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经商50年
2181000000002

第2章 心态决定命运(1)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经商而言尤其重要。一个有所作为的商人必须时刻保持自立自强、勤奋敬业、不断进取、力争上游的良好心态。李嘉诚少年时期身处逆境,但他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经过数十年的拼搏奋斗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叱咤风云的商界巨子。

自强不息,树立成就事业的理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逆境往往造就人才。一个人身处逆境,胸怀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就会迸发出奋斗的力量。李嘉诚虽出身书香门第,但少年时期辗转流离的生活和父亲早丧的沉重打击,使他对生活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世上没有永远的救世主,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自强不息,去奋斗、拼搏!

1.幸运成功一时,努力成就一世

一次努力只能做好一件事,不断努力才能做好一生的事业。努力是成就事业的保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努力奋斗。

对成功的看法,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幸运,很少有人说是由勤奋及有计划的工作得来的。

李嘉诚对成功有独到的见解,他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靠勤奋工作,不断努力得到的;第二,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主要靠自己灵活的头脑和对周围形势的敏锐判断力;第三,靠运气,并不完全如此,如果没有充分的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掉的。

既然如此,那么在李嘉诚的事业中,又有多少幸运成分在其中呢?这是很多人都乐于讨论的话题。其实,幸运是伴随着不断努力降临的。

李嘉诚也坦然,所谓“时势造英雄”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他真正的答案是:“再坦白一点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努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李嘉诚表示:“不敢说一定没有幸运的成分,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悖时,那肯定不会成功。若我们贸然去做,至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

如果从李嘉诚十几岁辍学打工算起,他已工作60年了。60年间,他从一无所有,发展到拥有3家上市公司,市值数千亿港元。他的顺与逆,恰好反映出不断努力与幸运的辩证关系。

自30岁起,李嘉诚就再也没有细数过自己的财富。他自己说:“1957年、1958年初次赚到很多钱,对是否快乐感到迷惘,觉得不一定,后来想明白了,事业上应该多赚钱,有机会便用钱,用到好处,这样赚钱才有意义。当初我打工的时候,有很大压力,尤其是最初几年,要求知,要交学费,自己节俭得不得了,还要供弟弟、妹妹上中小学直至大学,颇为辛苦。做生意头几年,也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但我想,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能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李嘉诚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的学问日渐提高。”

那时,同事们闲下来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一本《辞海》啃,日日如是,翻得厚厚的一本《辞海》都发黑了。李嘉诚形容自己“不是求学,我是在抢学问”。正是靠着这种抢学问的精神,才为幸运之神的降临创造了条件,否则,没有勤奋努力便会一事无成,因为机会是为有准备的头脑而准备的。

要造就一个成功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许只需要数年的功夫;但要造就一个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李嘉诚一生的成功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他的经历说明,成功的道路上确实没有捷径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奋斗一生才能收获一生。

李嘉诚经商50余年从来没有懈怠过,除了机遇、幸运等客观因素外,不断努力是李嘉诚白手起家创造财富的重要方法之一。

李嘉诚经商箴言:

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2.苦难磨炼成功的意志

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独创力。所以说,要想成就大事,就应首先抛开身边的“拐杖”独立自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难成大事,只能一辈子做平平庸庸的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必定要首先锻炼他的思想意志,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使他的行为颠倒错乱,用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强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孟子的这段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2000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有志之士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我们不相信什么上天的意志,但是一个人要想干成大事业,担当大责任,必须从精神到肉体都能承受住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磨炼。为什么呢?因为安乐的境遇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萎靡不振,无所事事;而艰难困苦的境遇则使人奋发,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还一口气举了6个古代的大贤为例:舜发迹自田地中间,傅说举自筑墙的人中间,胶鬲举自鱼盐贩子中间,管夷吾任用自狱官手里,孙叔敖腾达自隐居的海边,百里奚崛起自市井。由此可见艰难困苦乃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能经受住艰难境遇的重重考验和磨炼,那么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

李嘉诚来到人世时,中国已不是太平盛世了。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气焰嚣张地侵占了中国的半壁山河。两年后,潮汕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昔日美丽的潮州城顿时尽是残垣断壁,不堪入目。日军一面大肆烧杀掠抢,一面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城区的居民惶惶不可终日,生活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时事纷乱,生活无着,人们纷纷逃出城外,去山乡农村投亲靠友,躲避战乱。李嘉诚一家也深受战乱之苦,学校停止授课,执教多年的父亲李云经不得不放下教鞭,这就意味着李云经先生的失业和教育救国愿望的破灭,小学尚未毕业的李嘉诚也失学了。

万般无奈,李云经只好带着一家老小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住在亲戚家。不久,又辗转逃到后沟,投靠在后沟小学任教的胞弟李云奕,到了后沟后,李云经一家的生活总算暂时安定下来。

几个月后,李云经的母亲因为奔波惊吓过度,身体逐渐虚弱,没多久去世了。李云经的伯父们均漂泊各地,同时潮汕已经沦陷,他们无法赶来奔丧。鉴于当时的情况,李云经、李云奕两兄弟,倾资为老母操办了简单的葬礼后,含泪将老母掩埋在后沟的山冈上。

为了养家,李云经多方托人、四处打听,希望能够重执教鞭,但是,李云经的愿望落空了,失业数月后,一直未能找到教职。李云经身体单薄,干不了体力活,对做生意更是一窍不通。生计举步维艰,无可奈何之下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胞弟李云奕薪水微薄,李云经不好意思靠着胞弟的接济度日,再说,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未来的日子还长。

何去何从摆在了李云经的面前,他与妻子庄碧琴商议着日后如何度日。经过多日商讨,也没有结果,最后,庄碧琴提议投奔弟弟庄静庵。

庄静庵是李云经的妻弟,幼年在家乡潮州读私塾,念完小学后,就随其他潮州人出外闯荡。后来,27岁的庄静庵来到香港,涉足钟表业,从最简单的布质、皮质表带做起,凭着谨慎的个性、勤劳的精神一步步做大。庄静庵的产品质优价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的欢迎。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庄静庵开始兼营钟表贸易,购入瑞士钟表,再销往东南亚各国,最终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富商。

内地虽然硝烟滚滚,战火纷飞,气氛紧张,但香港却未受到影响,在繁荣发展中处处充满着生机,不少内地人把香港当作避难所,纷纷逃至此处。

庄碧琴的提议,并没有马上得到李云经的赞同,但是权衡一番,别无出路,唯有如此。

此时的李嘉诚年龄尚小,灾难对他却没有丝毫的仁慈,他的美好童年生活多了一些迷茫与不知所措。看着父母不时透着哀愁的憔悴面容,李嘉诚的心中一片茫然,他不知道日后还能不能继续上学读书,不知道将来有着什么样的生活。

为了一家人能够生存下去,也为了彻底躲避日寇,这年冬天,李云经带领一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经过10多天的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素有“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

当时的香港是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自由贸易港。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来到了香港,李嘉诚即使经商,也绝不可能创造出一系列商业神话,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一代商业巨人。人生的幸与不幸,只有让历史本身来回答更有说服力。

虽然到了香港这个繁华的大都会,李嘉诚一家的生活却绝无繁华的平静与富足。相反,他们一家饱受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漠。尤其是李嘉诚本人,当时他只有14岁,就开始以羸弱的身躯肩负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成了一名童工。然而正是这种难以尽述的磨难,使李嘉诚及早地成熟起来,并经过自身的奋斗,后来逐步走向了成功。

庄静庵已被潮汕人视为成功人士,姐姐一家的到来,自然是十分高兴,为了给姐姐、姐夫洗尘,设下了丰盛的家宴,并腾出房间让姐姐一家住下。姐弟多年未见,自然有说不尽的家常话,庄静庵仔细询问了家乡的近况,然后为姐夫李云经介绍了香港现状,劝他不要着急,先安心休息,出去逛逛港街,然后再慢慢找工作。

庄静庵未提起让姐夫李云经到他的公司里去上班,不知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庄静庵在商言商,绝不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的缘故吧。总之,这是李云经夫妇始料不及的。

庄碧琴想去质问弟弟,但被李云经制止。他不想给妻弟添太多的麻烦,来香港投靠妻弟,已是万不得已。李云经长期生活在传统的伦理氛围中,虽然明白这是有头脑的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却不那么容易接受。但他毕竟是读书人,有着传统儒士惯有的清高,不愿轻易“为五斗米折腰”。

在商人眼里,永远有做不完的生意,庄静庵也不例外。他并不满足眼下取得的成就,他想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由于生意上的投资较大,他们家的生活相对比较紧张。姐姐一家的到来,无疑为庄静庵的家庭生活开支增加了额外负担。

李云经是个非常要强的人,熟知人情冷暖的他不想依靠别人生活,他主动向庄静庵道出了要找工作的想法。庄静庵非常赞同姐夫的想法,他对李云经说道:“香港是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地方,只要你能发现机会,就能够发财。潮州人是能吃苦的人,做起生意来,都很不错。我认识一些从潮州来的不识字的乡下人,做了几年生意后,纷纷发达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李云经开始找工作了,令他想不到的是,他处处碰壁,一股失落感袭上心头。想当年在家乡的时候,他是一位深受人们尊敬的小学校长,他的渊博学识让一些富人钦佩不已。可如今,在香港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地方,学识一文不值,而财富成了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深受传统教育的李云经怎能不失落,怎能不困惑呢。

在这里,李云经发现没有人向他请教古书上的问题,更没有人夸奖儿子李嘉诚出众的文学才华。他显得与整个香港格格不入,但他没有能力改变环境,只有默默地试着与香港的环境融合。

经过不断寻找,李云经在香港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潮州商人开办的公司里做小职员。在香港发展的同时,内地的抗日战争却进入了最艰苦阶段,为了支援在前线抗战的中国军队,香港商会呼吁市民捐资。李云经时刻没有忘记报国之志,他毅然捐出了辛苦积攒的几枚港币。然而,香港的富商们却捐出了几千甚至几万港币。一向提倡教育救国的李云经不禁慨叹:“实业亦可救国。”

当时的香港虽然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也未能长保和平。很快,日军的铁蹄便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顿时一片黯然。

在日军统治下,香港百业萧条。李云经挣的薪水越来越少,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他只好拼命工作。由于长年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李云经染上肺病,终于在家庭最困难时病倒了。

李云经终于没能熬过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离开了这个动荡纷乱的世界。父亲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他却给李嘉诚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

正像一位著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逆境是锻造天才最好的熔炉,而李嘉诚正是从这所苦难的学校毕业而逐渐走向成功之路的。

中国古典文化中有“人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名言。李嘉诚对此时刻铭记在心。这些名言警句伴随他一生的风雨历程,并使他终生受益无穷。

如此不幸的少年时代,莫非是上天在有意地磨炼李嘉诚,以便成就这个当代的商业英雄?

如果对照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说法,那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少年时候的苦难经历,李嘉诚的未来很可能只是极平凡的一生。李嘉诚并没有去刻意地寻找艰难,而现实生活却留给他太多艰难。逆境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它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能够以十倍百倍的努力投入工作,并创造出惊人的业绩。这在李嘉诚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李嘉诚经商箴言: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就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我意识到世界原本就没有永远的救世主,想成功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

3.读书可以立身,好学亦成儒商

人生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有的人一生心想事成,在于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并为之终生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习社会这本“大百科全书”。

李云经一生执教,他希望儿子李嘉诚以后也能继承自己的衣钵,走教育兴国之路,这是他涉足商场,又淡出商场后,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年幼的李嘉诚不负父亲厚望。他聪颖好学,几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就能背诵《三字经》、《千家诗》。咏诗诵文,成了李嘉诚童稚时代的最大乐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李嘉诚正是在这些儿童启蒙读物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