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发迹史
2135300000022

第22章 心计无价(2)

接到电传圣谕,袁世凯连夜打点行装,然后匆忙和唐绍仪办了一下交接,便潜赴仁川,乘坐平远舰回国。上船之后,把家眷安顿下来,袁世凯忽然潸然泪下,他心里异常清楚,此次回国,他的外交生涯很可能就此结束了,他大概再也回不到这里了。时间是光绪二十年的六月十五日(1894年7月17日),朝鲜正是遍地刀兵、硝烟弥漫之际。

超前意识是官场的永久法宝

到了江宁之后,袁世凯命吴凤岭把家眷先护送到河南陈州老宅居住,他则只身来见两江总督刘坤一。刘坤一为了了解战事,向袁世凯详细询问了日本海军的作战能力,以及日本陆军的枪械、兵额等情况。袁世凯一一作了回答。最后,刘坤一这样对袁世凯说道:“看样子,倭寇是有备而来,不把朝鲜图到手,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慰亭,你这次回来,大概是回不去了,有何打算啊?”

袁世凯答:“晚生以后如何,需要见过北洋李傅相之后才能决定。”

刘坤一说:“你人还未从朝鲜动身,你的事就已传遍两江。说东学党的人为了要你的命,曾经三次潜入公署欲行不轨。是不是真的呀?”

袁世凯摇头说道:“不光东学党匪想要晚生的命,连倭寇和大院君,也想置慰亭于死地。大鸟圭介真是太坏了,明着一套,暗着一套,否则,局面不会如此被动!——想起来,晚生真是太大意了,上了倭寇一个大当!”

刘坤忽然问一句:“慰亭,你说倭寇的海军,当真强过我北洋水师?照这么说,前景不是很堪忧吗?”

袁世凯默默点了点头。

和刘坤一别过,袁世凯在江宁只住了一夜,便匆匆赶往天津。

李鸿章此时正处在他人生的低谷期。进入朝鲜境内的清军,在袁世凯还未抵达天津时,就已被日军全线击败,在死亡近两千人,被俘五百余人之后,一路狂奔五百里,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中日双方海军随后便是生死对决的黄海海战。海战历时五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五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舰受重创,死伤官兵六百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于是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为防日军陆军从鸭绿江侵入中国境内,清政府紧急从各部抽调两万八千人,在江北设防,钦命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为各路人马转运粮饷,李鸿章特加委袁世凯的父交、时任直隶按察使的周馥,为东征前敌营务处总理。得知周馥总理前敌营务,刚刚离开两江的袁世凯,马上给在凤凰城的周馥密电一封,说明自己已经奉命回国,正在赶往天津的途中,请周馥预为筹措位置,免入候补行列。如此一来,袁世凯人刚到天津,周馥举荐袁世凯襄办前敌营务的密函,也摆到了李鸿章的案头。

在直隶总督天津行辕的签押房,袁世凯向李鸿章扼要讲述了一下中日在朝鲜开衅的经过,以及后期自己和公署人员的危险情形。李鸿章默默无语,许久才长叹一口气:“倭寇海军实力,早在两年前,就已经超过我北洋水师了。他们的陆军所使用的枪炮,都是目前西欧各国最先进的。我北洋水师已经多年不购新船,军舰所需炮弹也很有限。我三年前就奏请更换所有防军枪械,可惜无人理睬。尤其是皇上亲政以后,更是唯翁同龢一人的话是听。此次若非翁同龢上蹿下跳,局面何至如此被动!”

袁世凯说:“晚生行前,少川对我说,我与倭寇之战,本不该发生。实因朝中好大喜功之辈怂恿所致。中堂有言,清流误国,晚生此次才有切身感受。”

李鸿章从桌上拿起一封密函,说:“本该让你歇几天,怎奈事机日迫,刻不容缓。玉山臬台现在凤凰城总理前敌营务,一个人忙不过来,你明天就去凤凰城,帮他料理一下营务,同时暗查一下沿途粮饷转运情形。你下去吧,老夫一会儿着案上把札委给你送去。”

奉到差委,袁世凯带着驻朝鲜时的原班卫队,李鸿章又从直隶防营抽调了百十名精悍之士,凑成二百人,飞赴凤凰城来见周馥。周馥一见袁世凯赶到,稍事寒暄,便开始给袁世凯分派任务。

周馥说:“慰亭,现在到处有倭寇强渡鸭绿江传闻。”说着话,周馥从桌上拿起一张纸递给袁世凯,“你看看,这是倭寇发布的檄文,估计是收买的间谍所散发。”

袁世凯接过一看,见纸上明晃晃写着‘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

檄文这样写道:“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赏。’又曰:‘唯命不于常,善者则得之,不善者则先哲有言曰失之。’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

熟察满清氏之近状,入主暗弱,乘帘弄权,官吏鬻职,军国渎货,治道衰颓,纲纪不振,其接外国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论,不凭信义而事诡骗,为内外远迩所疾恶。曩者,朝鲜数无礼于我,我往惩之,清氏拒以朝鲜为我之属邦,不容他邦干预。我国特以重邻好而敬大国,是以不敢强争焉,而质清氏,以其应代朝鲜纳我之要求,则又左右其辞曰,朝鲜自一国,内治外交,吾不敢关闻。彼之推辞如此也。而彼又阴唆嗾朝鲜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昨东学党之事,满清氏实阴煽之而阳名镇抚,破天津之约,派兵朝鲜,以遂其阴谋也。善邻之道果安在耶?是白痴我也,是牛马我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我国之所以舍樽俎而执旗鼓,与贵国相周旋也。

抑贵国自古称礼仪国,圣主明王世之继出,一尊信义,重礼让。今蔑视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义莫甚矣。是以上天厌其德,下民倦其治,将卒离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师,败于牙山,歼于丰岛,溃于平壤,溺于海洋。每战败衄,取笑万国。是盖满清氏之命运已尽,而天下与弃之因也。我日本应天从人,大兵长驱。以问罪于北京朝廷,将迫清主面缚乞降,尽纳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后休矣。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所愿爱新觉罗氏,不及耸从士卒也。若谓不然,就贵国兵士来降者证之。

夫贵国民族之与日本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切望尔等谅我徒之诚,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应乞于宫〈而〉聚义。故船载粮食、兵器,约期赴肋。时不可失,机不复来。古人不言耶:天与不取,反[而]受其咎。卿等速起。勿为明祖所笑!”

袁世凯放下檄文:“想不到,强盗也讲师出有名。”

周馥:“现在朝廷已从各地调兵,加强鸭绿江防线。大军云集,粮饷必须跟上。慰亭,你认为,把凤凰城设为总粮台,应该可以吧?”

袁世凯:“世叔啊,关内各路人马正在陆续出关,把总粮台设这里,有些偏吧?”

周馥:“这样,战事越来越近,风声越来越紧。我给你五天时间,你各处走一走,看看哪里适合设总粮台,哪里设分站。考察好了,你打个通禀过来,我们再计议。你歇一晚上,明儿动身如何?”

袁世凯起身说:“风声这么紧,我还等什么明儿啊,我一会儿就带人出发吧。”

周馥点一下头:“这样也好,辛苦你了。慰亭,我在这里等你。”

袁世凯施礼:“世叔,战事再紧,您老也要保重身子骨啊。”

周馥长叹一口气:“衅端一开,前景难测。”

经过连续几日的奔波、考察,袁世凯决定把总粮台设在新民厅,从新民厅到辽阳,拟设十二处分站。袁世凯在禀文中写道:“新民厅在榆关至凤凰城中间,东扼辽河,水陆通衢,奉北杂粮辐辏,于此宜设粮台,厚储粮饷,按前后要站,分设官车,随时协雇民车分段转运。盛京以东,亦有数处尚可采买,拟于驻兵处就近买存,总以新民厅为根据地,遂自前敌至辽阳,分设十二站,接济饷械,源源不绝。”

周馥想了想,认为袁世凯所提建议甚合机宜,便把禀文一字不易地报给李鸿章,请求批准。李鸿章一看禀文落款是袁世凯,盖的关防却是前敌营务处,便知道周馥已经同意。马上便行文一道,全盘照准。

不多几日,袁世凯便奉李鸿章和周馥之命,投入到新民总粮台和各分站的筹建之中。他一定要抢在战前,把该办的事情都办好。

出仕以来,袁世凯一直在朝鲜,从韩王到百官,直至黎民百姓,都对他钦敬有加,但在国内却没有几人知道他。袁世凯深知道,无论此次中日之战结局如何,他都不可能再回到朝鲜任职了。无论他愿不愿意,他以后都要在国内发展。他必须尽快适应环境,抓住一切机会,主动出击,为自己争取到一个更大的舞台。

想吃馅饼自己烙

袁世凯想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尽量做得完美一些,让李鸿章把自己留在北洋。袁世凯对朝廷赏给自己的浙江温处道职衔,实在不大看好,他认为北洋这里的机会要比浙江多许多,起码靠近京城,能和一些朝廷重臣、满族贵胄拉上关系。但日军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他刚把新民厅总粮台建起来,分站只建了一半,日军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已经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几万人过河,又有马队、辎重相随,动静不可能没有,但守在岸边的清军,因为集体赌博,没有参赌的,则集体跑到当地的村庄里去找女人或者喝酒,竟然没有一个人往河边看一眼。日军大队人马全部过河,马上到指定的地点埋伏起来。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仍未觉察,还以为是自己人奉命架桥,调集大队人马过河去和日军拼命。清军如此麻木,想不打败仗,天理都难容。25日晨6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当时正在大帐猜拳、喝酒,玩得不亦乐乎,突见日军蜂拥而至,还以为自己眼睛让酒伤着了,慌忙派人核对情况。得知来进攻的人马确系日军后,这才率部奋起抵抗,因势单力孤,加之事起仓促,两部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听说虎山被日军攻陷,马上不战而逃。各部因为抢路而发生械斗,反倒把追击的日军吓了一跳。

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廷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