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经商50年
2181000000003

第3章 心态决定命运(2)

在李嘉诚5岁那年,父亲便引导他祭拜孔圣人,进了潮州北门街观海寺小学念书。从此,李嘉诚就正式接受学堂的正规教育。观海寺小学就在观海寺庙内,因此诵经声与读书声此起彼伏。

这时候,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正在逐渐接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洗礼。而观海寺小学的读书声与寺庙的诵经声一样亘古不变,“之乎者也”构成授课的主要内容,时光恍然凝固。

在学堂里,李嘉诚自然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好学生,学堂里教授的诗文,李嘉诚早已倒背如流,对陌生的诗文倒是抱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对一些流传下来的经典爱国诗篇特别感兴趣,尽管以他现有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无法琢磨透彻,但他还是能够陶醉其中。在李氏家族的老宅里,有一间书屋,虽然房子不大,但琳琅满目的藏书却能够深深地吸引李嘉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日一下私塾,李嘉诚便泡在书屋,孜孜不倦阅读诗文。他涉猎甚广,《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四大名著……

后来,据李嘉诚堂兄李嘉智回忆道:“嘉诚那会儿简直就是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子。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李嘉来,李嘉诚的另一位堂兄,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对于李嘉诚的勤奋他这样评价:“嘉诚比我要小十几岁,却十分懂事。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我看到过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不睡觉。”

悟性极高而又勤勉的李嘉诚,深得父亲的喜爱。那时父亲正任宏安小学校长,不久,李嘉诚就顺理成章地转入宏安小学就读,父子俩有机会天天相聚,李嘉诚与父亲相聚时谈论的话题无不围绕着书。

父亲把李嘉诚带入了书籍的另一个世界,他让李嘉诚了解到很多古代人物,尤其是古代历史上的爱国英雄、文化名人、仁人志士……李嘉诚仿佛看到忧国忧民的屈原高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飞屹立在破金的战场上高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杜甫在寒冷的秋夜,悲愤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幼小的李嘉诚似懂非懂,但此时他却清晰地明白一个道理: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时局动荡,没有什么成就的李云经没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心中难免有所遗憾,但看到聪慧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心中有了希望,他盼望自己的儿子有所成就。在这种情况下,李嘉诚优异的学业便成了郁郁不得志的父亲最大的慰藉。

如果不是风云突变,李嘉诚会沿着求学治学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而且,他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因为他虽然聪明过人,但从少小时看,却不像个经商的材料,倒像一个天生的读书种子。他后来走上经商这条路,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是出乎他的亲朋好友意料的。

后来有一个记者问起李嘉诚:“请您说说一个人的成功是不是跟从小的志向有关,而一个人的志向是不是天生的?”

李嘉诚回答说:“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发展的。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对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的想法,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两个环境:其一是自己的理想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给你的。这两个环境是你无法抗拒的。它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炼意志的过程。就拿我自己来说,童年的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学习礼仪或遵守诺言,而我呢,也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博学多闻的教师。但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贫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来。当我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物质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没有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这样我的志向就有了改变。而且接下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有韧性,有独立创业的勇气和胆量,自然会有回报的。”

一个从小立志求学执教的人后来却成了一代巨商,做人能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努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靠,所以一路进步。这人生的幸与不幸,真是难以说清。李嘉诚后来的成功向人们证明,不管做什么,只要肯用功,敢于去做,都会做出成绩来。

李嘉诚经商箴言:

决定一件事时,事先要小心谨慎研究清楚,一旦做出决定,就勇往直前地去做。

4.勤奋敬业,功到自然成

放眼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功成名就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排除客观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一条是勤奋敬业。天道酬勤,今日勤奋敬业的人就是将来的成功人士。李嘉诚最初成功的原因是典型的勤奋敬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披星戴月去,万家灯火归。

李嘉诚最初作推销员时,不是业绩最出色的,但是却是最勤奋的。

曾经有记者询问过李嘉诚的推销诀窍,李嘉诚不予正面回答,却讲了一个故事:

已经69岁的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一次演讲会上演讲,有人问他推销成功的秘诀时,他没有回答对方的提问,而是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被弄得一头雾水,不明白原一平什么意思,但是还是摸了他的脚板,而后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这么厚呀!”

原一平微微一笑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所以脚茧特别厚。”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然感悟,同时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自谦地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底,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李嘉诚做推销员时,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从坚尼地城出发,挨家挨户地走街串巷,从西营盘到上环再到中环,然后坐轮渡到九龙半岛的尖沙咀、油麻地。一天下来怎么也要走十几个小时的路。

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其实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

李嘉诚早先在茶楼当堂倌,拎着大茶壶,一天十几个小时来回跑。他的脚板未必没有原一平的老茧厚,但是这脚板上的老茧却分明写着一个字:勤。

要想成为一个大富豪,就必须目标高远,目光远大,而不斤斤计较于蝇头之利。远大的理想可以激励人们培养出一种不怕输的气魄,可以使人经受得住挫折,输得起也赢得起。

“将勤补拙”在李嘉诚开始独立创业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刚开始创业,李嘉诚依旧是初做“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

每天早上,李嘉诚都早早地起床,不去公司,而是直接外出推销或采购。等赶到办事地点时,别人刚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汽车,路途近就双脚行走。

办完事后,李嘉诚又匆匆忙忙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午餐。说是午餐,其实只是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李嘉诚也和其他工人一样,蹲在地上吃。

长江塑胶厂的第一批工人,全是门外汉,大多还是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民,唯一精通整个生产流程的师傅是老板李嘉诚。所以,李嘉诚手把手带领工人一起安装机器、调试,直到出产品。这种以诚相待、同甘共苦的生活只适宜于开始创业时的艰苦环境。

在创业初期,稳定人心是关键,不可能长期让工人吃苦受累。李嘉诚以诚待人,第一批产品从压塑机中取出时,他异常开心,一向节约的他带着工人一道到厂子附近的一家小酒店庆贺了一番。

在平时的生活中,李嘉诚也积极地为工人们排忧解难,对工人非常照顾。也正是李嘉诚的一片诚心,使长江塑胶厂的员工们具备了强大的凝聚力。工厂初期的艰苦条件没有让工人们退缩,他们紧紧团结在李嘉诚的周围,与塑胶厂同命运,共呼吸。

李嘉诚的塑胶厂刚刚起步,各种机构不健全,好多事都由他一手操持。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晚上,他还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此外,李嘉诚还从不间断业余自学。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李嘉诚犹如海绵吸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了节省时间,李嘉诚搬到了厂里住,每个星期回家一次,探望母亲和弟、妹。厂子状况有所改观后,他便在新蒲岗租赁了一栋破旧的小阁楼,此处有三个用处,它既是塑胶厂的办公点,又是成品的储藏库,还是他的卧室。

李嘉诚事必躬亲,不仅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又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此外,身为老板如此这般努力工作,给全厂员工起到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这是在非常时期十分有效的方式。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一批又一批订单纷至沓来,生产规模随之扩大。李嘉诚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管所有的事情,更何况,如果事必躬亲,必然会使员工产生依赖心理,对工作不能尽心尽力。

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李嘉诚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又扩大招聘工人的数量,并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出货。

在他和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下,长江塑胶厂一帆风顺,不断创造出佳绩。

由此可见,“勤奋敬业”对一个初创的企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今天有志于创业的诸君也有着借鉴的意义。

李嘉诚经商箴言:

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其实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

积极进取,拥有成就事业的心态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具备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才能时刻保持最佳的创业激情。在成功商人的字典里都没有“满足”二字,他们具备“更上一层楼”的积极进取精神。李嘉诚正是凭着这种进取精神创造了富可敌国的财富神话。

1.适应环境,“学做香港人”

适应环境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创业能力。一个人到了新环境中,还习惯用过去的方式看待问题,喜欢用过去的行为方式处理事情,是很难融入到新环境中的。从表面看,这是性格的原因,实际是生存能力的问题,在新环境中不抛弃旧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就无法接纳新环境中的先进事物。

李云经诚一家为了躲避战乱辗转迁徙香港。初次来港的经历改变了李云经的思想,他开始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环境,对儿子的教育始终没有落下。他不再以圣贤之风范教子,而是让儿子同样学会适应环境,“学做香港人”。

在香港这样繁华的大都市,必须要有高超的交际能力才能做一个出色的香港人。要有高超的交际能力,必须有强有力的交际工具,在香港,首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另外,由于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受英国人统治多年,其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尤其是在上流社会。

鉴于这种情况,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一来可以立根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若出人头地,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上流社会。

年少的李嘉诚目睹一家人迫于战乱逃难的经历,内心无比难过,唯一能安慰父母的就是遵秉父旨,勤学苦练。他拜表妹、表弟为师,跟着他们学习广州话,由于他的不辍努力,不久便学会了一口流利且标准的广州话。

光学广州话还不够,还要学英语,才能在香港闯得开。于是,李嘉诚开始学习英语,这个时候,困难来了。李嘉诚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但他还是什么都听不懂,昔日曾是学校骄子的他如今却落到这步田地,一种强烈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虽然学习跟不上,但父亲的话常萦绕在他的耳边:“在香港,要想做大事,非得学会英语不可。”他没有放弃,而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英语学好。

李嘉诚学习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的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睡眠,便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练习口语;每日天刚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苦练英语会话能力;甚至如厕都要抱着英语书不放。如此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为李嘉诚成就事业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即便后来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他也坚持学习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近两年的勤学苦练,李嘉诚终于能够熟练地掌握英语了。

英语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长江塑胶厂创业的过程中,李嘉诚就凭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直接接洽,从而赢得了使长江塑胶厂起飞的订单。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其契机源自李嘉诚从英文版的《塑胶》杂志获取了可贵的信息。至于李嘉诚后来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就更离不开英语了。

可以假设,李嘉诚假使只会说潮汕话,那他的商业活动就会局限于潮籍人士。他即使成功,范围也很狭窄。

有些人存在这样一个弱点:很难适应环境,总被环境所困,因此很难打开成功的局面。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缺乏顺应环境、改变自己的能力。英雄与时势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问题。要想改变环境,首先必须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才谈得上改变环境。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这个意思。

李嘉诚从内地来到香港这个陌生之地,来到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商业社会,感觉一切都变了。这里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这与内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天壤之别;这里“商场如战场”,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个满脑子诗书礼教的14岁少年,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活一家人,并创立一番事业,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李嘉诚却因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而做到了。

从李嘉诚的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环境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因此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进而创造新的环境,是生存与发展中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李嘉诚审时度势,能够在艰难的环境面前面对现实,果断转变观念,懂得抛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吸收新环境中优秀的东西,这才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并在其中建功立业。从适应环境的方面讲,与其说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不如说是李嘉诚适应了香港,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成功的商界巨子。

李嘉诚经商箴言:

以往我99%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论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