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还小,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足,难免会有做错事的时候,难免迷失方向,在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最重要的是帮孩子反省。对于所发生的事情找出错误的原因,如何去改正,争取在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时,能够很好地解决。对于多数的瑞士家长来说,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他们很少会责怪孩子,他们认为那样除了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之外,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是没有一点帮助的。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就孩子本身来说是没有错误的,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理由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大加指责。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大人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适时适当地对孩子作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并加以引导,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情的正确做法。
比如,当孩子闯祸的时候,瑞士的父母会说:“你是好孩子,现在来想想,是什么原因做了这件错事呢?”
对于一个在考试中没有考好的孩子,父母会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一次为什么没有考好呢?我们来找找原因,以后一定能够赶上去,下次肯定会考好的。”
在这样明智宽容而通情达理的父母面前,即便是孩子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并且还会自己恰当地总结教训,不断进步。
大多数的瑞士父母是比较明智的,他们能够帮助孩子巧妙地渡过危机。这些优秀父母所具有的特点是:相信孩子都是好孩子,相信孩子是聪明的,永远鼓励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去挖苦和讽刺孩子。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何况是孩子。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大声呵斥,而是考虑采取积极的方法,将其犯错误过程当中的不利与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谈一谈做错事情的原因,分析一下在什么地方犯了错误,并且告诉他正确的做法,锻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与反思,教会孩子在自我修正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
其实,在孩子的内心里,他一直在不断地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就算当他弄得最糟的时候也一样。错误与失败同样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谓是学习的一种必要途径。要允许孩子在品尝、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中逐渐长大成熟。
孩子摔破了牛奶瓶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父母往往就因为这样的小事用不当的言行刺伤了孩子的信心,或者是因此压制了孩子成长的欲望。
犯错误是上帝给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孩子的权利。正像曾经迷过路的孩子再也不敢忘记回家的路一样,往往让孩子犯些错误,才能真正地远离错误,使孩子在犯错中走向成熟,一步步地迈向成功。
给孩子反思的机会
4岁的彬彬在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碗打破了。妈妈说了他两句,没想到他竟大哭大闹个不停。这下彬彬的妈妈生气了,她开始不停地数落彬彬,这做得也不对,那做得也不对,直到自己口干舌燥才停住。可看看彬彬,早就把刚才的事忘了,拿着玩具玩得正高兴呢。妈妈叹了口气,自己怎么有这样一个孩子。
一位名叫埃里的4岁法国小男孩,做错了事之后,不但不听妈妈的好言相劝,反而大发脾气,将玩具摔在地上,并且躺在地上号啕大哭。
面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埃里的妈妈没有大声地训斥他,也没有向他迁就讨好,而是用冷静的口吻对埃里说:“请你自己好好想一想,这种行为对不对?想好了找妈妈谈谈。”说完坐到一边观察儿子的反应。
过了不久,埃里起身走到妈妈跟前,面带愧色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做个好孩子,刚才是我不对。”这时,妈妈才亲切地抱起埃里并吻了他一下,告诉埃里刚才发生的事情错在哪里,然后母子俩一同收拾好地上的玩具。
在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国内的许多家长往往一味地责骂孩子,结果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下次照犯不误。
而国外的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是随意打骂或盲目迁就,而是留给孩子反思自己错误行为的机会,不失为明智之举。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反思能够淡化由矛盾引起的紧张气氛,从而削弱双方在心理上的抗衡,最终使教育起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对于父母来说,在孩子犯错误时,让孩子自己有反思的机会,这并不等于放弃教育。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品质、事情发生的背景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注意观察孩子在事情发生之后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动作表现,找准一个最恰当的契机,对孩子进行帮助与教育。当孩子确有真诚的认错态度与改正的表现时,父母要及时地接受孩子的请求,然后与他一起分析究竟错在哪里。一般来说,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留给他的反思时间千万不能过长,否则,孩子常常会忘却先前所发生的事,从而极易造成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一来,反而会养成一种任性和执拗的坏习惯。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关于对与错,他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观念,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不要一味地责骂孩子,而应该让孩子反思一下,让他自己认识到错了,然后再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
孩子,等一会儿
这是一个星期天,家中只有爸爸和4岁的儿子两个人。
刚开始的时候,爸爸在看书,儿子在玩玩具。
可过了一会儿,儿子觉得一个人玩没意思,于是就喊道:“爸爸,过来陪我玩。”
爸爸一听,赶紧把书放下,和儿子一起玩玩具。
玩了一会儿,儿子又说:“爸爸,我要喝酸奶。”
爸爸又赶紧把酸奶拿来。
爸爸被折腾得没办法,就说:“爸爸歇会儿,你自己玩。”
可是还没过5分钟,儿子又说:“爸爸,我想吃雪糕。”
“家里没有,不吃。”爸爸没好气地说。
“哇……我就要吃雪糕,你去给我买,要不我一会儿告诉妈妈。”儿子边哭边说。
“好好好,别哭了,这就去买。”
5分钟后,吃着雪糕的儿子一脸笑容,而爸爸却感到说不出的疲惫。
在一个法国家庭,父亲正在书房看书,儿子在客厅命令:“爸爸,给我把彩笔拿下来。”儿子的彩笔放在电视机柜上,他自己拿不着,所以要请爸爸帮他。面对这样的求助指令,爸爸没有立即过去帮他,而是对他说:“儿子,爸爸现在正忙着,你先等一会儿吧。”然后这位父亲就偷偷地观察儿子--他先是等了一会儿,终于等不及了,就自己搬来了一个小凳子,踩着去拿他的彩笔,因为还是拿不着,于是又对爸爸发出指令:“爸爸,快来帮帮我。”爸爸还是拖着不帮:“再等一小会儿。”儿子已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想尽办法自己去拿。又过了一会儿,爸爸觉得儿子等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就走出书房:“好了,爸爸的事情忙完了,现在爸爸帮你拿彩笔。”于是儿子就让爸爸托着他的小屁股,将彩笔拿了下来,高高兴兴地画画去了。
在国内,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几个大人看一个孩子,无论孩子要什么,都是有求必应。殊不知,这样做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国内父母教育的原因。
而在日本的许多家庭,孩子到了2岁的时候,父母就教会孩子要懂得等待,2岁之后,就教会孩子学会耐心等待。
在教孩子要有忍耐之心这一点上,父母需要掌握的重点是:不要教孩子消极忍耐,而是教会孩子根据自己的意志积极忍耐,并在忍耐的过程中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