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213700000065

第65章 认识自我1

第九章认识自我1

内卷化效应:为什么总是原地踏步

【内卷化效应】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提出者】利福德?盖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

多年前,一位中央电视台记者曾发现过一种令人深思的“重复”现象。这名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曾留下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段对话对“内卷化”现象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解释。多少年来,农民的生存状态没有发生什么改进,这在于他们压根儿没想到过改进。

“内卷化效应”概念便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内卷化”其实并不深奥,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内卷化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在偏远农村,虽然已经改革开放30年,但当地的农民仍然过着“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生活;一些家族企业,措施和办法因循守旧,重要岗位总是安排亲戚把守,管理哲学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用自己的人放心。于是,在企业内部,人情重于能力,关系重于业绩,外部的新鲜空气难以吹进来,真正优秀的人才也吸引不进来。几年过去了,厂房依旧,机器依旧,规模依旧,各方面都没有多大变化。

思想观念的故步自封,使得打破“内卷化模式”的第一道关卡就变得非常困难。而对于整天忙碌的人们,虽然没有站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是那个放羊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于现状,对职业没有信念,对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结束就是生活,生活过后接着工作,对“内卷化”听之任之,人生从此停滞不前。

我们身边随处可以看到陷入“内卷化”泥沼的人:老张当了一辈子干事,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升迁了,心里酸溜溜地难受;作家李米,二十出头就以一个短篇获得了全国性大奖,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不再有有影响的作品问世,眼看和他同时起步的作家已成了全国知名作家;老王,技工一做十五年,同辈人已升任高工和主管,他却还是戴着一顶技工的帽子,心境抑郁……

同样的环境和条件,有的人几年一个台阶,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岗位,都晋升很快,士别几日就当刮目相看,而另一些人却原地不动,多少年过去了仍然还在原地踏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人为什么会陷入“内卷化”的泥沼?

分析个人的“内卷化”情况,根本出发点在于其精神。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一生只能如此,那么命运基本上也就不会再有改变,生活自此充满自怨自艾;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有一番作为,并付诸行动,那么便可能大有斩获。

“内卷化”的结果是可怕的。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企业,微观到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浪费着宝贵的人生。它会让人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地内缠、内耗、内旋,既没有突破式地增长,也没有渐进式地积累,让人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生活陷入“内卷化”的普通人迫切需要改进观念,而那些成功人士也要更新理念,否则“内卷化”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为什么有些人注定一辈子只能做一个小老板?并非他不想做大做强,而是思想观念停滞在小的层面。小老板需要精明,而大老板不仅需要精明,更需要气度。上世纪30年代,我国的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多事之秋,很多著名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崩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停在原地。面对国际化接轨、现代化生产的企业,这些老板还在用小农思想进行管理。在市场中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倒闭是自然的事。

总而言之,一个企业或一个人要想摆脱“内卷化”状态,就要先确信自己是否还有上进的志气。如果有,再看看自己的实力是否强大。精益求精,发挥极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只有充分地发挥自身力量,才能突破和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