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易经养生全书
1937400000024

第24章 求医不如求己(1)

每个人的体内都藏有一个“神”,这个“神”就是身体里的自愈潜能,只要紧紧握住这个“神”,身体的本能自然会带给我们健康和好运。

1.不生病的健康智慧

脖子痛、中暑、头晕、后背酸痛、皮肤发痒……生活中,很多人对这些小毛病往往视而不见。可是你知道吗?如果小病不除,就有可能引起大的病患。所以,对待这些小疾病,我们要抱着十二分的警惕,这样通往健康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平坦。

指压落枕穴,脖颈好轻松

生活中,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惑,昨晚临睡前还什么事情都没有,可是第二天早晨起来会感觉到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向某一侧转头时更是疼痛难忍,这就是落枕的表现。

落枕起病非常急,一般来说,症状比较轻的人3~5天后疼痛就会自行消失;重者可持续数周不愈,有时还会反复发作,甚至发展成颈椎病。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如推拿理疗、外贴膏药、拔罐等方法都很管用。但如果落枕症状持续几天都没有好,就要去找专门治落枕的落枕穴,只要按摩特定的“落枕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落枕穴不是十二条正经的穴位,是经外奇穴,位于手背上,在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落枕穴找到了,又该如何操作呢?如果颈部向左无法转时,就按压右手的落枕穴;相反,就按压左手落枕穴。此外,双侧同时刺激也可以。用力以穴位附近有酸胀感为宜。只要你连续刺激这个穴位3~5分钟,落枕的脖子就会变得轻松不少。30分钟后,再用上述方法按压一次,脖子就会活动自如了。

为了预防落枕,要选高低适宜的枕头,保证正确的睡眠姿势,夜里冷时,一定要盖好被子,冬天要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受凉。

夏天防中暑,其实很好办

酷热高温的夏天,暑热之邪会乘机侵入身体,引起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反应,若是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不适时调适身体,更有可能出现昏迷、抽搐等危及生命的现象。

其实,防中暑并不难办,经常饮用绿豆汤、冷盐茶水、金银花露及其他清凉饮料即可。尤其是绿豆汤,降暑功效显着,是夏季祛暑除湿的最佳选择。夏季外出,尽量避免太阳直晒,并备好适宜的遮阳物品,尽量穿白色或浅色衣服;在家时也要经常通风换气,条件允许的话,也可用空调、除湿器除湿;对于老弱及慢性病患者,中午一定要午休,不可过度疲劳。

一旦身体感觉不适,就有可能是轻度中暑,这时,要赶快到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身边的人也可以视其轻重,用毛巾在凉水浸湿后敷在头上,并熬些绿豆粥,一碗下肚即可得到缓解。

如果中暑初期处理不及时,很快就会出现意识模糊、狂躁不安,以至昏睡、昏迷等现象,此时出汗和小便会减少,体温会升到41℃以上,并有腹泻、呕吐等反应。此时,应即刻掐其人中穴,并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

按摩百会和三阴,拒绝头晕

提起头晕,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一般的头晕多半与精神压力过大有关。对于这种情况,有两种简单易行的外治疗法。头晕时,可以自己按摩一下百会穴。这个穴位的功效实在是太显着了,将右手中指指腹放在头顶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按揉几分钟即可见效。针灸当然更能见效,但似乎有些麻烦;还有人提出用桂圆外敷在百会穴上,虽说桂圆有安神养心的作用,但外敷并不一定比按摩效果好。

头晕时,也可以按摩脾经上的大穴——三阴交。“脾主升清”,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的交会处。因此,只要你按三阴交,就能起到一按三得的作用,让三条经络全部发挥作用,只要按上几分钟,头就不晕了。不过如果经常头晕,最好去医院检查,别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天麻粉,治伤风的第一灵丹

《易经》认为,伤风是外感风邪侵入人体所致,四季都可发生,特别是在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更是伤风的多发期。如果身体出现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反应,那就一定是伤风了。冬季伤风多半和受凉有关。因为长时间、剧烈的寒冷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从而导致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变弱,这样就伤风了。

北方寒冷的冬天,帽子的御寒功能最好。不戴帽子,患伤风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感到前额不舒服就是伤风的前兆。因为手厥阴心包经正好通过前额,也就是说,外来的风邪通过手厥阴心包经恰好“吹”到这个部位。那么,怎样祛“风”呢?

一个“花钱少、见效快”的好方法是:到药店里买些天麻片,将其捣碎后撵成粉,如果是现成的粉就更方便了。把天麻粉贴在左侧的内关穴外,用纱布或胶布固定好,晚上睡前贴上,早上揭下,次日晚上再贴,坚持2~3次就好了。

天麻性味甘平,药性柔润,作用平和,在古代是皇家贡品,民间称之为“祛风之王”。如今,天麻已被广泛应用到治病和保健中,中医药界将其列为“祛风”药类,包括息内风和祛外风两方面。息内风就是对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都能配伍运用。天麻祛风通络、祛外风,可治疗风中经络、手足不遂、肢体麻木,以及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等。此外,天麻又是止头痛、治疗眩晕的良药。

呵护劳宫穴,让“心”有个安稳的家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经常出现心跳过快,还伴有头晕、乏力以及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检查发现,她的症状不是因某种疾病引起,只是平时情绪紧张,或者压力大时自行产生的一种反应。

一般来说,成人心跳每分钟在60~80次之间,若在安静状态下心跳每分钟超过100次,就属于心跳过快了。这种心跳过速现象,普遍存在于青年人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功能性神经紊乱所致。不过大家也不必多虑,这只是暂时障碍,无需特殊治疗,只要保持平稳乐观的心态,问题就会自行消失。然而,在心跳加速,特别是心率超过每分钟140次,身体感觉异常时,又该如何自我缓解呢?白参加劳宫穴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

劳宫穴是补养心脏的穴位,在手掌心处。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清心火,安心神,但凡身体出现心痛、心悸、恶心、口疮、口臭、手心出汗、心跳过快等反应都要按揉此穴。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取具有气血双补的白参,将其捣碎,敷在两侧劳宫穴上,用纱布和胶条固定,12小时后取下,这样心跳加速的症状很快就会消失。

其实,对于这类心神不安的人,最需要调神养心,只有放下思想包袱,心里疙瘩才会解开,遇到烦心事,切不可自暴自弃,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精神愉悦了,身体才会健康。

生姜是恩物,养生又治病

有这样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每年一到夏天,就感觉手心、脚心热得不行,最让他担忧的是,连性生活都没了兴趣。去医院诊治,医生说他是体内火气太旺,开了些祛内火的药物,尽管开始一段时间有了效果,但是药一停,问题就又发作了。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了一位老中医,详细问过病情后,老中医给他开了生姜这个外治方。方法简便易行:把新鲜的生姜切成小片,分别贴在两手心、脚心上,每天晚上贴。第一天,只贴两手心,贴上后用纱布或胶布固定好,3小时后揭开。第二天,症状就会有所减轻,第二天晚上,再把两手心贴上,同时将两脚心也贴上,到了第三天,症状明显比第二天好转了,随后几天心烦热的症状没有了,而且性功能也改善了许多。

那么,这种外治疗法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原来,这位患者的五心烦热症状是邪火伤及心肾所致,心肾受了苦,就要找对应的穴位来解决。手心的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火穴,保护好它,就能温煦身体;脚心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点,肾藏精,不厌其烦地反复按摩,可以滋补心肾、引火归元,这样才能给性机能注入活力。

不过,这个方子中的生姜要连皮用,皮之辛凉可以散火除热,贴在手心、脚心就更能摆脱五心烦热的困扰了。另外,生姜虽是个养生的好东西,但是毕竟是散气的,就是说,当手脚心的热症祛除后,就要停用。如果用这种方法时出现类似过敏的症状,也要停止。

按摩太白,自有元气奔腾来

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偶尔运动一下,第二天必定四肢酸痛;经历一次超负荷的体力活,气喘吁吁不说,连着几天就像蔫了的花一样,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这些劳累过度带来的苦果想必谁都吃过,那么,有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这种煎熬呢?

方法当然是有的,而且是一个极简易的小偏方:白参敷太白穴。

只要用了这个小偏方,第二天就能一切如常地工作。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劳累过度后,腰背及四肢肌肉的酸痛是脾气大量耗损的表现,补足脾的元气,酸痛感就会消失。

补脾气要找脾经上的原穴太白穴;白参也能大补人体的元气。因此,建议朋友们用这个偏方来对抗过度劳累。劳累了一天后,晚上临睡前先按几下太白穴,然后把白参片捣碎敷在太白穴上,再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晚上敷上,早起揭下就可以了。揭下后,肌肉就不再酸痛,浑身也有力气了。

腰扭伤,拔罐显神威

生活中,动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急性腰扭伤,如转身取物、提重物或咳嗽、打喷嚏等,程度轻的活动受限,严重的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有位老中医治疗过这样一位患者:她在家做卫生时,一不小心,把腰给扭了。她去这位老中医的诊所的时候,痛得腰都弯不下去,连喘气、咳嗽也费劲。老中医安慰她说:“你别着急,治腰扭伤很容易,我只要给你拔一罐立刻就好。”随后,拿来器材,在她感到最痛的地方拔了一罐,拔出血泡后,又贴一帖云南白药膏。10分钟过后,她像换了个人似的,“嗖”地一下子站了起来,表情也变轻松了。

后来从老中医处了解到,这个方法,是他对付腰扭伤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只要没有伤到骨头,这个方法一用就灵。对于经常发生腰扭伤的人,生活中要不断加强腰肌功能的锻炼,如双手八字形按在骼脊上,四指并拢按在肾俞穴上,左右活动,由慢到快,由轻到重,每天坚持15分钟。当你准备做事情或者提拉重物时,先深吸一口气,这样也可以避免用力过猛引起的腰扭伤。另外,解小便时,咬紧牙根有助于固住肾气,也是预防腰扭伤的一个小方法。

找到对称点,脚踝扭伤何必求医问药

生活中,扭伤这种突发事情时有发生,而脚踝外侧扭伤的情况更为常见。一旦出现这种险情,人们往往习惯用热毛巾敷患处,用热水泡脚,或是用酒精搓揉患处。大家往往以为,这样做可以起到消肿止痛、促进患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其实,这些做法都是我们不提倡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疼痛处涂些跌打扭伤的药物,或是用点按痛点的方法来治疗。这里点按的痛点,不是被扭伤部位的痛处,而是另一只脚,也就是与受伤脚踝痛点的对称点。比如说,左脚扭伤,就找到左脚的痛点位置,然后,在右脚上找到与左脚痛点对称的那个点,用手在那里按摩5分钟,就会见效。

也许你有点迷糊,为什么不按伤脚的痛处,而要取其对称点来按?要知道,人体的气是相通的,身体某个部位一旦受到扭伤,此处的气流就会受阻,于是,就会导致扭伤部位的疼痛和红肿。此时,我们就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来疏散对称部位的气,只要气通了,扭伤部位的疼痛感就会随之减弱。

其实,在我们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存在着这种对称关系。比如,人体的双目、双耳、双手、双足,左右两半部都十分对称,而对称部位的气也都是相通的。所以说,如果身体某处出现症状较轻的疼痛,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缓解。

久坐后背酸痛,白参片一用就灵

很多上班族坐得久了,后背都会有酸痛、发凉的感觉。这个时候,人们习惯做些伸胳膊、弯腰、踢腿的小动作来缓解身体不适。除此之外,再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有效的方子,只要坚持,就会身享健康,心享愉悦。

长时间坐着办公,会影响腹部经气的正常流动,而腹部的正中恰是小肠所在之处,愈是久坐,对小肠造成的损伤就愈大。而对手太阳小肠经上的后溪穴给予适度的呵护就是一个有效的保养之道。

此穴不仅属于小肠经,还通督脉,而督脉又恰好循行于人体的后背正中。

因此,刺激左右手上的后溪穴,就能同时调节受影响的腹部和背部经气运行,对于治疗因久坐而产生的肩背酸痛,特别有效。方法很简单,先用一只手去按摩另一只手上的后溪穴,3分钟后,再换到另一只手上。按摩完毕后,再把捣碎的白参片敷在这两个穴位上,只要疼痛反应不是特别强烈,用上1~2次就会见效。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上面介绍的这些小动作只能暂时性地缓解酸痛,如果疼痛严重,建议尽早去医院接受相关检查与诊治,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身体有寒症,外敷劳宫胜吃药

身体只要有了寒症,就用雪莲花、葵花子外敷劳宫穴。此话怎讲?不妨先看看《外治医说》里的一段话:“掌亦属心,心主汗,故握药能发汗。治积聚及老人虚寒便秘,握药又能下积。中风,用蓖麻仁半粒,捣烂涂掌上,摊掌于纸薄,掌上置碗,以热水冲入碗中,静坐片时亦汗。”

这段话告诉人们,在治疗一些发了汗就能好的症状时,可以用手心握药的方法。

雪莲花是一种长在高寒地区有着高药效的植物,它能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寒症。像普通的风寒感冒,以及身体虚寒症,需发汗时,就用雪莲花瓣,将花瓣放在双手手心中,用纱布或胶布固定一下,10分钟左右就会全身冒汗了。

到了夏天,吃了太多的冷饮或水果,通常会腹胀,这是腹中的寒气在作怪,对付这种症状,可以用普通的葵花子。

有朋友会问,不是雪莲花也能祛寒吗?为什么在这里不用呢?这是因为葵花子在祛寒的过程中,不会出汗,同时也能让腹部感觉暖暖的,特别舒服。如果我们把手心的劳宫穴比作是储存能量与热量的火炉,那么,将葵花子仁捣碎后敷在劳宫穴上,就相当于在火炉旁又装了一台吹风机,敷30分钟后,就会觉得浑身暖暖的,腹胀、腹中鸣叫声就都不见了。

由此可见,只要是寒症,用雪莲花、葵花子外敷劳宫穴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下面再来说一下,什么具有最好的止汗效果。

有的病出了汗就好了。但无故大汗淋漓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用热性的药物外敷劳宫穴能发汗,相反,用寒性的药物也一定能止汗。止汗效果最好,并且经济实惠又容易购买的寒性药物是珍珠粉。

在中医里,珍珠粉性偏寒凉,具有养肝、明目,清热、泻火、止汗等作用。一年四季里,动不动就大汗淋漓的朋友,都可以取一些珍珠粉放在手心劳宫穴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30分钟后,就会止汗。

皮肤发痒,生姜来救

有的人在夏秋季节,皮肤上会出现小范围的瘙痒,如硬币大小,痒起来钻心地难受。如果用了不少药膏,效果都不明显时,建议用新鲜的生姜。将生姜洗净,切片,用温水清洁患处皮肤及双手,然后用手拿着生姜片边沿,用生姜片的切面涂搽瘙痒处,范围尽量大一些。

姜汁干后,尽快更换新的生姜片搽。只要涂搽3~5分钟,皮肤瘙痒的现象就会明显缓解并逐渐消退。每天搽3~4次,连续2天后,患处就逐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