新东西带给他的感觉,一直到他接纳了这件新东西,都让他自己去进行,不要干涉他。

孩子可以接触的新鲜事物有很多,只要是平时不常见的、安全系数较高的、适合孩子接触的东西都可以算做新鲜事物。比如家在农村的孩子,可以去城市里转转,接触一下城市里的高楼和各种建筑,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去农村看看,认识一下鸡、鸭、鹅、狗、猫等家畜家禽,认识一下不同的农作物,欣赏一下田园风光,观察一下小鸟的羽毛并听听鸟儿的歌声。这都是比较好的办法。

给孩子的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

想象力是一种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每个人都有,并非某些人的特长。人与人之间在想象力方面也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有先天的,也有后天人为的原因造成的。我们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往往更重视智力开发,喜欢在基础知识上下工夫,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一些奇思妙想就得不到父母的重视,甚至受到父母的排斥。久而久之,孩子的想象力受到了所学的固定知识及父母的错误态度的束缚,根据人体各种能力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力长期得不到自由发挥,便渐渐地退化了。

但是,无论是孩子自身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孩子们将来发展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而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力的人才很难成为创造性的人才,所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孩子的想象力尽情地飞翔,就成为了我们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什么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被打击

孩子的知识和经验不如大人丰富,但想象力却绝对要比大人丰富。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内容中有太多固定的思维模式与问题的答案,很少有自由想象的空间。而孩子的头脑却没有被禁锢在这样的框架里,一些对于大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孩子的眼里也是一个值得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思考的大问题。

比如孩子在画画的时候,画了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一只小动物在玩耍,在它身边不远处是一座小房子,头顶是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妈妈在看这幅画的时候,发现这只小动物画得很奇怪,尾巴很细,还打着一个卷,身体很胖,还有一个长鼻子和两个大鼻孔,看上去像一只小猪,可是它的耳朵却是尖尖的,就像猫耳朵一样。妈妈就问他:“这是什么小动物呀?”孩子说:“是小猪。”妈妈又问:

“小猪的耳朵为什么是尖的呢?”孩子说:“因为我的小猪是一只勤劳的小猪呀,它乖乖的,很听话,帮爸爸干活儿,爸爸就不揪它的耳朵。那些耳朵长长的小猪,都是小懒猪,它们不干活儿,就知道吃东西,爸爸就揪它们的耳朵,这才揪长了。”咦,妈妈就觉得很有趣,是呀,也可以有一只勤快的耳朵没有被揪长的尖耳朵小猪呀,这个想象力真不错。可是孩子话音刚落,爸爸在那边说话了:

“胡说八道,猪还有尖耳朵的,真是笑话!所有的猪都是大耳朵!”

对于这种头脑中只有前人和现实的知识与技能,没有突破和创造精神,却专门爱打击孩子奇思妙想的大人来说,他的世界是一个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记忆的世界,而他固执地扞卫着自己的世界,不允许任何人的世界与他不同,于是他简直就是孩子想象力的杀手,今天用他所谓的真理打击孩子的一个想法,明天再打击一个想法,用不了几天,孩子就懒得去想了。想什么呀,想了就是挨骂!于是这个大人就成功地扼杀了一位本来有可能出现的创造性人才。

没有想象空间

孩子爱提问,这是所有孩子的共同点。可是父母们平时是怎么对待孩子的提问的。大多数父母的方式肯定都是有问必答,甚至有可能还是抢答,为了能及时回答孩子的提问,本身功底有限的父母还要私下里恶补功课。而这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所谓的保护孩子的求知欲,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可是这样做的结果真的是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吗?这可不见得。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孩子对大人提出提问的时候,大人总是能做到第一时间给他“准确”的回答,当然这种“准确”的依据也是十分有说服力的,可这种回答无疑是我们成年人的知识里面固定的框架之内的标准答案,它赤裸裸地被抛到孩子头脑里,把那个疑问的位置立刻占据了,没给孩子留一点想象的空隙。时间久了,孩子习惯了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直接获得标准答案,一个不用想象的、没有想象余地的标准答案,渐渐地他就会懒得去思考,也懒得去想象了。没有了思考和想象的欲望,孩子的求知欲只能越来越小,不可能越来越强。

怎样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之母,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认识各种事物,使丰富的感性经验在自己的头脑里有一个立体的形象。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首先要把孩子从束缚了想象力的框架中拉出来。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能让孩子用多种不同的答案来回答。在孩子回答时,父母不要急着冲过去评论对错,而是允许孩子进行想象。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有许多生活中的场景都可以利用,下面我们举出其中的几种联想方法。

引导孩子做假设联想

妈妈可以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大胆展开想象,希望他答出很多答案。

比如妈妈可以问孩子:“如果大雨持续下一个星期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就会五花八门,房子会被雨浇成落汤鸡、雨点不能把房子打穿结果累死了、大雨累得越来越瘦变成小雨啦、变成小鱼从门缝游出去玩儿……还可以问:“假如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孩子回答起来仍旧会是五花八门,比如把耳朵堵上、告诉他这是大灰狼家、那不是陌生人那是我爸爸……对于孩子的回答,都可以引导他们不停地想象下去。

引导孩子对某些事物的功能展开联想

就某件东西的用途,也可以向孩子提问,并且希望他说出多种答案。比如孩子在照镜子的时候,问他“镜子都能做什么用呀”,孩子会说的答案有很多,比如看看孩子脏不脏、晃亮光、点火、照妖怪等等。或者在孩子画画的时候,问他“画纸都有什么用处呀”,他会回答画画、写字、折纸、剪纸、盛铅笔屑等。有意思的是,孩子的这些回答看上去很简单,但如果你能接下来问上一问,他们就会把它编成一个很有想象力的故事。

引导孩子对某些图形展开联想

有人曾经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圆,让孩子们猜测他画的究竟是什么。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像小扣子,有的说像小石头子儿,还有的说像肚脐眼儿、酒窝、饼干等,这是很好的想象力锻炼方式。

引导孩子对某些线条展开联想

拿一段线给孩子,让他随意摆弄形状,每摆出一个形状,就要给大家讲讲与之有关的故事。比如孩子用绳子摆出一个圆圈,这时可以问他这个大圆圈是做什么的,他会回答说这是一张大饼。为什么放在桌子上?刚刚小明出去的时候忘记把它带在身上了。小明要拿这么大的一张饼,是要出门吗?是的呀,他要去看外婆,妈妈怕他肚子饿,所以做了一张这么大的饼。那他忘了带他的饼,路上没有吃的怎么办?没有吃的,他的肚子就使劲儿地叫,最后把一条懒虫叫醒啦……故事越编越离谱,孩子的想象力可是一点不离谱。

拿几根小棒,摆几个形状给孩子看,让他观察像什么。然后把形状打乱,让孩子自己摆一个一样的。然后就可以编故事,比如说摆了一个星星图案,孩子就说要下雨的时候,外面打雷了,还有闪电喀嚓一下,把这个星星给电成真的了。

星星白天住在屋子里,晚上悄悄跑到天上去玩儿,还带他一起去,他躲在星星的肚子里,那里面可宽敞啦,外面下雨也浇不到他。不下雨的时候他就跑到星星表面上去玩儿,他觉得星星表面太秃了,下次再上去的时候要种些小花小草……这些想象听上去很漫无目的,但又非常自由。在摆小棒的时候,要经常变换形状,争取每个新形状的背后都有一段美好的故事。

这都是一些简单的方法,但对于孩子的想象力和智力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这些方法只是千千万万的方法中的一种,每个肯动脑筋的父母都能想出好点子来,大家都要努力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让它受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