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宫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上,它就像是心脏的保护膜一样,可以“代君受邪”,邪气一旦侵心,在此处施以一定的刺激,就能尽到保护心包经的职责。这个穴位很好找,先把拳头握起,中指指头尖正对着的那个地方就是。
行间穴在足厥阴肝经上,这个穴位的功劳像它的名字一样,可以让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行间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脚趾之间交界处,操作方法是用双手手指指腹压此穴,以有酸胀感为宜。
了解了前两个穴位,那么后两个呢?
问题就在于当风邪入侵时,不单单会影响厥阴经,就连运行湿土之气、属土的太阴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都会受到牵连,往往是太阴经左侧的经穴——经渠穴和商丘穴先出问题。这是因为风属木,木克土,如果不保护好太阴经,先前所作的努力都会白费,这对抵抗风邪的干扰非常有必要。操作方法也很简单,每天坚持揉按经渠穴、商丘穴各5分钟,直到不酸不疼为止。
所以说,外感风邪后,要尽快用这四个要穴来给自己上一层坚固的保险。
10.烈火炼真丹——离卦之病的治病法
俗话说“火水不相容”,一旦人体惹上火邪,就会出现鼻塞、流鼻涕、口渴、嘴干、大便干燥等不适。而五行中的“火”对应《易经》
的离卦。所以,攻克这股邪火,最见效的办法就是降火,赶走了火邪,身体才能恢复健康,这也正是离卦之病治病法的要义所在。
祛火功效最好的当属牛黄
炎炎夏日,如果体内“火”较大,建议先多饮用绿豆汤、酸梅汤,再食用适量西瓜、草莓,也可以做些凉拌苦瓜等这类祛火的小菜,总之一个原则,越清淡可口越好。如果这股“火”大得厉害,就要用药物来祛火,牛黄上清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药之所以能够发挥功效,功劳就在于牛黄,它可是祛火药物中功效最好的一种,不但可以清热降火、排除毒素,还能清心火、镇定安神,可以说是治疗头晕、目眩、烦躁失眠、头痛等症的大药。
安抚要穴,不再惧邪火
身体遭受邪火,往往会窜到少阳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去作乱。而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的穴位,所以,为了赶走这个害人精,一定要找到潜伏在身体左侧的荥阳穴才能不让邪火作乱。
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是液门穴,此穴可以消除感冒发热引起的咽喉肿痛,还能解决眼角干涩、口干少津等病症。足少阳胆经的荥穴是侠溪穴,在舒缓热证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等不适上也颇有功效。
下面再补充两个同样有此功效的要穴——阳溪穴、解溪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火克金,燥属金,就是说,身体内一旦火占了上风,就会危害运行燥气的阳明经,此时,阳明经的两大经络——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就会难脱火邪的侵扰。阳溪穴在手阳明大肠经上,这个穴位很好找,先把大拇指向上翘起,在手腕处与大拇指相对应的位置会看到一个明显的凹陷,这里就是阳溪穴。解溪穴在足阳明胃经上,足背和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便是。
因此,平时只要外感火气,身体感到不适时,可以对上面四个要穴进行适度地按摩。
11.黑土地上的美味——坤卦之病的治病法
人体一旦脾胃不和、闹情绪,就会表现出闷闷不乐、疲惫、胃难受、牙痛等症,如果置之不理,甚至还会引起心郁、肺郁、浅表性胃炎、低血压等病症。而《易经》的坤卦在身体代表腹、脾、胃、肌肉,就是说,凡是有关脾胃方面的疾病,皆归于坤卦范畴。
大米粥——黑土地上的养脾珍品
喝粥是个延年益寿的好方法,保养脾胃也要遵循此道,而产自东北的大米更是必选之物。从《易经》坤卦的卦象来看,地代表田,身体代表腹、脾、胃、肌肉,而坤又为湿土。在大自然中,最典型的湿土莫过于黑色的泥土,就是说,凡是产自肥沃黑土地里的东西都是养脾的宝物。所以说,北方肥沃的黑土地出产的稻米是珍贵的养脾宝物。然而,用大米熬粥更能发挥其营养价值,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除烦渴的功效极佳,尤其在气候干燥的春秋时节,早晚全家人喝点大米粥,还能远离口干舌燥的困扰。
虽说粥品价值高,可是做起来也有很多门道。煮粥最好用高压锅,可避免营养物质的损失,而且高压锅压力高,速度快,还能省下不少时间。煮之前,要一次性把水量加足,中间不要再添水,这样熬出的粥才会香醇滑嫩、美味可口。
喝点人参茯苓酒,脾胃不再虚弱了
脾,属于坤土,而坤土之中出产的药物、食物具有坤土之性,具有真正的补脾作用。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除了大家熟知的大米外,产自黑土地上的人参也值得一提。人参味甘、微苦,归脾、肺、心、肾经,对于脾气不足引起的食少倦怠、呕吐泄泻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而人参的最佳搭档就是茯苓、白术、甘草,方法是将各种药材各取30克,研成碎粗末,装入布袋,扎口;再放入干净器皿,用白酒浸泡4~5日后,每日饮用。这道人参茯苓酒可以改善因脾胃虚弱所引起的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等不良反应。
其实,不单单大米、人参可以保养脾胃,所有黑土地里出产的食物,像燕麦、茭白、芡实、薏米都有这个本领,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这些食物吃起来会有一个共同的味道——淡味。其实,这个淡味,正是与坤卦相对应的味道,越是味道淡的食物,对保养脾胃的效果越好。
12.天凉好个秋——兑卦之病的治病法
秋分过后,“燥”邪最盛,而邪气入体,最先伤害的就是肺,不是口唇干燥、皮肤干裂、脚跟干裂,就是少痰或是大便干结。从《易经》卦象来看,肺属兑卦,是润泽之脏,天生娇脏,喜润厌燥。所以,对付兑卦之病的治病法就是与燥邪作斗争的过程。
一扫燥气的杭白菊
《本草纲目》这样记载菊花:性甘、味寒,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多饮菊花茶能除燥、补气、补力、解毒。其中,尤以秋菊效果最为显着。世间的花草就是这么神奇,在哪个时节开放的,它的身上就会有一种可以消抵这个时节邪气的特殊本领,菊花就是如此。
也可以把一小片杭白菊揉碎,直接敷在左二间、左内庭上,再用纱布和胶布包好,并在左间使和左中封穴处按摩,直至能感觉到酸痛感,每天这样坚持按揉5分钟左右,与燥邪有关的不适自然会消失。
看好四穴,灭燥气之火
有其症必有其因,要想灭燥气,先要了解燥气盘踞之地和最容易攻击它的穴位,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燥气进入人体,最先伤害的是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尤其是左侧阳明经荥穴主管的区域。
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荥穴是二间穴,此穴可以缓解牙痛、鼻出血、咽喉肿痛等不适。足阳明胃经对应的荥穴是内庭穴,它可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牛黄解毒片”,就是说,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起到相当于给身体祛胃火的效果。
燥气侵犯人体,不单这两条经络会受伤害,属木的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胆经也会遭到攻击。这是因为燥气在五行对应金,而金克木,所以,这两条经络也会受牵连。解决办法是,找到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间使穴和足厥阴胆经上的中封穴,这两个穴位分别有通心窍、化痰通淤和泄肝火、固胃土的功效,用双手手指指腹端各按揉30次,力度以胀痛为佳。可见,只要平时将这四个穴位联合起来,好好保护它们,就能把身体凡是跟燥气有关的问题统统打败。
13.湿邪伤人于无形——坎卦之病的治病法
在炎热多雨的梅雨季节,人们往往食欲下降、腹胀、腹泻,在南方居住的人尤为严重,这都是因为沾惹湿邪的缘故。本来肾为坎水之脏,属坎卦,主水,可是一旦这股邪气太凶猛,连肾脏都抵挡不住时,身体就会出现上面这些问题。所以,应对坎卦之病的良策就是远离湿邪,避免无形的祸害。
找到“四穴”,就是找到祛湿之药
对抗来势凶猛的湿邪,首先要找到它的潜藏之处,了解身体的哪个部位最先受到破坏。一般湿邪会在人体左边的太阴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上作乱,而荥穴恰是主管这些经络的区域。因此,找到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上的荥穴,问题就解决了。
手太阴肺经上的荥穴是鱼际穴,足太阴脾经上的荥穴是大都穴,按摩鱼际可以缓解夏日里肝火过旺引起的咳嗽、失眠等不适反应,按揉大都可以起到泄热止痛、健脾和中的效果。此外,要想赶走这股邪气,还不能少了阳谷穴和昆仑穴。
因为湿属土,而土克水,所以,湿邪来了,属水的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也要受牵连,其对人体的影响从人体左侧太阳经的经血开始。手太阳小肠经上的阳谷穴,能够缓解头晕、牙痛、口腔溃疡等病症,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穴有引血下行的功效,平时头疼脑涨、哮喘都可以按摩此穴来缓解。
祛湿药材一箩筐
一个人如果“湿重”了,滞留在体内的水分就会增多,觉得疲惫、手重脚重、食欲不好,祛湿就要找利水、消肿功效的中药。比如,茯苓,就是利水渗湿的大药,优点是不伤正气,无论身体属于寒湿、湿热或脾虚引起的湿邪,都可以服用,去除皮肤水肿的功效尤其显着。
这里推荐一道茯苓红小豆冬瓜汤的药膳,其利水消肿、健脾益胃的功效显着。材料简单,取茯苓5克,红小豆50克,冬瓜100克,将诸多食物放在清水中煎煮即可。
不但茯苓可以祛湿,所有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都有祛湿功效,比如白术、薏米、扁豆、芡实、菱角、荷叶、浮萍等,只要是湿邪引起的问题,都可以找它们来解决。
14.感染风、寒、暑、燥、湿、火,饮食有方
风、寒、暑、湿、燥和火,原本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一旦超过限度,就容易引起身体不适或相关疾病。这时吃什么?怎么吃?
就成了全家人最为关心的问题。
补品也要吃对了
现在的人一旦生病,身边往往堆满了瓶瓶罐罐的保健品,从钙片、维生素、蛋白质粉、鱼肝油到人参、黄芪。这里并不是一口否定这些补品的营养价值,而是要提醒大家,如果你自己或是身边亲朋的体质状况原本就不错,在感染疾病期间和外感痊愈后的三天内,一定不要碰这些保健品。如果病人以前体质就比较弱,生病跟家常便饭一样,这时补品就可以派上用场。
不过进补前,最好先做个中医体检,了解了自身体质再对症进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就算是按中医辨证分清了证型,保健食物也不宜长期服用。因为,任何保健品只能治标不治本,人体过分依赖它们反倒会让身体松懈,功能降低。
一日一碗粥,疾病绕着走
《食粥》中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粥被古人誉为“神仙粥”和“天下第一补人之物”,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最宜养生祛病。有一首《粥疗歌》对粥疗的好处和方法就说得非常明白:“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要得皮肤好,米粥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饭;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能除根;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防治脚气病,米糠煮粥饮;肠胃缓泻症,胡桃米粥炖;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薏米;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所以,养生保健可千万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一碗粥。
如果久病羸弱、五脏虚衰、食欲下降、失眠健忘,可用人参加冰糖,与粳米一起熬粥。
如果是虚劳腰痛、筋骨不健,则可用羊骨一节,加陈皮、草果、姜、盐与粳米熬粥,常食疗效明显。
如果身体受了燥邪,应该补些养阴、生津的食物,粗粮杂豆类食物可以选麦片、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蔬果里的萝卜、绿叶蔬菜、芋头、南瓜、黄瓜、荸荠也有清热祛燥的功效,荤食也不是完全要忌口,像鸭肉、河鱼、河虾等食物都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如果是中老年人肺虚久咳、多痰咯血,就用猪肺、薏米、粳米、葱、姜、盐、黄酒熬煮成猪肺粥,适时饮用进行调理,也很见效。
不过,要熬好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的煮粥方法,很有独到的见解:“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其中的诀窍就是煮粥时先猛火煮沸,再慢火焖煮,并且控制好火候和水量,才能熬煮成为一锅稀稠适度、米糯汤黏、美味可口的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