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500000022

第22章 古文运动

第2章第6节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文学动因

所谓“古文”,是韩愈等人针对“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盛唐仍旧流行的骈体文,

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在唐德宗贞元时期,由

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一时“韩门弟子”甚众。

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又得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业绩更著,影响更大。从贞元到元和

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古文运

动”。

从六朝文章的发展趋势来看,则越来越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的严重的弊病:第一,是骈

体文的过度膨胀。本来,六朝人提出“文”、“笔”之分,包含着区别艺术性与实用性文章

的意识,但士人好尚丽藻的风气,不仅使抒情写景一类文章完全骈偶化,而且把骈文的写作

推进到奏议、论说、公文、信札等各种实用文的领域,使用散体文的几乎只剩下历史、地理

等不多的几种著作类型。第二,是骈体文的束缚越来越 现亍1纠矗槲牡幕咎卣髦皇鞘?

用对偶句式,而且也不妨散句和骈句杂用,到了后期,不仅对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句式也

定型为四字句和六字句交错,还要讲究用典、声律,实际成了一种“格律文”。第三,对文

章形式的极度讲究,原本和南朝文人回避社会矛盾的心理有很大关系,而形式的严重束缚,

又推进了程式化和好用陈词滥调的习气。因此,文章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各种功能都在不

同程度上受到削弱。能够在层层束缚中自由挥洒的骈体文不是没有,但这毕竟太困难,大多

数人只能靠套用陈旧的程式、典故、语汇来写作,造出大批不痛不痒、半死不活的文字。由

于以上弊病的存在,文体的改革就不可避免。不但实用之文要恢复其实用性,就是艺术之文

,也需要有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形式。更何况,文章的所谓实用性和艺术性也不

是截然分开的因素。

所谓“古文运动”,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文学运动。古文运动是要改革文体,而改革文体,却

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一方面,古文家企图以此来复兴儒道,恢复散文宣扬正统思想的功能

,以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以此来更好地表达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思想

感情,而这一种需要同前一个目的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古文运动”之所以有文学史上

的价值,主要还是因为后面这一点。

骈体文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但它是带着偏颇和弊病发展起来的;

古文运动也是如此。而且,尽管古文运动以一种“矫枉过正”的面貌出现,也并没有对前者

彻底“取而代之”。后代是骈体文与散体文两者共存,并互相融汇。我们需要知道:文学同

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从来不存在不偏不颇、十全十美的发展道路。

古文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

古文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与新乐府运动大致相同,而文学渊源却各有所自。古文运动发端于

陈子昂,经李华、萧颖士、独孤及、元结等人的酝酿,于元和年间达到高潮。

唐初文风,沿南朝骈俪之习,王勃、杨炯等虽对当时文坛有所不满,但他们还是以骈

文名重一时。陈子昂出来,又大张复古的旗帜。他的功绩,固然是在诗的革新方面,但对文

风的转变也起了一些促进的作用。但唐玄宗开元时期,苏廷、张说号称“大手笔”,他们虽

主张“崇雅黜浮”,而骈文的陈腐习气实际还是很重的。直到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元

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继起,复古的思潮才进一步高涨起来。他们研习经典,以儒家

思想为依归,真正成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他们在创作实践中,都还未能彻底摆脱骈文

家的积习,卓然有所树立,从而改变一代的文风。但完全可以肯定,他们在文论上的主张,

或创作中的努力,是为韩柳古文运动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

古文运动有着客观的现实社会条件。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陡然走向了衰落的道路。贞元、

元和时期,号称“太平”和“中兴”,实际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而且佛

道二教盛行,僧尼道士已成为一种特殊势力,他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唐会要》卷

四七),不但和广大人民有矛盾,而且由于“使农夫士女堕业以避役,故农夫不劝,兵赋日

屈”,也和唐王朝的利益发生矛盾。但是贞元时期二十年苟安的太平,不仅使摇摇欲坠的唐

王朝得到了暂时的稳固,而且在唐王朝的统治区内也恢复并发展了生产,因而也给统治阶级

带来了“中兴”的希望。以韩愈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在贞元时期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

会思想运动,正是从意识领域内来挽救这个严重的危机,促进“中兴”局面的出现,从而加

强和巩固唐王朝统一的封建帝国统治。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除军阀大地主外,它确是反映

了广大阶层人民的现实要求的。韩愈打着复古的旗帜,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反对佛道二教,来整饬社会风尚。他清楚地认识到:人们对儒家所谓“君臣之大义”、“夷

夏之大防”发生了动摇,就意味着封建等级制度的破坏,就意味着统一帝国的封建统治走向

衰落和崩溃。他所写的《原道》、《原性》、《原人》等篇,就是他所试图建立的理论体系

的重要论著。在这些论著中,韩愈着重提出并论述了与佛老尖锐对立的儒家之“道”,这个

“道”,是历圣相传、有其悠久的传统的,也就是以孔孟儒家为正宗的封建思想体系。

古丈运动的理论

古丈运动的理论主要由韩愈、柳宗元阐述,大致有关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第一,主张文道合一。道是内容,文是形式;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合一,则是要求内

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韩愈称:“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

者也。”柳宗元主张“文者以明道”,但两人所谓的道,内涵不尽相同。韩愈以儒家道统自

居,强调的是正统的儒家孔孟之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原道》);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他更强调“辅时及物之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

书〉》)。韩愈同时又提倡“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精

神的继承,对儒家传统理论的突破。这样,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和柳宗元的“辅时及物”

说,赋予了古文运动的“道”以社会政治内容和现实的意义。

第二,主张文体革新。

其一是反对骈文“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飞

走。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

其二是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韩愈“非三代秦、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

,“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柳宗元认为“文之近古而尤壮丽,

莫若汉之西京”(《柳宗直西汉文类序》)。但他们学古却不泥古,韩愈提倡“含英咀华”

(《进学解》),“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柳宗元反对“荣古虐今”,“

渔猎前作,戕贼文史”(《与友人论为文书》)因为他们提倡复古的目的在于创新。

其三,他们都重视“文”的作用。“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柳宗元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并对“文”提出具体要求:“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

书》),“惟古于词必己出”(韩愈《樊绍述墓志铭》),“文从字顺各识职”。语言独创

,文从字顺,使韩柳所倡导的“古文”,既继承又区别于先秦两汉的古丈。

其四,对作家的创作要求。一是要有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韩愈为文,“惧其杂也,

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皆其醇也,然后肆焉”(《答李翊书》)。柳宗元为避免文章“剽

”、“弛”、“杂”、“骄”等弊病,慎防“轻心”、“怠心”、“昏气”、“矜气”(《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二是要提高作家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和文艺修养。韩愈主张“养其

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答李翊书》),提倡气盛言宜。“气,水也;言,浮物

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柳宗元要求作家“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他还强调作家深入社会,了解现实,“吾观古豪贤士,能

知生人艰饥赢寒”(《送表弟吕让将仕进序》)。

为开展古文运动,韩愈著《师说》,倡师道,大力提携后进。柳宗元虽避师名,但也热情培

养人才。并以他们斐然的创作成就垂范于世,在他们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古丈运动的参与

者,如李观、李汉、欧阳詹、李翱、吕温、刘禹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