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面耳手足自诊自查自疗
2046000000009

第9章 耳诊,观耳辨病巧养生(2)

典型症状

急性胆囊炎发病与胆汁瘀滞和细菌感染密切相关。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占60%~70%)、克雷伯菌、厌氧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多由肠道经胆总管逆行进入胆囊,少数经门静脉系统至肝,再随胆汁流入胆囊。患者多在进食油腻后半夜发病,因高脂饮食能使胆囊加强收缩,而睡眠时平卧又易于小胆石滑入并嵌顿胆囊管。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发散;常伴发热、恶心呕吐,但寒战少见,黄疸轻。腹部检查发现右上腹饱满,胆囊区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

慢性胆囊炎一部分为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成,但多数既往并无急性发作史。约70%的病人伴有结石。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后,即迅速好转。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①慢性胆囊炎:病程在10年以内的患者,在胰胆穴区可见及粟米粒大小结节。有时还可见软骨组织增生,如同黄豆或绿豆样大小。

②急性胆囊炎:在胰胆穴区、十二指肠穴区常可见阳性反应,其阳性反应呈点、片状充血或红晕;慢性胆囊炎患者,则可见片状白色,边缘且可见及红晕。

耳穴触诊在胰胆穴区耳郭有增厚感,且质地较软。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主穴取胰胆、交感、肝穴;配穴取神门、内分泌、胃、三焦、脾穴。采用耳穴按压法。遇发热者,可配加神门穴。恶心、呕吐者,可配加胃穴。若黄疸者,可配加脾、三焦穴。

方法二慢性胆囊炎,取肝、胰胆、交感、神门、耳尖、耳迷根、三焦、十二指肠穴,每次选5~7穴。采用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每日1次,每日自行按压耳穴数次。每次取单侧耳穴,两耳交替进行。每隔3~5日更换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胆石症

胆石症是指由于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热的疾病。

按发生的部位来分,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占全部结石的50%左右。

典型症状

胆囊结石发病早期无感染,故发热,当伴发感染和梗阻时,胆囊可发生化脓、坏疽,甚至穿孔。急性发作大多在饱餐或吃油腻食物后。

胆总管结石结石可来自于胆囊或肝内胆管,也可原发于胆总管。较小的胆囊结石可经胆囊管坠入胆总管,形成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症,引起阻塞性黄疸及胆管炎。

肝内胆管结石当结石降入肝外胆管造成胆道梗阻或急性炎症时,可发生上腹绞痛、寒战、高热及黄疸等化脓性胆管炎表现。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胰胆穴区可见及粟米粒至绿豆样大小的结节。其增生组织的大小与胆囊结石的大小成正比,且质地越硬,表明其结石形成的时间越长。

耳穴触诊在肝穴区可触及小结节,质地较硬。

耳穴压痛法或电测法在肝胆大区可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慢性胆石症:取胰胆、交感、神门、耳尖、肝、耳迷根、三焦、十二指肠穴,每次选5~7穴。疼痛发作时在耳尖穴做点刺放血,其余穴位采用王不留行子贴压,每日自行按压耳穴数次,每次取单侧,两耳交替进行。配合进食少量脂肪餐,以促进胆囊收缩,易于结石排出。

方法二取肝、胰胆、脾、胃、十二指肠等穴,采取耳穴埋针法,按常规法施术。也可采用耳穴贴压法,用胶布剪成小方块,粘贴王不留行子于耳穴上,经常用手指捻压,粘贴后可放置数日,可使症状减轻甚或消除。

耳穴排石的适应证

①胆总管、胆囊、肝管结石和胆囊术后的残余结石,大小在1.5立方厘米以下。

②肝、胆管或肝内广泛小结石难以采取手术者。

③并有慢性胆囊炎或有胆石症引起的疼痛、发热等。

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总数的95%以上。长期高血压可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这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典型症状

初期大多起病缓慢、渐进,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耳鸣、眼花、健忘、失眠、烦闷、注意力不集中、四肢麻木等症状。

后期可有劳累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还可出现剧烈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意识不清,一次性失明,失语或抽搐,称为高血压脑病。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①耳垂部圆厚、肥大,并可见及耳褶征(褶皱纹)。②心、肝、肾等穴区多可见及阳性反应,有时耳背沟穴区也可见及阳性反应。

阳性反应多呈点状红晕,或呈圆点状白色,边缘见及红晕;心穴区可见及圆形褶皱;肝穴区可见及小块状隆起。

耳穴触诊可在心穴区触及轻微不平;或在肝穴区触及小块状隆起,质地较硬。

耳穴压痛或电测法可在角窝上、心、肝、肾、枕、耳背沟等穴区,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取穴耳背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头晕加枕;头痛加额。采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子法,患者自行按压3~4次/天,每次按压以局部微热微痛为度,两耳交替贴压,4~6天换药1次,8周为一个疗程。

方法二耳尖放血,并合耳穴贴压。耳尖行2~3次点刺放血。耳穴取神门、角窝上、耳背沟、肝、肾、心、枕、皮质下。每天自行按压耳穴3~5下,每次为5~8分钟。耳穴每星期调换1~2次,两耳交替进行。10次为一个疗程。

方法三主穴取耳尖、耳背沟、角窝上、心、额、皮质下、肝、交感;随证配穴。阴阳两虚型、肝肾阴虚型,配肾穴;头晕,配外耳、枕。

耳尖、耳背沟刺血3~5滴,其余耳穴可采用压丸法或埋针法。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春季和冬季。临床多表现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其他症状较轻为特征,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常引起流感。

典型症状

典型流感起病急,潜伏期为数小时至4天,一般为1~2天;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一般持续2~3天;全身中毒症状重,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持续时间长,体温正常后乏力等症状可持续1~2周;少数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

中医辨证分型

风寒型恶寒发热,头痛身重,鼻塞流清涕,伴有咳嗽气喘,无汗,或有项强,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型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暑湿型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甚则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而数。

风燥型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浮弦。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可感觉全耳有异常发热表现;神门穴区小血管呈凸起样改变。

耳郭压痛或电测法在神门、内鼻、咽喉、肺、气管等穴区,可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感冒穴(双)(对耳轮上脚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风寒型感冒加肺、气管、内鼻、脾、胃等;风热型感冒加肺、内鼻、三焦等。以王不留行子耳压穴位贴敷,每日定时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方法二肺、脾、内鼻、肾上腺、内分泌。先将穴区处用75%酒精脱脂棉球消毒,将贴有中药王不留行子的0.5厘米见方的医用胶布贴压于上述耳穴,在每个穴位上用手自行按压,每日3~5次,每次每穴1分钟左右,两耳交替取穴贴压,3~4天更换1次。

方法三取肺、气管、内鼻、耳尖、胃、脾、三焦穴。用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每日按揉3次,每次约3分钟,每周更换2次,3次为一个疗程。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一般表现为鼻黏膜的慢性充血肿胀,称慢性单纯性鼻炎。若发展为鼻黏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称慢性肥厚性鼻炎。

典型症状

①鼻塞:间歇性或交替性。

间歇性鼻塞:一般表现为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交替性鼻塞: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转卧另一侧后,之前位于上侧没有鼻塞或鼻塞较轻的鼻腔转到下侧后出现鼻塞或鼻塞加重;而之前位于下侧的鼻腔鼻塞减轻。此外,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由于鼻涕长期流经鼻前庭和上唇部,可致皮炎或湿疹,多见于小孩。鼻涕向后可流入咽腔,出现咳嗽、多痰等症状。②多涕:常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偶呈脓性。脓性者多于继发性感染后出现。

①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常张口呼吸,嗅觉多减退。②鼻涕稠厚,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由于鼻涕后流,刺激咽喉致有咳嗽、多痰。③当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可引起三叉神经眼支所分出的筛前神经受压或炎症,出现不定期发作性额部疼痛,并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称筛前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征。慢性干燥性鼻炎鼻内发干,鼻腔分泌物减少,发痒、灼热感,常诱使患者挖鼻,导致小量鼻出血,嗅觉一般不减退。

耳诊一点通

慢性单纯性鼻炎耳穴电测,内鼻区呈阳性反应。

慢性肥厚性鼻炎耳穴望诊,内鼻区呈白色隆起似水肿。耳穴触诊,内鼻区白色片状隆起,触之质硬。耳穴电测,内鼻区呈阳性反应。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内鼻、外鼻、肺、肾上腺和额穴。将各穴点用75%酒精消毒后,取一粒绿豆分成两半,将绿豆的平面贴在约0.8厘米见方的胶布中间,再将绿豆的半球面贴于穴位上。双耳均贴。按压绿豆,使耳部产生胀、麻、痛的感觉。每日按压3次以上,力度要适中,每次按压30余下。5天换豆1次,休息2~3天,再行第2次压豆。4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