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
2137100000028

第28章 保持快乐——通往幸福的阶梯(3)

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因此,作为父母,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下面这个案例,孩子的父亲就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增加了孩子的自信。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小茹害羞地瞅着客人,嘴巴动了动,但还是没有发出声音。这时,爸爸凑到小茹的耳旁说了一句话,小茹高兴地跑开了,一会儿手里拿着自己的水果跑出来,送到客人面前:“阿姨,吃水果。”

阿姨好好地夸了一通这位懂事的小主人。等小茹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客人问小茹爸爸:“刚才你在孩子耳旁说了些什么呀?”

小茹的爸爸说:“我们家孩子胆子很小,见到生人不敢说话。刚才我看出来了,她想和你打招呼,但又不知道说什么,于是我对她说:‘你要是不知道和这位阿姨说什么,就拿出你的水果来招待阿姨’,这样既让这个小家伙表现了自己,又增加了她的自信心。”

六是要教会孩子直面挫折

面对挫折,应教育孩子勇于承认不足,但不能在“承认”这一层次上唉声叹气,怨天尤人。重要的是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吸取教训,想出对策,最终战胜挫折。父母可以指导孩子适当降低标准,先易后难,通过调整取得成功来加强自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乃千年古训。在实际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有意识的创造成功,哪怕是极小的成功,也会给孩子以巨大的信心。使他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杰出的,使信心从成功中激发、巩固和升华。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对某些情景、某些事物、某些特殊对象的恐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由于认识水平低,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适应方式简单,控制及调节情绪能力差,偶然的害怕、恐惧是孩子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正常反应方式。同时,恐惧还是一种有效的和有益于健康的方法,比如,对狗的恐惧,能够使孩子采取更加安全、更加慎重和更加有益的方式对待各种动物;对与父母分离的恐惧,能够让孩子学会感激别的人的照顾,学会控制怒气,同情那些需要与别人交往的人,并且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恐惧情绪会逐渐消失的。因此,父母不必为孩子的恐惧心理过分担心。

但是,假如孩子总是为一种恐惧内容的存在而长期出现恐惧情绪,或者孩子终日为害怕所左右,或者当孩子害怕该年龄阶段的孩子所不该害怕的事物,那说明孩子心理的发展出现了问题。一般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有很多,平时父母应注意。

一些父母为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简单方便,常用吓唬的方法来对付孩子,使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结果导致孩子产生不正常的恐惧心理。如,孩子哭闹时,有的父母缺乏制止的良方,就伪装“狼叫”“鬼嚎”等来吓唬孩子。这样,孩子虽然一时安静了下来,但由此而产生的恐惧也同时保留了下来。

很多父母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会学坏,或怕孩子受到欺负,因而不让孩子出去与其他小朋友玩闹,一起做游戏。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缺少处理相互间矛盾的技能与经验,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以人际交往为内容的恐惧。另外,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接触事物必然相对少,因而会出现胆小怕事的情形。众多孩子在一起玩时,他们可能会打狗,自然大家都不会怕狗,并且孩子们又从打狗中获得了对付狗的经验;但孩子孤僻,不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就不会有打狗的经验,甚至可能会怕狗。

另外,恐惧可能是孩子逃避现实或获得他人关注的一种方式。比如,有些孩子怕上幼儿园后会失去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或失去某些好处,因而他有意无意地声称怕幼儿园、怕某个小朋友、害怕某个老师等等。又如,有些孩子希望能跟父母睡在一起,当开始与父母分床或单独一个人睡时,就声称怕黑暗、怕鬼、怕老虎等等,以促使父母答应他的要求:重新回来和父母一起睡。

男孩泯泯,13岁,济南某重点初中学生。从小到大,泯泯一直是在家长的表扬、老师的欣赏、同学的羡慕和钦佩中度过的。然而,不久前在一次数学课上,他被老师点名到黑板上做题,竟然意外地做错了,他似乎看到了老师怀疑的目光、听到了同学讥笑的声音,他羞愧难当,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他第一个冲出教室……后来,只要回到教室,他就感到浑身不舒服,尤其老师准备提问时,他就会心慌意乱,一旦提到他的名字,他就手脚冰凉,直冒虚汗。最近一个月,一进校门就心慌胸闷,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直到泯泯流露出退学的念头,才引起父母的警觉。

有的孩子怕洗澡,那可能是因为他曾有过洗澡痛苦的经历。孩子怕打针,那也是由于打针曾给孩子带来过痛苦,这些都是恐惧经验积累的结果。

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认识世界毕竟有限,经常阅读带有恐怖内容的图书,或观看过多的恐怖影视,或听过多的鬼、妖故事,这些也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产生恐惧心理。

记得儿子5岁的时候,一天,她表姐给他讲鬼故事,吓得他夜里从自己的房间里跑出来,边跑边喊:“妈妈,有鬼……”我急忙把他抱起,抚摸一下他的头,说:“鬼在哪?长得什么样?”“就在我床下,墙上的洞里。”说的像真的似的,我说,“别怕,爸爸好厉害哟!我们和爸爸一起去看看洞在哪,好不好?”他点了点头,他爸爸把床移开,让儿子在墙上或地下寻找那个洞。他没有发现鬼出来的那个洞,于是我们告诉他鬼是不存在的,姐姐那些鬼故事都是瞎编的,来吓唬你的。

当孩子出现恐惧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恐惧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孩子恐惧的来源,选择正确方式进行教育,方能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恐惧感。总的来说,可以采用下面的这些原则:

一是亲自实践、体验。当父母一边解释,一边用实际行动证明孩子的恐惧是多余时,常常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如帮助一个怕黑暗的孩子,父母可以把房间里的灯给熄灭,然后把一个皮球滚进去,让孩子去取皮球。开始时,孩子肯定害怕,父母可以一边向孩子保证房间里是安全的,一边陪同他进去拿。这样几次之后,孩子的胆子就会大起来,敢独自去房间里取皮球了。经过反复训练几次之后,孩子一般可以克服对黑暗的恐惧。

小莉小的时候比较胆小,每次搭摩托车都要她妈妈抱着,不肯自己一个人坐前面。如果只有她妈妈一个人的时候,带着小莉就很麻烦。他们跟小莉说了很多次,也都没用。后来,妈妈抱着小莉坐车到时候,故意滑下去。小莉经过这么一次经历后,爸爸告诉小莉,妈妈抱着其实不是最安全的,自己坐前面手抓住才是最安全的。就这样,小莉就肯自己一个人坐前面。

这是让孩子反面的体验,从反面来验证帮助孩子,让小莉克服了恐惧。

二是模仿示范。通过对别人行为的模仿、表现,也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克服恐惧感。

如对待一个怕狗的孩子,父母可以让他观看另一个与他年龄相仿,毫无恐惧感的孩子高兴地和一条狗玩。这样看过几次之后,相当一部分孩子都敢抚摸狗,不像以前那样害怕了。孩子怕独处时,可寻找一些和孩子年龄相仿的孩子,让孩子们之间交流,其实一个人独处根本没什么可怕的。有时候,还可以让孩子说说恐惧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孩子知道其实最坏的结果去体验一下,不过如此,对人也不会产生任何伤害,根本没有什么可怕的。但要注意是,平时不要用威胁的话来吓唬孩子,孩子的恐惧很多方面都是被家长的恐吓中积累起来的。

三是渐近消除法。这种方法通过由远及近,逐步地使孩子接触他所害怕的情境,从而系统地克服恐惧感。

孩子怕一个人在家,可以经常让孩子一个人玩耍,即使在家也不要陪着孩子,让孩子找到玩的事情,长时间不要搭理孩子,她就能自己寻找事情干。很多孩子不愿意独处,一方面带有恐惧感,还有的孩子是不知道自己一个人该干些什么事情。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外面帮父母买一些生活用品,在简单完成事情的过程中,胆量和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平时注意让孩子短时间一个人呆在家里,逐步训练孩子养成独处的习惯。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使孩子摆脱恐惧心理。

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在现实生活中,幽默可以淡化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与痛苦,舒缓紧张气氛,更能带给自己和别人喜悦和希望;它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也是大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往往比不具幽默感的人更受到大家的喜欢。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培养幽默感有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豁达乐观的性格,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和幽默口才。

小欣犯了一个小错误,她爸爸生气地扬起巴掌:“打你,打得你屁股开花。”

小欣瞪着眼睛看着爸爸,突然哈哈笑了:“真的吗?我的屁股会开出什么花?你快点打啊。”小欣的爸爸没有准本,小欣会这样说,忍不住笑了,然后和小欣乐呵呵的追打着。

“打得屁股开花”是一句很平常的俗语,小欣从中感受到了幽默,营造出了有趣、轻松的氛围,化解了爸爸的怒火,融洽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幽默,大家都不会拒绝,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

首先,父母应该是幽默的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潜移默化中,父母的许多特点在孩子身上都得到再现。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为人父母者,首先要看看自己是否也需要培养幽默感?最起码,要能真正欣赏幽默。

其次,教育孩子学会乐观宽容地面对人事,乐观、宽容是幽默的精髓。要学会幽默,就要学会宽容大度,克服斤斤计较的狭隘思想,同时还要乐观。要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最重要的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站在孩子一边,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要帮助孩子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保持乐观。

再次,要热爱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幽默,只是缺乏发现幽默的眼睛。引导孩子用心去观察、感悟生活,培养对事物的洞察力,用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不因循守旧,是提高幽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质,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使人们产生轻松的感觉。

四是用游戏来让生活充满笑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多跟孩子玩一些有趣的游戏,如躲猫猫、挂苹果,让孩子在游戏中充满开心的笑声。常给孩子听一些轻松幽默的小故事或相声小品,比如“两人三足”、“袋鼠跳”等,不仅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增强亲子感情,而且游戏夸张有趣的肢体动作妙趣横生的失误环节肯定让你和孩子忍俊不禁,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产生幽默感。

五是适当的自嘲也是幽默,真正幽默的人,不怕受人嘲笑,而且非常善于自嘲,而这种自嘲实际上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之上。

六是多给孩子看或读幽默轻松的故事,幽默有趣的小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喜欢上阅读,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同时,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乐天派,他们虽然遇到各种各样奇怪的困难,但总能化险为夷,继续乐观地对待人生。多给孩子读或看这样的故事,可以培养孩子对乐观情绪的向往。

七是多让孩子讲讲有趣的事,孩子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总是很有表达的欲望。这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并发出会心的欢笑。如果孩子有足够的幽默感,大人还可引导他们编幽默故事,给课本、电影或电视剧改变甚至添加一个令人捧腹的结局。

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更是一种智慧。对于孩子而言,幽默,要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用贴近孩子的方式表现事物的趣味,着重于体态表现,淡化逻辑“包袱”,既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表现孩子不懂的幽默,更不能嘲笑孩子的天真无邪。父母要常为孩子创造轻松的氛围,让孩子多一些发自于内心的笑声,这不仅仅是他童年的愉快体验,更是形成美好人格的必要因素。教会孩子幽默,也就教会了他快乐的本领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让孩子在幽默中健康成长。

让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

孩子的心理没有得到成熟,承受能力很有限,长期生活在父母给的压力下,往往并不能取得好的成绩,离父母的要求也相差甚远。有时,压力越大,情况越糟。相反,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不但能增强自信,也能感受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快乐,这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很好地说明了在压力和轻松两种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效果,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