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沙郡年记
2170000000002

第2章 初版序言

对有些人来说,生活中有没有野生生物都是一样,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情况则会不同。本书就将向读者展现后者的喜悦与他们所处的尴尬境地。

在文明进程开始摒弃野生的自然生态以前,野生生物在人们眼中就像晨风和落日一样,都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却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人类追求的高品质生活,是否要以牺牲自然、野生、自由的万物为代价?我们认为,看大雁要比看电视更重要,寻找一朵白头翁花的权利与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一样,都是不可剥夺的。然而我们是少数派。

我承认,在人们还没有从机械化生产中得到丰盛的早餐之前,在科学还没有揭示出野生动植物来自何处、如何生存之前,野生世界里的一切都几乎没有什么人文价值。因此,全部矛盾就归结为一个极具难度的问题。我们这些少数派看到了进化过程中的递减法则,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却没有看到。

人们需要依据事物本身的状况来确定新的对策。本书中的文章展现了我的对策。它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的是,我和家人在周末来到远离现代生活的野外小茅屋时,所观察到的景象和收获的感受。日益庞大与完美的社会耗尽了威斯康星州这个沙地农场上的资源,随后就将之抛弃。我们则试图用铲子和斧头在这里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失去的东西。正是在这里,我们不断寻找,直至找到上帝赐予的美味食物。

我把这些木屋随笔按照月份先后的顺序排列,命名为“沙郡年记,

第二部分是“随笔:四处漫游”,详细讲述了我生活中的一些插曲,这一切让我懂得,那种渐渐的时时加深的痛苦使得我和同伴的步调并不一致。这些“插曲”是我四十年来在美国大陆各地亲身经历的。对于可被归结为“自然资源保护”的问题,我的经历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三部分是“结论”,我在这部分提出了一些逻辑性更强的观点,向持有反对意见的人们科学地解释了我们观点。只有那些认同我们观点的读者,才会投入精力去思考、辨析文章里提出的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随笔至少可以告诉我的同行者们,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回到应有的步调。

自然资源保护没有取得应有的进展,这是因为它与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念完全相反。人们滥用土地,认为土地是商品,完全属于自己所有。因此,只有认为我们只是共同生活在土地上,我们才有可能带着爱与尊重来使用它。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土地才能在机械化时代的冲击中幸存下来;在科学的世界,我们才有可能从土地上收获到人类文化的美学价值。

作为生态学的基本观念,土地是一个群落,但是如果对伦理规范加以扩展,土地还应该得到人们的爱与尊重。人们对土地的价值有了共识:土地会带来文化上的收获。但是人们又常常将之遗忘。

本书试图阐释的就是这三种观念的融合。

有关土地与人的看法当然会受到个人经历的限制产生偏见,受到认识上的混淆和曲解。然而不论情况如何,有一点都如同水晶般清晰。那就是,我们日趋庞大与完美的社会,现在就像患上了疑难杂症,由于时刻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是否健康,竟至失去了保持健康的能力。整个世界都无比贪婪地要求更多的浴缸,结果却失去了制造这些浴缸所需要的稳定性,甚至再没有能力把水龙头及时关掉。在这一阶段,最有益处的健康做法就是稍加轻视一下已经如此泛滥的物质享受。

要在观念上达到这种转变,我们或许应该以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万物为参照,重新评估那些非自然的、被驯养的、不自由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