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对孩子表现出的好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大胆进取。要用科学的方法看待事情、分析事情,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人类自身的不足。只有具备乐观宽容、充满自信的心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积极进取,成为有用之才。
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
带小宝一起逛商场,对于小宝和他的爸妈来说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在玩具柜台前,小宝的爸爸妈妈却遇到了麻烦。
看着柜台里琳琅满目的玩具,小宝嚷嚷着买这买那,可是却被爸爸妈妈断然拒绝了。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小宝开始当众耍起泼来,大哭大闹个不停,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明知这是小宝的小诡计,可是小宝的爸爸妈妈也无计可施,总不能在大街上把孩子打一顿吧。最后爸妈只得满足了他的要求,小宝这才破涕为笑。
英国的格尔夫妇带着3岁的儿子一块儿去法国旅游。在飞机上,空姐给了鲁比一盒玩具,他非常开心,自顾自地玩了起来。可是,大概只过了5分钟,小鲁比开始急躁不安,嘟着小嘴一副生气的样子。没一会儿,他哭了起来,机舱里本来静悄悄的,鲁比一哭弄得人人皱眉,空姐纷纷过来帮着哄,可依然不见效。情急之下,鲁比的妈妈把他抱到前面没人的座位上说:“什么时候不想哭了,妈妈再跟你说话。”妈妈的这一招还真有效果,不出3分钟,鲁比的哭声渐渐地变小了。妈妈马上问:“好了,告诉妈妈,为什么要哭?”“你不帮我装玩具。”鲁比委屈地说。妈妈这才明白,对于3岁的鲁比来说,将玩具拼装在一起的难度太大了,他自己做不到,然而妈妈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没有帮助他。弄清事情原因后,妈妈安慰鲁比:“如果需要妈妈帮忙,可以直接跟妈妈说。大哭大闹的,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帮你。”在妈妈的帮助下,鲁比完成了玩具组装,很快又高兴起来。
因为玩具的原因,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经哭闹、耍赖过,尤其是在他还不太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因为哭闹、耍赖是他仅有的几种表达挫折感和气愤的方法。无论他们闹得多么厉害,父母都应理解,因为孩子这样做不仅仅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反应和注意,也是小小年纪的他释放自己烦躁和不满情绪的唯一方式。
父母首先应该承认孩子的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其次要批评他表达情绪的这种不好的方式,最后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如果父母因孩子哭闹而生气,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挥起拳头,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使他将来更经常、更厉害地哭闹。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的目的不应是压制孩子的情绪,而应接受并且帮助孩子疏导这种不好的情绪,从而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除了玩具之外,孩子无理哭闹的原因还有很多,对此,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克制自己,千万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就大动肝火,把孩子训斥一顿,否则,您的行为只能教会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是这个样子,继而,会使孩子的脾气越变越坏。
2.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父母没有必要马上跟孩子讲大道理,孩子在那个时候都比较激动,是很难听进去任何道理的。等他平静下来,您再认真地帮他认识所犯的错误,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惩罚,教会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千万不要把孩子大骂一顿,以此来压抑孩子的情绪、否定孩子的感受,甚至嘲笑孩子,更不要动手打孩子或用其他的暴力手段对待孩子。
3.最好采用积极的方式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开展新的游戏、播放孩子喜欢的卡通片等,千万不要采取消极的方式,更不要恐吓孩子——“再哭就把你送给别人”,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4.当孩子哭得厉害的时候,不妨就让他稍微哭一会儿,发泄一下情绪,然后再采取措施。
5.孩子有时候哭闹可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对此,父母要允许孩子表达。如果是在公众场合,不要难为情,保持一颗平常心,告诉自己,孩子的哭闹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不意味您的是一个无能、失败的家长,解决孩子的问题才是首要的,自己的面子与之相比是次要的。如果公共场所要求安静,不妨平静地把孩子引走,把他带到一个不打扰他人的地方。
6.千万不要为了制止孩子的哭闹就给予不合理的承诺和物质刺激。如此一来,将会助长孩子想要东西时就大哭大闹的坏习惯。
对待孩子的哭闹时,许多父母还是情感占了上风,将对孩子的百般疼爱,化作对孩子的百般依顺,甚至百般溺爱。殊不知,正是这种过度的爱,会害了孩子。美好品德与良好习惯的培养,起始于幼时,所以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家长一定要理智,切忌感情用事。应该从孩子的未来发展考虑,理智解决这一问题。
打架的不一定都是坏孩子
王强小时候经常同别的小孩子打架,为此他爸爸没少打他。因他的爸爸恨铁不成钢,只要王强一和别的小孩子打架,不管王强有没有理,他爸爸总是先把他打一顿。
有一次,王强回到家中,爸爸看到他的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知道他又和别的孩子打架了。
“你又跟谁打架了,你就不能安静几天,你一天不打架就过不去吗?”爸爸生气地教训着他。
“没有,是他先说要打我的,所以我就打他了。”王强有点委屈地说。
“你还有理了!不打你,你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说着,王强的爸爸就想过去打他。
“你们怎么就不信我呢?如果我不打他,那他就会打我呀!”说着王强跑了出去。而爸爸则在后面生气地骂着他。
在美国,家长看到孩子们打架,他们一般会袖手旁观。一个朋友在美国工作时,他的孩子也曾挨了打,他对孩子这样说道:“挨打了?打他!”朋友回京探家时,谈起孩子们在美国打架的事情,他说:“你应该这样教育孩子:谁打了你,你就打谁。”“那这样不就成了打架教唆犯了吗?不行,绝对不行。”我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可朋友却说,西方国家的父母遇到孩子打架时,常常在一旁仔细观察,除了有危险,一般不加制止。事后才找孩子谈话,分析打架的得失利弊。如果孩子打了架,只要事后跟父母说明,那就没事了。假如孩子打架后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即使挨了打,即使有理,同样也会受到父母的批评与责怪。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出过一期节目,邀请一位韩国青年与他的母亲到场,现身说法,谈他们的家庭教育。这位姓申的青年谈到他父母把他送到了一所美国军校学习,那所军校里有很多问题学生。申先生说他刚到那里时,美国的学生欺生,歧视他,并且经常无缘无故地打他。之后的日子里他和他的同学常常打架,最厉害的一次,他的鼻梁都被打断了。在场的中国听众无不愕然,有人问他的母亲为何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去读书,他母亲回答道:“在这样的环境里才可以让孩子得到锻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打架是不可避免的。国内外家长对待打架这种举动的反应是完全相反的。如果孩子打了架,国内的父母首先会赶快制止,因为中国的教育认为打架不是好孩子。一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肇事孩子双方的父母就会身不由己地参战。事后,被打孩子的家长往往会找到学校评理,要求老师严厉惩处打人的孩子。打人一方的家长会认为自己占了便宜,往往沾沾自喜,偷偷在家里表扬孩子,因为他的孩子没吃亏。
相反的,美国的一些家长认为打架就要打个痛快,只要孩子不出事就可以,打架也可以锻炼孩子,让他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应得的利益,培养面对复杂社会的能力。
国内的许多家长是以仲裁者、法官的姿态出现,而大部分美国家长则作为导师的姿态出现。国内家庭处理孩子打架的思想基于数千年来孔子“和为贵”的儒家理念,美国家长或是袖手旁观,或是教唆孩子反打,这是在告诉孩子要维护个人利益,争得和保障个人的权益不能受到任何伤害。国内家长认为,即使自己委屈也要求和,而美国人认为只有当个人的权益得到保护和尊重的同时,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人才能平等。
有些父母经常为自己有一个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的孩子而烦恼。其实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的事,争斗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孩子之间的争斗也是一种经历。正是在打打闹闹中,孩子可学会评判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学会全面考虑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与人相处,逐步完善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意志和性格。
面对孩子的怒气
某实验中学的两名女生张某和王某因一句玩笑话发生争执,班主任老师批评了她们。王某的母亲知道后,竟怒气冲冲地跑到学校兴师问罪。还没等班主任向她解释事情的经过和原委,她就大声嚷起来,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
上课铃声响后,王某的母亲仍然纠缠着班主任不放,硬要班主任给她以及孩子赔礼道歉,影响班主任上课长达半个多小时。
咪咪一回到家里就对妈妈说:“我恨死那个派蒂小姐了,她真是一个差劲的老师!太不公平。”
“发生了什么事?”妈妈微笑着问咪咪。
咪咪回答道:“她总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拿我的作业开玩笑,说我的作业如何不整洁。今天,她居然把我写的作业向全班同学展示,将所有潦草、脏乱的地方向同学们指出来。让我感到自己真是无地自容。我真的恨死她了!”妈妈听完笑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老师做的也有不对的地方啊。不过咪咪,妈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的朋友来找你,而他是一个又脏又邋遢的孩子,那么请问你愿意和他玩吗?”
这时咪咪笑着说:“我当然不会和他玩啊,他又脏又邋遢,我想别人也不会和他玩的。”
妈妈依然面带微笑地说:“那就对了!既然老师说你的作业不整洁,老师肯定是不喜欢,所以她才会那样做,我们要给老师一个回应,让她懂得咪咪的作业其实也是非常棒的,咱们让她以后再也不会找咪咪的麻烦,好吗?”
“嗯,太好了,我要让老师知道其实我的作业也可以很工整的啊。”说完咪咪抱着妈妈笑了。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旦孩子之间出现一些纠纷的时候,家长应该管教自己家的孩子,这并非是什么吃亏的事,也不是谦让,而在于让孩子认识自己身上存在的错误和不足,有利于他们成长进步。即便完全是对方的过错,也可以和对方家长坐下来协商解决,配合学校解决,学校解决不了的,还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如果家长以武力来参与孩子之间的纠纷,无助于孩子和解,反而会激化家长之间的矛盾,使原本孩子们之间的打打闹闹,变成大人之间的矛盾了。事情的性质变了,那么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就大了。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家长过分介入孩子们之间的纠纷,时时充当孩子的保护伞,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他们直面纠纷的勇气和解决纠纷的能力,反而会让他们变得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家长能保护孩子一时,能保护他一世吗?因此让孩子自己去面对纠纷、解决纠纷,在与同伴的吵吵闹闹中学会如怎样与人为善,如何化干戈为玉帛,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性情锤炼和能力的提高。
父母不是孩子的保护伞。当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武力参与,更不要使用暴力行为,因为这样不仅对事情于事无补,还会对纠纷推波助澜。
当牛奶洒了之后
在电梯里,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孩子抱着一瓶牛奶,小心翼翼地把嘴凑到瓶口。谁知,由于瓶子太大,手太小,没有拿稳,瓶口一斜,牛奶就流到了衣服上面。身边的妈妈看见了,不是帮孩子把奶瓶拿好,而是生气地在电梯里训斥起孩子来:“你怎么这么笨,连牛奶都不会喝,长大还能干什么?”被当着众人训斥的孩子显然有点害怕,怯生生地看着妈妈,谁知一不留意瓶子一歪,牛奶全洒到了身上,这位妈妈见状,一把夺过孩子手中的瓶子说:“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越说越洒,真气死我了……”
在一个瑞士家庭,有一天上午,正在客厅看电视的爸爸忽然听到厨房里乒的一声,似乎是什么东西摔在地上了。
爸爸跑到厨房一看,只见高大的冰箱前面已是一片牛奶汪洋!4岁的小儿子正对着躺在地上的牛奶罐愣神,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他的衣服和地上都是牛奶。
看到这个场景,爸爸没有批评儿子把牛奶罐弄倒了,而是夸张地叫道:“哇,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观的牛奶海洋!难道是有头奶牛来我们家,挤完牛奶就跑掉了吗?”说着,还探头四处看看,好像在找那头奶牛。
“哦,爸爸,没有奶牛,是我把牛奶弄洒了,那牛奶现在已经不能喝了!我拿不住它,所以……牛奶罐就摔到地上了,而且还洒到了我身上。”儿子有些伤心,但并不害怕地对爸爸讲述刚刚发生的事情。
“哦,亲爱的儿子,我建议你下回可不要将牛奶再摔在地上了。记住,一定要请别人帮你倒进浴缸去,这样你就可以洗个’牛奶浴‘了!”
儿子被爸爸的话逗得笑了起来。
爸爸又接着说道:“既然我们的儿子这样能干,那我想荣幸地和他一起清理战场,好不好?”
“哦,爸爸,我十分愿意和您一起把地板清理得干干净净!”儿子开心地对爸爸说。
爸爸拿来必备的清理工具放在地上后,先拿起干抹布,让儿子学着自己的样子蹲下身,拿着抹布一点一点地清理地板上的牛奶。
在父子的通力合作下,厨房很快就恢复了原状,变得干干净净。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爸爸摸着儿子可爱的小脸,说:“好了,儿子,接下来,我想,我们得认真地学习一下,怎样让牛奶罐乖乖地听你的话!”
爸爸站起身,拿着空牛奶罐走到水龙头旁边,将牛奶罐里盛满清水后放进了冰箱,然后对儿子说:“哦亲爱的,怎么才能让它乖乖地听话呢?你要仔细看好!必须像爸爸这样,用双手一起拿,这样牛奶罐才会老老实实地听你的话。然后我们把它平稳地放在这张小桌子上,接下来,再这样一拧,盖子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打开了,你想怎么喝就怎么喝,这样,牛奶就不会打翻在地上了!来,亲爱的儿子,你自己来做一次‘实验’怎么样?”
“来吧,你是勇敢的,爸爸支持你!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
在爸爸鼓励的眼光中,小男孩学着爸爸刚才的动作,果然他把牛奶罐稳稳地放到了桌子上。
爸爸在一边对孩子竖起了大拇指。
“不吝于表扬,但要慎于批评”。这句话一直被瑞士的众多家长信奉,然而国内的父母大多数都十分喜欢走极端--对于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一些事情,不是大发脾气,就是溺爱。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当一个错误已经发生,覆水难收时,你发再大的脾气,也都于事无补。大声责骂小孩,也只是使小孩更害怕、更恐惧而已,而且愤怒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错误!”孩子造成的错误已是既成的事实时,就必须教会他勇敢地面对并勇敢地承担,父母千万不要全权代劳--因为,父母可以照顾孩子一时,但是不可能照顾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