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可以代替孩子长大。因此,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是孩子人生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孩子的成功之门,需要他们自己亲手去打开,父母最好微笑着站在一边,放心,放手。
倒了,就站起来
一个两岁的小女孩正在蹒跚学步,左边站着爸爸,右边站着妈妈,前边站着奶奶,后边站着爷爷,外公、外婆、小叔小姑在旁边守着。
突然,一个趔趄,小女孩要摔倒,可小女孩并没有倒在地上--在她倒地之前,无数双手已经伸了过来,稳稳地扶住了她。
过了一会儿,小女孩又开始走了,不巧的是,这次大人没有来得及扶,小女孩倒在了地上。于是,哇的一声,这群大人慌了手脚,这个拍,那个摸,看看小女孩摔坏了哪里。看到大人的一番抚慰,小女孩哭得更厉害了,泪珠一串串地滑落,好像摔得很疼的样子。
一家人百般劝慰,爸爸甚至建议到医院去检查一下。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太阳伞下的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和糕点,旁边是一个很大的游泳池。一对英国夫妇悠闲地坐在院子里的草地上喝着咖啡,儿子哈里森开心地吃着薯片,大女儿珍妮则坐在祖母的身边向她讲述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最小的2岁儿子小艾尔菲则光着脚丫,一会儿在草地里打个滚,一会儿在柔软的沙发上爬来爬去,一会儿在大人之间走来走去,嘴里还不停地哼着歌,不过到底唱的是什么,也许只有他自己才听得懂。
一派其乐融融的幸福家庭景象。
突然,小艾尔菲跑到一个铺着地毯的台阶上去了。台阶虽然不高,但要是摔下来,多多少少也会有点痛。
果然,啪嗒一声响,小家伙从台阶上滚了下来,四脚朝天地滚到了草地上,哇哇的哭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看到儿子摔倒,这对夫妇一点都不惊慌,坐着连动都没动,没有上前去把他扶起来的意思。
哥哥和姐姐则是连看都没看摔跤的小弟弟一眼,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好像一切与他们无关似的。
只有父亲朝着儿子喊着:“艾尔菲,你没事吧?”
可是,艾尔菲并没有理父亲的问话,依然哇哇地哭个不停。
父亲见状对着母亲摊了摊手,母亲则说道:“我们不要管他。来,刚才说到哪了,继续。”
于是,他们又开始了原来的谈话。
说来也奇怪,小艾尔菲虽然还在原来的地方躺着,但哇哇地大哭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嘤嘤的哼唧。他朝四周看了一会儿,看见确实没有人理他,便连哼哼也不哼了。几分钟之后,他自己爬了起来,晃晃悠悠地走到了旁边的游泳池边玩去了。
就这样,整个下午,小艾尔菲连着摔了好几回,却没有任何人上前去扶他或者给他以安慰。
后来,艾尔菲在最后一次摔倒时,连哼都没有哼,很快就爬了起来,继续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玩去了。
国内的一些父母喜欢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放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家长面面俱到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就像水晶玻璃,透明且易碎。
而英国的孩子大都没有享受过中国孩子这般无微不至的关怀,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心狠和无情。相反,他们很开心且很满足。
我们从电视台的国外家庭滑稽录像节目中经常看到这样好笑的镜头:一个小婴儿自己吃饭吃得满面狼藉,一个小家伙自己在座便器上把卫生纸拽得老长老长……可以说,没有中国父母会愿意搞成这个样子。英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会自己穿衣服、洗脸、上厕所、吃饭,而且常常会把衣服穿反了,而吃进嘴里的饭不如掉到地上的多。可是对于英国的父母来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一致认为,把脏成一团的孩子洗干净,要比重新树立起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和勇气容易得多。
无论在英国还是美国,竞争都是十分激烈的,每个人都要凭自己的真实本事吃饭,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依靠别人。虽然父母都很爱孩子,但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竞争并成为生活的强者,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不溺爱儿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不会去帮助孩子解决,而是让孩子自己直接去面对,并让孩子从中经受锻炼。
吃饭、行走、睡觉这些都是人们所必须掌握的,在孩子初次面临人生中的这几件事的时候,西方人常常是很随意而顽强地锻炼孩子自主、独立、坚强的性格,让孩子敢于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对孩子自立能力的一种锻炼,更是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所应打下的基础。
如果你是真的爱你的孩子,那么,就不要束缚孩子的臂膀,因为自由的鹰要比禁锢在笼里的小鸟飞得更高、更远。所以,你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让他独立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独立。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会跌倒,但是,一次次的跌倒之后,只有自己爬起来,下一次才会站得更稳。
“心软”与“心狠”
一个7岁的小男孩上小学二年级。学校离家很近,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可即便如此,他的爸爸妈妈还是每天去接他。有一天,爸爸妈妈都有事不能去接他,妈妈就打电话让老师先照看一下。等了很久,还不见爸爸妈妈来,小家伙儿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就和老师说了一声,一个人跑回了家。晚上,当他的妈妈知道这件事以后,心疼得不得了,说孩子从没走过这么远的路,于是,就带着儿子到超市买了一大堆好吃的来补偿。从此以后,不管自己的工作多忙,这位妈妈也总是要准时去接儿子回家。
詹妮是一个4岁的美国小姑娘。她的父亲已在中国做了好几年生意,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并决定长期在北京发展自己的事业,便把家人也接了过来。
父亲在外面忙事业,母亲在家教育孩子,一个保姆照顾詹妮的小弟弟。还有一位中国学生教詹妮一些中国孩子的游戏和日常用语,以便她以后能顺利地进入中国的幼儿园。保姆觉得詹妮父母的想法很不可思议,既然母亲是专职的家庭主妇,还有她在帮忙,哪里用得着非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里不可呢?这位中国学生觉得,詹妮若真进入了一个全是中国孩子的幼儿园里,一定会被小朋友们当作“大熊猫”的。但她的父亲却说,这些他都想到了,也许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件好事,他会让詹妮做好准备的。
这个花园公寓住的都是外国人,每次她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都会遇到几位邻居家的美国小孩子。这位中国学生发现,他们和詹妮一样都有结实的身体、用不完的精力、好斗的品质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所以他们在一起时,几乎天天都会发生冲突,但他们的妈妈一般都不来劝架,更不会去责骂别人家的孩子。实在打得不可开交了,才会拉开他们,把自家的孩子训一顿,很少“护犊子”。保姆还对中国学生说,美国人带孩子,心都够狠的。每逢下雪天,他们的妈妈就让孩子只穿一条小短裤,然后撵到院子里玩,雪地里光着身子疯玩的孩子,成了这里的一道风景。也怪,倒没见着这些孩子有冻病了的。
这样的场面这位中国学生虽然没见着,但詹妮的小弟弟却着实让她目瞪口呆了一把。这小家伙还不会站,只会爬,反正屋里铺着厚厚的地毯,就由着他到处乱爬了,可当这位中国学生听到他的两条小腿在只有地板砖的厨房里制造出冬冬的声响时,心里也不免咯噔一下:也不怕这么小的孩子磕着碰着。
这位中国学生和詹妮一般都在楼上的起居室里游戏。有一次,小弟弟突然不声不响地出现在她们面前,后面并没有跟着保姆。谁把他弄上来的?詹妮好像看出了家教老师的疑惑,于是,便学着弟弟爬的样子给老师看,难道他是自己爬上楼来的?这怎么可能?这位中国学生赶紧把小家伙抱到楼下,交给保姆,没想到保姆却说:“你不用抱他下来,他觉得没意思的时候,会自己爬下来的。”“啊,你们真让这么小的孩子楼上楼下爬呀!摔下来怎么得了?”这位中国学生忍不住喊起来,保姆笑着说:“我刚来的时候比你还害怕呢,可他妈妈却不让管,说他们的孩子全这样,日子长了,我也就看惯了。”虽说楼梯上有地毯,可每层台阶都有30厘米高(这位中国学生特意量了),还有一个三角形的拐弯处,连大人上楼都有一种爬的感觉,他们倒是真放心啊。这位中国学生心想,换了任何一位中国妈妈,都不会这么放心地让这么小的孩子在楼上楼下爬的。
在这以后,这位中国学生经常能看到这个小家伙以极其敏捷的身手自由地上下楼,或者独自一个人坐在楼梯中间玩耍。
曾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的孩子是爬大的,其实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不管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是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他的,而只是叫他起来,而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还是在街头,抑或在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子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特别是在美国,一些三四岁的孩子玩耍时摔了跟头,客人要去扶,一般家长是不会让他去帮孩子的。美国家长去市场购物的时候,都是一手拉着孩子一手购物,或者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侧紧追,不管孩子累不累,都不会去背或抱他们。
美国大多数孩子从两三岁开始便独居一室。如果孩子有恐惧心理,大人会买一种专门的灯安在孩子的卧室里,彻夜亮着驱逐黑暗。父亲或母亲在临睡前都会到孩子的房间里道晚安,然后就回到自己的卧室里,而孩子则抱着娃娃之类的玩具自己入睡。在孩子稍有自理能力的时候,便要自己布置或整理自己的房间了。在美国,一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一张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让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饭。在幼儿园里,几个月大的孩子竟然要独自喝奶,两岁以上的孩子全部自己用刀叉吃饭。
也许中国的一些父母会认为,美国的父母有些残忍,其实,并非美国父母不疼爱孩子,更不是因为他们工作繁忙,顾不上照看孩子,而是他们在有意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强和生存能力,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美国父母的眼光不可谓不远。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总有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在社会上闯荡的一天,到那个时候,作为父母,你还能替孩子撑起一片天吗?在孩子小的时候心软,在孩子长大却不能自立的时候你就会心痛。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贝贝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有一天早上她来园时,鼻子、额头上都是伤痕。原来贝贝在路上被石头绊了一下,摔倒了。倒下时,贝贝不会伸手撑地,脸重重地撞到了地上,摔得满脸是血。
本来摔倒时用手撑地,避免身体的其他部位受到伤害,是人的本能反应。贝贝为什么连最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都没有呢?
原来,贝贝在上幼儿园前是家里的宝贝,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小公主,全家人都围着她转。吃饭由大人喂,穿衣有人帮忙,贝贝从来都不用自己动手,就连出门也由大人抱着背着,不需要自己走路。上了幼儿园的贝贝,虽然年龄、个子在班里都不小,但她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小手纤弱无力,吃饭时捧不住碗,拿不稳勺子;吃香蕉不会剥皮,甚至不会用手拿着吃,要老师喂到她嘴里;下楼梯不敢迈步……担心贝贝在幼儿园里受委屈的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每天都轮番到幼儿园里去探望她,中饭后喂贝贝吃饼干、香蕉,午睡后喂贝贝喝牛奶,有时外公还专程来给贝贝把小便。在大人们无微不至的关照下,贝贝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也没有。
在一个美国家庭,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他每天起床以后,都会在妈妈的帮助下穿好衣服,然后自己去洗脸、刷牙,根本不需要妈妈帮忙。吃饭的时候,妈妈就在他的面前放一个小碗,给他盛好饭后,让他自己吃。吃完饭后,由爸爸开车将他送到学校,晚上再接他回来。
以上的种种例子,不得不让人深思。一个3岁的孩子,许多事情可以自己去做,这在中国的一些父母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西方国家小孩的独立能力、自理能力比中国小孩强的原因所在,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在西方国家,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开始的,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
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普遍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劳动。比如,有3个孩子的美国家庭,他们在家中都各有各的角色:10岁的男孩周末要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等等,而这些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孩子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西方国家,中小学生兼做报童的例子不胜枚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国约有一百多万送报童,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正常现象,而且他们都是得到家长支持的。一位英国家长曾说:“孩子打工挣钱,做父母的是不会反对的,甚至还鼓励去做。这样做一则可以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
其实,父母是不可能保护孩子一生的,因此,对于孩子也不应该去过多的保护。爱孩子就必须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作为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性,自立是孩子逐步走向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自立能使一个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困难并且有主见,不会轻易受到环境和别人暗示的影响,而且善于吸取别人合理的东西充实提高自己。在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所以每逢假期,这些孩子就成为了打工族。也因此,在美国的麦当劳里几乎都能看到孩子的身影。他们自己挣钱去旅游,自己挣钱买所需要的物品,自己挣钱买新一代的游戏软件等等。美国人教育孩子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我们应让孩子从小锻炼生活能力,让孩子通过手脑并用,亲身实践,去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并在生活中学会克服困难,体验劳动的艰辛、创造中的喜悦和成功后的快乐。
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是每一位做父母的责任。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创造,这一切都是父母不可替代的,也是替代不了的。深爱着孩子的父母长辈们,放开您的双手,让您的子女从小学会自己走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