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袁崇焕——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
第8章第1节 关外惊喜 (1)
努尔哈赤永远的痛?
公元1626年,
明天启六年,
正月,
辽东宁远城,
临战前的大地绷紧了神经;
后金努尔哈赤亲率倾国之师南下,
城楼上,袁崇焕泰然自若,坐等十三万铁骑的到来。
宁远城的士气让人很难想象此前明朝的辽东边境发生了一连串变故。袁崇焕只是一个宁前道的小官,却带领满桂、祖大寿、何可纲、左辅、程维瑛、朱梅等将领坚守阵地,大力整顿宁远,积极备战。
首先,袁崇焕制定依城而守的战略。当时的形势,敌人势大,明军辽东主将高第一听说努尔哈赤南下,像老鼠见了猫,只是捕捉到了一点声息,就吓得龟缩回关内老巢,还下令前线将领一起撤回躲起来,期望他们慷慨相助几乎不可能。袁崇焕强敌在前,西边蒙古自身难保,东边朝鲜提心吊胆。整个关外大地,宁远,一个被明朝丢弃的小孩,没有跟上龟缩的大部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孤独无助,等任群狼撕咬。努尔哈赤早就看好了这块辽东大餐,正气势汹汹扑来。因此,开门出战只有失败,凭坚城固守才是上策。袁崇焕吸取多处城池失守的惨痛教训,坚决不出城外野战,拼死固守。不管敌人再怎样诱惑、激将都不出去。归结起来,袁崇焕守卫宁远的三大要点是:孤守、死守、固守。
其次,要鼓舞士气。本来就是远离主力,孤军作战,本来就是以多打少,如果没有高昂的士气做后盾,宁远城将丢弃精神和刀枪的双重武器裸奔在辽东平原上,任清军宰割。为此,袁崇焕在提升士气上做足了工夫,他同总兵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通判金启倧等,集合众将士,誓死守御宁远。袁崇焕血书文告,让将士传阅,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义。在他的感染下,全军将士同仇敌忾,士气高涨,“咸请效死”。没有士气的军队是可怕的,士气高涨的军队更可怕。
袁崇焕同时部署官兵,给众将划分“责任田”:总兵满桂守东面,副将左辅守西面,参将祖大寿守南面,副总兵朱梅守北面;满桂提督全城,彼此相互援应。袁崇焕则坐镇于城中鼓楼,统率全局,督军固守。
有了精神支柱和明确的任务分配,构筑坚固的城池和架设大炮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提上日程。袁崇焕在宁远城上,实施“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部署。他在宁远城设置红夷大炮即西洋大炮。红夷大炮为葡萄牙制造的早期加农炮,具有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专门用来对付骑兵。明朝中央先是从葡萄牙进口红夷大炮4门,又增加一张26门的订单,共计30门,其中18门镇守都城、1门毁坏、送往山海关11门。袁崇焕采用茅元仪、王喇嘛等的建议,将那11门运入城,制作炮车,架设在城上,备足弹药,由接受国葡萄牙人系统培训的孙元化、彭簪古等人训练炮手。在冷热兵器过渡时代,这11门西洋大炮的弹药足以喂饱后金的骑兵。
袁崇焕又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是宁远有兵将逃回来,一概抓住斩首。山海关有他的上司辽东经略高第镇守,袁崇焕的职权本来只能管到宁远和前屯,山海关总兵杨麒他是管不着的,但这时还管他什么上司不上司,在他眼里,此时没有什么比退敌更重要。选择当逃兵的后路没了,逃了也是死,还死得没有价值,不如和敌人轰轰烈烈地干一场,死得其所。袁崇焕这一招起到当年项羽破釜沉舟的效果。他杀牛宰马慰劳将士,将全部库存的白银放于城上,传令,有能打退敌兵、不避艰险的,当即赏银一锭。如临阵退缩,立斩于军前。
一切准备就绪,敌人还没到来,先来了客人。
当时朝鲜大使带翻译官韩瑗去北京朝见皇帝,刚好到达宁远。二十四日,袁崇焕热情招待使节及其随从,邀朝鲜使者同坐战楼观战。朝鲜使节见守军镇定,感到奇怪。袁崇焕和将领闲谈,探子报清兵攻到,袁崇焕乘轿上战楼,一点儿也不着急,又和韩瑗等人谈古论今,似乎战场上即将发生的一切都在他脑袋里回放了好几遍。过了不久,忽听得一声大炮,声动天地。韩瑗大惊,吓得抬不起头来。袁崇焕笑道:“贼兵到了!”打开城头窗子,向外望去,外面黑压压一片,城中却声息全无。
袁崇焕一声令下,城楼上火炮齐鸣,弓箭齐发,后金军死伤惨重,只好退军。第二天,后金军又来犯,他们把裹着生牛皮的战车推到城墙根,准备凿城穿穴。袁崇焕立即亲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强火力猛攻敌阵。努尔哈赤生平第一次遇到强悍难缠的对手。他在营前指挥作战,忽被飞来的炮石击中,受伤坠马,血流不止。后金军见主帅受伤,匆匆收兵。在归途中,努尔哈赤死于军中。
宁远一战是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征战以来打的唯一的一次败伏,他败了,上天也没有给他机会报仇。时年袁崇焕43岁,初历战阵;努尔哈赤已68岁,久经沙场。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到用兵以年来最严重的惨败,遗憾归天;袁崇焕则一战成名,后来清军也不得不承认“议战守,自崇焕始”。
宁远,进入山海关的藩篱,宁远若失,则山海关吃紧,京城危险系数大增。这场胜利挽救了大明,是“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个大胜仗,也是“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的一个大胜仗。天启帝又惊又喜,称袁崇焕“深足为封疆吐气”,因为大明王朝足足有七八年没尝到胜利的滋味,这七八年来皇帝抬不起头见朱氏祖宗,如今宁远大胜值得细细品评。
制度的偶然之得
宁远之战是明朝自有辽事以来,明军对后金军的第一个大胜仗,明人称之为“宁远大捷”。但是,宁远战前,形势对袁崇焕极为不利。
自后金闹事以来,明朝对后金大战三场,明军打一仗,败一仗,无一胜绩,而且都败得一塌糊涂。
万历四十七年,辽东经略杨镐率明军十八万、叶赫兵两万、朝鲜兵两万,兵分四路,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絍,以杜松部为主力,大举攻清。相比明军强大的兵力,清兵仅六万人,但清军集中兵力,专攻明军西路一路。战斗的结果:马林、刘絍、杜松、李如柏四路总兵阵亡,全军覆没。
天启元年三月,辽东统帅袁应泰率军应战,七万兵大败,清兵占领沈阳,又击破了明军的两路援军,再攻辽阳,袁应泰上吊自杀。
公元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领兵十四万出战,全军覆没,广宁失守,王化贞被打进大牢后被杀。
总兵战死或入狱被杀,军队无几人生还,国土接连沦丧,清兵所到之处,几乎没有不被摧毁攻破的。至宁远大捷,明朝的阵亡薄上已有十四个总兵,许多人对辽东总兵一职十分敏感,谁也不想去送死。辽东军心涣散,谈清兵而惊慌失措,像见了狼一样,敌人来了,拔腿就跑,到辽东基本上意味着有去无回,逃亡气息弥漫前线。
清兵三次以少胜多,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到那时,四年多的时间内,明军损失了数十万大军。清军先后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
清军引以为豪的天命汗努尔哈赤在占领广宁后的四年间,办了件大事——迁都沈阳。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将都城由辽阳迁到沈阳。后金都城的西移,表明努尔哈赤要进一步巩固在辽沈地区的统治,进而对明朝作出更大的举动。但是,努尔哈赤先派兵攻夺旅顺,不急着张口吞掉辽沈,而是耐心等待时机。这次得到孙承宗罢去、高第龟缩关内、宁远孤守的情报,决定吃下宁远城。正处于巅峰时期的努尔哈赤,向一位疆场新手、白面书生、年轻气盛的袁崇焕,要发动一场倾国之师的军事进攻,石头碰鸡蛋大概也就这样。
前方吃紧,魏忠贤这颗毒瘤还在执著地致力于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