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500000097

第97章 普鲁斯特与《追忆似水年华》

第3章第63节普鲁斯特与《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的生平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伟大的作家。

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九八七

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评

论和研究普鲁斯特创作成就的各种学术活动,也在法国及欧美许多国家广泛地开展起来。这

股热潮的重新出现,充分显示出普鲁斯特这部巨著的价值及其影响。

普鲁斯特自幼体质孱弱多病,他生长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富裕家庭,从小养尊处优,过着

纨绔子弟的生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出入于所谓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成为沙龙中的宠儿

。由于他聪慧俊秀,深得沙龙中贵妇人们的欢心,积累了丰富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受,从那时

起,二十岁左右的普鲁斯特就产生终生从事文学创作的意愿。从三十五岁起,到五十一岁他

去世,普鲁斯特由于患有严重的哮喘病,终年生活在一间门窗经常不打开的房间中。清新空

气容易引起他犯哮喘,更不用说刮风下雨。他足不出户的自我禁锢生活,持续了十五年之久

。由于疾病的限制,普鲁斯特被迫长年累月囚禁在斗室中,不能开展任何活动,久而久之,

他的思想中充满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而且对于人生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概念。他认为人

的真正的生命是回忆中的生活,或者说,人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方形成“真实的生活”,回

忆中的生活比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更为现实。《追忆似水年华》整部小说就是建筑在回忆是

人生的菁华这个概念之上的。

在这十五年期间,普鲁斯特生活在回忆中,回忆他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期的经历。他希望

利用他的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写成一部非常特殊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就是《似水年华》

,全称《追忆似水年华》。在他的计划中,这是一部极其庞大的多卷本小说。果然,他用了

十五六年的漫长时间,分秒必争地写完了这部小说的全稿。这部巨著起初四处投稿无门,19

19年第二部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荣誉拯救了它的命运,从此它在文坛受到莫大的礼遇。评

论家在苦于没有时间全文细读的同时,惊叹普鲁斯特发现了新的矿藏,认为他在一部小说中

就实现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人的精神重又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这部

曾被认为是一位病歪歪的纨绔子弟写的小说,就这样获得了艺术技巧改朝换代的先驱者的地

位。

《追忆似水年》

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共7部:《通往斯万家的路》、《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

旁》、《盖尔芒家》、《索多姆和郭穆尔》、《女囚犯》、《逃亡者》和《昔日再现》。

《追忆似水年华》规模宏大,技巧新颖。小说以“我”为主体。叙述许多互不连贯的回

忆片断。作品的“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酷爱书画,曾经尝试过文

学创作。他经常出入于巴黎的上流社会,频繁来往于各种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

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他又爱上阿尔伯蒂,把她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

设法逃跑。后来他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绝望中决定从事写作,把昔日失去的东西

找回来。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以“我”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

心,穿插描写上千个人物,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上流社会的

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人把《追忆似水年华》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

称为“风流喜剧”。

《追忆似水年华》企图说明一切物质的东西都要被时间消蚀,只有感觉到了的、经历过的东

西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世间的“真正的乐园是已经失去的乐园”。只有通过回忆,通过对过

去感性经验进行再创造,生活才有真正的意义,人才有存在的价值。这显然是柏格森哲学思

想在他创作中的反映。普鲁斯特用回忆过去代替眼前的现实,用内心感受代替实际行动,改

变了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

普鲁斯特通过“回忆”这一独特角度,普鲁斯特在技巧上作了许多崭新的尝试。在巴尔扎克

等现实主义作家看来,我们是能够“认识”人物,每个人都有其“本质”特性,如某人是自

私的,某人是伟大的等等。在普鲁斯特的这部小说中,“我”在追忆往事时,并没有用确定

无疑的口气告诉我们某人的本质如何,甚至包括他的女友阿尔伯蒂。在普鲁斯特看来,只

有上帝才能俯视芸芸众生,指出某某的本性,而小说家却没有这一特权。马塞尔的叙述给我

们留下了许多疑问:阿尔伯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她为什么要逃离“我”?这些问

题他自己似乎也没有搞明白。因为人性是极其复杂的,被分割成许多部分,一个人在不同的

时间、不同的人面前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但是我们只能认识对方在我面前所展示的那

一面,因此不能说出她的本质,也不能解释清楚她的每个动作的动机。

《似水年华》的作者逐渐构思这部小说大致在十九世纪末年和二十世纪初年。一九○七年他

下定

决心要创作这部小说,一九○八年他开始动笔,到一九二二年他去世前夕,匆匆写完最后一

卷《昔日再现》。普鲁斯特创作《似水年华》的十余年间,完全禁闭在斗室中,与世隔绝

。他全部精力与时间集中在回忆与写作上,毫不关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它对法

国人民生活的强烈影响,在《似水年华》中几乎毫无反映。这部小说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

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十九世纪末叶是法兰西资本主义逐渐由垄断资本进入帝国主义的过

程。二十世纪初年,法国资本主义已经达到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在这时期,法国社

会出现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极大繁荣。1900年巴黎举办震动全球的“世界博览会”,就表现

出显赫一时的繁荣景象。凡此种种,都没有引起在斗室中埋头写作的普鲁斯特注意。由此可

见,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而言,《似水年华》是十九世纪末年的小说,是反映临近巨大的

变革与转折点时刻的法国社会的小说,因此可以说也是一部反映旧时代的小说。《似水年华

》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的最后一颗硕果,最后一朵奇葩,最后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他把今昔两

个时间概念融合起来,形成特殊的回忆方式。比如他在儿童时期早晨喝一杯热茶,把一块俗

名“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热茶里,一边喝茶,同时吃点心,他觉得其味无穷。等到他写

《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昔日再现》时,他重新提起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儿

童时代,把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物都想起来了,好象“昔”就是“今”,“今”就是

“昔”,“今”与“昔”结合,形成真正的生活。

《似水年华》和传统的小说不同,它虽然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

节。只有回忆,没有情节。这是普鲁斯特对于法国小说的创新,但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

为了表现他对于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创造的新艺术手法。

普鲁斯特在人物描写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技巧。他常常让小说中的不同人物讲述某个人物的所

作所为,亦让某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用截然相反的观点讲述另一人物的所作所为,这使得他笔

下的人物形象变得空前复杂,但正是这样才符合我们认识复杂人物的实际方式。在小说中,

普鲁斯特却往往在貌似不经意的情况下安排他们的出现,仿佛他们只不过是很次要的人物。

但是,随着马塞尔的成长,我 墙峥吹剑庑┤宋镌谒氖澜缰性嚼丛街匾T谠亩凉?

中,读者将同马塞尔一道惊奇地发现,人物的形象是不断地“生长”着的。

在普鲁斯特的笔下,人物的性格、容貌等都是不确定的,都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中产生的,在

普鲁斯特的小说中找不到典型人物,《追忆似水年华》有着像万花筒一样变幻不定的魅力。

人物形象的变换不定也带来了故事的不确定性。《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中,“我”与

阿尔伯蒂的爱情是甜蜜的,到了《逃亡者》,马塞尔则为了掌握阿尔伯蒂的全部过去生活而

努力地调查着,结果,有一张昏暗的幻灯片叠加在有着美丽的少女的海滨风景上。在马塞尔

展开调查的同时,发现了许多当时没有注意到的阿尔伯蒂的一些行为细节。他努力地回忆着

,但又不能保证自己的记忆是否会出错,会不会假造出一些事实。人们正是这样不断地在回

忆、遗忘同时也不断地改写着过去。

由于《追忆似水年华》的人物众多,时序复杂,初读时给人们以一种随意放任、臃肿冗长的

感觉。实际上,这部小说是有着严谨的结构的,只不过作者虽然竭尽全力去组织他的作品,

但又竭尽全力抹掉了结构痕迹。普鲁斯特把自己的小说比喻成哥特式大教堂,它的每一块石

头都相互关联,并有着两个坚实的拱柱:《通往斯万家的路》和《盖尔芒家》,它们在小说

的最后一卷《昔日重现》中会合,形成了一个拱顶。

《似水年华》在艺术结构与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预示着法国文学上一个新的时代将要来

到。这个新时代是以现代派文学成为主流的时代。现代派文学,不但二、三十年代的现代派

,就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派作家,不时地提到《追忆似水年华》及

其作者,好像他们不能不承认《追忆似水年华》给予他们艺术革新的启发。

《追忆似水年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

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

、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普鲁斯特的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

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追忆似水年华》确实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小说。不但在法国,即使在国际间,都认为《追忆

似水年华》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这早已成为定论。英国的法国文学专家乔伊斯?

M?H?雷德在他所编写的《牛津法国文学辞典》中,就是这样评价《追忆似水年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