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理念也要有方法。但是方法不同于理念,理念可供多数家庭参考,而方法则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忆苦思甜不如言传身教
有位母亲处心积虑地想让自己的孩子了解过去的日子是多么的困难,让孩子知道如今的幸福是怎么得来的。于是她花了400元钱买了两张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票,带着女儿走进了剧场。等她含着眼泪看完后问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回答却令她愕然:“都是白毛女的爸爸害了她,借款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他爸爸为什么不还呢?再说了,白毛女也真是太傻了,黄世仁有那么多钱,嫁给他不就过上幸福的日子了吗,又何必躲到山洞里去呢?”小女孩的妈妈不由得摇头感慨。
一个加拿大孩子的父母资助了一个贫穷的孩子。这个生活富裕的孩子把自己的彩色照片寄了过去,信里写道:“你也给我寄张彩色照片吧,让我看看你的脸。”
两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天,他收到了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男孩还半闭着眼,信上这样写道:真对不起,我从来没有照过照片,这次为了给你寄照片,我妈妈积攒了一个月,才攒够了照一次像的钱,我走了几十里路到照相馆拍了张像。但真对不起,因为是第一次照相,我不小心闭上了眼睛……孩子看完信后大哭起来:“我怎么这么蠢,竟然要他寄照片!”孩子的父母由此也发出了感慨:“让孩子结交一个苦孩子,就会让他知道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其实,体验式教育是处处都存在的。有人问一个孩子:“你的爸爸是干什么工作的?”孩子答道:“我的爸爸是打牌的。”原来,这个孩子每次去找他的爸爸,总是看见他的爸爸在单位里打牌。这样的爸爸怎么能让孩子尊敬呢?相反,假如父母对待工作勤恳认真,那么,即使不告诉孩子工作多么辛苦,而只要带着孩子上一天班,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自己一天的工作情况,孩子就会真正地体会到父母工作的不易,自然而然地就会热爱父母。
但是,国内的一些父母往往注重的是对孩子的言传,但却忘了身教。
在西方国家,许多家长一般对孩子都表现得非常冷酷,因为他们从小就让孩子学会独立,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孩子好像不是自己亲生的一样。其实,有谁不想多疼自己的孩子一点呢?家长做到了,可是孩子会理解吗?上面例子中的西方家长用一个穷孩子的例子,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他现在的生活比起那些穷人来说是多么的幸福。
其实,让孩子通过亲身的体验去感觉自己的生活与别人的差距,他才会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这样,比天天对他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既要让孩子学知识,也要让孩子亲身去体验,因为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尝试一下,你就会发现,体验式教育远比说教式教育更能收到神奇的效果。
家庭教育别让父亲走开
多次目睹了夫妻教子观不一致而引发的家庭战火,李某决定让丈夫从对儿子的教育工程中走开,她的理论是,丈夫太忙了,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与儿子相处和交流,也了解不到他的所思所想,如何保证丈夫管得是否得法呢?假如俩人同时参与儿子的教育,必定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争执方面,还不如一人承包儿子的教育,一人负责家庭其他方面的事务。
小彼得总有霸道顽劣的时候,每逢此时就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不过这只是在妈妈的面前这样,因为妈妈经常宠着他,而爸爸总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和儿子经常在一起。
但是只要爸爸有时间,一家三口就会开心地开车出去玩。虽然小彼得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他却很喜欢跟着爸爸做事。因为在他眼里,爸爸事事都表现得很勇敢、很有办法,这让小彼得很佩服。
从上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李某坚决不让丈夫教育自己的儿子有以下理由:在她的朋友、同事圈子内,家庭中男主人只是孩子的玩伴,不承担教育义务。
而在美国就不同了,越来越多的父亲参与家教,那是现代家庭日益小型化的需要。一项盖洛普的民意测验表明,在过去的10年内,美国父母参与家教的时间,已从1984年的每周5小时增加到今天的32小时,并且增加的势头强劲。
美国父母认为,现代孩子太需要健全的身心和开朗的个性了。孩子在新的世纪里能否经受磨炼,养成独立的人格,或者是在互联网上大显身手……这都需要父母在家中担当某种独特的角色,并且采用竞争性的强化学习来激发孩子的潜能。
有关专家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注入更多的父亲教育作润滑油,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父亲与孩子相处,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克服简单、粗暴的举动,平时应耐心、细致。
2.不应在孩子面前吸烟、喝酒,或者作出其他不良行为。
3.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应尽量不翻阅任何的报纸杂志、看电视、打电话以及动用音响设备等。
西方人认为,父亲与母亲的教育同样重要。母亲教育子女如何生存,父亲教会子女如何感受生活;母亲教子女如何拿起,父亲则教子女如何放下,父母的教育就像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所以,家庭教育切不可让父亲走开。
夸奖的艺术
朋友有一个3岁的女儿,聪明乖巧,活泼可爱,人见人夸。有一次,一位朋友到这家做客,看到这么可爱的小孩子,像别的人一样忍不住地夸奖了孩子一番。听了夸奖,小女孩显得很高兴,甜甜的小嘴不住地说着“谢谢阿姨”。
过了一会儿,家里又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因为只顾着和这个小女孩的妈妈说些事情,就没顾得上和这个小女孩打招呼。
这时,小女孩拿了一个苹果给先来的一位客人。当妈妈问她为什么不给后来的这位客人拿个苹果时,小女孩有点儿生气却振振有词地说:“她没有夸奖我。”
一位中国专家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一个周末他到当地一位教授家里去做客。教授5岁的小女儿满头金发,漂亮的眼睛如同清澈湛蓝的一潭湖水。收下客人送的中国礼物后,小女孩奶声奶气地微笑着道谢。朋友禁不住夸奖说:“多么漂亮的孩子呀,实在是可爱极了!”
教授在中国专家夸完孩子之后,当时并没有说什么,等女儿走了之后,她的脸色严肃了起来:“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这个中国朋友大惊:“我一番好意夸奖她,伤害二字从何谈起?”教授轻轻地摇了摇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她的漂亮与否跟她个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可是现在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孩子造成某种心理上的误区。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与有礼貌,这些是她自己所努力的结果。因此,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这位女教授耸了耸肩说道。
于是这位中国专家十分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表扬了她的微笑和有礼貌。从那以后,每当看到漂亮孩子,他都会对自己说:“忍住你对他们容貌的夸赞。”
夸奖是一种艺术,不适当的夸奖很可能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就像上面所讲的国内家长,一旦别人夸自己的孩子长得漂亮,他们总是很高兴,以为这是孩子的长处,使得孩子形成了虚荣的心理,认为自己长得漂亮,不管是谁见了都要夸自己两句。然而,你可以夸孩子的智慧,可以夸孩子的诚实,但就是不能去夸孩子长得如何漂亮,因为那是父母给他的,不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或努力所换来的。哪些地方该夸,哪些地方不该夸,如何去夸,中西方父母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也正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孩子不同的做人观念。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夸奖孩子要采取一种平淡温和的态度。因为孩子并不是一件可供欣赏的瓷器或是一片可供抚摸的羽毛,在他们柔软的心灵中,每一次不当的夸奖都可能会留下不可估量的后果。
适当的惩罚,是爱
“五一”劳动节到了。老师给文明布置了好多的作业。这是7天的长假,所以文明并不着急,可是文明的爸爸就不一样了,他看到儿子天天玩,心里很着急。
“儿子啊,你的7天假期已经过了3天,可是你的作业还没有写完呢,你什么时候开始啊?”爸爸带着质问的口气对文明说。
“哎,不着急,不是还有4天嘛,放心吧,我会写完的。我累了,想睡觉!”儿子满不在乎地说。
“什么,你还不着急啊,你的作业如果写不完怎么办,快点起来写,不能睡觉,不写完不让睡!”说着爸爸就把文明给拉了起来。
“呜呜……不啊,我要睡觉,不要写作业!”说着文明就哭了起来,听见哭声的妈妈急忙跑了过来。
“哎呀,好了,不要吵了,文明不哭啊!作业不写就不写了嘛,为什么要把孩子给弄哭呢?明天不是不去学校吗,明天也可以写啊!孩子累了,就让他休息吧!”妈妈边责怪爸爸边哄孩子说。
“哎呀,这孩子不给点惩罚不行,长大以后养成拖拉的习惯那该怎么办啊!”爸爸有点生气地说。
“好了好了,明天再让孩子写就行了,你也去休息吧!”妈妈敷衍了爸爸几句,就把他赶出了文明的房间。
在一个加拿大家庭里,有一天,父亲保罗和一家人在餐厅吃饭。儿子约翰尼一坐下来就开始玩起了他的刀叉,而且还故意将吃饭的刀叉扔到了地上。他的父亲不动声色从地上捡起刀叉,重新将刀叉放在原来的位置,并且用坚定的口气对约翰尼说“不能这样”,可是约翰尼还是继续拿起刀叉往餐桌的下面扔去,并生气地喊叫起来。保罗平静而坚定地将约翰尼手中的刀叉拿走,将约翰尼抱进自家的汽车,并用严肃的口气地对约翰尼说:“约翰尼,你在吃饭的时候把刀叉扔在地上,严重影响了其他人。我告诉过你不能这样做。因为我爱你,因此我希望你必须要学会服从。现在我要让你明白我刚才所说的‘不能这样’到底是什么意思。”保罗在约翰尼的小屁股上以适当的力度拍了五六下。此时受了惩罚的约翰尼顷刻间就安静了下来,而且立刻明白自己的爸爸根本就没有跟他闹着玩的意思。
容忍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逃避责任的借口,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也是父母对孩子爱的表现,是规范孩子行为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股几下那样简单的事情,惩罚可谓是一门艺术。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国外家庭的父母是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的。
在大多数日本家庭里,父亲是家庭当中绝对的权威者。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去惩罚他们。比如取消带领着孩子外出游玩的计划,让孩子饿上一顿。然而,如果孩子在大街上或者公共场犯了错误,孩子的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去处罚自己的孩子。
加拿大是个不主张体罚孩子的国度。在以前经常发生有些家长因为体罚孩子而被警察带走的事情。然而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规定,对2~12岁的孩子可以适度地进行体罚。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然而,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惩罚孩子,惩罚仅仅是爱的一种手段,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惩罚一定要适度。
惩罚也许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可是太溺爱孩子也是不正确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度,有鼓励也有惩罚,使孩子健康成长。
不要只盯住孩子的缺点
试卷发下来了,小莉的数学考了93分,是全班的最高分。放学回到家以后,小莉高高兴兴地把试卷拿给妈妈看,并且很自豪地说自己考了全班第一名。小莉想,这下妈妈一定会夸自己一番的。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妈妈看了小莉的试卷,不但没有夸小莉,反而有点生气地说:“看看,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会做错,如果认真一点,你可以考100分的。告诉你很多次,做题的时候要细心,可你总是不听,这次又犯这样的毛病,去,把这几道做错的题好好地再重做一遍。”
刚刚还很高兴的小莉,听了妈妈的这几句话,兴奋劲一下子跑到了九霄云外,刚刚还觉得自己很聪明的她,现在觉得自己真笨,那么简单的题都会做错。于是,小莉闷闷不乐地做那些错题去了。
杰森是一个9岁的美国小男孩子。他总是粗心大意,做事丢三落四,功课一直不好。有一天,因为作业做得不好,杰森在学校又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回到家以后,杰森闷闷不乐,爸爸问他话他也只是应付两句。看到儿子这样,爸爸就耐心地询问杰森发生了什么事情。杰森没有直接回答爸爸的问话,而是问爸爸自己是不是很笨,为什么自己总是粗心大意,功课老是做不好。听了儿子的一番话,爸爸知道,原来儿子是为功课没做好受到老师的批评而烦恼。于是,爸爸看着儿子的眼睛,认真地说:“杰森,你一点都不笨,你看,你做的那个手工制品很漂亮,你经常帮助妈妈洗碗而且洗得很干净。此外,还有很多的事情你也做得很好。这次功课之所以没有做好,只是因为你有那么一点点粗心,而粗心这个不好的习惯,我们可以慢慢改正。只要注意,许多事情你可以做得很好的,你说是吗?”
听了爸爸的一番话,杰森渐渐露出了笑脸。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杰森慢慢地改掉了粗心的坏毛病,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很多。
大多数国内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管做什么都要比别的孩子做得好,什么都比别人的孩子强,而且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做得好都是理所应当的。因此,他们会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点熟视无睹,对孩子仅有的一点缺点不依不饶。比如,当孩子回答问题时,他们对孩子答对的部分不在意,而对回答错的部分则十分敏感,常常不是责怪就是责骂。
然而,许多美国的父母虽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的优秀,可是根本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论什么事情都要比别的孩子强,同时还十分善于发现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他们很少会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也很少去责骂他们,而是会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且认真地帮助他们改正。美国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优点一般情况下是要多于缺点的。
孩子的自信心通常都是极其脆弱的,有些父母对孩子常常过分指责与挑剔,孩子从来就得不到奖励、赞扬,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会变得胆小、怕事,因为怕被否定而不敢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来就不愿意开动脑筋想问题。
童年时期可谓是人生获取知识、培养做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阶段。然而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断进行尝试、改正错误的过程。要想使孩子树立起自信心,父母一定要认真、正确地对待孩子所犯的每一个错误,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孩子犯错误是自然、正常的事,一个事业成功而优秀的人在自己漫长的一生当中总是要不断地同自身的缺点作斗争,更何况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