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2052300000017

第17章 品性教育:品德是一种软实力(3)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观念如何更新,思想怎样进化或开明,相互尊重的美德是不能摒弃的。为人父母者,要教会孩子秉承传统的为人之道,处世之理,让孩子学会尊重!因为只有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才能使孩子赢得他人的尊重。

把零食让给小弟弟

小嘉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爸爸妈妈特别娇惯她,家里买了什么好吃的,总是让她一个人先吃,直到她不吃了,爸爸妈妈才吃一点儿。时间长了,小嘉就养成了自私自利、不知道关心他人的习惯。有一天,小嘉和妈妈一块儿在街上走,小嘉边走边吃手里的包子。正在这时,有一个面黄肌瘦的小孩子从小嘉旁边走过,也许是闻到了包子的香味,这个小孩子愣愣地看着小嘉手里的包子,并且还不断地咽口水,看得出来他可能是饿了,很想吃小嘉手里的包子。看到小孩在看她,小嘉厌恶地瞪了小孩一眼,妈妈也催促着她快走。走了几步,小嘉就对妈妈说不想吃了。妈妈说:“不想吃就扔掉吧。”于是,小嘉随手把吃了一半的包子扔到了路旁的垃圾箱里。也许,小嘉和她的妈妈不知道,在她们走后,那个小孩看在小嘉扔包子的那个垃圾箱旁站了很久。

有一个5岁的瑞士小男孩,有一天和妈妈一块在街上走,手里拿着一袋他最喜欢的零食,边吃边走。走着走着,小男孩突然不走了,并且对妈妈说:“妈妈,你看,那边有一个小弟弟在哭。”

顺着儿子的指引,这位妈妈看到有一个大约3岁的小男孩在哭。于是就对儿子说:“走,我们过去看看,也许小弟弟遇到了麻烦。”

儿子跟着妈妈走了过去。

走到这个小男孩面前,这位妈妈蹲下身子,轻声问这个小孩怎么了。

在小男孩断断续续的哭诉中,这位妈妈终于听明白了,原来这个小男孩找不到妈妈了。

于是这位妈妈对儿子说:“我们该怎么帮这位小弟弟呢?”

“把他送到街角的警察叔叔那儿,让警察叔叔帮他找妈妈。”儿子对妈妈说。

儿子的话刚说完,这个3岁的小男孩突然看到了5岁儿子手中的零食,他也许是饿了,也许是有点想吃,开始不住地舔嘴唇。

这位母亲也看到了小男孩的这个动作,于是就对儿子说:“你比他大是不是?”

“是,我是大哥哥,他是小弟弟。”

“那么,如果小弟弟饿了,想吃大哥哥的零食,大哥哥要怎么办呢?”

“这……”

儿子显然有点不太愿意,因为这零食是他最爱吃的,他实在有点舍不得。

“孩子,你看,小弟弟的妈妈找不到了,他很伤心,你是个大哥哥,应该关心小弟弟对不对?”

“妈妈,我知道,可是,他吃完我就没有了。”

“孩子,你觉得是一袋零食重要,还是关心别人重要呢?如果有一天在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有人也这样对你,你会开心吗?零食吃完了还可以再买,但是关心别人的机会去了就不再回来。”

“嗯,妈妈,你说得对,我把零食给小弟弟,他吃饱了就不哭了,好有力气找妈妈。”

“儿子,你真是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在如今国内的一些家庭里,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他买什么,从来就没有人与他争夺抢,因此,这样的孩子十分容易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别人,总觉得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唯我独尊。许多父母不但不加以纠正和教导,反而认为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才不会吃亏。

然而在国外,许多家庭都有两三个孩子,从小就会培养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友爱的精神。在马路上碰到一些流浪儿或者迷路的孩子,父母就会主动地要求孩子去帮助他们,让孩子自己学会关心他人。

在孩子的心灵世界当中,需要认同自己是家庭与社会当中有价值的成员,因此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比如让孩子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学着帮助或者照看比自己年龄小的小朋友,试着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家里,家庭所有的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爱护,要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长辈,懂得分享。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虽然儿童年纪还小,但是已经能享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了。

关心他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也是一个人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的需要。只有关心他人,才能获得关心他人的快乐,同时,在自己需要别人关心的时候,也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记得说“谢谢”

在公共汽车上,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看上去正读幼儿园的孩子。车上有一位阿姨从座位上站起来让他们坐下,这位母亲让孩子说谢谢,可那个男孩把头一转,开始往窗外看。这位母亲尴尬地说:“孩子就是这样。”这位阿姨说:“没什么。”孩子就一个人坐着,他的母亲站在他的身旁。车越来越挤,母亲想抱着孩子坐下,但男孩却伸手推自己的母亲,不让母亲坐,可这位母亲只是笑笑。

一位美国母亲抱着一个2岁的小男孩上了地铁。地铁里人很多,小男孩的母亲没有找到座位。这时旁边座位上的一位年轻人站了起来,给这对母子让了座。母亲不住地对这位年轻人说着“谢谢”。然后,这位母亲对儿子说:“叔叔给妈妈让了座,你应该怎么说?”小男孩歪着头想了想,又看了看那位让座的叔叔,然后,用稚嫩的童音说:“谢谢叔叔”,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嗯,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母亲轻声地对孩子说。

在国内,有些父母很少教孩子一些专门的礼貌用语,他们总认为,孩子还小,学这些没用,当他长大的时候自然就懂了。

可是在国外,很多父母却很注重对孩子礼貌用语的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说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

一个人在与人接触的时候,别人不可能很快了解你的人品与学识、能力如何,然而却能够从一个人的待人接物是否诚恳、有礼上看出来。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会直接并且严重地影响到他的社会生活以及个人事业的发展。

很可能是中西方观念差距太大的原因,中国的有些父母在自己或者孩子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总觉得别人做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总是很吝啬说出一句“谢谢你”.与此同时,父母的行为也常常影响着孩子,所以有些孩子在得到别人的帮助之后,往往显得十分冷漠,不懂得向别人表达自己真诚的谢意。

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里,父母往往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感谢意识,在家里经常对孩子说“你好、请、谢谢”之类的礼貌话语,并且在社会的交往活动当中也很注重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如果孩子得到他人的帮助,父母就会让孩子表达谢意。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有礼貌呢?

要做到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谢的孩子,就要给他做出榜样,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说一些感谢的话或者做一些表示感谢的动作,比如拥抱、握手等。许多人对父母缺少关爱,不能善待老人,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表达感谢之情的机会。当家人过生日或节日时,提醒孩子说一句祝福的话,鼓励孩子为亲人准备礼物,比如自制贺卡、用自己的零用钱购买小礼物等来表达祝福与谢意,让他感受到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是非常快乐的。老师也可以在节假日里布置一些有关家务劳动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地去完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维持这个家庭的不易,从而提高孩子的责任心,培养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父母要能够帮助孩子回忆起他人曾经给予自己的帮助。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冷静地和孩子谈论一下,在这段时间里,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是如何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每一个人都为彼此做了些什么,让孩子能感受到每个人对别人的贡献有多大,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到,只有相互帮助和付出,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一句“谢谢你”,不但表达了孩子对别人帮助的一种感谢之情,也会让帮助他的人感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只有懂得感谢的人,才会去主动地帮助别人,才会成为一个懂礼貌、受人尊敬的人。

一根香蕉皮

一个3岁的小孩,一只手拉着妈妈,一只手拿着一根香蕉津津有味地吃着。香蕉很快吃完了,看着手里的香蕉皮,小孩问:“妈妈,我吃完了,香蕉皮怎么办?”

“傻孩子,扔到地上不就得了。”

听了妈妈的话,小孩随手将香蕉皮扔到了地上。

一个3岁的美国小孩,一只手拉着妈妈,一只手拿着一个苹果,边吃边走。苹果很快吃完了,看着手里的苹果核,小男孩对妈妈说:“妈妈,苹果吃完了,核怎么办?”

“哦,让妈妈看看。嗯,我们应该找个垃圾箱,把它扔到里面去。可是孩子,现在这里没有垃圾箱,你暂时把它拿在手里好吗?等我们走到前面那个垃圾箱旁边时,再把它扔进去,好吗?”

“好的,妈妈,我看到了,前面有个垃圾箱。”

母子二人走到了垃圾箱旁,母亲让儿子自己把苹果核扔到了垃圾箱里,并且对孩子说:“以后,当你想扔垃圾但没有垃圾箱时,要先把垃圾拿在手里,等看到垃圾箱时再把它投进去,这样垃圾就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增大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了。”

同样的场景,中美国家的父母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此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

美国的文明源于教育,美国儿童3岁前必须完成的道德教育中就包括不乱扔垃圾,父母教育孩子自幼就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如果孩子不注意把手中的垃圾扔在了马路上,父母就会对他们说在大街上清洁垃圾的叔叔、阿姨是多么辛苦,最后让他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筒里。

而在日本,许多父母从孩子一二岁起,就教育他们出门一定要随身携带垃圾袋,不乱扔垃圾。

然而国内有些父母却是另外一种情况,不但自己随手乱扔垃圾,而且还让孩子把手中的垃圾扔在地上。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遵守社会公德的父母,也会影响孩子遵守社会公德;经常违反社会公德的父母,孩子自然也会养成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不乱扔垃圾是良好的社会公德的表现,也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表现。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有良好举止的孩子,就应该教他从小遵守社会公德,并且处处为他作出榜样。

保护地球,我的责任

3年前,东东从电视上得知,一粒小小的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一号干电池烂在地里,可让一平方米土壤永久地失去利用价值。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收集废电池,3年收集了400多节废电池。他的父母起初很支持他,也向同事和朋友多方打听哪里有收购点,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地方。后来,他父母听说废电池存放时间长了对人体有害,并且那么多的电池放在家里也很碍事,于是,未经孩子同意,就把电池扔到了小区的垃圾站里。东东为此伤心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