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环境杀手:突发环境污染的防范自救
2105700000004

第4章 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2)

(6)建立对受伤人员进行分类急救、运送和转送医院的标准操作程序,建立受伤人员治疗跟踪卡,保证受伤人员都能得到正确及时的救治,并合理转送到相应的医院。

(7)记录、汇总伤亡情况表。

(8)建立和维护现场通讯,保持与现场总指挥的通讯联络,与其他应急队伍(环保、消防、公安、公共工程等)的协调工作。

(9)环保、卫生(水、食物污染等)和传染病源监测机构(如卫生防疫站、疾控中心、检疫机构、预防医学中心等)及可用的监测设备和检测方案。

现场怎样紧急疏散人员

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部应该根据现场勘查报告、应急监测报告,结合事故发生现场的气象、地形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人员疏散。应急指挥机关根据得到的上述信息,结合不同类型污染事故扩散规模,科学地判明事故可能影响的范围和区域。对于事故造成的有毒有害气体、液体或者放射性污染危害,可能损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应该及时组织实施人员疏散。

1.依据化学品的特性以及泄漏量,结合事故现场的各项信息、应急监测报告以及应急指挥部的报告,借助于污染扩散规模科学地确定污染范围、明确疏散区域。

2.合理地确定疏散距离。根据污染物质的不同特性和污染扩散范围,结合事故现场的地形、气象等信息,合理地确定疏散距离。发生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时,在污染区域的下风向区域的居民,应该向两边疏散或者向上风向疏散;在夜间疏散时,安全疏散距离应该比白天远;在白天时遇到有风的天气,应该加大疏散距离。对于液态化学品泄漏等引发的污染事故,在高温天气应该加大疏散距离。科学合理地确定疏散距离是减少污染损害的有效手段。

3.实施人员疏散。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部下达人员疏散的命令,由公安、消防、武警、基层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基层党组织负责实施人员疏散工作;各单位接到命令后必须按照指挥部的要求,沿确定的方向撤离危险区域。撤离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居民有序撤离,避免因慌乱引发拥挤、踩踏等次生事故;负责组织人员疏散的机构和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人员疏散。

4.人员疏散的核查。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的相关机构必须组织拉网式搜查,确保危险区域内人员一个不留,经说服、劝说无效时,可以由公安、消防、武警以及亲戚、家属实施强制撤离,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5.撤离人员管理。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集合到指定地点的群众安抚、救助和管理工作。相关机构要及时告知事故信息,安抚群众,提供基本的需要例如水、食品、休息地点等;公安部门应该加强社会秩序的管理,加强人员聚集地点的巡逻,保证人民群众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6.撤离区域的封闭和警戒。一旦完成人员撤离之后,相关部门应该按照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指令,加强对撤离区域的管理和警戒,避免失窃、火灾以及其他事故发生。公安、消防、武警等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巡逻队伍、检查哨、封闭圈等禁止任何未经许可的人进入撤离区域;保证撤离人群不得擅自回家。

7.污染威胁消除,组织民众回家。污染源消除后,经环境保护部门及相关监测部门评估,污染威胁已经解除,应急救援指挥机关下达解除撤离的命令,由相关机构组织民众回家。公安、消防、武警以及基层人民政府、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必须按照上级命令,组织群众有序回家。

公安部门做好秩序维持工作。如果发生财物失窃等事件的,公安机关经核实后,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立案调查。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基层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该及时向群众通报污染消除的信息,积极引导群众尽快消除恐慌心理,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人员疏散工作涉及大规模群众的转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机关必须慎之又慎。在面临危险时,既不能难以下定决心实施人员疏散,延误撤离时机,造成额外损失;也不能随意扩大撤离范围,无端增加救援工作量,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这就要求应急指挥机关必须在掌握充分信息的情况下,在事故危害时间内及时、科学地作出决策。对于那些污染不会扩散或者影响范围有限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尽可能不要实施大规模人员撤离。必要时可以使用紧闭门窗、提供防毒面罩、强制关闭空调以及其他可能性的措施,协助民众抵御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等污染源。

现场怎样消除污染

消除污染是指应急现场处置单位按照相关程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污染源、污染物质以及污染影响的行为。

1.清洁净化

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过程中,污染物可能扩散到其他区域的环境中。污染的程度和水平取决于污染的类型和形式、接触的时间和其他因素(浓度、温度和污染物与接触物质的反应)。当泄漏物扩散时,轻的或中等的漂浮气体或蒸汽云可能很快扩散到其他地方,而且除泄漏源附近外,不会沉淀大量的污染物。然而,比空气重的气体或空气悬浮物颗粒很可能与地面接触并且消散也比较慢。救援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知识,能够确定在不同的泄漏条件下污染的程度,对可能受到污染影响的区域进行很好的估计。

液体方式泄漏的污染物可能产生下列方式污染:

(1)进入水泥地面的裂缝。

(2)溅到设备或其他物体表面。

(3)渗进到土壤或多孔的材料中。

(4)进入地表水、进入排水沟或下水道。

由于较高的浓度和较长的接触时间,以液态或雾的方式泄漏通常引起比以气态或蒸汽方式泄漏更大的污染。更多地以液体方式的泄漏可能最终进入到地表水中,并引起更大的污染。

污染物质也可能以固态或微粒的方式泄漏。固态污染的程度通常明显小于其他形式的污染。严重的污染出现在离泄漏源比较近的地方。

清洁净化的准备主要包括:废水的处理,需要的净化设备(如软管、水枪、喷雾器、淋浴器)等。

环境净化的主要方法包括:

(1)稀释。用水、清洁剂、清洗溶液清洗和稀释污染物。洗涤溶液可能包括:清洁剂、肥皂或其他的液体香皂。清洗液可能包括:稀释的磷酸盐、小苏打。

(2)处理。在事故区域中使用的衣服、工具、设备应该考虑处理。

当应急人员从受污染区域撤出时,他们的衣服或其他的物品应贮藏在合适的容器中并作为危险的废物来进一步处理。虽然多层防护服有较高的防护水平,然而由于处理费用并不昂贵也应该考虑对之进行处理。

(3)物理法去除。使用刷子可以除去一些物质,吸尘器也可以吸收掉活性物质,较大的部分应该用大量的水和清洁剂清洗。

(4)中和。中和通常不直接应用于人的身上,它的使用通常仅限于衣服和设备,如处理酸性污染物用碱性药剂。苏打粉、碳酸氢钠、碎的石灰石、醋、柠檬酸、家用漂白剂、次氯酸钙盐、矿物油都是一些获得广泛使用的中和材料。有一种特别的中和剂——葡萄糖酸钙可用于皮肤与氟化氢接触的情况。

(5)水解。如处理卤代烷、酯类等毒害物可采用水解。

(6)氧化。如利用次氯酸盐的强氧化性消毒。

(7)吸附。利用吸附性能较强的物质(如活性白土、活性炭、蛭石等)吸附泄漏物品或过滤空气、水中的污染物,亦可用棉花、纱布等吸去人体皮肤上的污染物液滴。

吸附剂使用后要加以处理。

(8)隔离。要将现场和设备全部围起来以免污染,然后对污染物质进行处理以永久去除。

(9)转移。通过铲除、切断或覆盖等手段将污染物移走或覆盖掉,减轻或消除污染物的危害。

2.设备净化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被污染的仪器和设备清除及清洗不可忽视,在发生污染物质已经泄漏到装置或环境中的事故后,应注意在应急行动中受到污染的应急设备要及时清作污染。决定恢复和清除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时间,如果过多拖延时间,最后清除的花费将会更高。

小范围的设备净化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通常用清洗的方法来完成。

大范围设备的净化一般是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去除或降低大面积上的污染。第二个过程是收集废液并处理污染物质。大范围的清除方法的注意事项:

(1)水洗。水洗后的水必须收集并加以处理。周围的电力设备或机械必须有良好的绝缘。地面和墙面不能用多孔材料以防渗透到这些的表面。

(2)中和。酸、碱性的物质需要中和,当放热反应时,应严格控制速度。

(3)吸收吸附。可用于较大的处理范围。如果物质是不相溶的,可能有潜在的反应问题。

(4)刮除。当污染物质是淤泥状时,应刮除尘的危害。

(5)蒸汽与高压清洗。对于非多孔渗透的表面污染非常有效。但废液也必须收集起来加以处理。

在许多情况下,对大范围扩散污染事故也可能需要专业部门的帮助来进行清除净化。

光化学烟雾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

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

光化学烟雾污染级别按照代表性污染物臭氧的浓度划分为三个级别。

I级:城区和近郊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监测站点的臭氧小时平均浓度大于或等于1000微克立方米(臭氧API指数400),根据预测并仍将持续2小时以上。

II级:城区和近郊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监测站点的臭氧小时平均浓度大于或等于800微克立方米(臭氧API指数300),根据预测并仍将持续2小时以上。

III级:城区和近郊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监测站点的臭氧小时平均浓度大于或等于400微克立方米(臭氧API指数200),根据预测并仍将持续2小时以上。根据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级别,分别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I级污染事故采取强制级控制措施。在采取限制级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警车用扩音器发布警报,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动用直升飞机广播警报,或者通过警报器在全城范围发布环境污染警报,并保持信息发布直至烟雾污染事故警报解除;对重点大气污染源实施停产、禁排措施;实施严格交通管制,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的机动车禁止上路行驶,重点区域内除采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应急车辆和急救车辆外,社会车辆全部禁行;城区全部小学和幼儿园保持关闭;禁止普通人群上街活动。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和执法检查,对未安装连续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污染源派专人蹲点监督;环境保护部门在光化学烟雾污染重点区域和烟雾下风向开展应急流动监测,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实时监测数据,每5分钟至少应报告一次重点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气象部门开展临界气象预报,每10分钟至少应进行一次预报,环境保护部门同时进行污染预报。

II级污染事故采取限制级控制措施。在采取通告级防治措施的基础上,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在主要道路沿线和公共场所里的电子显示牌及时向市民通告污染水平和污染区域,并保持信息发布直至烟雾污染事件警报解除:对重点大气污染源采取限产、限排措施;实施交通管制,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的机动车限行;重点污染区域的小学和幼儿园保持关闭。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和执法检查;环境保护部门在重点区域开展应急流动监测,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实时监测值,每10分钟至少应报告一次重点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气象部门开展临界气象预报,每15分钟至少应进行一次气象预报,环境保护部门同时进行污染预报。

III级污染事件采取通告级控制措施。在事故发生后的1小时内,通过广播、电视、因特网和报纸等媒体及时向市民通告污染水平,公布污染严重区域,并发布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保护和出行建议,建议哮喘病患者、呼吸道疾病患者、婴幼儿、老年人等减少户外活动;鼓励公众减少有污染物排放的活动,鼓励企业自愿减排;保持信息发布直至烟雾污染事故警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