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2052300000016

第16章 品性教育:品德是一种软实力(2)

分享是一种快乐

快4岁的玲玲从她自己吃饭的那一天开始,爸爸妈妈就给她准备了专用的餐桌、餐椅、筷子、碗。这几天,玲玲的姨夫、姨妈带着5岁的女儿小馨到北京游玩,顺便到玲玲家去做客,本来想着两个女孩可以好好做伴,结果糟透了。小馨坐上了玲玲的餐椅,玲玲哭着要把小馨拉开:“这是我的!这是我的,不许你用!”小馨抱一抱玲玲的玩具,玲玲也哭闹着不让小馨碰,如果没有大人在场,两个孩子非打起来不可。玲玲的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哄小馨说:“小馨最乖了,你是姐姐,不要和妹妹计较,要让着妹妹,改天姨妈带你去商场买很多好东西。”

可怜的小馨,每天只能看着玲玲玩,自己连摸都不能摸,于是,还没待两天,小馨就哭着闹着要回家去。

美国男孩小约翰3岁了,也许是家中只有他一个孩子的缘故,所以小约翰一向独享意识很浓,平时在家总是吃独食,让他分一点给爸爸妈妈都不肯。一次爸爸下班回来吃了约翰喜爱吃的糕点,尽管父母表示明天立刻给他买,可他仍然哭闹打滚,不依不饶。他的玩具更是不让别人碰。朋友的孩子罗里来家里玩儿,看见小约翰正在玩小火车,便用手摸摸并说:好神气的小火车呀!小约翰便小气地将小火车收藏起来,并说:“这是我爸爸买给我玩的,不让你摸,你要玩就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才3岁的孩子,“我”字在他脑海里竟如此膨胀,将来长大,这个以我为中心的小气孩子岂不是要自尝苦果?于是,这对美国夫妇决心帮助孩子从小学会分享。

首先,这对夫妇取消了孩子的独食,宁可经济上多支出一些,好东西也要大家分,有时这对夫妇有意识地少吃一些,也尽可能不让孩子察觉。其次,再不时时处处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有什么事,得过来给大人讲,不急的事要等大人的事告一段落再去解决,这样逐渐去掉了孩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再次,要让孩子心中有父母、有他人,让其懂得是父母、他人、国家和社会为他带来了幸福。这对夫妇有意识地带孩子去看新生儿的父母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料婴儿的,以帮助孩子补上记忆中缺少的那部分。孩子看到新生儿的母亲托着孩子的屎观察孩子消化情况时深深地被感动了:“妈妈真好!”风雪天当孩子裹在羽绒服里还在瑟缩时,这对夫妇提醒他看看顶着风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烈日炎炎的盛夏,他们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太阳下站一站,体味一下酷热,再看看那些正在施工的建筑工人……如此日复一日的教育,小约翰终于有了明显的长进,吃东西知道与他人分享了,外出知道关心别人了,小客人来他家做客,他也懂得热情地接待了。

面对孩子的自私,面对孩子过度膨胀的自我,面对孩子不懂与人分享的情况,中国的很多父母不是去找孩子的原因,不是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而是劝说别的小孩不要与自己的孩子争。而美国的许多父母,发现孩子不懂与人分享的情况后,积极地采取行动,带孩子亲自去体验一些场景,教孩子学会分享。

常常听人这样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任性了。”其实,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大多数中国家庭是独生子女等,这些无形中使得父母长辈们都在无以复加地溺爱孩子。而长此下去的结果是,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家中的小太阳。长大以后,他就会带着这种思想走上社会,不能与人友善相处,不能与人互帮互助,也不能有喜悦与大家共同分享。当然,他所碰的挫折和麻烦也是无法预料的。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你爱孩子就要教给他正确的人生观念,让孩子学会分享,使他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让孩子学会分享,使他懂得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让孩子学会分享,让他懂得一个人的快乐是微不足道的,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让孩子学会分享,使他懂得分享的人生才是充满爱意的人生。

因此,作为父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让孩子懂得与人分享是最快乐的事情:

1.不要让孩子独享。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把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的都给他一个人享用。这样时间一长就容易强化孩子的独享意识,把好吃的好玩的都据为己有。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从小时候起就知道把好吃的、好玩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2.让孩子懂得人与人分享是互利的。作为父母要使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同样,别人也会关心和帮助自己。大家相互关心、爱护、帮助,就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3.及早对孩子进行分享训练。对孩子分享行为的训练可以从婴儿期开始。其训练方法有很多,比如:让孩子拿着镜子,父母拿汤匙,父母先温柔而愉快地将汤匙给孩子,然后再从孩子手中拿走镜子,这样反复地进行交换,就能使孩子学会与人的互惠和信任。

4.父母首先要起表率作用。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别人,让孩子感觉到关心和帮助别人是件愉快的事,如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和孤寡老人等。

分享是一种快乐!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资源共享,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有人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别人,你就会得到两份快乐;如果你把烦恼告诉别人,你就会减少一半烦恼。”让孩子学会分享,将使他受益无穷。

Hi,你好吗

有一天,家里来了几位客人,这家的小女孩看见家里来了客人很新鲜,就热情地同客人打招呼,客人还夸小女孩真乖。可是,小女孩的母亲却说:“乖什么呀,今天你们来了还说句话,平时来了客人连句话都不会说。”然后就对女儿说:“去,回房间去,大人说话你插不上嘴。”

听了母亲的话,刚才还很高兴的小女孩,一脸不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从此以后,家里再来客人,小女孩也不出来打招呼了。

在一个美国家庭,有3个不到9岁的孩子,每当这对夫妇举行晚会的时候,就要求这3个孩子在晚会的头几个小时要全部在场,而且每个人都有一项任务。一个孩子同父母一道在门口迎接客人,看到客人来时就要说:“我帮您拿大衣好吗?我会把它放在衣帽架上。”一个孩子负责把糖果和饼干递给客人,另一个孩子及时收走和清洗客人用过的玻璃杯。

此外,这对夫妇还鼓励孩子对别人的生活感兴趣。他们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关于自己所认识的人的有趣故事,一旦遇到这些人的时候,他们就会督促孩子们向这些人提问题。在一次家庭晚会上,母亲告诉儿子伊里和杰尔,米丽斯阿姨和萨里威姨夫最近开车去了非洲大草原,并悄悄地对伊里说,你为什么不去问问他们旅行的情况呢?

接着,这位母亲站在原地,远远地看着伊里走到那两个人身边。“啊,你好吗,伊里,”米丽斯说。“你好!”伊里回答,接着就迫不及待地说:“我听说您去非洲大草原旅行了!玩得怎么样?”米丽斯和萨里威显然因伊里的热情和兴趣而大吃一惊,随后他们开始向这个小家伙讲述他们旅行途中的各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遇和那些美丽可爱的动物的故事。不一会儿,另外几个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也凑了过来,那些他们从未经历过的奇特的故事使得他们一个个惊奇地睁大了眼睛。

在国内,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很多父母总是认为孩子碍手碍脚的,往往把孩子赶到房间里或者是让孩子到外面去玩。中国的父母总认为,没有必要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那么点儿的小孩懂什么呀,等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所以在大部分的家庭中,父母很少对孩子进行社交礼仪的教育。

在美国,大多数父母很注重对孩子进行社交礼仪教育,他们从言谈举止这些细微处入手,从小就教导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和情感,这是美国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教育对良好社会道德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美国,当你在公共场合和孩子们相遇时,他们总会面带微笑地向你说声Hi.有时,你站在公交站牌旁等车,有些美国小孩无意间或者顽皮地从你身前身后跑过,他们总会说一句对不起,请原谅,对打扰了你表示歉意,虽说他离你还有一段距离,并没有妨碍或者碰到你。当你走进社区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室时,屋里总是静悄悄的,孩子们不管是在读书还是在电脑上玩游戏,没有一个大喊大叫的,所以你根本就听不到喧哗和吵闹声。

美国的许多孩子之所以能够做得这么好,与他们父母的礼仪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让您的孩子也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素质,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1.指点着主动向别人打招呼。见到认识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邻居小伙伴都要主动问好。爷爷您好!阿姨早上好!小龙,你好!这些问候虽然很简单,却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和别人融洽地相处。

2.学会与人道别。要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道别语言,如再见!明天见!下次见!还可以说,晚安!路上小心啊!等等。让孩子懂得并使用一些基本的道别用语,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有礼貌地与人道别的习惯。

3.学会做客的礼节。带孩子去别人家里做客的时候,有礼貌是最重要的,不然别人就不会邀请你下次再来。所以要让孩子懂得一些基本的做客礼节,比如进门问候,对主人的热情招待说谢谢,欣赏主人的厨艺,不在主人家里乱跑,使用主人家的厕所、用具、玩具等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等等。让孩子懂得这些基本礼仪,孩子就会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喜欢。

4.遵守公共场合的礼仪。坐电梯的时候要先下后上,女性、老者、小孩优先;在公共场合要小声说话,不要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到处乱跑;坐公共汽车、用公用电话、上公厕等使用公共设施的时候要排队轮候,不乱挤乱撞;享受公共服务如在银行存取款、购物付款、邮局邮寄东西时要耐心等待,不插队。此外,还要不乱扔垃圾,用完厕所冲水,爱护公共设施,不在公共设施上乱写乱画等。

5.餐桌上的礼仪。餐桌上的礼仪同样忽视不得,这也是礼仪教育很重要的一课。在餐桌上教育孩子不争、不抢、不挑剔食物,不大声说话,吃东西不要发出很大的声音使用餐具尽量轻点,不要谈论不适宜在餐桌上谈论的话题,对别人的“还要不要再添点饭”、“吃饱了没有”等问话要礼貌回应……

除此以外,还有在学校里的礼仪,与人交流的礼仪,家庭晚会上的礼仪等等。

良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就会懂得怎样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从而有利于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锻炼自己的胆识,这是他以后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上楼梯时轻点儿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从幼儿园接回的孩子往家走。她家住4楼,每天都需要爬楼梯。这天孩子特别兴奋,和妈妈边上楼梯边大声唱着刚刚学会的儿歌,发出“咚咚”的脚步声,完全不顾是否影响到周围的邻居。

一位美国母亲带着4岁的小女儿上楼梯。小孩子走路总是习惯把地踩得“咚咚”响,这个小女孩也不例外。可还没走两步,就听到母亲说:“孩子,你不能这样走路,在我们这幢楼里,有一个3岁的小弟弟,还有许多的爷爷奶奶,如果你走路的声音很大,小弟弟会被吓着的,而且爷爷奶奶也受不了噪音,他们会很难受的。”

听了妈妈的话,小女儿眨着一双大眼睛说:“哦,妈妈,对不起,我忘了,我会注意的。”

于是,母女两人轻轻地往楼上走去,尽量不发出声音。

尊重别人,是做人的一种必备的品德。并且只有做到尊重别人,才能正视别人的意见。尊重可谓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不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最终也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尊重别人实在不是件小事情,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尊重别人的好习惯。

尊重别人这种品德,并非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父母良好教育的结果。首先,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如果你对待儿童没有感情,那么他们对待别人同样就变得没有感情,而用良好的友情去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说,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对他人尊重。

在德国的一个家庭里,母亲萨莉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总是说“请你……”,从来就不说生硬的命令语句。如果孩子做完了某件事,就说声“谢谢”.一旦家庭发生了什么事情,家长也总是与孩子坐下来一起商量。例如,父亲想调一个电视节目,总是先与孩子商量:“杰克,我们调个频道看看好吗?”圣诞节的时候,父亲给孩子买了一个高尔夫球台。有一次,父亲想与一个朋友玩一下,就问孩子:“孩子,能不能把高尔夫球台借给我玩一下?”他们认为,父亲给孩子所购买的礼物已是孩子的物品,如果需要用当然得借,要借当然就要向孩子请求才行。

父母在家庭中应互相尊重对方,这往往会在潜移默化当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父母之间也应当经常说谢谢、对不起、请之类的用语。有些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揭对方的短处,甚至谩骂对方,这样就会给孩子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中国人有句俗话:当面教子,背后教夫(妻)。

作为父母就要处处尊重别人,成为家庭当中尊重别人的榜样。有一些父母十分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嘲笑别人的短处。被嘲笑的人当然并不知道,然而却给孩子留下了不尊重别人的样板。有的父母把那盲人称作瞎子,把一只眼睛失明的人叫做独眼龙,还有的父母喜欢叫别人的外号。所有这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有一个小孩的父亲带孩子去学校报名的时候对老师说:“喂,报名。”如此一来,孩子也很快学会了,对教师、同学都以“嗨”、“喂”表示招呼。

一般来讲,孩子有些时候会有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在喊别人的时候喜欢叫外号,见到畸形人会上前围观,或者见到他人陷入困境的时候会嘲笑他们,看到别人倒霉的时候会幸灾乐祸。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孩子这样做,有时可能是因为想看热闹和好奇,有些时候只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只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他们根本就不理解这样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从没有意识到会伤害别人。家长如果看到孩子有这种情况,一定要平静地与孩子谈谈,要弄清楚他为何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不好的一面。要设法让孩子亲身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时的那种感觉,要让孩子知道,开玩笑要讲究场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分寸。要给孩子讲清,叫别人外号、干不尊重别人的事情,实际上就是不文明的行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学会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其实也就是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