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213700000045

第45章 竞争与合作4

第六章竞争与合作4

跷跷板互惠原则:得利还要学会吃亏

【跷跷板互惠原则】人与人相处,犹如玩跷跷板,一个永不吃亏,总是得利的人,固然得到了好处,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是那就如同把自己固定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游戏进行不下去了,自己和对方都失去了游玩的快乐。

【适用场景】个人——人际交往中的礼尚往来,工作中的利益来往

彼特是一位出色的会计师,事业起步时他就告诉自己,凡事一定要精打细算,绝对不能浪费任何资源和机会,要让自己随时保持在优势状态,无论大小事情,绝不让别人越雷池一步。

果然,不久之后,他就成为了一位高高在上的商场大亨。可他却总觉得生活中好像少了点什么,于是越来越忧闷,最后,患上了轻微的忧郁症。

在一个朋友介绍下,他去看了一位心理治疗师。治疗师在了解情况后,只在医嘱上写了一句话:“每天去帮助一个身旁的人。”并让他两个礼拜后来复诊。彼特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回家后还是紧遵医嘱去做了。

两个礼拜以后,彼得又来到治疗师面前,但这次却是满面笑容地推开了门。“情况怎么样?”治疗师问。彼特开心地回答:“真是太奇妙了!当我肯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替别人服务后,反而会得到一种说不出口的欣喜感。”

这就是“跷跷板互惠原则”的一个典型例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要固定在“某一端高,另一端低”的位置上,而是要高低交替。这样,整个过程才会有意义。皮特由于事业上的成功,以及在人际上的自私,使得他好比一直坐在跷跷板高的那一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在整个人际互动中却失去了应有的乐趣,这对他自己或别人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人们总是在这样一种高低交错、相互来往中生活着并享受着乐趣,然而实质上,这是为了“获利”。中国人向来比较讲究礼节,一起吃饭抢着埋单。相比于西方人简明的AA制,大家总是将原因归于中国人好谦让、爱面子等传统特点。按照经济学观点,理性人做任何事情都会衡量成本和收益,而且是逐利的,莫非中国人不符合这种理性人观点?其实不然,中国人并非是一味地为别人埋单。

两个人第一次在一起吃饭,大家都会抢着埋单。第二次大家虽然也是抢着付钱,可往往是第一次付钱的人只是做做掏钱的样子,并没有真正掏钱的意愿。这样看来,中国人实际上实行的也是一种AA制,只不过西方人是一次性的,中国人是多次性的。

所以可见,决定人们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学上谈的根本问题——利益。中国人喜欢礼尚往来,这里面还有很多“潜规则”。一般关系的都是互送相同等级的礼品,这样双方都不吃亏,不伤和气;如若有求于某人,就会在礼品上大做文章,送高档礼物,拉拢关系,希望将来某日对方能给予帮助。这类似于远期的投资,即现在付出成本,以期望未来获利。这种行为在旁人看来或许会很不齿,但在经济学家眼里却是一种理性,因为没有人愿意付出一些没有回报的成本。

然而彼特为什么要去做一些不求回报的事呢?似乎他只作出了埋单方面的付出。其实,他从付出中获得了“利益”。彼特帮助别人,会获得别人真诚的赞许,以及与更多人友善交流的机会。这正是彼特所需要的,也是他的病的症结所在,所以他获益了。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慈善家,他们常常主动帮助那些身陷困境中的人渡过难关,帮助那些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给贫困地区和灾区的人们以物质援助等。在经济学家眼里,这是一种超乎理性之上的理性,是一种高境界的理性。他们的付出也许终生都不会得到受助者的回报,但是却从另外一个方面增加了他们做人的道德砝码,即提高了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和声誉。而这种威望和声誉,恰恰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用金钱难以买到的财富。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道德范围内的逐利行为无可厚非,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身处的环境——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帮助身边的人,往往也会间接改善环境,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从这种意义上讲,做好事也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这种起伏的人生变化中,多一个朋友远比多一个敌人明智的多。是否还有人坐在“跷跷板”的上端呢?压下去吧,只有处在高低运行中,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视角去认识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