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
2137100000014

第14章 珍惜友谊——健康心灵的塑造(1)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朋友。孩子也不例外,甚至更需要伙伴、朋友。在与伙伴、朋友的交往中,孩子会感到快乐,摆脱孤独,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在交往中,会发生一些小摩擦、一些不愉快。因此,父母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孩子去珍惜友谊,接受朋友的真诚道歉,更要有知错能改、主动道歉的勇气……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曾经在报纸上刊登过一个这样的消息:

有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还是班级里的中队干部,在星期天早上突然离家出走,孩子的父母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3天后,才找到了这个孩子。后面经了解,才知道,孩子的父母只要他埋头读书,其他什么权利也没有,无权看电视,无权看小说,无权出门玩耍,甚至在家里与父母闲谈的权利也被剥夺。星期天也成了作业天。平时班上同学们议论的电视节目、社会新闻他一概不知道,也无从参与议论。于是,孩子的心里十分痛苦,但又无人倾听他的心声。所以。他用离家出走的行为来摆脱这个环境。

由此可见,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就谈不上教育孩子。为此,父母们必须改变教育的方法,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以朋友的方式去关心他们,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教育好孩子。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每个人都不能没有朋友。孩子也需要朋友,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孩子茁壮成长并逐渐成熟。孩子对什么都不熟悉、不在行,做什么都需要父母的指导、帮助,包括交朋友。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结交到更多的、优秀的朋友。但是首先,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父母是孩子最熟悉、最先接触的人,也是最有可能成为朋友的人,父母的友谊可以激励孩子结交新朋友的勇气。

有些家长受了“父为子纲”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养的,不管大人说得对不对,做得对不对,孩子一概要听,要照办,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要求孩子百依百顺,唯唯诺诺。于是,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理解孩子的感情,不了解孩子的爱好,不关心孩子所做的事情。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了“代沟”。当家长一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往往是埋怨孩子不成才或责怪社会风气不良,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毛病,从教育指导思想与方法上寻找原因。为了教育好孩子,父母们还是要树立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的新观念。

可能有的家长以为自己与孩子已非常平等了,平时不分你我,即使孩子对父母出言不逊或有不礼貌的行为也毫不在意,甚至拉孩子进入自己的娱乐圈。比如学打麻将。这种所谓的平等,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的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只会使孩子误入歧途,只会害了孩子,根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另外,还有一部分父母以为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为出发点,父母甘愿做子女的牛马。实际上,这种对孩子的迁就、溺爱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反映。所以,父母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知心朋友的过程中,要改变错误的观念,正确处理严与爱的关系。没有要求的爱是一种溺爱,那种借助打骂手段来管束孩子的则是一种专横的爱,它们都不利于孩子健康地发展。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还要像朋友一样,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来看看这个案例:

豆豆,9岁,老师、同学都称赞她乖巧、懂事。但是豆豆的性格不够开朗,有些拘谨。

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同往常一样,豆豆在房间里学习。这时,豆豆的妈妈走进她的房间想拿一点东西。就在此时,妈妈的突然出现让豆豆没有防备,她神色紧张地将桌面上几张纸收藏到抽屉里。豆豆的妈妈觉得奇怪,问她写什么。和是豆豆就是不肯告诉妈妈。尽管再三说明,妈妈看后不会生气,豆豆始终不愿让步。从未见过女儿如此态度的妈妈终于忍耐不住了,硬逼着豆豆将那几张纸交了出来。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纸面上是豆豆设计的一张《校训练队统计表》,只不过在训练队“队员”名下,不仅有她喜欢的同班同学的名字,还有她素来喜欢的玩具小动物的名字,有小熊熊、小海狮、皮卡丘等等。这时,豆豆的妈妈环视着自己房间里布置的那些形态各异的小动物玩具,再看看豆豆充盈着泪珠的眼睛。突然间,她感到心里有一丝酸楚。她赶紧安慰豆豆,微笑着说:“呀,你设计得挺好的,妈妈喜欢。”可是,豆豆并没有高兴起来。

后来,豆豆的爸爸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他们共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致认为:应该尽力帮助豆豆消除不愉快的阴影,恢复豆豆的自尊和自信,让她感到父母是她最好的知心朋友。

第二天晚上,豆豆的爸爸和她一起闲聊。爸爸故意谈到好朋友的话题,并问豆豆,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真正的朋友。讨论之后,豆豆认为:知心朋友应该是无话不谈、相互信任的人。豆豆的爸爸顺势问豆豆:“你认为爸爸妈妈是你的知心朋友吗?”豆豆毫不犹豫地给予了肯定。“那么,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肯让妈妈看你的《校训练队统计表》吗?”女儿不再难为情,只是低声说:“我怕妈妈批评我贪玩。”

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有他们丰富纯真的内心世界,他们应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做父母的不应对他们提出过分要求,而应该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思想,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交,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与禀赋,走进孩子内心的小世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孩子慢慢出现心理团锁现象,也就是他们内心小世界中有的问题已不象稚童时那么轻易地表露出来。这时,只有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才会真正地向父母敞开。所以,与孩子平等相处,是父母成为孩子知心朋友的关键与保证。

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呢?一是要多观察孩子的行为,多一点与孩子交谈的时间;二是要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采纳其合理的部分;三是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加以正确引导。

做孩子的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父母的耐心、细心和始终如一的态度。父母对待孩子态度的一致性,是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基础。孩子们都有这样的天性:当他们能够预料到父母的意图以及父母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时,就会觉得比较安全。只有他们觉得与父母在一起比较安全,才会信任父母,也才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遇到问题,父母也要一个真诚的态度。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感受什么、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真正接受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必须是真诚的、恳切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这就要求父母必须在孩子面前敞开心扉,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受。比如,当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时,当我们受到上司和同事的误解时,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很伤心;当孩子的某些行为让我们生气时,我们可以明白无误地向他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除此之外,社会的发展,使新事物不断涌现,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有些父母,只要有空就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观看“国际了望”、“正大综艺”、今夜星辰“等电视节目,并在观看中倾听孩子的议论,自己也发表一些见解。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不仅有了共同的语言,同时也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

传授正确的沟通技巧

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沟通是一种基本智能,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一种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

有一个叫丹丹的男孩子,14岁,上初中二年级。丹丹性格有些特别,在班里没有朋友,有时偶尔想和同学玩,但同学不乐意,有时发生争执。比如,当他高兴时,用手摸男同学的脸,别人不乐意,踹他一脚,他反过去又去踹同学,为此家长常常被老师召唤。类似情况还较多,比如有时用粉笔、纸团砸同学,引起别人反感。

上面这个案例,其实反映出了一种现象,丹丹缺乏和同学、同伴交流沟通的技巧。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当今社会也是一个交流的社会,没有出色的沟通技巧和才能,想要成功几乎不可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像一条金丝带,不仅将我们与他人联系起来,也将我们与成功联系起来。可以说,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使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各方面的佼佼者。

社会交往是需要技巧的,许多孩子正是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交流手段和方法,才使得他的人际关系不太好,大家不太愿意与其交往。比如,有的孩子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商量,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时无法友好相处,要么不欢而散,要么互相攻击;有的孩子不懂得礼貌用语,说话时经常在无意中就伤害到了别人,而自己却全然不知;有的孩子不善于处理冲突和矛盾,同学之间一点小小的问题就闹得不可开交,就连好朋友也会冷落人家一年半载;有的孩子没有学会忍让,看到别人手里的玩具比较好玩就迫不及待地想搞到手,如果人家不给,他就会伸手去强抢;有的孩子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常常是别人给他打招呼之后他才称呼别人,常常是别人邀请他一起玩之后他才知道加入,与人相处时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有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重要,即使在别人遇到困难需要援助之手的时候,他也会表现得无动于衷。

所以,孩子的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让孩子更好的处理周围同学伙伴只见的关系。

首先,教会孩子掌握沟通的基本原则。与人沟通就是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对方,并想方设法让对方接受。父母可以将以下沟通的基本原则告知孩子,让他们用这些原则指导自己的沟通行为。

一是积极沟通:要想取得与人沟通的成功,就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感染对方,克服沟通的障碍;二是保持互动:沟通的互动性就是使双方互相理解,让双方能够在互动的基础上进行良好的沟通,比如给对方一些说话的机会,多想想对方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从谈话中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情况,还会使沟通更有效;三是讲求效益:有效地沟通就是在沟通中既讲究效率,又能追求到效益,善于与人沟通的人通常都很讲究效率,他们很注意沟通的经济性,从来不罗唆;四是力求明晰:如果能够在沟通中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会轻而易举地达到预期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正确理解并熟悉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其次教会孩子沟通的基本技巧。

如果孩子现在还不是很擅长与人沟通,当父母的不要着急,因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到,是有迹可循的,不妨让孩子学学下面这些技巧:

一是掌握说话的时机:如果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即使说的内容很精彩,也不会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因此要让孩子学会根据对方的性格、心理、身份以及当时的氛围等条件说话,不要口无遮拦,更不要信口开河;

二是掌握说话的场合:要让孩子知道说话应注意场合,对年龄、身份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措辞是不能一样的,比如可以和自己关系亲密的朋友开玩笑,对长辈就不能这样做;

三是选用适当的沟通方式:通常情况下,沟通方式有口头、书面、电子媒介等,要让孩子学会根据不同的沟通内容、沟通目标,再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沟通;

四是合理配合身体语言:在与人沟通时,如果合理地搭配身体语言,可以很好地促进沟通效果,比如正视对方表示重视和尊重,时而扬起眉毛表示感兴趣,打手势表示强调;

五是把自己的意思说明白: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信息传递给对方,而只有交谈双方对问题概念明确一致,我们的观点才会被对方领会、接受。

同时,要提高孩子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教会孩子为别人着想。

父母可利用星期日或节假日带孩子游戏、参观菜场、小吃店、商店等互相协调工作的地方。孩子一个人玩的时候,父母可问孩子:“你的汽车要加油吗?”“你的变形金刚会打仗吗?”激发孩子渴望与同伴合作的愿望,主动与同伴交往。在交往地过程中,父母也要教育孩子在活动时对同伴有礼貌,用别人喜欢的名字招呼他们。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对大家都喜欢的玩具不争抢,可以让别人玩一会儿,自己玩一会儿,大家“轮流玩”。这样,可以使孩子遇事想到别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

为孩子的交往提供帮助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父母也不可能永远都在孩子的身边。因此,朋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作为父母,虽然不能主宰孩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活动,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鼓励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容易地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其中就包括帮助他们结交朋友。只要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就会帮助他们结交到很多有益的朋友。

朋友需要自己去结交,因此,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孩子的社会交往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通过灌输而来的。其实,孩子的天性都是愿意和伙伴一起玩的,而且他们本能地会察言观色。但是,他们需要在不断的交往中去体会和总结经验。做为父母,应该为孩子的交往提供帮助,做好支持。

首先,父母要营造家庭氛围,以身作则,孩子需要在生长环境中,看到成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从成人身上学习怎样待人接物。真实的生活是孩子学习社会交往的最好方式,比如在家中如何招待客人、如何和客人聊天。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强加给孩子怎样做,只要成人做了,孩子就能学会。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懂礼貌,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就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去强迫孩子做,只要父母每次都做到了,总有一天,孩子也会去做的。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朋友,尊重别人,也会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要让孩子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在家里要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会逐渐懂得,和其他人一起时,怎样做别人才能接受。

这里有一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