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医的“望闻问切”、“实证虚证”、“治病八法”以及诸多卦象,很多人往往认为,这是古人先贤、名医志士才能精通的东西。其实,这些高深莫测的中医术语,不但简单高效,而且方便易学,只要学会了,凡人百姓也能为自己的身体开方。
1.察言观色“望”病
生活中,我们习惯用脸色来判断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好友多日没见,偶遇,一方就会不由自主地来一句:“好久不见,你气色可真好!”我们都听说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见了蔡桓公三次,只是站了一会,就告诉蔡桓公他身体有病要及早医治。虽然蔡桓公因为讳疾忌医最后一命呜呼,但是却留下了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
有人可能奇怪,扁鹊是怎么知道蔡桓公有病的呢?关键在于扁鹊善于“望色”。的确如此,一个人的好气色是体内脏腑气血协调的表现,“有诸内,必形于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医传统诊断方式中的“望”居四诊之首。望,无非是望神、望色、望形、望舌,尤以望色为重。望面色之所以能看出破绽,是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色泽是气血通过经络输注于面部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健康有活力的人,面色红黄隐隐,鲜明润泽。
那么,身体出现问题,外部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比如,人中这个地方很平,说明气血不旺盛了。很多年轻人喜欢喝冷饮,再加上学习或是工作上的压力,难免会形成胃寒。这时强大的自保系统就会从内部攻出热来赶走胃寒,于是,脸上就会长痤疮。“面如漆柴”这个词也是说脸色的,漆柴就是涂了一层油漆,干巴巴的,看起来枯燥、没有光泽。如果你的脸色像这个样子,多半是肾出了问题。
再比如,有的女性生育过后,当吸收能力出现问题时,脸上就会长蝴蝶斑,这属于小肠经脉的病。这是因为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再把它们输送给各个脏器,小肠一旦出故障,消化吸收功能就出现障碍,这样脸部就会显现出小肠的一些病变,只要多细心观察,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2.听声嗅味“闻”病
“闻”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缓急等变化以及闻身体散发出来的气味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听声辨病
听人的声音、听人说话时表达的情感,就能知道,他体内的哪个零件出了问题,“闻而知之谓之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被领导批评,与客户发生冲突时,你肯定不能狂呼乱喊,绝大多数人会找个机会长舒一口气。因为“肝声为呼”,呼是疏解的象。
有些地方,专门供人发泄,在那里,可以冲着另外一个人拼命地摔东西、扔东西,甚至还可以说一些骂人的话,这时人们肯定要发出“啊”的声音,这其实都是在疏解内心的积郁。
再比如肺咳,有人咳起来膨膨得如响雷一般,这是实证;也有人咳得气好像不够使,一小声一小声的,这是虚咳,叫作“少气不足以息”。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咳得响亮的人比咳得弱的人病得厉害,其实恰恰相反,咳声响,说明这个人还有劲儿咳,身体活力十足;如果连咳嗽都没劲儿了,反而更糟糕。再比如啼哭,健康的人平时总是哭哭啼啼,说话声音里老带着点悲气,就是肺有毛病。因为肺声为苦,悲伤忧郁时适度哭一哭,是可以缓解情绪的,但是如果一发不可收拾,身体脏腑器官就会出来作乱。
嗅味辨病
当人患某些疾病时,有时身体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分泌物、胃肠道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发出异常气味,通过辨别这些异常气味可以帮助我们早发现和早识别这些疾病。
中医认为,口臭多为肺胃有热,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味多是胃有宿食,消化不良。多见于口腔炎、咽炎、牙龈炎、口腔溃疡、龋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
大便酸臭、秽臭为肠中积热;气味腥臭多属寒;小便臊臭,多为湿热。
糖尿病病人呼出的气体会带有烂苹果味;患有慢性肾炎或肾病的病人身上也有可能散发出难闻的尿臊味;暴发性肝炎或者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常呼出一种特殊性臭味,俗称肝臭。
上文所述都是“闻诊”中的典型案例,有的时候,也不能光看外表,身体内部才是健康的根源。
3.一语破的“问”病
“问”即访病情。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流传至今的《十字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当俱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还得重视“问”的智慧。
对牙痛,一定要先分清楚是上牙痛还是下牙痛。上牙痛主要是大肠有实火造成的,这多半与身体正遭受其他病邪侵扰有关。如果患者除了牙痛外,还有口干舌燥、面红耳赤、大便干硬等反应,就要用一些排毒清热的药,并嘱咐他回家后多按揉一下合谷、曲池、手三里,因为这些穴位是走手阳明大肠经的,双管齐下,自然好得快。
如果患者是下牙痛,也不敢吃热的东西,甚至吃任何消炎药、止痛片都控制不了,这种问题多因热邪侵扰胃部所致,或是吃了过多辛辣食物而引起,就要从现在起戒烟酒和辛辣食物,再吃一些牛黄上清丸或三黄片。另外,还要对内庭、颊车、手三里这三个穴位多加照顾,这样才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再比如咽喉疼痛时,也要问清楚到底是哪里的问题,当发“咽”
这个音时,用的是两边的劲;发“喉”这个音,用的是中间的力气。
如果病已经到了咽喉,就要格外小心,否则它很快就会上到脑部。
总而言之,对自己的身体多些呵护,学会自我保养,身体自然会越来越健康。
4.左右六脉“切”病
中医里有一种特殊方法——切脉,通过切脉能准确判断出患病部位,推测其体内邪正盛衰、疾病进展等情况,它与西医看病用的听诊器可谓如出一辙。
身体好比一个总的电路系统,脉为血府,像电线电缆一样贯通周身,身体脏腑器官能不能正常运转就得益于血脉在全身的流动。然而,一旦身体受到内外因素的刺激,就会影响到气血的流动,而脉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于是,伟大聪明的中医就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节律,脉的形态及血流的顺畅度等不同表现,来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并由此推断疾病的表里、虚实与寒热。
不过,把脉也是一门悟性要求很高的技巧。因为只有看对脉象,才能辨别出一个人的气血状况,方可对症下药。中医切脉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在左右手腕处,各分寸、关、尺三脉,合称六脉。
切脉时病人可以坐着或是仰卧,伸出手臂放在与心脏近似于同一高度的地方,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保持血流通顺。把脉的人,以三指定脉,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作适当的调整。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临诊时也需全盘考虑。
5.看病防病探“虚实”
虚证多半与先天体质和后天失养有关系。天生正气不足,支撑身体运行的气血、阴阳、精、气、神以及脏腑生理功能等活动往往会出差错,于是,身体自愈能力就会减弱,这时即便是很微弱的外界病邪入侵体内,人也会吃不消。
像中医所说的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体质都与虚证有关。平时这些人虽未必得病,但身上总会这疼那痛,比如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气虚的人易累,血虚的人容易苍白。其实,对待这些隐藏着的问题,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注意观察身体的异常反应,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各种疾患。
不过也有一种由治疗不当导致的虚证。有的患者,本来是寒证,该用温热药来协调阴阳,滋补身体,却用了寒凉药,便会雪上加霜。
总之,无论哪种虚证,关键就是要恢复身体正气和改善体力,只有找到引起正气衰弱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达到健康延年的目的。
与病怏怏的虚证之人相比,实证之人身体底子好,正气充沛,给人火力旺、精神饱满的感觉。而威胁他们身体健康的“克星”就是这个“实”。这里的“实”是指邪气实,包括六淫、七情、脏腑功能失调、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一旦邪气停留体内,势力会更为强大,这时正气就会奋起抵抗,拒邪外出。在正、邪两股势力争斗中,病邪过盛就会产生一些病理现象,临床上称为实证。
以感冒为例,如果周围人都很健康,可突然一天你却又是打喷嚏、又是咳嗽,这就是患上了流行性感冒,属于实证。不过这种情形多半来得快,去得也快。治疗时要先明白疾病性质,再根据个人情况用适当方法来驱除病邪。建议喝葛根汤,以发散风寒、升津舒经,赶走了身体病毒,高烧、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自然会缓解。不过胃肠虚弱的人则不适合喝这个汤,否则会使病情恶化。有的人春天感冒了,就会喝板蓝根冲剂,有的人喝了就会有效,但如果他是偏虚寒的体质,就不适宜多喝板蓝根冲剂。
可见,看病就医只有分清正气和邪气的虚实,用药治病时才能有针对性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6.五行秘诀,病了自己看
正常情况下,五行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正所谓“五行和者,一世少灾”。不过现实生活中,五行往往会出现盛衰、强弱的现象,这时五行之道就能发挥其推断身体易患疾病、病因与病状等作用,并对如何施治给予明确答复。
五行中的水为生命之源,对应肾脏,而肾藏精。因此,肾不仅决定了我们寿命的长短,还收藏着生殖之经血和五脏六腑的精微。一般来说,如果感觉身体动作迟缓,忘性大,伴有头晕目眩、腰背酸痛,这时要警惕肾脏健康。
火在五行属阳,象征阳气,是水之动源,有水还要有火,这样阴阳才能气化,万物才能生长。火是向上的,身体受到火邪,也会向上走,往往会出现脸红、耳鸣、牙痛等病症,这就是典型的上火症状。
火邪害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心脏,也就是说火气最先伤害心脏,这就叫作火气通于心,所以,保护好心系统也是重要的养生之道。另外,心理压力过大,积蓄多了,就会神不内守,扰乱脏腑,招致疾病,促人衰老,学会自我调节至关重要。
木在五行中意味着生命的开始,对应肝脏,因此,肝为人体升发之脏,春季是养肝护肝的好季节。肝脏好的人,给人意气风发、欣欣向荣的印象;反之,给人委靡不振、消极颓废的印象。有的人视力下降严重,说明他的肝脏欠妥,因为“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只有气血充足的人,眼睛才能神采奕奕。如果一个人反应迟钝,说话都有气无力,可能与肝气虚有关。
五行中的金与肺、鼻子对应。有人一到秋天,外界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咳嗽、流鼻涕,这多半是肺出了问题。因为燥邪最易劫伤肺津,而肺其华在毛皮,开窍于鼻,身体抵抗力不足,自然会出现这些问题。因此,秋燥天气更要多润肺。另外,肺在志为忧,过度忧虑的人极易损伤肺脏,平时要有意识地学些心理调适的方法,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
五行中的土与脾对应。有的人生来多痰,咳痰不断。这是因为体内水湿过度,导致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久而久之,甚至还会患上慢性咽炎。有的人,吃得不多却容易发胖,其实这只是虚胖,也与人体脾系统处理水液的功能失调有关。
由此可见,只有把脾系统照顾好,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除此之外,头晕目眩、腹胀、出血、犯困、唇干、唇裂、唇红、唇色暗、四肢瘦削、泄泻等问题也预示着脾系统在发出警报。
7.外感伤寒,速效疗法有神功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身体受寒为诱因是最多的。从发烧、嗓子痛、咳嗽、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病症,到后背、胳膊、肚子的隐隐作痛,面对这些困惑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同样是受寒,为什么症状会不一样
有的人也许会诧异,为什么自己的身体反应与别的患者不同?为什么昨天身体反应是那样,今天又是这样了呢?于是整天提心吊胆的。其实,身上的经络就像交通路线一样,是四通八达的。身体健康的时候,经络中的气血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可是一旦寒气来了,经络中的气血运行就会失衡,而最先伤害的就是太阳经——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太阳经属水,而金生水、水克木。所以,属金的阳明经和属火的少阴经、少阳经与它的关系最密切,太阳经受伤了,这些经络也难逃此劫。
少阴经中运行的气就好比阳春三月,到处春暖花开、闪动着明媚温暖阳光的那股朝气,让人不由得想拥抱自然、感受生活,可是寒气一来,就会打破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象。于是,少阴经就会遭殃。在少阴经中,有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相比起来,手少阴心经更脆弱,更容易受寒气影响,而左侧的经穴又是最先受到寒气的侵犯,当寒气进入人体后,便会出现咳嗽、流鼻涕等受寒症状。
少阳经中运行的气好比夏季,可以温煦人体,让人觉得暖和。如果此时寒气攻击人体,温煦功能就会失常,于是就会出现怕冷,甚至发烧等症状。所以,人体受寒后怕冷或发烧,必然是少阳经络被寒气侵扰了,而且左侧少阳经的经穴最有可能出现异常。
从荥阳入手,直捣寒气所聚之处
既然人体受寒后,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最先遭殃,那么,就从这两条经络入手,将寒气驱逐出体内。
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是太阳经络,而且“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管人体发热,身体有发热病症可以找它帮忙。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如手部的少泽穴、后溪穴、阳谷穴,脚部的至阴穴、金门穴、昆仑穴等,在其上施以一定程度的按摩,坚持下来,就可以将其性气汩汩流入脏腑,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所在之处。如果有一天身体不酸不痛了,说明寒气已被赶出去了。
这个荥阳不单能解决发热问题,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这样的问题,也能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受寒后症状比较严重,或是说,虽然看上去不是很严重,但是自己感觉浑身不舒服,这时候就应该去医院进行调治才行。
祛寒药物首选雪莲花
受寒后,不管出现什么症状,都可以用外敷法来调治。在各种祛寒药物中,首推雪莲花。它是高山雪域之地的瑰宝,是藏医药里一味有着悠久历史的神药。藏人以雪莲花入药,能治疗牙痛、风湿性关节炎、阳痿、月经不调、红崩、白带、胃溃疡、痔疮、支气管炎、心脏病、鼻出血等疾病。雪莲花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抵御周围环境中的寒冷气息,祛除寒气。
外敷时,只要很少一点雪莲花(其他能够在冬天生长、有生命迹象的植物都有此奇效),揉碎后直接贴在主治要穴——左前谷穴和左足通谷穴,再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好,症状解除后就可取下。
如果买不到雪莲花,平常做菜用的调料小葱(取其根)或是当作零食吃的葵花子(取其仁)也有类似功能。不过与雪莲花相比,它们的祛寒功效要差很多。
小葱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凝。《易经》认为小葱具有离火之性,所以必然也具有祛寒的本领。而向日葵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所以它吸收的离火之气也很多,具有祛寒的本领。葵花子仁用于祛寒时,可以是炒制的,也可以是生的,但是不能用水或绿茶煮过的,这样反倒会损失原有的离火之气,发挥不了祛寒的功效。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药物,所有能够祛寒的药物都可以外贴在这些穴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