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施正荣向左,彭小锋向右
212600000020

第20章 上篇

上篇第四章第三节光伏产业热,尚德引发的资本狂潮

2001年9月,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立。

2002年9月,尚德电力第一条10兆瓦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全国太阳电池产量的总和,一举将我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

2003年12月,尚德电力15兆瓦太阳电池线投入生产,该生产线是中国第一条单晶硅太阳电池生产线。

2004年8月,尚德电力 25 兆瓦电池线投入生产,至此尚德产能达到50 兆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电池制造商之一

2005年9月,尚德电力产能达到 120 兆瓦,成为中国首家百兆瓦级光伏制造企业。

2005年12月,尚德电力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融资4亿美元,成为中国内地首家登陆国际主流资本市场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同月,尚德电力第一座 30 兆瓦基地于中国洛阳正式投产,尚德电力生产能力达到 150 兆瓦,排名世界第八。

2006年4月,尚德电力与国家体育中心签约,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主场馆唯一指定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供应商。

2006年7月,尚德电力与美国MEMC公司签订了总价高达60亿美元、长达10年的硅料供应合同,保证公司生产所需的硅料供给。

2006年8月,尚德全资收购日本专业太阳能光伏企业MSK公司。

2006年10月,深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尚德公司正式进军珠三角。

2006年12月,尚德电力年产能力达300兆瓦,成为全球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前三强。

2007年1月,尚德与欧洲成立尚德分公司,开始在欧洲、中东及非洲等地拓展市场。

2007年6月,尚德与Hoku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多晶硅原料供应合同。

2007年11月,尚德电力宣布与 Nitol Solar Ltd.达成第一阶段的多晶硅供应协议,尚德将从2009 年开始向其采购多晶硅。

2007年12月,尚德电力产品获国家免验资格,尚德成为国内唯一出口免验光伏企业。

2008年2月,尚德电力在韩国设立销售办事处。尚德电力分别在德国和西班牙设立销售办事处,旨在提高服务当地能力及与客户建立更牢固的关系。尚德向 Hoku Scientific 融资2000万美元,以强化双方合作伙伴关系并支持 Hoku 公司多晶硅产业的发展。

尚德的迅速崛起,激发了国内资本的热情,施正荣的出现直接带动了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起。他远在澳大利亚的同门们也纷纷追随,光是回国创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博士便有12位,他们都在国内光伏企业位居要职。众多智本和资本纷纷涌向这个产业,两年内创造了资本市场的奇迹。其中,仅跟随尚德赴美上市的国内光伏企业就有林洋新能源、江西赛维、天合光能、中电光伏、阿特斯、英利新能源等,至于其他未上市的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截至2008年初,中国光伏产业总计有10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IPO融资总额超过20亿美元。由于施正荣等先行者在太阳能产业开发中赚得盆满钵满,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

在施正荣的众多竞争对手中,他的师兄赵建华成立了南京中电电气光伏有限公司,成为他的强劲对手。此外,江西赛维LDK宣布投资100亿元开工建设2000兆瓦的硅片扩改工程;福建泉州斥资18亿元打造南安太阳能产业园;生产多晶硅“鼻祖”的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和东汽投资发展公司共同投资25亿元在乐山兴建240兆瓦光伏项目。种种局面,对尚德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是施正荣对太阳能产业的总体发展形势还是相当乐观的,接受一个专访时,他说道:“能源危机是现在的大势。

每桶石油已经涨到100 美元,你看看这个大趋势,现在还有什么可用的?我只要抓住了太阳能这个根本,我不管政府什么时候出台政策,我只要集中精力把发电成本降下来,我还担心这个产业的前景吗?这就是事情的本质。”他在另外一次谈话中说道:“太阳能将成为能源的主流,这是毫无疑问的!首先要相信这一点,然后,再稍许假设一下,5年以后是什么样的局面,10年以后是什么样的局面?很可能就3年,太阳能的电价成本就是一块钱一度电,而且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行动计划,要实现一块钱一度电,当你达到一块钱一度电的时候,这个产业是无比巨大的。我们把尚德定位成一个能源公司,只是别人烧的是油,我们烧的是太阳,其他都是一样的。我想今后的能源公司,应该是在新能源企业,所以对这一点坚信不疑。”

国内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带来的是企业仓促上马的项目过多过滥、良莠不齐的隐忧。“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中国光伏企业的质量问题,这值得我们站在一个行业的高度进行呼吁。应该看到,只要一家中国企业出现质量问题,就会给整个行业带来麻烦,因为都是‘made in China’。”施正荣忧心忡忡地说。

对巨大利益的角逐,使得很多投资方被狂热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大家都想在太阳能这个新兴的产业中分得一杯羹。而在一些专家看来,两个工程师、5000万资金就可以上一条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线,产品无论好坏都能卖得出去。这样一种产业状态,根本无法抑制资本追逐超额利润的冲动。由于技术门槛过低,现在国内的太阳能电池企业还在迅速增加,与无锡尚德规模相当或以上的企业就超过10家。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一些国内的芯片大佬也开始制订进军太阳能电池的计划。中芯国际已经投产的太阳能硅电池芯片生产项目,5年以内将投资10亿元以上,形成100兆瓦的生产能力。而在目前的产业状况下,技术含量高低与否根本无碍产品的销售,一些技术水平高的企业,根本无法体现出技术优势。对国内光伏企业而言,产品的高转换效率、质量和规模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否则就会被无情的竞争扼杀在摇篮中。从这样一个竞争的态势来看,光伏产业已经在逐渐走向残酷的“红海”竞争了。

光伏产业毕竟是个刚兴起的行业,这个行业现在还处在胚胎期,竞争虽然十分激烈,但机会还是有的。那么,要如何才能真正把握住机遇,在白热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施正荣这样说道:“商业模式很重要。做企业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很可能一个商业模式选对了,你会一下击败对手。另外就是技术,你跟别人的差异化,有商业模式的差异化,或者技术的差异化,或者产业链的差异化等。将来的太阳能应用是非常广阔的,而且这个应用范围将来有什么样的分工呢?我是制造企业,我肯定不可能涉足所有的应用,我只能相当于Intel,提供CPU,然后你有戴尔公司,其他公司会把这个CPU用到各行各业。以后我们就提供太阳能电池板,你可以把太阳能电池板用到各种作业,所以说这个应用领域相当广阔,这儿我可以再提示一点,10年以后,50%的汽车开在马路上将是电动汽车,加油站也将会变成电池的切换站,这些电池的充电都会由太阳能来进行,所以是商机无限。”

当一个新兴的产业逐渐成形以后,更多的机遇存在于产业的精细化分工之中,包括这个产业上下游的一些企业的开发。光伏产业正在走向这样一个精细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