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
2137100000015

第15章 珍惜友谊——健康心灵的塑造(2)

一天中午,孩子的妈妈回到家里,打开门时大吃了一惊,儿子正和两个朋友在家里“大吃大喝”,碗筷摆了一大桌。儿子见她回来,赶忙站起来笑着跟她打招呼,这位妈妈一时气愤没有吭声,那两个小孩子也赶快站起来说道:“阿姨,您回来了。”她还是一声不吭,径直走进自己的房间,“砰”地一声关上了门,半天没出来。这一举动把孩子们吓坏了,两个小伙伴慌忙溜走了。晚上,儿子没有吃晚饭,不管她和丈夫如何劝说儿子也不肯动筷子,而且一连几天食欲大减、情绪低落。

这位妈妈对小伙伴的冷落使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使孩子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为有“这样”的妈妈而“无颜见人”,并且觉得很对不起朋友。再加上孩子喜欢在小伙伴中夸自己父母如何疼爱自己,自己的家庭如何温暖,而这位妈妈的所作所为使孩子极为失望。他幼小的心灵会隐约感到,认为是妈妈丢了自己的面子,妈妈原来这么自私、小气,妈妈的高大形象顷刻矮小了许多,孩子的自卑感也油然而生。

再次,父母不要过分干预孩子之间的交往,孩子在交往、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争吵等不文明礼貌的行为。但是,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孩子之间的争执,基本上是“对事不对人”的,虽是一种消极行为,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的忍让和溺爱容易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而争吵却有利于纠正这一毛病。通过争吵,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办,而且从中学会妥协和谦让。

7岁的丫丫和小伙伴在房间里玩玩具,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了相互争吵的声音;“这是我的!”“你这个笨蛋!”“我要告诉你妈妈听!”

越来越大的争吵声让房间外的丫丫妈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出面劝阻,又怕方式不当让孩子难堪,很是迟疑。正在犹豫不决时,电话响了,等她接完电话,发现房间里的争吵已经变成了欢声笑语。

从这个案例中,丫丫的妈妈没有第一时间干预孩子之间的争执,欢声笑语很多又回来了。如果丫丫的妈妈走进去劝阻,那又可能是另一番景致。

当然,也不能放任孩子争吵。如果孩子们之间的争吵没有升级到谩骂或者打架时,可以不去干预,让他们自己平息。事后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吵架”“不吵架可不可以”“打人、骂人对不对”“应该怎么解决”等。

但孩子们如果谩骂或者打起架来,则要及时坚决地制止,告诉他们任何情况下骂脏话和打人都是不对的。平时父母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做到遇事冷静、和气。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言行为不一,孩子则难以养成好的习惯。

第四,父母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现在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交一些朋友,找几个好的伙伴。这固然很好,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选择不妥当,过于激进。给孩子施加压力,会让孩子感到,如果自己没有要好的伙伴儿,父母和老师是多么失望。这样,孩子就会急于和任何周围的孩子玩在一起,不论他是否合适。

其实,父母不必急于让孩子获得广泛认同,即使你感觉到他是多么孤独。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帮助孩子学习各种可以和他人分享的技能,比如学会下棋、乐器演奏,对音乐或艺术兴趣的开发会让孩子有和他人一起分享的激情,或者鼓励他们参加足球队或上体操课,这样的活动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整个团队的一部分,一旦他们有了能一起分享这些兴趣的伙伴,也就不会结交不恰当的伙伴了。

同时,把自己的家营造成一个快乐的所在,而不只是一个休息的地方。当孩子遭遇到成长中的黑暗时刻,就会想到这个安全温暖的地方。

第五,父母要提早教给孩子正确选择伙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学习退步了,就认为是和孩子的伙伴有很大的关系:伙伴学习不好,经常和他玩,忘记学习了,带坏了等等。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仅受到伙伴的影响,同样会受到来自父母的影响。

将孩子退步的原因归结为受了“坏孩子”的不良影响,结果不但于事无补,还等于为自己的孩子做坏事找了个借口。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套用到孩子身上,了解、观察孩子的伙伴,但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选择的标准。作为父母,应提早教给孩子怎样和伙伴相处,和他沟通、讨论他的需求和困惑,不要等看到危险信号出现了才仓促“应战”。父母要清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孩子的交友行为是极其危险的,否则就不要干涉他。

身为父母,多为孩子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应尽可能为孩子选择适合他的同伴。比如年龄相仿、个性彼此协调,尽可能创造良性的交往经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和同伴的交往不愉快,家长适当提供帮助,理解和倾听孩子、给予孩子能量,但是不要替孩子打抱不平或者指挥孩子如何去做。

鼓励孩子结交朋友

据一份调查显示,大约有14.8%的孩子认为“我没有什么知心朋友”,有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专家对此指出,有不少孩子交往困难,并因此而紧张,甚至焦虑抑郁,严重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孩子这种不良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父母的忽视和粗暴的干涉。

对孩子来说,结交朋友是一项重要的精神需求。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这种学习正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实现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龄人往往是个人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是个体之间交流的最佳对象。她们与伙伴相处,没有与成人交往时的拘谨和自卑,她们之间在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对事物的感知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相同性,使他们之间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所以,她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易于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可以弥补与成年人在一起时得不到的心理满足。

孩子多结交朋友,不仅可以从伙伴的身上学到父母所给予不了的知识,而且,当孩子有心事又不愿向父母说的时候,也有了倾诉的对象,使孩子的情绪得以宣泄,并可从对方那里得到关怀、安慰。假如孩子缺少朋友,那么,不仅她的知识将少于同龄的孩子,而且会使其性格日渐孤僻,这对她的成长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孩子的爸爸应支持孩子结交更多的朋友。

这种支持表现在能够善待孩子的朋友,可以向孩子的朋友发出邀请,让她们来家里玩,一方面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所交朋友的类型,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孩子与同伴相处。对孩子的朋友不要求全责备,特别是带有这样那样缺点的朋友,只要不是品质有问题,就不要加以讥讽或甩冷脸,以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今后交友带来自卑心理和障碍。

多数孩子是很乐意与同龄伙伴相处的,父母应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带领孩子到亲友、邻居、同事家去做客,让孩子与同龄的伙伴一起游戏。也可以请小伙伴到自己家里做客,父母可在家里提供游戏场所,购置一些图书、玩具,组织好他们一起游戏和活动。如果有条件,应让孩子尽早入幼儿园,结识更多的同伴。孩子有了朋友,一起游戏,共同欢乐,互相依恋,密切了关系,也就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同时,在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要规范孩子的行为,使伙伴喜欢与其交往、友好相处、保持友谊。孩子往往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在与同伴交往中常常会“碰壁”。如到邻居家玩,说话不懂礼貌,不听邻居家大人的话,还乱翻抽屉,引起伙伴反感,不愿与其交往。边就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坏毛病,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样,他才会受到伙伴的欢迎。

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交朋友

从孩子开始上学,小学、初中、高中,朋友就慢慢的增多。异性朋友也会逐渐出现。

有一叫莉莉的女孩子,自从上了初中,就变得很爱交朋友了,不仅和女同学关系亲密,还有很多要好的男同学,有时还和这些男同学一起到家里复习功课、在街上闲逛或者出去郊游。父母对此非常担忧,怕女儿与这些男孩子们交往时一不小心闹出什么乱子来。

其实,莉莉的情况是很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都会遇到的,青少年喜欢广交朋友,因为“喜欢与人相处”、“渴望被人爱”是人的本性,再加上青少年对异性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很乐意在一起相处。

据专家研究,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发展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女孩子从9岁到11岁左右,男孩子从10岁到12岁左右,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确认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女孩子在11岁到13岁左右,男孩子在12岁到14岁左右。此时,男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性爱上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女孩子从13岁到15岁左右,男孩子从14岁到16岁左右。这时,男女孩子的性机能都已成熟,对性的体验明显增加,内心开始萌发初恋的“幼芽”,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有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而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有的孩子,此时的注意力可能在几个异性身上徘徊。这一阶段,孩子更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钟情,就是很专一地倾慕、爱恋某个异性。这个阶段一般在初中时,男孩子比女孩子晚些。此时,往往出现“痴情男女”,一旦倾心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庸俗低级的趣味之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受挫,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在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会对一些美好的人或事有所追求。尤其是正在上学的孩子们,他们的好奇心很强,难免会结交一些异性朋友。父母大可不必把孩子的异性朋友当成“洪水猛兽”。男、女生都可从与对方的交往中学到他人身上好的东西,从而使自己有更大的提高。作为父母,我们应起到正确引导作用,从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循循善诱。

对于处在朦胧期的孩子,要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

对于处在爱慕期的孩子,要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看异性同学。

对于处在初恋期的孩子,家长要教育引导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扯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注意自己言行,不随便逗闹,不动手动脚。

对于处在钟情期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集体生活,用意志力克服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让孩子懂得“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成人成才的关键。要正面地严肃地对孩子进行婚恋观的教育,排除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干扰。

除此之外,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以积极的良性的影响。夫妻之间感情和谐又不失互相尊重,不说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诸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男人都特别坏,没有好东西”之类。而且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对对方的真诚关心与人格的尊重。在孩子面前,不做过分的亲昵动作,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

有的家长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不闻不问,顺其自然;也有的家长严密监视,捕风捉影,随意训斥。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对的,很难使孩子形成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只要知道孩子有了异性朋友就紧张得不得了,生怕孩子“早恋”而影响学习。其实,这种担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余的。处于青春萌芽期的孩子,从对异性产生好奇进而喜欢与异性交朋友,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必大惊小怪。父母对待孩子有了异性朋友的事,一定要端正态度,不能一味“上纲上线”,而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你越是把它视为洪水猛兽,出现的情况会越糟糕。

作为父母,不应该反对孩子交异性朋友,而是应该支持和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异性朋友。“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和名利,但一定要有朋友”。不管是对待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我们都应该真诚地和他们交往,也许他们会给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带来很多帮助,对孩子的一生都会起很大作用。但是交朋友也不能盲目,应该把握好度。

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也许都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这个故事反映了这样的一个道理: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好多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为别人考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当发生事情以后,让孩子们交换立场想问题,事情会更容易解决。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一个坏主意,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身。

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儿童的尊严。因此说,换位思考在教育、交往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个叫小东的男孩,正在上四年级。有一段时间,小东的爸爸发现他总是闷闷不乐,一回到家就是默不作声地写作业,写完就躲进房间里,基本上不和大人说话。很快,孩子的成绩下降了,整个人也变得郁郁寡欢。小东的爸爸觉得不对劲,要想找个办法解决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