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500000096

第96章 海明威

第3章第62节海明威

海明威的生平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

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三年,美国宣布参战,海明威立即报名志愿入伍,但因眼疾未被接受

。海明威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后,拂逆父意,未去上大学,而去了《堪萨斯城明星报》当见

习记者。报社对文体风格的要求很严,有110条明文规定,首要的一条是“要简短明快”,

“避免使用形容词,特别是过分的形容词。”这种训练使海明威在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

一种特有的明快风格。海明威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1936年,佛朗哥

在德、意法西斯的直接参与下发动内战。海明威积极参加了保卫西班牙共和国的声援运动,

并捐款购买救护车等支援共和政府。1937年他亲任西班牙共和国美国友人组织医疗部救护车

队委员会主席,并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名义先后四次奔赴西班牙内战前线,报导西班牙人民

的英勇业绩,并拿起武器参加了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任随军记者,并亲自到

前线作战。他先后去英国和法国,曾随机轰炸德国,因飞机失事而受重伤。因战争功勋,他

于1947年获铜星奖章。海明威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

海明威的创作

海明威一生写了二十多部作品,有小说、诗歌、剧本,也有游记、特写、回忆录。这些作品

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不一,在读者中影响的大小也不相同。虽然他的游记特写以描写斗牛

渔猎的惊险场面和优美流畅的文笔引人入胜,但通常一提到海明威,首先使人想到的仍然是

他的小说。尤其是《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独先擞牒!罚请谥巳丝谥·

作,最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

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它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

,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

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灵涂炭。

《永别了,武器》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

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质无华,句子短小凝练,写实、象征、意识流、点染等手法得到综合

运用,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叙事中间有幽默。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

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也是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是海明威的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它写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事

迹。罗伯特·乔丹是美国蒙大拿大学的西班牙语教师,他自愿投身于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

参加了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国际纵队。1937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军经过一年抗击法西斯叛乱

后,决定于瓜达拉马山脉阿维拉地区进行反攻,国际纵队特派乔丹深入敌后,联络游击队届

时炸掉一座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以阻止敌军增援。这是一项至为艰巨的任务,不但上级规定

的在凌晨炸桥的时间不利于任务的执行和人员的撤离,而且因为执行这一任务的游击队长态

度消极,从中作梗,加之天气骤变,暴风雪来临,上级人员泄密,使敌人已有准备,诸种情

况就使得执行这一任务的困难大大加剧。小说写出了乔丹在准备执行这一任务的短短三天内

所进行的各种艰苦工作:做争取游击队员的思想工作,鼓舞他们的士气,联络友军的支援和

配合,观察地形,检查爆破器材和采取措施修补被游击队长破坏的器材,向上级报告敌情并

提出撤消原来进攻方案的建议,等等。然而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进攻信号已打响,乔丹和游

击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炸桥任务。乔丹不幸身负重伤,但他仍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人留在山坡上掩护游击队员们撤退。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反法西斯正义事业仍充

满必胜的信念:“即使这次进攻不成,还会有下一次的,总有一次能成功。”乔丹已经在相

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和《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身上的那种

孤独、迷惘与悲戚的情绪,把个人(个人主义的英雄)融入社会(社会责任)中,认识到自

己为人类理想而战,因而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

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

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

小说

《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

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是摩斯基多海湾最好的老渔夫。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跟他学打渔,很佩服他的本事

。这次,老头接连八十四天出海,竟一无所获。小孩的父母不让孩子再跟随老头打渔了,小

孩却对老头深表同情,给老头弄来饭菜,陪他聊天,帮他准备再次出海的用具。晚上,老

头梦见了海滩上的狮子。次日清晨,小孩拿来鱼肉,送他出海,祝他好运。这天天气晴朗,

海面一如平镜,海岸景色秀丽。老头一早便撒下香喷喷的鱼食,他满怀信心地把钩丝直插入

一哩深的海水里,目不转睛地盯着钩丝,只见伸在水面上的一根竿子很快地浸到水里,接着

钩丝抖动了一下。经验告诉他:海水的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吃钩尖和钩把子上的鱼食。他感

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有一件很硬的东西,重得出奇。老头欣喜地推断:这是条很大的鱼。

大鱼不慌不忙地游着。它拖着船和人在浩渺无边的海面一直游了四个多钟头,老头紧紧拉住

背在脊梁上的钩丝和大鱼搏斗。钩丝拉得快要折断了。大鱼突然晃荡了一下,把老头拖到船

头去。老头赶快放长钩丝才没被拖到海里。他不动地拉住钩丝,身子后仰抵挡钩丝的张力,

手割破了,肩勒肿了,但他仍以无畏的气概拼搏着。他想,鱼一定受伤了,我痛了,它也痛

了。经过持久的激烈的拼搏,钩丝慢慢上升,鱼终于露出水面。它浑身明光耀眼,头和背全

是深紫色的,镰刀似的大尾巴出没在水里。老头发现这条鱼比小船还长。这时,他已漂到不

见陆地的海面上,累得筋疲力竭。第二天,大鱼仍在拖着船游动。它一次又一次地跳,尽管

不断放松钩丝,船仍走得很快。老头使尽全力,一动不动地把钩丝绷紧。第三天,鱼开始打

转儿,尾巴从水里露出来,从容不迫地游到前面。老头忍住一切疼痛,拼出最大的力气,和

大鱼殊死搏斗,终于把鱼叉扎进鱼腰里 @贤酚昧Π延阃瞎矗昧礁鎏姿鞣直鹛鬃∷难·

和尾巴,把它捆在船旁边。老头估计鱼足有一千五百多磅,他将赚一笔大钱了。没想到死鱼

的血水招来了鲨鱼,它们顺着船和鱼所走的方向游。大口大口地咬掉大鱼的肉,老头见状又

急又气。但他想:“一个人,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用鱼叉充当刀子、

短棍去打鲨鱼,但鲨鱼越来越多,到晚上竟成群地窜来,老头用棍棒猛力劈打,鲨鱼还是把

鱼肉一块一块撕咬了去,只剩下一副骨架。老头终于失败了,他什么也不想了,只希望船尽

快开往自己的港口。当小船轻快顺当地驶进小港时,已是半夜。老头爬回自己的茅棚,很快

便沉沉入睡了。第二天,小孩来看他,望着他疲惫不堪的面孔和血迹斑斑的双手,失声大哭

。孩子赶快给他送来热咖啡,表示要再伴他出海打鱼。老头又去睡了,小孩守在他身边,他

又一次梦见了狮子。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告诫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在暴力、死亡、失败面前要保持人的尊严和

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

就是打不败他”。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所塑造的一系

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海明威在这个中篇中充分肯

定了人,写出了多么了不起的人!浩瀚的海洋,凶猛的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

多舛的命运,都没有把一个孤单而老迈的人征服。作家写出了他在对待失败上的观念上的胜

利和作为“强者”、“硬汉”的寓意深刻的悲剧性格,所以作品的结尾给予读者的决不是颓

丧,而是鼓舞。海明威在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受奖词中说:“对于一

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起点。”他

本人诚可谓这方面的典范,他在《老人与海》中综合运用了写实、象征、意识流手法和电影

艺术中的“蒙太奇”、绘画艺术中的点染等手法,并成功地运用了“冰山原则”,使作品色

彩瑰丽,意境深邃,韵味隽永。但是,尽管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企图摆脱令他一生苦闷

的孤独与悲戚感,但作品还是流露出淡淡的孤独与悲观情绪,使人感到有如一曲“天鹅的绝

唱”。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

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

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 碌墓獠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