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易经养生全书
1937400000022

第22章 看病就求老中医(2)

8.治病八法,八面玲珑

身体受到外邪的攻击,就要“虚”者“补其正”,“实”者“祛其邪”,这样人体才会保持固有的动态平衡。然而,面对不同时令、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人群的问题,病症特征也是形形色色的。此时,《易经》治病八法就是最佳之选。

汗法:只要一出汗,身体便会轻松自如出汗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然而不少人无论多么努力,还是出汗不畅,这往往是因为人体正气抵挡不住邪气,导致汗液生成与排泄出现异常。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治疗手段就是发汗法。但是不同邪气有不同的特性,治疗时也应采取不同的发汗法,可供选择的有辛温、辛凉、解暑三种发汗法。

如果遭受风邪与寒邪,则会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全身骨节疼痛、颈项不舒,此时,则要试试辛温发汗法,喝一碗热姜汤,只要一出汗,身体便会轻松自如。原因就在姜汤具有开通、发散、改善肌表血液循环等作用。如果身体恶寒发热,并有头痛无汗、咽喉肿痛、口舌干燥等症状,就要用辛凉发汗法来清热。“银翘散”就是治疗这种病症的代表方剂。

炎热夏季贪食冷饮的人,体内寒湿会无法通过汗液排出体外,出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面赤口渴、胸脘痞闷、舌苔厚腻等症状,就要采用解暑发汗法来治疗。“新加香薷饮”就是有效方剂之一,成分由香薷、厚朴、银花、连翘、扁豆花组成。

吐法:排有毒之物,解危难之苦

《黄帝内经》中有“其高者,因而越之”这样一个说法。意思是说,病邪侵入人体,如果所在部位较高(胃脘以上),可以采用发越、涌吐的办法来去除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这种治疗方法称之为吐法。

比如,饮食积滞在上脘处,容易引起胸膈饱胀、胀闷不适、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病症,症状较短时,可以用吐法将积滞在上脘的食物吐出,效果比消食药要见效得多。如果误食有毒之物,用此法可以把毒素对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具有催吐作用的药物,如瓜蒂、藜芦、炒食盐等,方剂如瓜蒂散、盐汤探吐方。需要提醒的是,吐法仅仅是一种应急的治疗方法,除非病情急剧,非用此方法不可。如果家里有慢性病患者,妊娠或产后妇女,有吐血咯血史,或是心脏病、高血压、肺病等患者,都不宜使用吐法。另外,如果痰浊已经不积存在咽喉胸胃处,或是宿食或毒物已经离胃入肠,这些情况也不宜用吐法。

下法:排肠毒、润肠道的得力助手

下法就是通过排便的方式,将体内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水饮等病理物质从下窍排出,从而达到祛邪除病的目的。如果出现大便秘结、干燥难解等问题,都可用此法来解决。引起积滞原因不同,解决方法也各异。

比如,热邪侵入脏腑会形成一种有形积滞,可用苦寒药物攻下的特性来驱除有害物质,此法叫寒下法,代表方剂为“大承气汤”。如果积滞因寒邪引起,要用温下法来治,代表方剂为大黄附子汤,该方由大黄、附子和细辛三味药组成。如果脏腑功能失调或是遭受外邪侵犯,就会引起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大便闭结等症。此时,用攻逐水饮的方法可以使异常水液通过大小便排出。

有此功效的药物如甘遂、大戟、芫花等。如果跌打损伤或是遇受外邪,血液就会淤积在下焦,出现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谵语烦渴、至夜发热等症,此时,应用活血化淤和攻下通便的药物相配合来组成逐淤方剂,这种方法叫攻下逐淤法,代表方剂如桃核承气汤。当人体精血阴液亏空,无法滋润肠道时,肠中糟粕物质就会积滞,此现象多见于习惯性便秘的老年人或是热病后期大便不通者,解决方法是润下法,比方说,用桃仁、杏仁、郁李仁、松子仁、柏子仁、陈皮组成的“五仁丸”就是一个润肠通便的有效方剂。

和法:调和正邪,安抚身心

和法讲究一个“和”字,可以使人体正气和外界邪气取得某种和平,让人体各个脏腑获得一个安定协调的整体环境,这样身体才会更结实、更健康。

家里若是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的人,就是中医所说的“少阳病”,最适合服用小柴胡汤,这可是和解外邪的着名方剂。那么,“少阳病”是怎么回事,与和法又有什么关系呢?少阳是人体肌表和身体脏腑之间的一个层次,其外是太阳层,其内是阳明层,少阳恰好处于太阳之表与阳明之里,中医称其为“半表半里”。

当人体正气不足,太阳这个层次挡不住外邪时,邪气就会由此进入少阳,于是,引起“少阳病”。不过这个邪气还没有强大到能够攻克人体正气的程度,只会在少阳这个层次和人体正气之间发生对峙。

于是,我们就会交替出现怕冷和发热的症状。

另外,从人体经络图看,少阳经分布在四肢侧面以及胸胁,外邪入侵,少阳层的气血运行势必会受阻。于是,就会出现胸胁苦满的症状。邪气侵入少阳层,还会对胆、心、脾、胃产生影响,出现喜呕及不思饮食等症状。

因此,治疗时,主张通过和解的办法使邪气从少阳层退出,并同时使受损脏腑的功能得以恢复。而小柴胡汤这个方子(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红枣、甘草七味药材组成)不仅可以促进脏腑新陈代谢,还可调畅精神情志,临床上不管男女老幼,外感内伤都可以饮用。

温法:驱走寒邪,找回生命的原动力

温法讲究一个“温”字,好比阳光普照则坚冰自融。只要服用温热药物,体内猛烈的寒邪便会无处藏身,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阳气就会回来,这样脏腑功能才能恢复正常,气血运行也会变得通畅。

寒邪侵犯身体部位不同,解决方法也各异。

寒邪犯胃,需要兼用温胃散寒的药物与和胃补虚的药物,这样才能除外邪补胃土。张仲景的“大建中汤”就是代表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姜、花椒、人参、饴糖。寒邪侵犯肝脏会出现睾丸疼痛、疝气疼痛等症,调养方法是服用既能暖肝散寒又能活血通滞的药物。代表方剂是明朝医家张景岳的“暖肝煎”,此方由当归、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茯苓、枸杞子、生姜八味药组成。寒邪犯心,则会心胸憋闷疼痛、胸痛彻背,解决妙方是张仲景的“瓜蒌薤白白酒汤”,可以通阳散结、畅通心胸气血。

寒邪犯肺常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痰色稀白等症状,要用辛温发汗和温化寒痰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除风寒,恢复肺脏的正常功能。代表方剂是张仲景的“小青龙汤”,主要成分是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八味药。寒犯经络证,腰、膝、腿、足、上肢、颈项等部位会疼痛难忍。对付这类疾病,一是要祛寒邪,二是要适当补益气血。这里有一个温通经络的方子效果很显着,由黄芪、当归、川乌、草乌、桂枝、细辛、麻黄、赤芍八种药物组成。

清法:内生火热,寒凉药祛之

一旦人体被“内火”、“火热内生”这些产热过剩的问题纠缠,脏腑机能就会亢进,解决办法是用寒凉药物来治疗内热。然而,不同脏腑出现的不同内火问题,治法也各异。

心火亢盛证往往与心脏机能过度亢进有关,有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喜冷、口舌生疮、尿道灼热、小便赤涩等症,宜用清心泻火法治疗,代表方剂如“导赤散”,由生地、木通、甘草梢、淡竹叶四味药组成。

肝火亢盛证者的典型特征是易“大动肝火”,肝有舒畅情绪的作用,舒畅作用不足,人就会显得郁郁寡欢、精神不振;舒畅作用过激就会急躁、易怒,这种情况称“肝火”。而肝开窍于目,“肝火亢盛”还会出现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耳聋耳鸣等症。此病宜用清肝泻火法,推荐服用龙胆草和山栀子,因其味苦性寒,入肝经,能有效清泻肝火,有名方子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

脾胃一旦产热过多,则会出现脾胃火旺证,出现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口干口臭、牙龈肿痛、喜冷水、舌苔黄燥等症。解决方法是服用清脾胃之火的药物——生石膏和黄连。因其苦寒特性可以抑制脏腑功能活动、减少能量生成,从而达到清除“内火”的目的。

消法:消食导滞,通畅身心

当人体脏腑、经络出现痰饮、淤血、食积、脓疮等病理物质时,要用“消法”将其“瓦解”,这样脏腑功能才会逐渐恢复正常。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壅滞类型。

1.消法对抗食积。如果食积在人体中脘,多与脾胃消化功能衰弱有关,治疗时要用消法来消除,从而改善脾胃功能,代表方剂是枳术丸(由炒枳实、炒白术二味药物组成)。另外,不同药物对食积的作用也各异。神曲多用来消酒积;麦芽、谷芽用于消米、面类的积滞;山楂用来消油脂类食物的积滞。

2.消法对抗症瘕。寒邪侵袭、跌打损伤、思虑过度都会引起气血运行障碍,形成积块,症瘕就是中医对各种积块的总称。由于气血淤滞会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积块——血积和气积。所以,应用消法的方法也各异。

血液淤积形成的积块,要用活血化淤药来消,如桃仁、红花、丹参、川芎、乳香、没药、穿山甲、当归等,代表方剂是近代名医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由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组成)。而气积淤积形成的积块,主张通过疏通气机来解除淤滞。不过虚实不同,方法也各异。

气虚导致的淤滞,以补气健脾为主,代表方剂如枳实消痞丸,主要成分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炙甘草、半夏曲、麦芽曲、枳实、厚朴、黄连。

实证引起的气积,用疏通气机的药物来治,作用较弱的药物称“行气药”,如陈皮、木香、香附、檀香、佛手、厚朴等;作用较强的药物称“破气药”,如青皮、枳实、川楝子、延胡索、荔枝核等。

补法:虚则补其母,顺天理养天年

人体脏腑之间有个相互相生的关系,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这种相生关系又称为“母子”关系。比如说肝生心,肝是“母”,心则是“子”。如果“母脏”功能不足或是低下,“子脏”必然受牵连,容易导致功能衰退。此时,我们就要通过补益“母脏”来恢复“子脏”功能,这就是“虚则补其母”的道理,也是补法的重要原则。

下面重点介绍三种“补母生子”的特殊补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滋水涵木法。

1.培土生金法。土对脾,金对肺,而土生金,通过补益脾土来改善肺功能就是这种方法的核心,代表方剂是六君子汤、沙参麦冬汤。

2.金水相生法。金对肺,水对肾,金生水,意思是说,只要把肺脏养好,肾中亏损的精气自然会补上来,从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代表方剂如三才汤(由天冬、人参、熟地三味药材组成)。

3.滋水涵木法。肝本性是刚暴、强悍,而它只有在血的滋养下才会变得平和、舒畅。可是一旦血亏,人就会出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四肢震颤、耳鸣耳聋的症状。而水生木,肾生肝,“滋水涵木”

就是说,补益了肾水,自然会使肝木得到滋养,收敛其刚暴、强悍的本性。此法可治肝阳上亢或是肝风内动引起的疾病,“镇肝熄风汤”

就是一味有效方剂。

9.贼风不足惧——震卦之病的治病法

风,五行属“木”,是春天的主令,给人春天般的清新气息。然而,“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风过则最易伤肝,导致人体出现偏头痛、口歪眼斜、流口水等症。《易经》认为,震卦代表肝脏,可见,预防“贼风”伤人,就是与震卦之病作斗争,只要保护好肝脏,身心才会相安无事、健康永驻。

祛风通络佳品——桂枝汤

这里的桂枝是桂树的枝条,它可以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是中医里祛风药物中用得最多的药物。其实,中医经典名着《伤寒论》早就记载了被用作治疗伤寒的良方——桂枝汤,此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红枣五味药组成,凡是受了风邪者,都可以饮用。

除了桂枝,还有好多祛风功效都很显着的药物。比如,天麻可以“止风虚眩晕、通血脉九窍”,是历代本草中的上品,最早见于《神家本草经》。不过天麻是较为名贵的药材品种,选购时一定要看仔细,那些带有本色,皮呈暗黄色,半透明略显黑,没有残状或是虫眼的才是上品。桂枝汤中的芍药也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一般以白芍的祛风效果最好。

风邪侵扰,保护好四穴

风邪入侵身体,最先遭殃的是人体左边的厥阴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而厥阴经荥穴管辖的范围是风邪最易盘踞的地方。这时,为了打好这场与风邪的战役,一定要保护好人体的四个穴位——劳宫穴、行间穴、经渠穴、商丘穴。

先看前两个穴位:劳宫穴、行间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