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213700000063

第63章 经营与管理6

第八章经营与管理6

帕金森定律:让高效成为生命的主题

【帕金森定律】一个人在时间上如果没有自律性的话,那么他做某件事的时间就会自动地膨胀并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提出者】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

一位闲着无聊的老太太想给远方的外甥女写封信,结果她磨磨蹭蹭花费了将近一整天的工夫:找信封和信纸花了她一个钟头,找老花镜又花一个钟头,查地址用去半个钟头,写信写了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然后,在出门去邮局之前,又为要不要带把雨伞而犹豫了半天,花掉了二十分钟。就这样,一个办事效率高的人用半小时就可以办完的事,这位老人家却花费了几乎一天的时间。

这就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的典型。指一个人在时间上如果没有自律性的话,那么他做某件事的时间就会自动地膨胀并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生活中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做事迅捷、高效的人,可以同时应对几件事,并处理得十分漂亮;而一个行动迟缓、缺少时间观念的人,也许一天下来连一件事也做不成,还弄得身心俱疲。

其实,在机构组织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尤其是一些国企及地方政府部门,人员设置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几个人干着其实只需要一个人的活,而且还不一定有一个人做得好,甚至有的机构还无端生出一些“张着嘴却啥也不做”的闲杂人等。为此,帕金森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并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和后果。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定律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权力扩张引发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场传染病”。直到今天,现代公私机构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人员膨胀、效率低下的问题。大到政府机构,小到社会团体,帕金森现象普遍存在。

其实对于个人,帕金森定律也很明显,比如前面说到的花一天时间写信、寄信,一般人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完成事情的效率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平时在10分钟内可以看完的一份报纸,或许某天心不在焉,看了半天还没看完。甚至有的时候,故意给自己非常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某件事,以为这样就可以改善工作的品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时间太多反而使人懒散、缺乏原动力,从而效率低下,可能还会大幅度降低效力。

有一个学生,只修了最少学分的课程,但平均成绩却无法维持在C。她的父母于是去向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咨询,让他们很惊讶的是,这位心理学家竟建议这个学生多修一些课程,而不是少修。结果出乎学生本人和家长的意料,学生所有课程的成绩不降反升。事实上,这个学生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打起精神。

由此可见,要想克服办事拖沓,效率不高的毛病,我们就必须在开始每一项任务之前,先为自己规定好最后的完成期限。有了期限也就有了压力和约束,我们便会加快节奏,提高效率。比如,处在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认真地为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职业规划,将有助于我们在未来职业道路上不会迷茫,更不会因迷茫而得过且过。当然,前提是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执行该规划。另外,工作或学习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时候,不要过于骄傲,骄傲会使我们懈怠,会使我们缺乏前进的意识,影响我们今后的工作或学习效率,从而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别人抛在身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虑和压力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我们对它的态度,以及处理的方式。将“忧患”转化为催你奋进的动力,并在“安乐”中能时刻想到“忧患”,促使自己更加高效地努力,始终保持着向前的高昂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