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2052300000006

第6章 生活教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2)

妈妈,我会穿衣服了

3岁的童童起床后看妈妈不在身边,就自己穿起了衣服,然后跑进厨房,兴奋地朝着妈妈大声嚷嚷:妈妈,我会自己穿衣服了,快看我穿的衣服!正在做早餐的妈妈回头一看,天哪,简直就是一个小邋遢兵!毛衣反穿着,裤子后面穿到了前面,鞋子左脚穿到了右脚上,袜子更是袜底朝上。看到女儿穿成这样还一脸的得意洋洋,童童的妈妈真是哭笑不得。“哎哟,小捣蛋,看妈妈这么忙,你就别添乱了,快把衣服全部脱掉,妈妈给你重穿!”可童童却一个劲地摇头:“不!不要妈妈穿。”然而,童童的妈妈不由分说就将孩子的衣服脱掉,很快重新穿好,但是,童童却说什么也不依了,坐在床上开始大哭大闹。

2岁的美国小男孩亚夫一个人在床上睡觉,他的妈妈在厨房里做早餐。亚夫睁开眼睛,很想起床到地上去玩。于是,他就自己开始穿起了衣服。费了好大的劲,小亚夫终于将衣服穿好了。可是,衣服的一只袖子没穿上,上面的扣子扣到了下面。由于不会穿裤子,他就穿上了一条小裤头,袜子是两只不一样的,鞋子是反穿着的。然后他来到了厨房门口。

妈妈回头一看,睁大了眼睛,这个小鬼,竟会自己穿衣服了。“哦,亚夫,你都会自己穿衣服了,真棒!不过,来,让妈妈看看,有些地方小亚夫做得好像不是很到位。”于是这位妈妈边教孩子怎么穿,边纠正孩子穿错的地方。很快,妈妈讲完了,衣服也穿好了,小亚夫高高兴兴地到一边玩去了。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开始喜欢自己动手去做事情的愿望很大。可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很弱,所以常常事没做成,反而给大人添了不少乱。但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表现,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标志。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他们就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来确认“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应该好好珍惜,并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而上边提到的童童的妈妈就处理得不得当,她的这种做法使童童刚刚产生的自我意识受到了忽视和压抑,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父母应该承认孩子的自我意识,要用“你能行”、“真不错”等鼓励的口气和孩子说话,这会使孩子潜在的自我控制机能表现出来。父母用信赖、爱护和鼓励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信赖感,并能控制自己按大人说的话去做。这一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如果父母承认孩子的自我意识,并采取正确的方式让孩子去做事情,就会培养出一个充满信心、拥有爱心、性情平和、主动勤快的孩子。反之,则是相反的结果。

同样的场景,美国的大多数妈妈就是另外一种处理方式,不管孩子做得如何,她都对孩子的这种自我意识和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又在详细的讲解中让孩子知道穿衣服时应注意的事情,以便孩子下次改进。

有的孩子长大以后,遇事胆怯,依赖性特别强,而有的孩子却不惧困难,自信能干,他们的差异就在于自我意识的强弱不同。所以,父母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玩水”与“游泳”

一个7岁的小男孩看到别人在游泳,也想试一下,就往游泳池边走过去。他刚走到扶手边上,正要准备下去,他妈妈在几米之外的地方,猛冲过去,大叫着把小孩拉了回来。

“不准玩水!危险!”妈妈随即板着脸教训起了小男孩,小男孩马上变得垂头丧气。

有一次,远在美国的小王早上去海边游泳,游累了的他就在岸边休息。这时,他看到一个美国小女孩,大概3岁左右,站在跳板上,正犹豫要不要跳下去。跳板其实不高,离水面大概只有1米,但是这样的高度对于一个只有3岁的小女孩来讲,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犹豫了半天,小女孩还是一直还站在跳板上。她的爸爸和妈妈正好坐在旁边和客人谈话,妈妈无意中回头看了她一眼,她望了望妈妈,似乎在询问妈妈到底要不要跳。她的妈妈没有说话,只是向她做了一个手势:跳跳看。小女孩儿笑了一下,不再犹豫,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她的妈妈一看她跳下去,只是站起来看了一下,看到她爬上岸后,就又坐了下来。

国内的一些父母总以为,水没有深浅,孩子去游泳,万一出了事,那是要后悔终生的。于是就极力限制孩子到有水的地方去玩。

而在美国,对于孩子游泳一事,很多父母并没有什么担心,他们还经常带着孩子一块去海边,让孩子在水中尽情地嬉戏。

小孩子都是很好动的,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叛逆心,父母越是不让他去水边玩水,他却偏偏就要去水边玩水,父母根本就阻止不了。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办呢?其实,控制孩子玩水并不是好方法,与其这样,还不如教会孩子游泳,让他们学会自救的本领。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游泳,家长又不必过分担心。这种做法,其实是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一致的。所谓的素质教育,不但是要让孩子能够考出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掌握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抵抗压力和打击的能力,让孩子掌握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等。在放手之间,让孩子自强自立地去生活。

对于游泳,家长不应该一味地阻拦,而是要让孩子勇敢地尝试。因为孩子的叛逆心都是很强的,越是父母不让做的事他偏要去做,既然如此,还不如让孩子在水中尽情地玩耍,直到他自己不想玩了为止。

玩吧,再玩一会儿

夏季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儿子去海滩玩。

海滩上游人很多,小孩子也很多。这位名叫洋洋的小孩子很快和别的小孩子玩到了一块儿。

几个小孩子在一块儿又跑又跳,还大声地喊个不停,欢快的笑声不时在他们中间响起。

喊累了,也跑累了,这几个小孩子就开始用沙子堆城堡,并且要比谁的堆得好。

这个名叫洋洋的小男孩很用心地堆着。

可就在这时,他的妈妈却在大喊:“洋洋,快走!别玩了,跟妈妈回家看电视。”洋洋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极不情愿地噘着小嘴,一步三回头地被妈妈拽走了。

这是一位美国妈妈带儿子玩耍的情景自述。

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到外边去玩,常常在风里、雨里自寻快乐。一朵不知名的花、一群小蚂蚁,都会使他高兴得忘乎所以,玩得兴致高昂。

夏季的一天,我和3岁的儿子很早就吃完了饭。我带着小板凳和毛线活,孩子拎着小塑料桶,里面放着小铲子、小叉子,在一个大沙堆旁,儿子站住了,奶声奶气地对我说:妈妈,就在这玩吧!这有这么多沙子。我欣然同意了。于是,儿子欢呼着爬上沙堆玩了起来。只见他一会儿往小塑料桶里装沙子,一会儿又在沙堆上掏洞垒坝,忙得不亦乐乎。我就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一边为儿子织冬天穿的毛衣,一边分享着儿子那简单而纯真的快乐。

大约到了10点多钟的时候,又来了3个年龄和儿子差不多的小孩子。这4个小孩子在大沙堆上爬来爬去,高兴得大叫大嚷的,在暖洋洋的阳光下,孩子们一个个眉飞色舞,一副童趣盎然的快乐画面。

过了一会儿,那3个小孩子被家长叫走了。虽然只剩下儿子一个人,但他的兴趣却丝毫不减,继续玩着。

很快就到了中午,玩了一上午的儿子变得像泥猴一样。这时,他疲倦地住了手:“妈妈,回家吧。”我故意逗他:“玩吧,再玩一会儿!”儿子又玩了一会儿,终于坚决地爬下沙堆:“妈妈,不玩了,我饿了!”看到孩子确实是玩够了,我便带着他一道回家去做饭。

吃完饭以后,我烧了一大盆水,把孩子放进去洗澡,还放了几个塑料小玩具。孩子在水中又玩了很长时间,直到他自己不愿意再玩了才出来。洗完澡上床,儿子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圆圆的小脸上挂着愉快而满足的笑容……

“老师、爸爸、妈妈,请让我们多玩一会儿。”“建议全市各小学每周设一天无作业日”。这是2004年5月上海市第五次少代会召开前夕,孩子们向学校和父母发出的呼声。

国内的一些父母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硬让孩子去做父母想要他做的事。

而对于国外的一些父母而言,孩子玩的时候就让他尽情地去玩,谁也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当孩子在玩的时候,如果到了吃饭的时候,父母会去叫孩子一声,如果孩子饿了,他自然就会回来吃饭。如果他不想吃而要继续玩,父母也不会强求。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孩子的天性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从事某项活动,从中享受喜悦和快乐。只要是正当的活动,做父母的都应该支持。俗话说:淘丫头出巧的,淘小子出好的。爱玩、会玩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

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有一天正和妈妈一块儿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出现了一个小宝宝出生的画面。

小男孩儿很好奇,就问他的妈妈:“妈妈,宝宝是从哪里来的?”

这位妈妈却不耐烦地说:“他妈妈从外面捡到的。”

小男孩并不理会妈妈的不耐烦,又问道:“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也是你从外面捡回来的吗?”

妈妈更不耐烦了:“是,你也是妈妈从外面捡回来的,怎么话这么多,快看电视。”然后就不再理小男孩了。

过了一会儿,只顾看电视的妈妈发现小家伙不在身边了,却听到从儿子的房间里传来了哭泣声。

妈妈过去一看,原来儿子正一个人抱着玩具熊很伤心地哭。

看到妈妈进来,小男孩泪眼汪汪地说:“妈妈,我真的是你捡回来的吗?那你以后还疼我吗?会不会像童话故事中的后妈那样打我呢?”

妈妈语塞了。

有一天,3岁的美国小女孩儿梅尔正和妈妈看电视,当看到松鼠妈妈生小松鼠的镜头时,小梅尔用稚气的声音问:“妈妈,小松鼠从哪里来的?”

“从松鼠妈妈的肚子里来的。”

“那我呢?”

“你也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

“可是妈妈,我这么大,你的肚子怎么会装得下呢?”

妈妈笑了,然后起身拿来了一盒录像带对女儿说:“我们来看看这个,妈妈会给你讲你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好吗?”

“好的,妈妈。”

原来,这是一盒记录梅尔妈妈生育过程的录像带。

这位妈妈一边和女儿一起看,一边给女儿讲解。

录像带放完了,小梅尔也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

所有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问自己的父母一个同样的问题:我是从哪儿来的?初通人事的孩子,对自己生命的来源问题产生疑问,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国内的一些父母总认为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他们喜欢用类似“从苹果树上掉下来的”敷衍孩子,这样的回答孩子是不会满意的。孩子往往会自己去找一个真实的答案,这时他会对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感到忐忑不安,担心别人知道后会嘲笑自己。其结果是,他认为自己的这种心理是神秘的,甚至还会感到有罪恶感,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而对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父母来说,当孩子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会直接告诉孩子他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并对孩子详细地说明:妈妈的身体里面有一种叫卵子的细胞,爸爸身体里有一种叫精子的细胞。有一天,卵子和精子两人见面了,卵子就热情地邀请精子去她的家里做客,于是他们俩就一块去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专门为他们两个准备了一所名叫子宫的美丽宫殿,在这个美丽的宫殿里,卵子和精子合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妈妈身体里营养物质的哺育,它们成长为一个小胎儿。等到胎儿10个月的时候,妈妈住到了爱婴医院,医院里的助产士阿姨就把宝宝接生出来了。这个可爱的小宝宝就是你,你就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国内的一些父母应该学习一下西方父母的做法,要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认为对孩子讲述有关生命来源的问题是羞于见人的事,担心别人听了这个故事会笑话孩子。而是要从孩子探究世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小给他一个正确的答案,以后他对这类问题就能很坦然地面对了。当孩子认为“自己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时,他心理上的阴影也会随之烟消云散。作为父母应该牢记,自己的语言、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如果你认为向孩子讲述生命的来源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对于孩子而言,了解生命来源就是件很正常的事,那么,他的心中就不会对这一问题产生不正确的心态了。

关于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这是人之常情。作为母亲,应该认真地告诉孩子生命来源的有关问题,让他对生命的来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与孩子谈“性”

有一天,一家医院里来了4位呜咽不止的大人,他们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名精神恍惚、喃喃自语的13岁男孩:“我有罪,我犯了强奸罪……带我去公安局,枪毙我吧……”

男孩的母亲向医生哭诉道,孩子上的是寄宿中学,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但是却经常忧郁寡欢。一个月之前,他偶尔听到他的同学在谈论黄色录像的情节,他听了之后就很紧张、恐惧,开始没有心思学习了,总说自己有罪,不愿回家。

经过询问,医生得知,男孩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从来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从幼时一直到现在,每晚都要与母亲同床睡,入睡前还必须摸着妈妈的乳房。原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异常的母子关系导致了男孩的性心理障碍,使其难以适应环境,特别是当他走向社会,从同学间听到一些性信息,便对自己以前的行为产生了厌恶和恐惧感,加上对性知识没有正确的了解,便产生了性罪恶感,认为这就是强奸罪。听了医生的分析,这位母亲惊呆了,只是一个劲地反复说:我是他的母亲,孩子和我一起睡有什么关系,母爱是没有什么忌讳的啊。

一个5岁的美国小男孩和妈妈一块儿在看电视。当看到一对男女接吻的镜头时,他问妈妈他们在做什么,妈妈很平静地说:“他们是在接吻,等一会儿我们看完电视,妈妈就给你讲讲接吻的故事,好不好?”儿子答应了。

看完电视之后,妈妈对儿子说:“亲吻是人与人交流感情的一种形式,就像人们见面要问好、握手一样,一点都不神秘。而且,不同场合、不同形式的亲吻也都有不同的含义……”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听着妈妈的讲述。

最后,这位妈妈又主动对孩子谈了一些性的知识。

也许是深受几千年传统意识影响的原因,国内的一些父母总认为对孩子谈性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可是在西方国家,大多数父母认为从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必需的,而且在他们看来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所以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让孩子从小就对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1.孩子出生以后,不管是男还是女,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长大以后的性取向。

有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是自己所盼求的性别,或者有的父母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这样做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孩子长大以后在性格和行为上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