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环境杀手:突发环境污染的防范自救
2105700000003

第3章 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1)

应急处理是在发生火灾、爆炸和有毒物质泄漏等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必须采取的紧急行动,它包括应急疏散、事故处置、现场救护、现场处置、减缓污染事故引发的后果等。

突发性事故应急准备

突发性事故引起的危机及其不确定性的前景会造成高度的紧张和压力,决策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和采取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从危机管理的时间序列来看,这些应急措施包括影响分析、制定应对计划、技能要求、审计和评估等工作。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意味着难以准确预防,其不确定性的特征为相关部门应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发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控制可能造成的破坏,防止污染的扩散,那么一个环境污染事故将会引发大规模的环境和生态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这就要求相关管理机构和责任主体在面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时,必须采取及时、果断、科学的控制措施,进行应急管理,开展应急救援。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应急救援工作主要包括:

1.指挥、协调和调度各种应急救援力量,投入紧急救援和应对。

2.负责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中接报、报告、监测、污染源排查、调查取证、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和群众。

3.根据污染源性质、污染程度、影响范围、破坏性等因素综合分析事故情景,参考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制定科学的污染控制与处理方案、污染物扩散趋势分析、人员疏散以及救援、信息发布等工作。

4.做好污染应急处置和救援后续评估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解除应急状态,并进行事故评估、事故赔偿、事故总结等工作。

应急处置和救援是一项时间紧、应急情况复杂、不确定性高的工作,对应急处置和救援的相关参与者特别是应急救援指挥机关有很高的要求。考虑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经常涉及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相关救援单位和个人更要注意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坚持科学处置,务必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救援主体安全结合在一起,做到救援与自我防护相结合。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基本特征要求应急处置和救援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生命第一原则。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紧急救援必须首先考虑污染事故可能对周边地区群众生命健康造成的损害,以及对救援人员可能面临的健康损害。这就要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机构及个人科学地分析污染源的类型、扩散规律和可能影响范围以及对生命健康的损害,及时做好救援和疏散工作;认真做好救援机构及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否则不准进入应急救援现场,避免进一步的人员损害。

2.专家指导,科学处置原则。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源复杂多样,特别是不同类型的无机、有机化学物品有不同的特性。这就要求应急救援必须首先准确地判定污染源的类型,再根据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采取科学的控制和处理措施。

任何主观臆断都有可能延误应急救援工作的时机、造成更大的损害;应急救援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专家、应急救援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能力、避免因错误的处置措施引发次生灾难、衍生事件。

(3)统一领导与协调管理原则。

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各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特别是环境应急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就应该在应急指挥机关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环境、卫生、交通、警察、通信等应急救援部门必须按照指挥机关的统一指挥,协调配合,有效地展开人员救援、交通管制、人员疏散、污染监测、污染隔离、污染处置等工作。

(4)属地管理与分级响应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结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等级划分,开展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相关救援机构在确认环境污染事故极其危害性之后,对照相应的事故等级,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超出本级应急救援范围和能力的,及时报告上级应急救援部门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启动更高一级的应急救援预案。

属地管理与分级响应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应急救援必须坚持基层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为应急救援的基础力量,上级政府或者应急管理部门在接到下级人民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的报告和请求时,通过技术指导、救援力量增援或者直接接管应急救援等方式,介入应急管理救援工作。

5.规范处置与灵活处置相结合。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应急救援机关和人员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以及事故处置的科学程序实施应急救援。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按照污染源的特性以及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程序,分步实施应急救援。与此同时,应急救援工作必须根据应急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应急手段和处理措施,控制污染事故现场,防止污染扩散。这就要求应急救援人员特别是现场应急救援人员既要准确掌握相关规定,又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果断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

应急处置和救援

面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时,应急指挥机关和应急救援单位及工作人员必须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以及科学的处置程序,展开救援行动。应急管理机关必须事先在专家指导下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工作程序。应急管理机关及应急救援单位必须熟悉应急救援的基本程序规定。在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过程中,认真按照相关工作程序规定,开展救援工作。

一般来说,按照时间序列来划分,应急救援工作程序主要包括:

1.接报。接报工作是应急救援工作的起点。接报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相关应急救援部门或者领导机构接到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报告。这些报告主要包括事故责任人或者事故责任单位的报告、事故现场群众的报告、下级政府或工作人员的报告。接报意味着相关政府部门和应急救援力量接到进行应急救援的信息,需要根据相关情况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接报工作主要包括接警记录、警情核实和警情初步研判。

2.报告。报告是指接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警情之后,经过核实和初步研判后,按照相关预案管理的规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应急救援机构的职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政府或职能部门、本级应急救援领导机构及负责领导同志报告事故信息。报告工作包括初报和续招工作。初报是指接警单位或人员在接到事故报告之后,将事故的初步信息按照规定向本级领导机关及上级部门进行报告;续报是指在介入应急救援之后将事故详细信息、救援工作的进展以及其他上级领导机关需要的信息报告给相关领导机关及职能部门。初报与续报工作是上级领导机关、特别是应急指挥机关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指导、指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相关机构与责任人在面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时,要及时、准确、客观地报告与事故相关的信息。

3.启动应急救援程序。应急指挥机关及相关政府部门在接到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主体或下级报告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初步信息,判断事故类型与等级,按照相关应急救援预案的规定,及时启动应急救援程序。启动应急救援程序包括明确应急救援单位及职责;确定指挥体系以及负责指挥救援的领导同志;根据事故相关的信息,初步拟定应急救援方案。

4.现场勘查。应急救援工作启动之后,按照属地管理的原污染源及事故类型之后,必须在管辖区域内展开污染源排查、受灾民众安置、事故调查与取证、落实相关责任以及赔偿事宜。污染源排查有助于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事故调查与取证是后续落实事故责任的前提;落实赔偿事宜是防止因环境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事件引发其他环境群体性事件、减轻受害群众健康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

5.应急学习。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有效处理完毕之后,应急管理机关及相关责任主体必须展开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与总结,积极探索相关应急救援工作的改进。良好的应急学习机制有助于提高应急救援主体应急管理的效率。

当然,上述应急处置和救援的基本程序是按照时间序列进行排列而成。在实际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些程序可以并行处理,而不一定非要串行处理。例如:现场勘查与续报工作就可以并行处理;现场勘查、确定应急救援方案、应急救援终止就应该按照串行处理程序进行。

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与污染源排查既可以串行处理又可以并行处理。

这就要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准确理解应急救援的程序,既能够有序进行救援活动,又能够切实有效地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突发事件现场怎样救护人员

1.人员安全防护

人员安全防护包括: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和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应急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由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程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现场防护装置是为了保护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工作人员免受化学、生物与放射性污染危害而设计的装备,包括防护服、防护面具、防护手套和呼吸用品等,以预防现场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环境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主要措施有:

(1)有毒、有害气体防护:采用呼吸道防护的方法,使用正压式氧气面具(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防尘面具、浸水的棉织物等。

(2)不挥发的有毒液体:采用隔绝服防护。

(3)易挥发的有毒、有害液体:

采用全身防护。

(4)易燃液体、气体的防护:

采用阻燃服、呼吸道防护。

(5)辐射防护:采用防辐射专用服防护。

2.人员的救护

现场急救的组织与实施是决定事故应急救援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现场急救成败的关键除了高超的技术、完善的设备外,更重要的是时间;急救队伍应快速集结、快速反应、分秒必争地投入救援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伤员得到救助,以达到挽救生命、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减轻痛苦的目的。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和转送医院治疗,是减少事故现场人员伤亡的关键。

现场救护基本程序:

(1)现场救护:(1)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2)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入有毒气体;(8)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给予氧气;(4)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5)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6)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2)使用特效药物治疗。

(3)对症治疗。

(4)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中应明确针对该地区可能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为现场急救、伤员运送、治疗及卫生监测等所做的准备和安排,应急预案应包括:

(1)可用的急救资源列表,如急救中心、救护车和急救人员。

(2)医院的列表。

(3)抢救药品、医疗器械和消毒、解毒药品。

(4)建立与上级及外部医疗机构的联系与协调,包括疾控中心、危险化学品应急抢救中心、毒物控制中心等。

(5)建立现场急救站,设置明显的标志,并保证现场急救站的位置安全,以及空间、水、电等基本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