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500000100

第100章 艾略特

第3章第66节艾略特

艾略特的生平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

圣路易斯,祖籍英国。父亲是砖瓦商人,母亲是诗人,博学多才。1906年,艾略特进哈佛大

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并走上了象征诗歌的创作道路。1910年出走巴黎入索尔大学研究哲

学和文学。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1914年,赴伦敦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不

久即成婚并定居英国,先后当过教师、银行职员、杂志编辑。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

标准》。1926年,任牛津大学讲师。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和国教。1952年,任伦敦图书馆

馆长。1965年逝世。

艾略特的创作

艾略特从1909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7)、《诗集》(1919)

、《荒原》(1922)、《艾略特诗集》(1909~1925)、《东方贤人之旅》(1927)、《灰

色的星期三》(1930)、《诗选》(1909~1935)、《四个四重奏》(1943)等。其中,《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荒原》产生于创作中期,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

划时代作品,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四个四重奏》是晚期诗歌的代表作。

30年代以后,艾略特以主要精力从事诗剧创作。主要作品有《大教堂凶杀案》(1935)、《

合家团圆》(1539)、《鸡尾酒会》(1950)、《机要秘书》(1954)、《政界元老》(19

59)。

艾略特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论著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论玄

文学派诗人》(1921)、《批评的功能》(1923)、《诗与批评的效用》(1933)等。

艾略特自称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他的文化思

想属于新经院主义和僧侣主义的范畴,主张以宗教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以“宗教复兴”来挽

救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危机。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和评论著作对英美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新批

评理论起了开拓作用,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并一度成为英美诗界的领袖人物。

1948年,“由于他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

《荒原》

《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称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划时代的作品。作者

在《荒原》中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已干涸得像一片“荒原”。《荒原》是现代

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

的作品。《荒原》共五章,分别为《死者的葬仪》、《对奕》、《火诫》、《水里的死亡》

、《雷霆的话》。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起首几句便流露出

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

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

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

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

向死亡。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对弈》。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

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底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

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特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

铁卢欧斯强奸杀死后变为夜莺等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对弈即争

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

着古代人的罪恶,世界放纵兽欲,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

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第三章《火诫》。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

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俩干着卖淫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

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

意盎然的泰晤士河。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

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

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来/主啊你拯拔/烧啊。”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

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

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

自己生前的罪恶。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洗涮自己的灵魂。

第五章《雷霆的话》。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诗的起首用 毡欢に涝·

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

了一片可怖的荒原。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着救世主的出现,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

的再造。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

地的一声巨响——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最后,诗人借

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分摆脱不

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

《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

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

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

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

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

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

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

救荒原。

《荒原》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艾略特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英国詹姆士一世时期

的剧作家和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影响,打破了欧美诗歌的传统手法,抛弃了浪漫主义的自

我表现和直抒胸臆的写法,他强调要通过“客观对应物”,用象征和暗示的方法来反映情绪

。

《荒原》集艾略特这一时期艺术技巧的大成。作者以鲜明的形象,通过暗示、象征和自由联

想,构成了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诗篇,成功地表现了主题。全诗很少用韵,大多数是

有节奏的自由体诗,语言变化万千,除英语外,还直接援引了德、法、西、希腊、拉丁和梵

文六种文字,《荒原》中的题辞和各章标题,或者取自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仪式,或者指向文

学作品的故事,包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名字大作、里巷歌谣、历史掌故融合一体,不仅使

诗篇五彩缤纷,而且还带上异国情调和盎然的生活情趣。《荒原》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诗歌技

巧的限制,而且还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荒原》因此为现代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

。像所有的伟大作品一样,《荒原》诞生初期也曾遭到评论界的贬损,认为它朦胧晦涩、枯

燥乏味,但实际上,正是艾略特的独特,才使他的诗歌与以前的传统的声音、语调乃至韵律

截然不同。近80年之后,重新欣赏《荒原》,你依旧会发现那如立体派绘画一般的诗风,还

有出人意料的文字,将它与乔伊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一同欣赏、

一同评价,可以称得上一样辉煌。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最著名的诗作之一,这首诗以象征主义的手法,写资

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一个中年人在求爱途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以此来表达世纪初一部分人

对现代文明的幻灭感,借普鲁弗洛克这一带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揭示当时普遍存在的精神上

的病态。《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代表作,写于1935年至1941年。作者借用英国一座

乡间住宅玫瑰园遗址“诺顿”,艾略特祖先在英国居住过的村庄“东科克”,美国马萨诸塞

州海边一组礁石“萨尔维奇斯”和十七世纪英国一座教堂“小吉丁”为题,组成一组哲学宗

教性长诗,表现了人类历史周而复始,绕着天主的意志循环不已的思想,并宣扬基督教的服

从精神。长诗在艺术技巧上比《荒原》有进一步发展,文字更自然流畅,语言节奏性更强,

被认为是艾略特的登峰造极之作。

艾略特还有一些剧本。他的剧作差不多都与宗教主题有关。《磐石》,宣扬教会过去和

现在所经历的困难以及它最后必然取得胜利。《大教堂谋杀案》,是艾略特最著名的一部诗

剧。写十二世纪英国主教托马斯·贝克特与国王亨利二世的矛盾。作者着力宣扬为教义而献

身,认为“受苦即是行动”、“行动和受苦都是天主意志”。艾略特五十年代写的剧本,

在艺术上有新的发展。如《鸡尾酒会》、《机要秘书》和《政界元老》,将“宗教主题变成

一种高超的现代社会滑稽剧”,取得很大的成功。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艾略特被誉为现

代文学批评大师。 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论,为英美新批评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也被

欧美许多现代作家所接受和运用。它对丰富西方的文艺理论和诗歌的表现方法,有一定的贡

献,但它偏重技巧,因而形式主义倾向也比较明显。艾略特认为诗歌不能当作主观的自我表

现,他说:“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避却情感,诗不是表达个性,而是避却个性。”因为在

他看来,作品与作家无关,作品只是客观的象征物。他认为诗人的感情要想进入作品,必须

要经过一番转化,转化为非人格的东西,也就是要脱离自己的人格,转化为普遍性的艺术性

情绪。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更接近于科学。要做到这种“转化”,艾略特认为这需

要有高度的

把客观事物,如各种事件、情景、掌故和引语,搭配成一幅图案来间接暗示或象征某种情绪

,造成某种艺术效果。

他的第一本文学论文集是《圣林》,以后又编了《论文选集》他的紧重要的批评著作有《传

统与个人才能》、《玄学派诗人》、《批评的功能》和《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等。

1948年,艾略特“因为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