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
2137100000030

第30章 克服挫折——成就大业的性情(1)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它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有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便产生消极的反应,往往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但是,家长要知道,挫折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催化剂,在平时教育中,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尝试一些生活的磨难,使孩子明白,人人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但要正视挫折,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

让孩子在错折中慢慢成长

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蜜罐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个孩子在几辈家长的呵护下长大,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越来越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稍有不顺心的事,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既缺乏承受挫折的机会,更没有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

下面这个案例中,就向我们讲述了女孩丫丫缺少承受挫折的能力。

有一个叫丫丫的女孩,正读幼儿园。在丫丫身上,有一个现在独生子女所特有的毛病,那就是“输不起”。有一次,在家里,丫丫和爸爸下五子棋,为了激发她下棋的兴趣,一开始的两局,她都很顺利地赢了,赢棋后的丫丫显得特别兴奋,在床上蹦蹦跳跳,嘴里还不时地喊着:“耶!我赢了!耶!我赢了!”第三局,丫丫的爸爸事先跟她打招呼:“这一局,爸爸要赢了。”这时,丫丫马上显得不开心了,嘴巴也撅起来了。结果,丫丫的爸爸真的赢了。丫丫马上“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而且,这天晚上再也不肯下棋了。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倍受宠爱,每完成一件事情,自始至终伴随着家长的鼓励、赞扬。自然而然,孩子不再对自己有高要求,容易满足现状,取得一点成绩能得意好长时间;批评的话听不进去,言重些就产生抵触情绪。上面的丫丫就只能赢,不能输,这充分表现了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其实,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难以计数的挫折,与伙伴相处的冲突、搭积木的失败……作为父母,应大胆放下“保护伞”使孩子输得起,赢得起,相信孩子能做好。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孩子多经历一些生活中的挫折,吃一堑,长一智,孩子才能在大自然中自由健康地成长。

因此,应该给孩子一些体验挫折的机会,该批评的就批评,不能从小到大一路捧着孩子,使孩子光能听好听的。况且,孩子在体验挫折的过程中,抗挫能力会日益增强,他们会有勇气面对批评,面对攻击,甚至面对不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做父母的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所以,父母要有意识的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力,让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当然,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掌握方法,否则会事得比反的。

孩子受挫时,适度的安慰是绝对必要的。例如,因为自己的孩子输不起,其他的孩子都不和他玩,孩子哭的时候,父母应先同情别人都不跟她玩的感受。等孩子情绪稍稍缓和下来后,主动邀她玩同样的游戏,幷且学她刚才霸道的模样,让她体会别人的心情,知道为什么别人不想和她玩,再告诉她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相信她会容易接受的。

当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之后,问问她,是否愿意向小朋友致歉,并再和他们一起玩耍。如果愿意,就带着她诚挚地邀请小朋友们同玩。在这样的过程中,能让孩子学会知错就改,合群,尊重别人的重要。

刚上小学的佩佩和小朋友玩猜拳游戏,只要佩佩赢,就会继续玩下去。但要是她输了,就会吵着说“不算数”,或是阻止别人赢她。其他小朋友都不高兴了,纷纷跑开,不愿再和她玩。这时候,佩佩就会对着妈妈大哭:“他们都不跟我玩。”

成长中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只准自己称王,不许别人赢她的行为,使她的人际关系受挫。若此时父母严厉指责,或对孩子晓以大义,恐怕孩子不能接受,或根本听不进去。这个时候,要寻找机会观察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场景。同时,也让孩子在一旁观察。回家后,与孩子仔细讨论别人友好相处时有什么规则可循,陪孩子回想自己和别人是如何相处的,比较之后,指导孩子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对待周围的人。

孩子自身能力有限,面对挫折的忍受力低,一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常会把责任归罪别人。这时,父母应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描述当时的场景,然后告诉她:“你想赢,别的小朋友和你一样,如果别的小朋友输了,不甘心,吵著说不算,或是阻止你赢,那你会不会生气,还和她玩吗?”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提供孩子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孩子发现自己错在哪里。

孩子在玩游戏时,往往不服输,自尊心强且缺乏安全感。他们很害怕输,一输就无法肯定自己。同时,个性好强的缘故,使得他们在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环境时,便以耍赖来否定既定的事实。这时,父母可以和孩子玩输也有奖励的游戏。当然,奖励输的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孩子年龄小,也许想不清楚,父母可以循循善诱,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让孩子能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对每个孩子来讲,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孩子眼中,父母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身为父母,首先应充分乐观、豁达的示范作用。如果父母在工作中碰到不如意的事,或者家庭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的事情,都不能随便发脾气,而要一直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让自己的家庭随时充满欢乐的气氛。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磨砺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较强的耐挫能力。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要及时抓住孩子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孩子抗挫折能力。

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未来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的。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是要精心设计一个有益的教育环境,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目的是让孩子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从挫折中学到更多经验,使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

很多父母一直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等。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挫折教育实际是“抗挫折教育”,体现在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上。挫折是一种心理感受,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要注意以下原则:

1.弄清孩子的性格类型,看孩子的性格是外向型、内向型,还是抑郁型,要因性格施教。外向型可直言不讳,内向型要旁敲侧击,抑郁型要讲求策略。

2.多为孩子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如定期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中聚会,多创造一些让他们自由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让孩子遇到挫折时,有倾诉和寻找帮助的对象,还能培养孩子的友谊感、依恋感和安全感。

3.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决策,父母可以适当把责任下放。如买了假冒商品可以让孩子去退换,家里与物业的一些小纠纷,可以让孩子交涉等等。如果孩子成功了,要及时鼓励,说些“比爸爸妈妈强”的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遭遇的,我们不能绕它而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酸甜苦辣也都会存在。正如再高的山峰也有峰顶,再深的山谷也有谷底一样,孩子的一生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既有峰顶也有低谷,所有的困难都有尽头。如果孩子奋力攀登,就可以更快地到达顶峰,如果孩子主动奋斗,就可以更快地突破逆境。

日本“育儿之神”内腾寿七郎埒博士曾经说:“孩子是反应父母心灵的镜子,心神安定的母亲,其孩子也会从容不迫。”这就是说,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不要首先打退堂鼓,为孩子撑起保护伞,而是以身作则,自己勇敢,让孩子也勇敢,这样孩子就会受到鼓舞,在挫折面前充满勇气。

另外,为了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力,父母可以经常设置一些障碍,增加孩子受挫的机会。例如,孩子的绘画不错,可是他的钢琴弹得不太好,父母就利用假日带孩子到一个同事家去,听同事家的孩子弹钢琴。同时,减少对孩子的表扬次数,有时也故意找出一些问题批评孩子。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有时父母需要“狠狠心”,因为一次次的小挫折也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挫折是阻碍,也是人生必经之坎。贪图享乐,偎依在母鸡翅膀下的小鸡,永远不可能去自己觅食。追求安逸,沉醉于老鹰呵护下的小鹰却永远不能够翱翔蓝天。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早一天自强,早一天去拥抱世界。就要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必要的挫折,经历失败,懂得生活的艰辛,以顽强的生存能力去迎接未来。

不要拿孩子和其他人比

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也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哪怕孩子调皮也会是可爱的样子。

但是,在生活中,大多父母会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或看到或听到这样的话语和场景:街头、角落里,大人正对着孩子,大声呵斥:“瞧你这个孩子,一点也不乖,你看谁谁,又听话,又聪明,你怎么就如此不争气呢。”听到这些话,心理素质好的孩子也许扮个鬼脸,或赌气不理会,可心理素质差点的孩子,心里就会有一种排斥或逆反心理,即使口中不说,可心理也十分痛恨。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报道:

一个孩子,因为忍受不了妈妈一直拿他跟隔壁的年纪相仿的孩子相比较,而心理失去了平衡,认为是隔壁的孩子衬托了他的缺点。由此产生妒忌和憎恨的心理,失手将其误伤的非常严重。孩子的理由就是:隔壁的孩子让他变成了妈妈眼里的坏孩子。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个别差异,不要拿他与另一个孩子比较,即使是兄弟姊妹也要避免。父母拿各自孩子做比较,更容易造成孩子之间的相互攀比或排斥。比如让孩子间产生相互的嘲笑,而导致孩子自信心的丧失。孩子小,他们不会像我们大人这样随意发泄出来,可往往的确是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怕的是,他们把这些不快乐藏在心理,不肯说出来,长期以往,造成孩子性格的错位,而他们就错误的认为自己很差,而不去努力了,没有自信和勇气去挑战更多的困难了,他们会沮丧的对自己说‘我不行’。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经常被比较不如人的话,孩子会丧失信心、退化或幻想、仇视或敌意、害怕被遗弃、攻击别人的缺点、为赢而不择手段等行为;而通常被比较为比人强的孩子,又会怕退步的焦虑、担心失去手足朋友的情谊、凡事求完美而造成压力、骄傲自大或不合群等行为。

所以说,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是一种其实这是一种盲目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不了解孩子的发展动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用于孩子心理的有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外驱力来自于环境,内驱力则是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孩子在成长中,应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形成追求的目标,而外在压力剥夺了孩子自身的能动性,使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上成为了一名乘客而不是司机。

第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个性因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和其他人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第三,不懂得不同家庭的养教方式也会培养出不同的个体。

“……我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从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开完家长会后。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好了。再说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成绩他们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呆在家里了,我讨厌任何人。为什么他们都不能了解我呢……”

“其实,像这种总是比较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是孩子对父母树立的榜样孩子从心里是不服气的,也就不会接受。二是不停的比较会使孩子永远有够不着的感觉,因为不断有新的榜样会出现在面前。如果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会对孩子否定,进而发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于是,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会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